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底泥营养物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毓祥 刘登国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25-129,138,共6页
介绍了底泥通量3种研究方法,即底泥营养物通量实验方法、底泥营养物通量现场方法.稳态底泥营养物通量数学模型研究;分析了其特点及应用。归纳了国内外底泥营养物通量量值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底泥营养物通量研究作了进一步的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 底泥通量 数学模型 活性底泥 物质传输系数
下载PDF
受污染底泥陶粒化回填技术及其底泥修复效果 被引量:13
2
作者 方红卫 李晓翠 +3 位作者 黄磊 张涛 韩旭 高圻烽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3,共7页
针对受污染底泥原位或异位修复技术存在需引入外来材料或长期占用土地和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将疏浚底泥脱水干化及无害化处理后,烧结成陶粒并回填至原疏浚区域的受污染底泥陶粒化回填技术,并从增强床面稳定性、清晰泥水界面、... 针对受污染底泥原位或异位修复技术存在需引入外来材料或长期占用土地和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将疏浚底泥脱水干化及无害化处理后,烧结成陶粒并回填至原疏浚区域的受污染底泥陶粒化回填技术,并从增强床面稳定性、清晰泥水界面、改变底泥中溶解氧垂向分布和减少底泥污染物释放通量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修复底泥的潜力。底泥疏浚可直接去除大部分表层污染物,而陶粒制备过程中的高温烧结会降低疏浚底泥的污染程度;陶粒回填后,床面稳定性增加,相同水动力条件下颗粒不易再悬浮,底泥释放通量明显减小,床面溶解氧渗透深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污染底泥 陶粒 床面稳定性 溶解氧分布 底泥通量
下载PDF
珠江口三维水质与底泥耦合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德洪 胡嘉镗 +1 位作者 李适宇 黄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025-4036,共12页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可描述珠江口水体-底泥中营养盐动态变化的三维水质-底泥模型,利用1999年和2006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珠江口主要水质因子和底泥营养盐通量的分布特征,以...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可描述珠江口水体-底泥中营养盐动态变化的三维水质-底泥模型,利用1999年和2006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珠江口主要水质因子和底泥营养盐通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底泥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的贡献.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及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各水质因子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8%;另外,底泥营养盐通量的模拟值与文献报道的实测结果较为接近,表明模型能合理地刻画出底泥主要生化过程及通量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氨氮(NH_4^+-N)和活性磷酸盐(PO_4^(3-)-P)通量主要从底泥向水体输送,底泥是水体氮磷元素的源,而硝态氮和亚硝态氮(NO_3^-+NO_2^-,NO23)的通量输送方向则与之相反,底泥呈现"汇"的效应;底泥营养盐通量主要从河口向外海递减,伶仃洋NH_4^+-N、NO23、PO_4^(3-)-P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4~8.88、-10.06^-0.14、-0.37~0.41 mmol·m^(-2)·d^(-1),珠江口近海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14、-1.45~0.68、-0.12~0.09 mmol·m^(-2)·d^(-1).整体而言,底泥营养盐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有明显贡献,夏季经底泥释放进入水体的NH_4^+-N和PO_4^(3-)-P最大相当于陆源总氮、总磷输入量的12%和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水质模拟 底泥通量模型 水体-沉积物界面 底泥营养盐通量 珠江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