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南明隆武朝开科取士钩沉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胡凡
-
机构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
-
出处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23-27,共5页
-
文摘
科举制自形成以来,开科取士成为历朝统治者注重"文事"的主要内容之一。南明隆武小朝廷亦开科取士,隆武帝在即位不久就设储贤馆以延揽人才;隆武元年十一月的考试,隆武帝亲自临轩策问;隆武二年五月,又廷试贡生,取十二名为萃士,这是隆武帝的创新;隆武二年六月,又在福京举行乡试,取士百余名。六月乡试结束不久,八月朱聿键被清兵杀害。南明隆武朝廷的开科取士,反映出科举文化对古代王朝的深刻影响。
-
关键词
南明隆武朝
朱聿键
开科取士
科举文化
廷试贡生
-
Keywords
the Longwu period of the Southern Ming Dynasty
Zhu Yujian
enlisting talents through imperial examinations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terview Gongsheng in the court
-
分类号
K248.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开科取士——廖伯康谈重庆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 2
-
-
作者
廖伯康
-
出处
《红岩春秋》
2016年第2期33-36,共4页
-
文摘
20世纪80年代,重庆进行了一场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与此同时,重庆党政机构的设置和各级干部的选拔也同时推进。我曾经说过:"改革的突破在体制,改革的成败在人才。得才者胜,失才者败。"在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重庆在综合改革试点中走出了一条路子。
-
关键词
干部人事制度
廖伯康
开科取士
党政机构
干部工作
中青年干部
城市经济
选人
刘鹏
子文
-
分类号
D26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开科取士——清代科举展”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
- 3
-
-
作者
嘉博
-
机构
不详
-
出处
《科举学论丛》
2012年第1期88-89,共2页
-
文摘
2011年11月8日下午,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上海嘉定博物馆合办的'开科取士——清代科举展'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开幕典礼。香港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太平绅士、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姚强先生、香港历史博物馆咨询委员会主席伍步谦博士、上海市嘉定博物馆副馆长邵辉女士、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秘书长唐创时博士以及香港历史博物馆署理总馆长邱小金女士等沪港两地来宾出席了开幕活动。许晓晖太平绅士致辞表示,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盛于唐宋,及至明清已发展成熟.
-
关键词
香港历史博物馆
开科取士
中国科举制度
清代科举
-
分类号
G268.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明洪武开科诏福建解额二题
- 4
-
-
作者
吴赵宜
-
机构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71,共1页
-
文摘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下诏开科取士,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省按给定解额录取考生。学者注意到史籍中对两广分配解额多有相异记载,认为基于全国总额500名,应天府解额100名,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九省每省解额又为确定无疑的40名,则广东、广西解额应各20名(汪维真:《明洪武三年乡试解额献疑》,《江汉论坛》2009年第2期)。
-
关键词
明洪武
确定无疑
解额
开科取士
三年
应天府
明太祖
-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K248.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厚德铸铜 仁义致远
- 5
-
-
作者
龙凤碧
-
机构
铜仁市作家协会
-
出处
《当代贵州》
2024年第39期46-47,共2页
-
文摘
铜仁,以“仁”为名,更以“厚德铸铜·仁义致远”为城市精神。“仁”之于铜仁民众,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志,奠定了独特的精神底蕴,成就了独特的人文气质,崇仁尚义,风采熠熠。铜仁风采之代表,古有“伏阙上疏”贵州开科取士第一人田秋、“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李渭;近有赤胆忠诚的革命英雄周逸群、旷继勋、欧百川等,他们以正义为道,为人民幸福抛洒热血,更有困牛山百名红军,为不伤及民众,毅然集体跳崖,舍生取义;今有托起群众致富梦的基层党员干部冷朝刚,热血铸丰碑的乡村教师田沛发,身残志坚的农民王昭权,背着失明父亲上大学的励志青年张蕾,以及50多位荣登中国好人榜的“铜城仁者”等。
-
关键词
乡村教师
革命英雄
精神底蕴
铸铜
周逸群
舍生取义
厚德
开科取士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秀才
- 6
-
-
-
出处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3年第11期69-69,共1页
-
文摘
秀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原本并非属于科举功名的范畴,也不特指读书人,而是相当于现在的“俊才”“英才”。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官员选拔制度,秀才与孝廉一起成为地方官员举荐的两种优秀人才。东汉光武帝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秀才改称为茂才,三国曹魏时期,又改回秀才。至隋朝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最初也称为取秀才,这时的秀才成了考中功名者的称呼。唐朝初期,科举考试中设立秀才科,刚开始时秀才科第最高,因为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敢于问津。
-
关键词
东汉光武帝
曹魏时期
科举考试
春秋时期
汉武帝时期
秀才科
科举制度
开科取士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柳永年谱稿(下)
被引量:8
- 7
-
-
作者
刘天文
-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26-32,共7页
-
文摘
仁宗景祐元年(1034),柳永五十一岁。仁宗亲政后,立疏刘太后亲信旧臣,起用曾奏请太后还政而遭到排斥的名臣范仲淹、宋绶等人,于时“中外大悦”(见《宋史·仁宗本纪》),似有更新政局的气象,这对久不见用于真宗、刘后的柳永当受到很大的鼓午。同时仁宗为了延揽声誉、笼络士子,决定扩大开科取士名额,且又特开“恩科”,泽惠于历届科场沉沦之士,对他们录取,格外放宽尺度。从而使柳永再一次萌发了参加本年试举的念头。
-
关键词
柳永词
睦州
醉蓬莱
柳三变
登进士第
开科取士
孙何
柳词
宋绶
古今词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唐诗与音乐
被引量:2
- 8
-
-
作者
王廷珍
袁家浚
-
机构
成都四川音乐学院
-
出处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10,18,共7页
-
文摘
从唐朝建立至安史之乱以前(公元618年至763年)的一百多年间,由于政治相对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生活的繁荣。以诗赋开科取士,更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兴盛与普及。 诗歌发展到唐代,新创成一种有严格格律和固定型式的“律诗”与“绝句”。唐人为了区别于其他诗体,便把这以前的传统诗体称为“古体”或“古诗”,而把律诗与绝句称做“近体”或“今体”。此后,文学史上便一直沿用“古体”、“近体”的称谓。两者的实际区别在于:前者(古体)无一定格律,篇幅可短可长,显得很自由。后者(近体)
-
关键词
近体
古体
音乐性
诗歌创作
诗赋
开科取士
学史
今体
渭城曲
歌诗
-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
-
题名越南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被引量:4
- 9
-
-
作者
塔娜
-
出处
《印支研究》
1983年第4期6-12,共7页
-
文摘
产生于十一世纪越南封建社会中的越南科举制,是在汉文化影响下孳乳成长的。而科举制的建立又促进了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影响了越南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本文试就越南科举制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就正于学术界前辈和同志们。
-
关键词
汉文化影响
开科取士
进士题名碑
黎圣宗
文化制度
太宗正
入仕
儒家学说
宪宗
兵部尚书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明清的考场——贡院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张振华
-
出处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6-36,共1页
-
文摘
在北京地名中,有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贡院西街、贡院东街。北京市档案局、档案馆便座落在贡院西街。贡院就是考场。自明代始封建皇帝在这里开科取士,“邦国举贤者于王”因得名,是我国最高封建统治阶层选拔人才的地方。贡院座落在建国门内大街路北。元、明时期属明时坊,乾隆时属正蓝旗。
-
关键词
北京市档案局
建国门内大街
开科取士
选拔人才
于王
聚奎阁
邦国
统治阶层
明永乐
石亨
-
分类号
G27
[文化科学—档案学]
-
-
题名古代朝鲜和越南的科举制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萧源锦
-
出处
《文史杂志》
1990年第4期24-25,共2页
-
文摘
据史书及一些史料笔记载:朝鲜、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又名占婆,今越南中南部)曾在本国实行过开科取士的选官制度。 吴晗编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以下简称《李朝实录》)前编卷上(第17页):高丽恭愍王庚戌十九年(明太祖洪武三年即1370年)“六月……辛巳,帝(明太祖)封诸子……又遣侍仪舍人卜谦来颁科举程式。诏曰:‘……汉唐及宋,科举取士,各有定制。……今朕统一中国。
-
关键词
李朝实录
开科取士
古代朝鲜
科举取士
侍仪舍人
吴晗
明王朝
越南北部
编卷
选官制度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四川状元之乡—阆中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萧源锦
-
出处
《文史杂志》
2015年第1期90-92,共3页
-
文摘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22年)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全国历代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几百万人,而荣登金字塔尖顶的文科状元不过608人。
-
关键词
开科取士
尹枢
赐诗
清德宗
陈尧叟
陈尧咨
金字塔尖
科举考试
进士科
光绪三十一年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从清宫档案谈最大的科场舞弊案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李国荣
-
机构
北京
-
出处
《文史杂志》
1992年第2期28-29,共2页
-
文摘
自从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因为科场舞弊案被杀的官员士子不计其数,但其中职位最高的要算是清朝的柏俊了.柏俊是咸丰朝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位当宰相,官至人臣极鼎.现根据清官档案,对这一震惊晚清朝野的科场舞弊案略作粗浅概述。
-
关键词
科场舞弊
军机大臣
开科取士
内阁大学士
罚俸
程庭
士子
陈孚
工部左侍郎
翰林院编修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示范效应:江南士人考中顺治丁亥科进士探赜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彭志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20年第3期31-40,共10页
-
基金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明人词籍序跋汇编》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补-11。
-
文摘
明清易鼎巨变后,清廷迅速地以开科取士的方式选拔具有治理广大新增疆域能力的人才,并借此权术运用努力地去瓦解内部较为稳固的江南抗清士人群体。在顺治朝的历次科考中,以顺治四年(1647)丁亥科最具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亦即呈现出较为普遍的示范效应。在丁亥科之后,清廷录取进士中江南籍的占比逐渐攀高,其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分布情形也更趋合理,而其在具有风向标性质的一甲之中也时常会出现状元、榜眼、探花。正是凭借着开科取士的攻心之策,顺治帝最终完成了对江南士人群体的分化。换言之,聚焦具有分水岭特征的丁亥科取士,可观照出清廷帝王与江南士人之间的张力关系及其演进趋势。
-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江南士人
开科取士
示范效应
-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K249.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三元及第陈继昌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彭匈
-
出处
《人事天地》
2015年第2期49-50,共2页
-
文摘
桂林王城东门的城楼上有一块碑匾,上书"三元及第"四个大字。何谓三元及第?这是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士子的最高荣誉。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历朝历代一千三百年间,连中三元的仅十三人,包括中原的省份在内,每个省都摊不到一个。而地处偏远的广西,竟然占了两名。这就不难解释,当今国内外的游人,在观瞻那块"三元及第"碑的时候,要生出一片高山仰止的感慨了。
-
关键词
三元及第
陈继昌
桂林王城
开科取士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江苏巡抚
科举时代
士子
计算基数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学而优则仕”管见
- 16
-
-
作者
周天忠
杨德汤
-
出处
《大理大学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9-13,15,共6页
-
文摘
“学而优则仕”本是孔子的高足弟子子夏提出的。对于它的本义,历来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以朱熹为代表。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把“优”训为“有余力”,把“仕”训为“事”,于是“学而优则仕”就被解释为“学习了,有余力要去做事”。第二种看法,把“优”看作“优异”,把“仕”看作“从政做官”,于是“学而优则仕”,就被理解为“学习优异的可以从政做官”。持前一种看法的人,指责后一种看法是“望文生训”。但他们也承认后一种看法已在历史上通行下来,因而有些“积非成是”了。这里姑不论朱熹的解释是否合乎本义和情理,但既然后一种看法已经“积非成是”,那么,在讨论“学而优则仕”这个命题的历史作用时,就不能离开这种“积非成是”的历史状况。因此,本文无意对“学而优则仕”的本义再行考证,而是在承认、面对并尊重所谓“积非成是”的历史状况的基础上,试图从我国吏治沿革的角度,对“学而优则仕”作一些新的探讨。不对之处,敬讫指教。
-
关键词
学而优则仕
历史状况
子夏
春秋时期
奴隶主贵族
封建统治者
开科取士
思想进程
思想理论基础
岳王坟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窦娥冤》的理想化色彩
- 17
-
-
作者
姚茂栋
-
出处
《淮阴师专学报》
1993年第1期74-74,共1页
-
文摘
读《感天动地窦娥冤》,从中可以窥见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朝社会高利贷盘剥,流氓地痞横行,吏治(?)败,人民有冤无处伸的黑暗现实,正是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剧中塑造了窦天章擿奸发覆,为主人公窦娥平反昭雪的清官形象,必然要带有剧作家关汉卿个人理想化色彩。首先表现在窦天章仕途方面。据考,元政府不行科举长达78年之久,断绝了下层知识分子仕进之路。即使开科取士,汉人也仅占录用人数万分之一、二。元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
-
关键词
《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
关汉卿
开科取士
赛卢医
平反昭雪
蒙古贵族
南人
权豪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潮州状元林大钦和他的诗
- 18
-
-
作者
吴金夫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20-24,共5页
-
文摘
林大钦(1511——1546)明代海阳县东莆都(今潮州市金石镇)人,字敬夫,号东莆,嘉靖壬辰(1532)科状元,时年二十二岁,是明代潮州唯一的文状元(明代状元共九十人.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广东出过九位文状元).他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为官三年,二十五岁便辞官归里,著书讲学,三十六岁病卒于家.“天下闻而惜之”痛惜他“其年弗永,勋业未就”①而夭折,王世贞《艺苑巵言》卷八称之为“兰摧玉折”.
-
关键词
林大钦
艺苑巵言
翰林院
开科取士
海阳县
金石镇
诗文集
韦应物
太史
七言绝句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对科举制的深刻揭露——观影片《古墓荒斋》
- 19
-
-
作者
黄晓东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0期23-23,共1页
-
文摘
蒲松龄的《聊斋》中作品题材所触及的生活十分广泛,几乎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科举制度批判的作品也只不过是二三四篇,只是全书的十分之一。但是其中许多篇章受作者自己大半辈子辛酸经历的实际影响,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压制和摧残,甚至书中不少人物身上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回顾以往根据《聊斋》改编摄制的影片,能真正把握住作者这种抨击科举的主题思想的,却如凤毛麟角。自一九二二年的《孝妇羹》《崂山道士》及以后的《胭脂》、《恒娘》等等,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当看完由谢铁骊导演。
-
关键词
《聊斋》
谢铁骊
恒娘
主题思想
娇娜
九二
三四
喷薄而出
开科取士
北京电影制片厂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
- 20
-
-
作者
赵迅
-
出处
《学习与研究(北京)》
1983年第5期65-,共1页
-
文摘
北京孔庙(现为首都博物馆)的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的东西两侧,分列有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块。元代昊庆元年(1312年)开科取士,中试者的姓名,步唐代雁塔题名遗风,刻之于石,立孔庙内。以显示荣耀。到明代常常把元代刻名磨去而刻上当朝的进士姓名,故今天元代刻碑已不多见。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崇圣祠(在孔庙后院)掘得元碑三块,立于大成门前西侧。
-
关键词
进士题名碑
北京孔庙
开科取士
雁塔题名
大成门
清三代
康熙年间
首都博物馆
元明
先师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