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列车动载作用下隧道底部隆起预应力锚索整治失效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相懋龙 阳军生 +3 位作者 李林毅 傅金阳 王立川 李雨哲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90-198,共9页
以我国西南某铁路YD隧道典型底部隆起案例为依托,通过分析长达8年的现场监测数据,明确了预应力锚索处置后仍存在的隧底围岩变形难以约束、底部隆起病害持续发展的工程问题,进一步结合数值模拟手段,探究了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缓倾层状岩... 以我国西南某铁路YD隧道典型底部隆起案例为依托,通过分析长达8年的现场监测数据,明确了预应力锚索处置后仍存在的隧底围岩变形难以约束、底部隆起病害持续发展的工程问题,进一步结合数值模拟手段,探究了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缓倾层状岩体运营铁路隧道底部隆起预应力锚索整治的失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动载作用是导致YD隧道底部预应力锚索整治失效的关键因素;在列车动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出现了整体滑移现象,导致较大程度的预应力损失,难以有效约束隧底隆起发展,最终使锚索整治失效,可见在该病害整治中不宜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固;同时随列车速度增加,会进一步加剧预应力锚索整治失效现象,在同类病害整治后的逐级提速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铁路隧道底部隆起病害不宜采用预应力锚索整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缓倾层状岩体 底部隆起 列车动载 预应力锚索 失效机制
下载PDF
考虑底部隆起的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忠 陈家征 +1 位作者 袁文佳 韩炀 《粘接》 CAS 2023年第7期162-166,共5页
为研究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在开挖后底部隆起变形的围岩压力情况,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构建隧道破坏模式,推导了M-C准则下围岩压力计算式。运用Matlab软件,根据约束条件,求解围岩压力的最终解,将计算值与规范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所推公... 为研究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在开挖后底部隆起变形的围岩压力情况,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构建隧道破坏模式,推导了M-C准则下围岩压力计算式。运用Matlab软件,根据约束条件,求解围岩压力的最终解,将计算值与规范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所推公式的可行性,并分析推导公式中围岩压力与各影响参数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随着隧道侧部和底部支护力系数、岩土体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不断减小和隧道埋深不断增大时,围岩压力不断增加。当地表处于倾斜时,隧道两侧围岩压力明显不同,即随倾角的增大,隧浅埋侧围岩压力逐渐减小;但深埋侧则相反。这为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的开挖、支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偏压 浅埋小净距隧道 围岩压力 底部隆起
下载PDF
高地应力区缓倾互层岩体无砟轨道隧道底部隆起的成因分析及整治方案 被引量:35
3
作者 肖小文 王立川 +1 位作者 阳军生 张学民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4,共7页
某高地应力区缓倾互层岩体无砟轨道隧道建成通车后,部分区段因隧道底部持续隆起而引起结构开裂、破坏。在实施预应力锚索(杆)加固方案后,底部隆起趋势仍未抑止,为此对该隧隧道底部隆起原因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在现场实测和实验资料的... 某高地应力区缓倾互层岩体无砟轨道隧道建成通车后,部分区段因隧道底部持续隆起而引起结构开裂、破坏。在实施预应力锚索(杆)加固方案后,底部隆起趋势仍未抑止,为此对该隧隧道底部隆起原因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在现场实测和实验资料的基础上,采用FLAC2D数值软件建立隧道平面应变模型,研究隧道底部隆起的原因;对预应力锚索(杆)锚固和钢管桩结合中空锚杆注浆加固两方案进行模拟,比较二者的整治效果。结果表明:高地应力、隧道底部下伏缓倾互层岩体及仰拱下部存在软弱岩层是导致隧道底部隆起的主要原因;预应力锚索(杆)加固方案虽能一定程度抑制隧道底部的隆起,但不能显著改善隧道底部结构的受力状态,因此不能得到理想的整治效果;钢管桩结合中空锚杆注浆加固方案不仅能有效抑制隧道底部的隆起,而且能明显改善隧道底部结构的受力状态,同时通过注浆又可抑制隧道底部软弱岩层的进一步劣化,防止病害持续发展,显然此方案更适用于该隧道底部隆起的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高地应力 缓倾互层岩体 底部隆起 成因分析 整治方案
下载PDF
考虑底部隆起的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翔 李林安 +2 位作者 王世斌 刘习军 耿文宾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1-921,共11页
针对浅埋隧道开挖后底部隆起变形现象,应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构造了考虑底部隆起变形的围岩压力计算模型,结合线性Mohr-Coulomb准则等推导出极限围岩压力的理论表达式.通过约束条件将围岩压力的计算转化为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编制程序进行... 针对浅埋隧道开挖后底部隆起变形现象,应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构造了考虑底部隆起变形的围岩压力计算模型,结合线性Mohr-Coulomb准则等推导出极限围岩压力的理论表达式.通过约束条件将围岩压力的计算转化为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编制程序进行了优化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工程实测数据及文献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当前方法的可靠性.同时,指出在运用极限分析法处理浅埋隧道围岩压力问题过程中应将隧道底部一同考虑,对隧道底部支护会对整个围岩压力产生影响,有助于隧道结构的整体稳定.研究可以为浅埋隧道的开挖、支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极限分析上限法 围岩压力 底部隆起
下载PDF
某铁路隧道底部结构隆起病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立川 肖小文 林辉 《隧道建设》 2014年第9期823-836,共14页
西南地区YD隧道长约7 850 m,设计时速200 km,系双块式无砟轨道;建成通车后,K108+ 600~K109+ 350等区段底部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隆起,引起无砟轨道板开裂、破坏,致使轨道几何尺寸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列车正常运营.该隧道病害段穿越地... 西南地区YD隧道长约7 850 m,设计时速200 km,系双块式无砟轨道;建成通车后,K108+ 600~K109+ 350等区段底部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隆起,引起无砟轨道板开裂、破坏,致使轨道几何尺寸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列车正常运营.该隧道病害段穿越地层为薄至中厚中风化泥岩、砂岩缓倾互层围岩体,地应力测试表明该段存在与隧道轴线近似垂直的水平高地应力。通过采用现场调查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手段,分析总结认为该隧道底部结构隆起的主要成因是:1)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极高地应力作用于隧底下伏薄至中厚缓倾互层围岩体;2)仰拱参数不满足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在锚索加固治理方案实施后,YD隧道的底部结构隆起依然没有稳定,在分析其原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及今后遇到类似工程的方向性建议:1)在缓倾互层围岩体环境中且埋深50~300 m的隧道工程中,应特别重视底部结构的针对性设计,恰当选择仰拱的矢跨比和刚度;2)锚索必然的松动、滑移特征决定了其不能作为隧底结构隆起病害整治的单独和主要技术手段,以低预应力锚杆锚固、至少是“刚柔相济”的方式应被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缓倾互层围岩体 水平地应力 底部结构隆起 病害成因 治理
下载PDF
某公路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开裂处治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宾胜林 《北方交通》 2020年第8期88-91,共4页
以铁岭至朝阳高速公路大窑沟1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隧道存在的路面隆起、坑槽、开裂及两侧检修道顶面倾斜等病害,根据隧道实际状态及病害程度,通过方案比选,制定出相应处理方案。
关键词 山岭隧道 底部结构隆起 病害成因 方案比选 病害处治
下载PDF
铁路隧道底部结构重构方案及施工自动监测技术
7
作者 李奎 王天成 蒋尧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604-611,共8页
西南地区GZ隧道K1967+800^+950段底部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隆起。为合理确定整治范围,对隆起段进行了长期的人工和自动观测;为建立施工期间可靠的自动监测系统,文章分析了仰拱拆除与重构设计方案以及国内外隧道结构和轨道的自动监测技... 西南地区GZ隧道K1967+800^+950段底部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隆起。为合理确定整治范围,对隆起段进行了长期的人工和自动观测;为建立施工期间可靠的自动监测系统,文章分析了仰拱拆除与重构设计方案以及国内外隧道结构和轨道的自动监测技术。结果表明:(1)截止2019年5月,K1967+895^+945段右线道床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隆起变形,K1967+805^+810段左线道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隆起变形;(2)2018年4月~2019年5月,K1967+905^+935段人工测点C5的月均上拱量为1.91~2.59 mm,自动测点R1~R7的月均上拱量为1.99~3.00 mm;(3)对K1967+796^+814段和K1967+886^+952段病害的整治采取底部结构拆除与重构方案,并将仰拱结构矢跨比由原设计的1/14调整为1/8;(4)隧道边墙的收敛及拱顶沉降可通过选用激光位移计进行自动监测,钢轨沉降及横向位移可通过选用微压差静力水准仪+位移计或SAA陈列式位移计进行自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底部结构隆起 底部结构重构 自动监测 激光位移计 静力水准仪 SAA阵列式位移计
下载PDF
基坑开挖及降水对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世民 景峰卫 +1 位作者 黄英省 孙苗苗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9,共7页
考虑降水、支护结构变形以及基坑隆起3个因素引起的基坑周围土体的沉降,根据降水引起土体沉降的机理,运用修正的分层总和法单独计算出由降水引起的周围土体沉降。通过研究基坑开挖引起坑外土体沉降的规律,推导出由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外土... 考虑降水、支护结构变形以及基坑隆起3个因素引起的基坑周围土体的沉降,根据降水引起土体沉降的机理,运用修正的分层总和法单独计算出由降水引起的周围土体沉降。通过研究基坑开挖引起坑外土体沉降的规律,推导出由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外土体沉降理论公式。把降水引起的沉降及基坑开挖引起的沉降进行叠加,加入修正系数,最终以简化的理论公式合理地计算出基坑周围土体沉降。具体工程验证表明,推导的理论解析解与实测数据十分接近,能有效预估基坑周围土体沉降,为施工方案编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最大限度减少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沉降 降水 支护结构变形 基坑底部隆起 解析解
下载PDF
非均匀收敛随机介质模型对浅埋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预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翀 秦拥军 +1 位作者 于广明 高丽燕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针对软弱土层中的浅埋大跨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初支变形、断面底部隆起等现象,通过对原有的断面收敛模式进行修正,提出考虑初支变形与断面底部收敛的统一收敛模式,并以单洞及双洞椭圆隧道为例,推导出该种收敛模式下隧道施工中产生地... 针对软弱土层中的浅埋大跨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初支变形、断面底部隆起等现象,通过对原有的断面收敛模式进行修正,提出考虑初支变形与断面底部收敛的统一收敛模式,并以单洞及双洞椭圆隧道为例,推导出该种收敛模式下隧道施工中产生地表沉降的随机介质法预测公式,应用遗传-蚁群混合算法(GA-ACA)解决该预测模型的参数反演计算问题。为验证该模型对浅埋隧道地表变形预测的准确性,以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三—新区间某典型断面为例,分别使用均匀收敛、底部为0、底部非0以及统一收敛模式等4种收敛模式进行参数反演,并将反演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统一收敛模式与隧道断面实际变形规律更加吻合,其预测精度要比不考虑初支变形与断面底部收敛时的预测精度更高,即对浅埋、超浅埋隧道而言,初支变形以及底部隆起等现象对地表变形预测结果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地表变形 随机介质理论 非均匀收敛 底部隆起 初支变形
下载PDF
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锦涛 雷鹏 +1 位作者 刘涛影 周阳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533-9540,共8页
针对车站深基坑施工中的变形与稳定性问题,以地表沉降变形≤22 mm、土体侧向位移≤20 mm及等效安全系数SSR等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深基坑开挖进程中地表沉降变形、底部土体隆起变形、深基坑内支撑稳定性和连续墙及墙后土体变形的演化规律... 针对车站深基坑施工中的变形与稳定性问题,以地表沉降变形≤22 mm、土体侧向位移≤20 mm及等效安全系数SSR等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深基坑开挖进程中地表沉降变形、底部土体隆起变形、深基坑内支撑稳定性和连续墙及墙后土体变形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土体受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规律呈“抛物线型”,最大沉降量0.5 mm;基坑底部最大隆起量23 cm,主要发生在粉质黏土层,在风化花岗岩层终止;支护结构以受压为主,局部受拉,整体稳定性良好;连续墙长轴方向中间墙体受后方土体挤压向基坑内产生1.25 cm变形,连续墙后2 m处土体最大变形量为1 mm,整体稳定;通过实测地表沉降量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可较好地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施工顺利进行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沉降变形 底部隆起 连续墙 现场监测
下载PDF
浅谈毛竹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阙甲林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7年第8期176-177,共2页
随着城市与建筑建设的迅速发展,各种基坑支护工程越来越多,基坑支护就成了地下结构体施工中的一个必须妥善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支护工作长度不长,使用寿命又短,应该说采用竹材锚管或竹桩是完全可能的。
关键词 基坑 竹材锚管 SMW工法 底部隆起
下载PDF
涉水隧道开挖对土体沉降影响分析
12
作者 冯文刚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2年第8期89-92,共4页
涉水隧道建设过程中周围岩土体的变形,尤其是岩土体的沉降,已经引起工程设计和施工者的高度关注。文章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涉水隧道开挖过程中土体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隧道顶部监测点沉降趋势及沉降量与距离隧道顶部远近有... 涉水隧道建设过程中周围岩土体的变形,尤其是岩土体的沉降,已经引起工程设计和施工者的高度关注。文章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涉水隧道开挖过程中土体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隧道顶部监测点沉降趋势及沉降量与距离隧道顶部远近有关。②隧道底部监测点距离隧道底部越近,隆起变化越快、隆起量越大。③隧道与周围土体作用后,土体的沉降及隆起影响范围及数值皆大幅减小,地面沉降亦呈现越靠近中心沉降量越大,且远离中心呈现出微微隆起。文章通过分析涉水隧道开挖对土体沉降的影响,为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水隧道 地面沉降 有限元模型 隧道底部隆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