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9篇文章
< 1 2 1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湖库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伟 侯豪 +3 位作者 孙继鹏 钟军 王鑫 牟彪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6-467,共12页
淤积问题对我国的水利事业影响深远,而底泥清淤是近些年淤积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措施。针对底泥清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梳理了底泥清淤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对底泥清淤的概念、内涵、类型及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 淤积问题对我国的水利事业影响深远,而底泥清淤是近些年淤积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措施。针对底泥清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梳理了底泥清淤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对底泥清淤的概念、内涵、类型及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提出了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必须明确的四大问题:为什么治理、治理什么、用什么方法治理以及对后续产物如何处置。依据淤积对河湖库产生的危害,可分为物理性淤积、化学性污染和生态性损害三种类型。分别讨论了工程清淤、环保清淤和生态清淤间的共性和差异。对底泥清淤工程在目的、目标、手段及后续处理处置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未来底泥清淤势必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工程和管理行为,因此更加高效、低投入、绿色、可持续的底泥清淤技术,是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积治理 底泥清淤 底泥 淤泥处理 淤泥资源化 尾水处理
下载PDF
苏四期底泥疏浚与处置专题研究
2
作者 汤秀翔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2期114-119,I0013,共7页
上海市在底泥处置中首次采用生态土管袋工艺,在新工艺于工程中实际运用之前,通过专题研究并在中试工作中进行先期实验,验证其可靠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来降低决策风险。结合苏州河底泥特性,对脱水助剂各化学成分配比进行试验后改进。生... 上海市在底泥处置中首次采用生态土管袋工艺,在新工艺于工程中实际运用之前,通过专题研究并在中试工作中进行先期实验,验证其可靠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来降低决策风险。结合苏州河底泥特性,对脱水助剂各化学成分配比进行试验后改进。生态土管袋工艺处置苏州河底泥后降低重金属的活性,达成底泥中重金属的固定和稳定,减轻土壤浸出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疏浚 底泥处置 底泥中试 浸出毒性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和底泥中的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 被引量:1
3
作者 万译文 杨霄 +4 位作者 谢仲桂 索纹纹 陈湘艺 肖维 李小玲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为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同时测定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及底泥)中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检测方法。先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和净化水样,采用PSA和C18吸附剂净化底泥样品;样品中的目标物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 为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同时测定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及底泥)中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检测方法。先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和净化水样,采用PSA和C18吸附剂净化底泥样品;样品中的目标物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分离,以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在7.5 min内完成色谱分离分析,目标物在1~1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空白水样在0.05,0.50,2.5和5.0μg·L^(-1)共4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1.6%~88.2%,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1.51%~8.81%,方法检出限(LOD)为0.02μg·L^(-1),方法定量限(LOQ)为0.05μg·L^(-1);空白底泥在1.0,10.0,50.0和100.0 ng·g^(-1)共4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5.3%~96.4%,RSD值(n=6)为3.45%~8.99%,LOD值为0.3 ng·g^(-1),LOQ值为1.0 ng·g^(-1)。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快速简便,适用于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和底泥)中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阿维菌素 伊维菌素 底泥 水产养殖环境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和超声波波速的水库底泥透水混凝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彦苍 张子鹤 +2 位作者 张春元 冯胜雷 石华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4,共9页
水库中的黏土、砂、有机物和无机矿物等结合并沉淀形成了水库底泥,水库底泥通常以不规则非均质体的黏土胶状物存在,呈流塑状态,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颗粒之间较为松散。水库底泥的堆积会使水库的蓄水和防洪能力减弱,进而缩小水库容量,缩短... 水库中的黏土、砂、有机物和无机矿物等结合并沉淀形成了水库底泥,水库底泥通常以不规则非均质体的黏土胶状物存在,呈流塑状态,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颗粒之间较为松散。水库底泥的堆积会使水库的蓄水和防洪能力减弱,进而缩小水库容量,缩短水库寿命,影响航运交通等。另外水库底泥的长久堆积,其所含有的有机物还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水环境安全指数降低,进而对人类生存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对水库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为提高水库底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附加值利用率,将水库底泥作辅助胶凝材料制备透水混凝土。通过正交试验对水库底泥透水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优化研究,分析矿渣粉、水库底泥和增强剂对水库底泥透水混凝土干密度、总孔隙率、有效孔隙率、透水系数、超声波波速和28 d抗压强度等性能指标的影响,研究超声波波速与孔隙率、透水系数和28 d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探究试件的质量和超声波波速随冻融循环次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库底泥的掺入,水库底泥透水混凝土的干密度、抗压强度和超声波波速不断下降,孔隙率和透水系数不断增大;矿渣粉掺入使得试件的干密度、抗压强度和超声波波速先增大后减小,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增强剂对试件的性能指标影响不明显。3种因素对水库底泥透水混凝土的干密度、总孔隙率、有效空隙率、透水系数、超声波波速和28 d抗压强度影响排序为水库底泥掺量>矿渣粉掺量>增强剂掺量;超声波波速与孔隙率、透水系数和28 d抗压强度的曲线拟合相关性良好;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试件质量损失率逐渐增大、超声波波速逐渐下降,矿渣粉和增强剂可以改善试件的冻融耐久性。研究成果将推进水库底泥在制备建筑材料中的开发与应用,有望为水库底泥透水混凝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底泥 透水混凝土 超声波波速 正交试验 冻融耐久性
下载PDF
不同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原位修复轻度淤积底泥的效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涛 刘晔 +4 位作者 陈纪朝 龚逸 刘才生 王宗平 谢鹏超 《市政技术》 2024年第2期207-213,共7页
底泥修复是黑臭水体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原位修复操作简便且对河道的破坏小。利用固定化菌剂原位修复实验装置,探究了活性炭、沸石、陶粒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修复轻度淤积底泥的效能。载体物理特性及载体对微生物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 底泥修复是黑臭水体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原位修复操作简便且对河道的破坏小。利用固定化菌剂原位修复实验装置,探究了活性炭、沸石、陶粒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修复轻度淤积底泥的效能。载体物理特性及载体对微生物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相对于沸石和陶粒具有更丰富的孔隙结构和更强的活性污泥吸附能力,沸石的吸附能力强于陶粒。不同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原位修复轻度淤积底泥实验结果表明,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均能有效降低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其中活性炭固定活性污泥对底泥中有机质的降解效果最佳,60 d内有机质含量可降低45.2%;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均能促进底泥中重金属离子转移,其中沸石固定活性污泥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最佳,60 d内对铜离子、铬离子、铅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28.8%、27.2%、37.2%;此外,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均能有效去除上覆水中的CODCr、NH3-N、TN、TP,60 d内CODCr去除率基本超过50%,NH3-N、TN、TP去除率基本超过80%。综合底泥和上覆水处理效果可知,活性炭固定活性污泥的表现最优,其次为沸石固定活性污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淤积底泥 底泥原位修复 载体 活性污泥
下载PDF
太湖底泥—水界面总溶解态磷的Fick扩散释放通量研究
6
作者 刘环 朱伟 +2 位作者 侯豪 谈正伟 季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2-1742,共11页
太湖蓝藻暴发与水体中总溶解态磷(TDP)密切相关,而底泥是否向水中释放TDP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由于太湖底泥间隙水与上覆水的TDP之间存在3~5倍的浓度差,因此会存在TDP的Fick扩散过程。针对Fick扩散计算仍然未能精确地考虑含有机磷时... 太湖蓝藻暴发与水体中总溶解态磷(TDP)密切相关,而底泥是否向水中释放TDP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由于太湖底泥间隙水与上覆水的TDP之间存在3~5倍的浓度差,因此会存在TDP的Fick扩散过程。针对Fick扩散计算仍然未能精确地考虑含有机磷时的扩散系数等问题,本文在考虑有机磷的影响、孔隙率、温度等变化的条件下进行了监测和计算。基于全湖30个采样点的现场调查数据,使用只有无机磷扩散系数20%左右的扩散系数计算太湖TDP年Fick扩散量约为127.8 t;磷的Fick扩散量与上覆水磷浓度相同,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敏感性分析表明:相对于温度变化,有机磷的占比和孔隙率的取值对于Fick扩散量的计算值有更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平衡 底泥释放 Fick扩散 有机磷扩散系数 底泥孔隙率 温度影响 太湖
下载PDF
巢湖底泥蓝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7
作者 阳振 高芮 +2 位作者 张民 陈开宁 史小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2-1680,共9页
水华蓝藻在浮力下降后会沉入湖底,不但导致底泥污染加重,一些蓝藻细胞在低温和黑暗条件可维持低活性状态休眠越冬,并有可能在温度回升或风浪扰动后上浮至水柱,成为蓝藻水华暴发的种源。为了确定巢湖底泥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水华蓝藻在浮力下降后会沉入湖底,不但导致底泥污染加重,一些蓝藻细胞在低温和黑暗条件可维持低活性状态休眠越冬,并有可能在温度回升或风浪扰动后上浮至水柱,成为蓝藻水华暴发的种源。为了确定巢湖底泥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对巢湖底泥蓝藻开展了8周年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巢湖底泥蓝藻含量在2016-2023年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19-2020年达到峰值;底泥蓝藻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与水体蓝藻含量基本相似,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格局;巢湖底泥蓝藻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受微囊藻和长孢藻下沉休眠的影响,分别在11月和3月达到峰值,而春季至夏季由于蓝藻复苏上浮,7-8月份达到最低值。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底泥总氮含量、风速、底泥总磷含量、温度可能是影响底泥蓝藻含量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巢湖水华蓝藻在底泥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湖泊内源污染的管控与蓝藻水华控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内源污染 蓝藻水华 种源 巢湖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泥-水界面氮释放规律影响
8
作者 王瑜 王西涵 +3 位作者 华玲玲 刘云 杨丽虎 赵明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119,共10页
潮白河作为北京重要城市河流水源之一,其顺义减河河段属于典型的再生水回补河道。研究不同点位代表的自然河段与再生水河段中底泥-水界面的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河道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分析不同... 潮白河作为北京重要城市河流水源之一,其顺义减河河段属于典型的再生水回补河道。研究不同点位代表的自然河段与再生水河段中底泥-水界面的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河道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分析不同p H、溶解氧(DO)和温度条件下河道不同断面底泥氨氮释放规律,估算了底泥-水界面氨氮释放通量。结果表明:(1)下游汇流(S1)、潮减交汇处(S2)和自然河道(S3)上覆水和间隙水中NH4+-N呈明显的释放趋势,再生水河道中段(S4)和再生水排水口(S5)释放不明显或发生NH4+-N吸附作用。(2)不同断面土柱模拟中,间隙水中NH4+-N通量为上覆水的2.5~66.7倍,验证了底泥氮先释放到间隙水再扩散到上覆水的过程。(3)不同环境因子(p H、DO和温度)对底泥NH4+-N释放的影响呈现出不同规律:随p H升高,底泥NH4+-N释放通量先降低后增加,在p H=7时达到最低值;随DO浓度增加,底泥NH4+-N释放通量减小,DO浓度为3 mg/L时NH4+-N释放通量最大;温度越高,NH4+-N释放通量越大。潮白河水体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DO浓度越低,温度越高,NH4+-N释放通量越大,该研究结果可为潮白河水质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自然河段 再生水河段 氮释放 底泥-水界面 潮白河
原文传递
生物淋滤电动修复湖泊底泥中的铬
9
作者 刘广容 姜华 王松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0-154,共5页
该文采用生物淋滤电动复合技术修复底泥,经生物淋滤后底泥中铬形态发生了改变,可交换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的铬含量比例明显增加,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以及残渣态的比例含量明显下降(可为电动修复底泥时铬的迁移提供... 该文采用生物淋滤电动复合技术修复底泥,经生物淋滤后底泥中铬形态发生了改变,可交换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的铬含量比例明显增加,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以及残渣态的比例含量明显下降(可为电动修复底泥时铬的迁移提供有利条件)。单纯电动修复铬的去除率为32.6%,单纯生物淋滤铬的去除率为25.1%,淋滤去除率与底泥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紧密相关。经生物淋滤电动复合处理后,铬的去除总量可达53.4%。生物淋滤电动复合技术对可交换的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的铬去除率较高,特别是对碳酸盐结合态的铬去除率达到61.1%。实验表明电动生物淋滤技术具有协同作用,适合湖泊底泥铬污染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 生物淋滤 底泥 修复
原文传递
AMF和PGPR联合芦苇修复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的效应
10
作者 安长伟 李思佳 +1 位作者 刘通 刘明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06-3616,共11页
研究旨在探究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对芦苇生长、磷吸收以及重金属去除的效应。以沈阳市浑河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对芦苇接... 研究旨在探究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对芦苇生长、磷吸收以及重金属去除的效应。以沈阳市浑河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对芦苇接种AMF双网无梗囊霉(Acaulospora bireticulata,AM1)、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AM2)、PGPR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PG)、双网无梗囊霉+黏质沙雷氏菌(APG1)、摩西斗管囊霉+黏质沙雷氏菌(APG2)和不接种对照(CK)共6个处理。结果显示,AMF能够促进PGPR在芦苇根区土壤以及根内的定殖数量,而PGPR能够促进AMF侵染发育,增加其侵染率、泡囊数以及孢子数。AMF、PGPR或AMF+PGPR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芦苇生物量以及地上部和根系磷质量比,促进了植物对底泥中重金属(Cd、Zn、Pb、Cu)的吸收,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在各处理下,APG2处理对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率最高,达33.24%~55.51%,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高于AM1、AM2、PG和CK处理。此外,底泥重金属在芦苇内的分布均为根系大于地上部,可见芦苇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且以APG2处理下对Cd、Zn、Pb的吸收效果最好,分别是CK处理的2.4倍、2.0倍以及1.7倍。因此,AMF和PGPR双接种可提高芦苇P吸收量以及土壤酶活性,促进芦苇生长,而AMF和PGPR能够相互促进,增加对底泥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其中APG2是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丛枝菌根真菌 植物根际促生菌 底泥 重金属 磷含量 土壤酶
原文传递
改性松浦支渠疏浚底泥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11
作者 韩霜 王博 +3 位作者 许伟锋 曹雯雯 荣子佳 黄玉翔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21-324,共4页
中国河流每年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对环境还有很大的影响。底泥的二次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废制废的原则,提高底泥资源化利用的价值,以松花江松浦支渠疏浚底泥为目标,对其进行资源利用。首先以丙烯酸、... 中国河流每年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对环境还有很大的影响。底泥的二次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废制废的原则,提高底泥资源化利用的价值,以松花江松浦支渠疏浚底泥为目标,对其进行资源利用。首先以丙烯酸、富马酸为原料,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聚AA-FA,以磷酸氢二钠中和制得聚AA-FA磷酸盐。利用聚AA-FA磷酸盐对热解的疏浚底泥进行改性,制备得到聚AA-FA改性松浦支渠疏浚底泥。研究发现聚AA-FA改性松浦支渠疏浚底泥对于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在添加量质量分数为9%时脱除离子的能力最高可达到99%,脱除不同离子的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为Ni^(2+)、Pb^(2+)、Cr^(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底泥 富马酸 丙烯酸 重金属离子
下载PDF
净水厂污泥基复合球实现低扰动底泥覆盖的研究
12
作者 李国瑞 朱伟 孙继鹏 《环境科技》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针对目前原位覆盖材料覆盖过程中对底泥造成扰动并产生扰动释放的问题,使用净水厂污泥制作成低扰动、高吸附性能覆盖材料,并通过覆盖实验验证了其覆盖效果。结果表明,净水厂污泥可制备成低质量密度、高吸附性能的吸附球,最大吸附量可达2... 针对目前原位覆盖材料覆盖过程中对底泥造成扰动并产生扰动释放的问题,使用净水厂污泥制作成低扰动、高吸附性能覆盖材料,并通过覆盖实验验证了其覆盖效果。结果表明,净水厂污泥可制备成低质量密度、高吸附性能的吸附球,最大吸附量可达28.91mg/L。该复合球应用于底泥原位覆盖时,投放时基本上无扰动释放。覆盖后不仅可抑制泥-水界面上TP释放,一定程度上也可抵抗风浪的冲刷,还可通过吸附性能降低水体中TP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原位覆盖 净水厂污泥 海藻酸钠复合球 底泥释放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冻融-离心脱水处理河流底泥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王杰 刘静姝 +2 位作者 许海萍 梁露巍 徐筱暄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41-146,共6页
河流底泥是河流的沉积物,有含水率高的特点.底泥的高含水率是限制其得到有效处理的重要因素.为此,本研究以沈阳市新开河怒江桥段的河流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冷冻时间、底泥初始质量、离心时间和离心速度等对河流底泥脱水率和底泥上清... 河流底泥是河流的沉积物,有含水率高的特点.底泥的高含水率是限制其得到有效处理的重要因素.为此,本研究以沈阳市新开河怒江桥段的河流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冷冻时间、底泥初始质量、离心时间和离心速度等对河流底泥脱水率和底泥上清液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冷冻时间、离心时间和离心速度的增加,底泥脱水率先提高而后保持平稳,底泥上清液浊度先降低再保持平稳;底泥初始质量与底泥脱水率呈反相关,与底泥上清液浊度呈正相关.试验得出最佳处理条件:冷冻时间5 h、底泥初始质量60 g、离心时间20 min、离心速度6000 r/min.在此条件下,底泥脱水率由34.00%提高至61.09%,底泥上清液浊度由181.2 NTU降低为14.4 NT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底泥 脱水 冻融 离心
下载PDF
河道疏浚底泥资源化再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健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4期1-3,共3页
城市河道建设或整治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疏浚底泥,由于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殊性质,如何开发其剩余价值,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成为该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 城市河道建设或整治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疏浚底泥,由于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殊性质,如何开发其剩余价值,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成为该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底泥 疏浚底泥 资源化再利用
下载PDF
潜山市农田灌溉水及底泥地球化学特征
15
作者 张应娥 安邦 +3 位作者 陶耐 王帅 唐伟 马继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99-101,127,共4页
本文通过对潜山市农田灌溉水样品中As、Hg、Se、Cr、Cu、Zn、Cd、Pb、B、P共10项指标及pH值进行测试,分析了各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H值大部分样品都处于标准范围内。全市农田灌溉水样品中的10项元素含量均未超标,其中As、Zn... 本文通过对潜山市农田灌溉水样品中As、Hg、Se、Cr、Cu、Zn、Cd、Pb、B、P共10项指标及pH值进行测试,分析了各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H值大部分样品都处于标准范围内。全市农田灌溉水样品中的10项元素含量均未超标,其中As、Zn、Pb、B、P的变化系数较大,这5种元素在全区农田灌溉水中含量变化较大。农田灌溉水的综合质量指数均小于1,整体质量较好,属于清洁水源。通过对农田灌溉水与底泥各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Pb含量成明显的负相关,As含量成弱的正相关,P含量成弱的负相关,其余元素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本研究可为基本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灌溉水 底泥 地球化学特征 清洁水源 相关性 安徽潜山
下载PDF
基于还田利用的底泥添加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生长影响的研究
16
作者 曾祥华 《环境科技》 2024年第3期19-24,共6页
为推进底泥还田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底泥还田效益最大化,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底泥添加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底泥添加比例的增大,混合土壤中的有机质、TP、有效磷、TN及碱解氮等含量均增加,重金属... 为推进底泥还田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底泥还田效益最大化,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底泥添加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底泥添加比例的增大,混合土壤中的有机质、TP、有效磷、TN及碱解氮等含量均增加,重金属含量也同步增加。不同底泥添加比例的试验样本中,添加比例为35%时对水稻生长促进效果最佳,水稻生长性状与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显著相关。计算得出,一次性底泥安全施用量不宜超过2250.00t/hm^(2),连续50 a还田的每年施用量不宜超过417.96 t/hm^(2)。添加底泥可提高土壤中养分含量,促进水稻生长,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合理控制底泥还田比例,保障土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还田 土壤 重金属 底泥安全施用量
下载PDF
污水厂尾水对河流水质和底泥细菌群落的影响
17
作者 樊杰 谭振宇 +2 位作者 黄发新 雷阳 閤成成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153-158,共6页
污水厂的出水即尾水,其排放关系到受纳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状况。分析了武汉市某污水厂尾水排放指标,采用水槽试验探究了污水厂尾水对河流水质指标和底泥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尾水排放促进了河水中硝酸盐氮的降解,总磷去除更加稳定;... 污水厂的出水即尾水,其排放关系到受纳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状况。分析了武汉市某污水厂尾水排放指标,采用水槽试验探究了污水厂尾水对河流水质指标和底泥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尾水排放促进了河水中硝酸盐氮的降解,总磷去除更加稳定;尾水使河水pH值提高了0.3、电导率上升幅度55%、溶解氧降低了0.6 mg/L。尾水排放之后,底泥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升高、多样性降低,抑制厌氧菌Anaerolineaceae和SBR1031,促进好氧菌Pseudomonas;反硝化菌Azospira、Dechloromonas、Pseudomonas、Sphingomonas增多,促进了NO_(3)^(-)-N的降解。底泥中致病菌奈瑟菌属、军团菌属、消毒残生细菌相对丰度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厂 尾水 河流 底泥 反硝化菌
下载PDF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涛 龚逸 +3 位作者 蔡浩瀚 刘才生 王宗平 谢鹏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1,31,共5页
我国河湖黑臭水体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系统,并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目前随着我国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截污系统逐渐完善,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及在厌氧环境下发酵产生的嗅味物质引发的内源污染成为了河湖黑臭的重要原因。因... 我国河湖黑臭水体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系统,并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目前随着我国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截污系统逐渐完善,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及在厌氧环境下发酵产生的嗅味物质引发的内源污染成为了河湖黑臭的重要原因。因此,黑臭水体底泥治理成为了水环境治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目前针对黑臭水体底泥的主要处理方法有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两大类。本文针对黑臭水体底泥的成因、组成及危害做出分析,系统阐述了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的分类、原理及各处理技术的利弊,并对底泥修复技术的发展做出展望,明确了原位修复技术的巨大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底泥 异位处理技术 原位处理技术 环境风险
原文传递
厦门集美杏林湾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雪平 李静 +2 位作者 庄马展 李飞 周真明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为了研究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相关性分析、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杏林湾水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Zn,Cu,Ni,Cr,Pb,Cd,Hg,As质量比平均值... 为了研究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相关性分析、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杏林湾水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Zn,Cu,Ni,Cr,Pb,Cd,Hg,As质量比平均值分别为270.00,76.94,38.88,88.38,48.13,0.41,0.07,3.85 mg·kg^(-1),除了As和Pb质量比平均值低于背景值外,Cd,Cu,Zn,Ni,Cr,Hg质量比平均值分别达到背景值的13.67,6.52,4.61,2.99,3.03,2.33倍;Zn,Cu和Cr变异系数均大于50%,尤其是Cu和Cr,变异系数均超过100%,其空间分布不均匀,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Zn和Cu的质量比空间分布呈现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的特征,Ni和Cr的质量比空间分布呈现从后溪汇入处至入海口处逐渐增加,从九天湖排洪渠和董任排洪渠交汇处至入海口处逐渐减小的特征,Pb,Hg,As的质量比空间分布较为均匀,Cd的质量比空间分布随着水流方向起伏较大;底泥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周边人类活动排放和上游支流汇入;除Pb,As为无污染状态外,Zn,Cu,Ni,Cr,Cd和Hg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Cd的污染程度最高;杏林湾水库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整体处于强至很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重金属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杏林湾水库
下载PDF
Cd污染河道底泥修复植物优选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佳怡 臧学轲 +4 位作者 章长松 高冰洁 高铭晶 李心怡 张新颖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选用12种植物对上海市某Cd污染黑臭河道底泥进行了修复试验研究,考察了修复植物对Cd污染底泥的耐受性、富集转运特性和修复效果,以期为实际开展植物修复Cd污染河道底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除移植的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生... 选用12种植物对上海市某Cd污染黑臭河道底泥进行了修复试验研究,考察了修复植物对Cd污染底泥的耐受性、富集转运特性和修复效果,以期为实际开展植物修复Cd污染河道底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除移植的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生长情况较差外,其余11种植物对试验底泥均有良好的耐受性;龙葵(Solanum nigrum L.)、灯芯草、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Miq.)H.Ohba)以及大吴风草(Farfugrium japonicum(L.f.)Kitam.)地上部分的Cd质量比均高于4.50 mg/kg;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灯芯草、金盏菊、八宝景天、大吴风草以及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对Cd的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与转运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TF)均大于1;龙葵、金盏菊、美洲商陆以及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对Cd的提取量均高于0.30 kg/hm^(2),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其中龙葵对试验底泥中Cd的提取量为2.84 kg/hm^(2),提取效率可达88.75%,展现出了较大的修复潜力.优选试验结果证明,龙葵可作为该地区Cd污染河道底泥的最佳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底泥 CD 植物修复 优选试验 龙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