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agomir-30d转染BMSCs联合CPC支架材料的异位成骨作用
1
作者 陈威 汪艳 +1 位作者 金琼 黄慧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构建antagomir-30d/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研究antagomir-30d促进体内骨形成的作用。方法:将转染有150 nmol/L antagomir-30d、NC的BMSCs以及未经转染的空白BMSCs转... 目的:构建antagomir-30d/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研究antagomir-30d促进体内骨形成的作用。方法:将转染有150 nmol/L antagomir-30d、NC的BMSCs以及未经转染的空白BMSCs转移到CPC支架进行孵育,后植入到BALB/c-nu裸鼠皮下,以此研究裸鼠异位成骨。术后2、4、8周分别取出植入体。2周时,取出植入体,提取RNA进行RT-PCR检测,分析成骨基因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以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mRNA表达情况。此外,4周和8周的植入体分别进行苦味酸品红组织学染色和组织形态学分析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植入2周RT-PCR结果显示,各成骨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量中转染有antagomir-30d组最高,并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植入后4周,antagomir-30d组有少量新骨形成,而另外2组则少有新骨形成。组织形态学分析显示,新骨面积百分比antagomir-30d组为1.28%±0.19%。植入后8周,3组均可见明显新骨形成,但antagomir-30d组新骨形成量明显大于NC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新骨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7.79%±1.15%,1.82%±0.53%,2.33%±0.52%。结论:antagomir-30d可诱导裸鼠体内异位成骨,antagomir-30d/BMSCs/CPC复合物有希望作为组织工程复合物用于颌骨骨缺损及其他类型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0d拮抗剂 髓基质干细胞 磷酸钙水泥 异位成骨
下载PDF
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复合成骨细胞体内异位成骨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唐焕章 陈建庭 +2 位作者 金大地 杨春露 谭小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 探讨珍珠层聚乳酸 (nacre/ polylactic acid,N/ P)人工骨与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复合 ,植入体内后异位成骨的作用机制 ,以及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18只 ,按 2、4和 8周3个时间点随机分成 3... 目的 探讨珍珠层聚乳酸 (nacre/ polylactic acid,N/ P)人工骨与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复合 ,植入体内后异位成骨的作用机制 ,以及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18只 ,按 2、4和 8周3个时间点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6只。将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新西兰大白兔成骨细胞 ,种植到 N/ P人工骨材料上 ,并植入每只兔左侧背部皮下为实验组 ;以不复合成骨细胞的 N/ P人工骨材料植入右侧背部皮下作对照 ,分别于植入后不同时间点取材 ,经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结果 实验组 2周时材料周围有少许炎性细胞聚集 ,4周时有类骨质形成 ,8周时有成熟骨组织形成 ,其中可见骨髓腔 ;对照组 2、4周时仅见大量纤维组织长入材料内 ,8周时材料内纤维组织增多 ,但无成骨发生。 结论  N/ P人工骨可作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人工材料 异位成骨 植入 体内 皮下 同种 雄性 纤维组织 体外培养
下载PDF
松质骨基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的异位成骨作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陶凯 毛天球 +4 位作者 杨维东 陈富林 顾晓明 陈书军 李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3-385,共3页
目的:观察松质骨基质-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移植皮下成骨作用,以探索松质骨基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新生兔骨髓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后,接种于藻酸盐/松质骨基质中,形成松质骨基质/藻酸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 目的:观察松质骨基质-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移植皮下成骨作用,以探索松质骨基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新生兔骨髓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后,接种于藻酸盐/松质骨基质中,形成松质骨基质/藻酸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并植入裸鼠背部皮下,对照组单纯植入松质骨基质。植入4、8 周后行 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观察骨形成情况。结果:松质骨基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皮下成骨效果明显优于松质骨基质。前者兼有纤维成骨和软骨成骨,以纤维成骨为主;后者仅见少量软骨成骨。结论:松质骨基质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 细胞 异位成骨
下载PDF
TGF-β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促进BMP-2活性多肽大鼠体内异位成骨 被引量:8
4
作者 陈顺广 郑启新 +2 位作者 郭晓东 袁泉 段自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评价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能否增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活性多肽P24在大鼠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通过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K(16)GRGDSPC将TGF-β1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3-TGF-β1导入BMSC,筛选出... 目的评价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能否增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活性多肽P24在大鼠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通过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K(16)GRGDSPC将TGF-β1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3-TGF-β1导入BMSC,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扩大培养。将稳定转基因细胞与胶原海绵复合,同时加入BMP-2活性肽P24,构建转基因细胞/胶原海绵/P24复合体。将该复合体植入大鼠竖脊肌浅层肌袋,3、5、8周时对植入局部行CT成像,组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组织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复合体异位成骨的能力。结果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转染后BMSC中TGF-β1的表达,见实验组呈阳性染色。3、5、8周时CT成像两组均可见骨组织形成,且呈时间相关性,实验组CT值分别为(254±20)、(331±34)、(477±37)Hu,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的CT值[分别为(237±17)、(298±31)、(433±45)Hu](均P<0.05);植入局部ALP活性测定实验组分别为(57.78±0.64)、(65.70±0.59)、(71.83±0.67)U/L,亦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5.46±0.55)、(63.27±0.53)、(70.32±0.63)U/L];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实验组编织骨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K(16)GRGDSPC能成功介导TGF-β1基因转染BMSC并有效表达;TGF-β1基因转染BMSC可增强BMP-2活性肽P24的异位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多肽 转染 异位成骨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异位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余 尹庆水 +13 位作者 徐国洲 夏虹 张宏斌 赖晃文 杨传红 詹纯利 李建军 陈丙旭 陈小冬 朱家龙 胡旭东 许春 李兆麟 李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理化条件下产生的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对异位成骨的影响;寻找具有骨诱导、骨传导、炎症反应轻的骨移植替代物。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将两种不同理化条件下制得的CHA分为A,B两组,每组都同样按照不同的4种组合方法:CHA... 目的:探讨不同理化条件下产生的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对异位成骨的影响;寻找具有骨诱导、骨传导、炎症反应轻的骨移植替代物。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将两种不同理化条件下制得的CHA分为A,B两组,每组都同样按照不同的4种组合方法:CHA,CHA/重组人骨形态形成蛋白-2(rhBMP-2),CHA/几丁糖,CHA/rhBMP-2/几丁糖制得4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CHA)人工骨,分别编成A1~4小组和B1~4小组,分别植入大鼠背部肌肉的4个部位中。术后2周、4周、6周、8周观察动物精神状况,伤口情况;以X线投照获得影像,处死动物后取材,以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成骨情况、炎症反应情况、肝脏损害情况。结果:不同理化条件下产生的CHA对成骨、炎症反应、肝脏损害无差异;不同组合的CCHA之间有差异,CHA/rhBMP-2/几丁糖的成骨效果好,炎症反应、排斥反应轻。结论:通过理化条件的改变,在不影响异位成骨、不增加炎症反应的前提下,提高了CHA的机械强度,使它更加容易塑形,适宜手术操作,应用指征、部位将更加广泛。CHA/rhBMP-2/几丁糖构型的CCHA人工骨,增加了CHA的骨诱导作用,并使该种作用均匀、持久;同时,又降低了异物移植后的炎症反应;rhBMP-2等复合药物的应用,在实验剂量时,无肝脏损害,是理想的骨移植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 人工 异位成骨 效应 实验研究 移植
下载PDF
聚左旋乳酸多孔支架材料复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位成骨 被引量:7
6
作者 隋杰 李志忠 +3 位作者 孙国栋 焦根龙 李立华 周长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20-2124,共5页
背景:聚左旋乳酸材料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具有三维模板作用,为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提供场所。目的: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多孔聚左旋乳酸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制备聚左旋乳酸多孔支... 背景:聚左旋乳酸材料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具有三维模板作用,为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提供场所。目的: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多孔聚左旋乳酸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制备聚左旋乳酸多孔支架材料。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鉴定及诱导成骨,ALP染色检测骨向分化。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MTT及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材料复合情况,应用矿化诱导7d的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大腿肌袋模型观察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4周后应用组织学观察新骨的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与聚左旋乳酸多孔支架材料复合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增殖未受影响,扫描电镜示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吸附、生长良好。体外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后ALP染色阳性。矿化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聚左旋乳酸材料植入动物4周时,形成明显的块状组织,质地坚硬。组织学检查见新形成的组织有成骨细胞及其周围有血管长入。提示聚左旋乳酸多孔材料对种子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无影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与聚左旋乳酸多孔材料复合体可在异位形成骨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聚乳酸 生物相容性 异位成骨
下载PDF
双相接种技术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秦辉 许建中 +4 位作者 王序全 何清义 罗飞 朱灏 尹芝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660-1662,共3页
目的评价双相接种技术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潜力和这种体外构建策略的可行性。方法8只山羊抽取自体骨髓体外扩增、定向成骨诱导,再分别采用静置接种法和双相接种法将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esen-chym al stem cells,MSCs)与... 目的评价双相接种技术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潜力和这种体外构建策略的可行性。方法8只山羊抽取自体骨髓体外扩增、定向成骨诱导,再分别采用静置接种法和双相接种法将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esen-chym al stem cells,MSCs)与脱钙骨基质(dem ineralized bone m atrix,DBM)复合,复合培养5 d;将这两种方法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分别植入羊的背部肌袋内,同时植入单纯DBM作为阴性对照;术后2、8周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双相接种技术体外复合MSCs与DBM构建组织工程骨,细胞在支架上体外生长情况优于普通方法,植入山羊肌肉内术后2周观察到异位成骨,并随时间延长成骨量增加,其组织学半定量评分术后2周为(2.46±0.32)、8周为(4.13±0.42),明显优于普通方法的术后2周(1.96±0.21)、8周(3.66±0.37)(P<0.01)。植入后的组织工程骨材料边缘均可检测到B rdU标记阳性的细胞。单纯DBM植入未见成骨表现,亦无B rdU标记阳性的细胞。结论双相接种技术有利于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双相接种技术 异位成骨
下载PDF
陶瓷样异种骨复合骨髓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彦林 杨志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了解陶瓷样异种骨(CXB)与骨髓(BM)复合移植的成骨作用。方法将CXB与BM复合及单纯CXB植入兔的骶棘肌内,术后2、4、8、12、16及24周取出植入材料作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检查,观察植入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C... 目的了解陶瓷样异种骨(CXB)与骨髓(BM)复合移植的成骨作用。方法将CXB与BM复合及单纯CXB植入兔的骶棘肌内,术后2、4、8、12、16及24周取出植入材料作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检查,观察植入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CXB与BM复合植入后2周开始有软骨和新骨生成,以后软骨逐渐钙化成骨,8周时出现髓腔,并随植入时间的延长,新骨生成增多,成骨更为典型。而单纯CXB植入后无新骨或软骨形成。结论CXB与BM复合移植通过骨传导、骨诱导及提供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而成骨,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望在临床上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样 复合移植 异位成骨 移植
下载PDF
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材料复合成骨细胞的异位成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陆钰 王鑫 +4 位作者 甘朝兵 赵玫 储岚岚 康林 吴海珍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21-25,69,共5页
目的评价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支架与成骨细胞复合植入大鼠股部肌袋模型内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采用共沉淀和粒子沥滤法制备多孔nHA/CS。分离培养培养SD大鼠成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nHA/CS共同培养来构建组织工程骨。将所... 目的评价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支架与成骨细胞复合植入大鼠股部肌袋模型内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采用共沉淀和粒子沥滤法制备多孔nHA/CS。分离培养培养SD大鼠成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nHA/CS共同培养来构建组织工程骨。将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和空白nHA/CS支架材料分别植入SD大鼠股部肌袋模型内。分别在植入2、4、6、8周后,将植入的支架材料取出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并应用JEDA-801D形态学图象分析系统来计算新骨生成率。用SPSS13.0软件包对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各观察时间段内成骨细胞复合多孔nHA/CS组新骨生成量均多于nHA/CS。结论多孔nHA/CS复合成骨细胞支架材料具有异位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 细胞 异位成骨
下载PDF
人骨形成蛋白4基因修饰的兔骨髓基质细胞异位成骨试验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欣泉 陈传俊 +1 位作者 张秀丽 张志愿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通过人骨形成蛋白4(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4)基因修饰的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与天然型无机骨(naturalnon鄄organicbone,NNB)支架复合,进行自体皮下异位成骨试验,探索BMP4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技术相... 目的:通过人骨形成蛋白4(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4)基因修饰的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与天然型无机骨(naturalnon鄄organicbone,NNB)支架复合,进行自体皮下异位成骨试验,探索BMP4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法:贴壁法培养兔bMSCs,体外应用脂质体介导转染pEGFP鄄hBMP4及pEGFP真核表达质粒。将转染基因的细胞和未转染基因的对照组细胞,分别以5×107/ml的浓度,与NNB支架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6只新西兰兔自体皮下,每组6例,4周后取材,组织学观察,并进行新骨成骨面积分析。结果:空白对照NNB孔隙内无新骨形成,转染pEGFP基因组及对照细胞组,支架网孔内均有新生骨及软骨样组织形成,而pEGFP鄄hBMP4实验组形成的新生骨及软骨样组织面积更大(P<0.05)。结论:应用hBMP4基因修饰的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可望取得更强的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修饰 BMP 异位成骨 蛋白 髓基质细胞 转染 皮下 EGFP 贴壁法 真核表达质粒
下载PDF
锶磷灰石多孔陶瓷复合成骨细胞的体内异位成骨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德敏 刘雪阳 钱云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5期329-332,F0003,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孔隙率的锶磷灰石(含5%锶的羟磷灰石,Sr-HA)陶瓷复合成骨细胞后体内异位成骨能力。方法实验试样分复合成骨细胞的不同孔隙率组和未复合成骨细胞的不同孔隙率组。先抽取健康兔的骨髓组织,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分别... 目的比较不同孔隙率的锶磷灰石(含5%锶的羟磷灰石,Sr-HA)陶瓷复合成骨细胞后体内异位成骨能力。方法实验试样分复合成骨细胞的不同孔隙率组和未复合成骨细胞的不同孔隙率组。先抽取健康兔的骨髓组织,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分别与孔径约为450~700μm、孔隙率分别为50%、60%、70%的Sr-HA及孔隙率为70%的纯羟磷灰石陶瓷体复合,自体回植到兔左侧背脊肌内;未复合成骨细胞的不同孔隙率组试样则种植在兔右侧背脊肌内作为阴性对照。植入后4、12、2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复合成骨细胞的各组陶瓷在植入兔背脊肌内4周后均有类骨质形成,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骨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孔隙率为70%的Sr-HA陶瓷和HA陶瓷的成骨性能明显优于50%、60%孔隙率的Sr-HA陶瓷。未复合细胞的陶瓷材料在组织学检查中未见有类骨质形成。结论Sr-HA多孔陶瓷是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成骨细胞复合Sr-HA陶瓷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磷灰石 孔隙率 细胞 异位成骨
下载PDF
大鼠骨形成蛋白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植入异位成骨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段智霞 郑启新 +3 位作者 郭晓东 白玉 袁泉 陈顺广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1-444,共4页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三嵌段材料PLGA-[ASP-PEG]与化学合成的骨形成蛋白2(BMP2)活性多肽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异位诱导成骨的能力。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背部消毒,切开皮肤,分离两侧肌间隙,按实验分为4组,按设计分别...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三嵌段材料PLGA-[ASP-PEG]与化学合成的骨形成蛋白2(BMP2)活性多肽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异位诱导成骨的能力。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背部消毒,切开皮肤,分离两侧肌间隙,按实验分为4组,按设计分别植入测试材料。A组BMP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组;B组BMP2活性多肽/PLGA复合物组;C组单纯PLGA-[ASP-PEG]组;D组单纯PLGA组。将上述材料用环氧乙烷处理后植入大鼠背部肌肉中,分别于1周,4周,8周,12周和16周处死,进行植入物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植入物成骨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Col-Ⅰ)及骨桥蛋白(OPN)mRNA的表达。结果组织学观察A组在8周出现新骨形成;B组在12周出现新骨;C组和D组16周未见新骨形成。CT三维成像16周时,A、B和C组均见新骨形成,骨块大小A>B>C组,D组未见新骨。实时定量PCR各组均有Col-ⅠmRNA和OPNmRNA的表达,A组Col-Ⅰ的Ct值为(21.67±3.21),OPN的Ct值为(21.72±5.11),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嵌段材料PLGA-[ASP-PEG]及PLGA具有较轻的组织学反应,生物相容性好;BMP2活性多肽能明显诱导成骨;BMP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2活性多肽 PLGA-[ASP-PEG] 三嵌段材料 异位成骨 大鼠
下载PDF
以胶原缓释rhBMP-2复合BMSCs及珊瑚构建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晓兵 侯锐 +5 位作者 毛天球 杨耀武 高瞻 张浚睿 孙沫逸 胡晓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74-576,共3页
目的 :观察以胶原缓释rhBMP - 2复合BMSC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 :构建 3种复合支架材料 :1)rhBMP - 2 /珊瑚 ;2 )胶原 /rhBMP - 2 /珊瑚 ;3)BMSCs/胶原 /rhBMP - 2 /珊瑚。分别植入裸鼠皮下 ,8周后观察成骨情况 ... 目的 :观察以胶原缓释rhBMP - 2复合BMSC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 :构建 3种复合支架材料 :1)rhBMP - 2 /珊瑚 ;2 )胶原 /rhBMP - 2 /珊瑚 ;3)BMSCs/胶原 /rhBMP - 2 /珊瑚。分别植入裸鼠皮下 ,8周后观察成骨情况 ,并作比较。结果 :第 3组材料异位成骨的能力最强 ,第 2组次之 ,第 1组较弱。结论 :动物实验中胶原是rhBMP - 2适宜的缓释载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胶原 重组人蛋白-2 髓间充质干细胞 珊瑚 异位成骨
下载PDF
明胶微球/rhBMP-2/CPC的制备及其异位成骨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厉孟 刘旭东 +1 位作者 刘兴炎 葛宝丰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制备多孔复合材料明胶微球/rhBMP2/CPC并研究其异位成骨效应。方法:双相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京尼平进行交联,喷金后电镜观察。交联微球携载rhBMP2,以2.5%的比例掺入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CPC)固化,制成... 目的:制备多孔复合材料明胶微球/rhBMP2/CPC并研究其异位成骨效应。方法:双相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京尼平进行交联,喷金后电镜观察。交联微球携载rhBMP2,以2.5%的比例掺入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CPC)固化,制成实验用多孔明胶微球/rhBMP2/CPC,rhBMP2/CPC作为对照组。两组材料固化后分别浸入生理盐水,1、3周后进行生物力学压缩实验,扫描电镜观察材料断面。ELISA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生理盐水中rhBMP2浓度,计算rhBMP2的累积释放量。材料植入小鼠大腿肌袋,术后3周处死小鼠,切取材料及周围组织,HE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材料周围组织中碱性磷酸酶及钙含量。结果:交联的明胶微球呈规则圆形,粒径(62±18)μm,分散性好。1、3周后实验组材料断面可见大量大孔形成,对照组未见明显大孔,实验组的总孔径率、大孔率及rhBMP-2的累积释放量均高于对照组。3周后实验组最大压缩强度(7.8±1.2)MPa,较对照组(11.2±1.6)MPa稍低。HE染色两组均可见软骨形成,但实验组更多,碱性磷酸酶及钙含量测定实验组分别为(4.33±0.52)IU/g和(6.12±1.22)μg/mg,高于对照组的(2.67±0.23)IU/g和(3.12±0.41)μg/mg。结论:明胶微球/rhBMP2/CPC在微球降解后形成多孔磷酸钙复合材料,使rhBMP2的释放量增加,具有强大的异位成骨性能,是一种优秀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磷酸钙水泥 蛋白2 异位成骨 明胶微球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不同比例自体骨与羟基磷灰石混合物在裸鼠皮下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大勇 杜宁 +2 位作者 刘月娥 张晓鹿 王思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5-658,共4页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与人下颌骨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在裸鼠皮下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取人下颌骨外斜线自体骨后,与HAP按一定比例混合,分为5组,A组为自体骨/HAP=2/1,B组为自体骨/HAP=1/1,C组为自体骨/HAP=1/2,D组为自...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与人下颌骨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在裸鼠皮下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取人下颌骨外斜线自体骨后,与HAP按一定比例混合,分为5组,A组为自体骨/HAP=2/1,B组为自体骨/HAP=1/1,C组为自体骨/HAP=1/2,D组为自体骨/HAP=1/4,E组为单纯HAP。5组混合物分别植入6只8周龄的裸鼠皮下。植入8周后切取标本,分别行硬组织切片,苦味酸染色后统计新骨形成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硬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异位新骨形成面积分别为A组9.1%,B组16.1%,C组6.1%,D组3.8%,E组1.3%。B组新骨形成面积最多,E组最少。B组与其他4组相比,各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C组与D组和E组相比,新骨形成无显著差异(P﹥0.05)。HAP残留率与新骨形成面积呈反比,E组最多(30.3%),而A组材料残留率最小(16.3%)。结论:8周内,裸鼠皮下人自体骨与HAP混合后有助于HAP新骨的形成,最佳比例为1:1,可作为临床上牙种植时上颌窦外提升植人工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P 自体 异位成骨 裸鼠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血浆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内异位成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洪涛 刘康 +7 位作者 蔡道章 曾毅军 蔡荣辉 陈尔东 何志勇 余新平 安宁 王金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0,共4页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结合组织工程技术利用经诱导转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能成功地在动物体内再生出骨组织,并在大型哺乳动物负重骨缺损的修复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诱导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成...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结合组织工程技术利用经诱导转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能成功地在动物体内再生出骨组织,并在大型哺乳动物负重骨缺损的修复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诱导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成骨特性,探讨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诱导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体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配对样本观察,于2007-10/2008-04在中山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4周龄BALB/C裸鼠14只,体质量22-24g,麻醉后将裸鼠两侧股部切开,于股部肌间隙内制成肌袋模型。方法:14只裸鼠左侧肌袋内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富血小板血诱导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实验组;右侧背部肌袋内植入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对比观察两组裸鼠活动及进食情况;X射线平片观察阻射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形成情况。结果:14只裸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植入材料后裸鼠活动及进食均正常,伤口愈合良好。材料随植入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吸收,而材料周围的肌肉组织等软组织由外向内逐渐长入材料孔隙内有所增多。②随时间延长两组X射线平片阻射影像密度逐步增加。植入材料后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③植入材料后4周,实验组可见珊瑚羟基磷灰石表面有细胞生长,孔隙内有结缔组织长入;对照组仅见珊瑚羟基磷灰石表面有细胞生长。8周时珊瑚羟基磷灰石表面有新生骨形成,孔隙内和孔隙边缘可见骨样组织沉积和少量软骨样组织形成;对照组仅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长入。12周时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表面有较多成熟编织骨形成,部分区域可见髓腔样结构形成,并有血管长入;对照组仍未见新骨及骨样组织形成。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诱导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在裸鼠体内能够良好的成骨,随时间的延长,成骨特性越明显;体内采用肌袋包裹的方法能有效增加血运及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生成,促进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髓基质干细胞 异位成骨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微包囊优化制备及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姬烨 闫景龙 +1 位作者 徐公平 张东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84-1190,共7页
目的探讨优化生长因子微包囊制作方法,观察其释放规律和复合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正交设计优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包囊制作工艺,于2、4、8、12、24、36、48、60、72、84、96、120、... 目的探讨优化生长因子微包囊制作方法,观察其释放规律和复合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正交设计优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包囊制作工艺,于2、4、8、12、24、36、48、60、72、84、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h计算微包囊的累计释放量。实验取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每只大鼠于双侧股部作1cm切口,制备臀大肌肌袋模型。A组双侧植入胶原,B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颗粒骨,C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D组双侧植入胶原、颗粒骨与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于术后3、4和5周取样(n=2)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d内缓慢释放。术后3周大体观察,A组未触及移植物,B、C、D组可触及,微包囊呈白色颗粒包裹于组织中。组织学观察:术后3周,A组胶原已经完全吸收,其余3组可见残余胶原;术后4周,A组胶原已不易见到,B组可见微小颗粒骨继续吸收,体积变小;C组包囊体积缩小,囊间成骨性细胞增多;D组微小颗粒骨和微包囊继续吸收,成骨性细胞和软骨性细胞团增多;术后5周,B、C、D组均可见植入物体积减小,包囊被吸收破碎,但颗粒骨和包囊周围的软骨性细胞、成骨性细胞更加密集。结论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工艺,使其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自体微小颗粒骨可在臀大肌肌袋内异位诱导生成大量成骨性细胞,PLGA微包囊可以与其有机复合,并在减少生长因子用量的同时协同微小颗粒骨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包囊 自体微小颗粒 异位成骨 大鼠
下载PDF
BMP_2活性多肽/鼠尾Ⅰ型胶原复合物植入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景峰 郑启新 +3 位作者 郭晓东 卢宏伟 林振宇 兰生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5-299,共5页
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验证鼠尾Ⅰ型胶原支架与自行研制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复合后诱导异位成骨的能力与作用。自行提取鼠尾Ⅰ型胶原以及与BMP2活性多肽复合,冻干后低真空模式下电镜观察胶原结构。实验分2组。对照组:单纯鼠尾Ⅰ型胶原组;实验... 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验证鼠尾Ⅰ型胶原支架与自行研制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复合后诱导异位成骨的能力与作用。自行提取鼠尾Ⅰ型胶原以及与BMP2活性多肽复合,冻干后低真空模式下电镜观察胶原结构。实验分2组。对照组:单纯鼠尾Ⅰ型胶原组;实验组:BMP2活性多肽/鼠尾Ⅰ型胶原复合物组。将12只大白鼠随机分成2组,每只大白鼠右侧大腿作2 cm的切口,制备股四头肌肌袋模型,将上述材料分别植入肌袋。术后第3周和第6周分别作放射学检查(X-ray,CT),第6周将所有大白鼠处死作组织学(HE染色)检查。鼠尾Ⅰ型胶原冻干后孔径大小合适与BMP2活性多肽复合后无明显改变。术后第3周和第6周放射学检查可见实验组有明显的钙化影形成,且第6周成骨范围要明显大于第3周时所见,而对照组无成骨现象。术后第6周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植入区有成骨细胞和大量新骨形成,而对照组仅见炎性细胞改变。鼠尾Ⅰ型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载体支架材料,自行研制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与其复合后,具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2活性多肽 鼠尾胶原 异位成骨
下载PDF
两种壳聚糖载rhBMP-2纳米微球对SD大鼠体内异位成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余翔 夏远军 +4 位作者 郑晓辉 章莹 陈泽鹏 夏虹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2-418,共7页
目的通过SD大鼠异位成骨实验来探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硫酸葡聚糖(rh BMP-2/CS/DS)复合微球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rh BMP-2/CS)微球对SD大鼠体内异位成骨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6只SD大鼠平均分为三组(n=12),分别为... 目的通过SD大鼠异位成骨实验来探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硫酸葡聚糖(rh BMP-2/CS/DS)复合微球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rh BMP-2/CS)微球对SD大鼠体内异位成骨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6只SD大鼠平均分为三组(n=12),分别为A组(rh BMP-2),B组(rh BMP-2/CS),C组(rh BMP-2/CS/DS)。制备股四头肌肌袋模型后,分别将三种材料植入股四头肌肌袋肌间隙中。分别在4,8和12周时大体观察植入区组织硬度,每组处死4只大鼠后取出异位骨块,并切取异位骨化的组织行micro-CT扫描及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检测各组织块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hness,Tb.Th)、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行组织学观察和ALP活性、钙含量检测。结果 4周时,A、B、C三组植入区周围组织质地均稍硬,三者并无明显区别;8周和12周时,三组植入区硬度明显增加,且C组比A、B组质地更硬。4周时,HE染色可见三组有少量骨组织形成,但不明显;B、C两组BVF、Tb.Th、BMD,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含量均高于A组;B、C两组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周时,HE染色可见到三组骨组织逐渐增多,并逐渐成熟,且B、C两组可见到比A组更成熟的骨组织,C组骨组织比B组更成熟;B、C两组BVF、Tb.Th、BMD,ALP活性、钙含量均高于A组,C组以上指标均高于B组。结论 rh BMP-2/CS/DS纳米缓释微球的成骨效果明显强于rh BMP-2/CS纳米微球和单独rh BMP-2,其可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形态发生蛋白-2 壳聚糖 硫酸葡聚糖 异位成骨 MICRO-CT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TGF-β_1的表达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洪伟 闫景龙 +2 位作者 张滨 夏景君 汪宇 《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第2期217-221,共5页
目的 通过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自体微小颗粒骨 (30 0~ 5 0 0 μm)异位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探讨微小颗粒骨移植的成骨机制。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造股二头肌肌袋模型 ,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及自体块骨。术后 1、3、5、7... 目的 通过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自体微小颗粒骨 (30 0~ 5 0 0 μm)异位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探讨微小颗粒骨移植的成骨机制。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造股二头肌肌袋模型 ,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及自体块骨。术后 1、3、5、7、11、14、2 1、2 8d取材 ,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TGF β1及TGF β1mRNA表达并作图像分析。结果 ①术后 5d ,颗粒骨组开始有软骨生成 ,7d时达到高峰 ,2 1d后有骨吸收 ;块骨组则以骨吸收为主。②术后 1d见基质及血肿中TGF β1阳性染色 ,亦见骨细胞TGF β1阳性染色。 5~ 11d颗粒骨组见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及骨细胞表达大量TGF β1。 14d以后TGF β1渐减少 ,2 1d以后渐平稳。颗粒组TGF β1表达高峰出现早、强度高、持续时间长。③颗粒骨组TGF β1mRNA阳性表达细胞出现早 ,高峰在术后 5~ 11d ,主要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间充质细胞。结论 颗粒骨异位成骨能力强于块骨 ,TGF β1表达高峰出现时间早、量大、持续时间长。TGF β1mRNA定位细胞广泛 ,信号明显强于各期块骨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颗粒 转化生长因子Β1 异位成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