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仲景宗和法治疗胸痹刍议
1
作者 王蕊 焦华琛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313-316,331,共5页
和法古往今来都备受争议,张仲景运用和法治疗胸痹更具有典型特色。本文简要分析了和法之和解、和中、调和的内涵和《伤寒论》中张仲景对和法的诠释与应用。旨在总结归纳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运用和法,抓住胸痹主要病机,从营卫、气血、... 和法古往今来都备受争议,张仲景运用和法治疗胸痹更具有典型特色。本文简要分析了和法之和解、和中、调和的内涵和《伤寒论》中张仲景对和法的诠释与应用。旨在总结归纳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运用和法,抓住胸痹主要病机,从营卫、气血、阴阳三方面辨证治疗胸痹的遣方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张仲景 和法 《伤寒论》
下载PDF
吴鞠通对张仲景复脉汤之继承与发挥
2
作者 谷劼楠 王国为 +3 位作者 王永涛 田笑新 彭彬 徐世杰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630-632,共3页
复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吴鞠通在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去其温阳益气的成分,形成加减复脉汤系列方,以补阴为主,适用于温病下焦证。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化裁复脉汤的分析,深入理解复脉汤之机理。第一,... 复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吴鞠通在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去其温阳益气的成分,形成加减复脉汤系列方,以补阴为主,适用于温病下焦证。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化裁复脉汤的分析,深入理解复脉汤之机理。第一,养阴为复脉之本,吴鞠通保留复脉汤养阴药之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第二,脉动有阴阳之分,张仲景取桂枝温卫阳以复脉,吴鞠通取芍药以补营阴而复脉。第三,温病发热不伤阳气,故吴鞠通加减复脉汤不用参姜枣。在此基础上加入三甲(牡蛎、鳖甲、龟板),以应对阴虚而成的变证阴虚风动,配入鸡子黄、五味子以防阴阳离决等,这扩大了复脉汤的适应范围。通过机理的深化和拓展,使复脉汤在温病治疗中发挥更广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脉汤 养阴 加减复脉汤 大定风珠 吴鞠通 张仲景
下载PDF
药证理论下张仲景应用甘草内涵探析
3
作者 陈梁宇 郭晶晶 杨秀娟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期141-144,共4页
甘草又名“甜草”“国老”,素有“中药之王”的美称。本文主要分析经方中甘草的应用、配伍思路及组方机制,发现甘草主要以“扶正”为主,其次涉及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补中缓急、益气通阳等作用,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白虎加人参... 甘草又名“甜草”“国老”,素有“中药之王”的美称。本文主要分析经方中甘草的应用、配伍思路及组方机制,发现甘草主要以“扶正”为主,其次涉及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补中缓急、益气通阳等作用,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白虎加人参汤与小柴胡汤对比后发现仲景使用生甘草偏于清热泻火,炙甘草偏于温补元气、健脾和中;甘草用量以二两和三两居多,多以调和药性、补中益胃等功效为主,并就经方中“炙甘草”存疑进行考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张仲景 内涵 药证 探析
下载PDF
贾英杰发展张仲景学术思想论治肿瘤经验
4
作者 李丰丞 肖贤 贾英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3期65-67,共3页
全国名中医贾英杰认为张仲景学术思想对当今肿瘤疾病的诊治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依据。贾教授认为动态辨治学说是辨证论治思想的升华,审正气强弱而定攻补之序是攻邪法与扶正法的必要前提,因势利导,通利二便是灵活运用... 全国名中医贾英杰认为张仲景学术思想对当今肿瘤疾病的诊治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依据。贾教授认为动态辨治学说是辨证论治思想的升华,审正气强弱而定攻补之序是攻邪法与扶正法的必要前提,因势利导,通利二便是灵活运用仲景下法的具体表现,恶性肿瘤治取中州是对仲景顾护脾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贾英杰教授在继承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之上,联系自身临证经验,发展“黜浊培本”治癌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张仲景 学术思想 贾英杰
原文传递
张仲景复脉法探析
5
作者 赵京博 孟庆鸿 +4 位作者 周珍 徐爽 王雪茜 程发峰 王庆国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47-251,共5页
复脉法出自《伤寒论》,指通过益气、养血、温阳、滋阴、通阳以平衡脉之气血阴阳,使脉象返之如常的治法。张仲景以复脉法治疗多种严重脉象失常,具体形式体现为益气复脉、养血复脉、温阳复脉、滋阴复脉、气血阴阳并补复脉以及通阳复脉。... 复脉法出自《伤寒论》,指通过益气、养血、温阳、滋阴、通阳以平衡脉之气血阴阳,使脉象返之如常的治法。张仲景以复脉法治疗多种严重脉象失常,具体形式体现为益气复脉、养血复脉、温阳复脉、滋阴复脉、气血阴阳并补复脉以及通阳复脉。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复脉法,从而实现“脉复”的治疗预期。此外,“脉复”的表现应视具体情况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复脉法 气血阴阳 通阳 艾灸 脉的组成
下载PDF
从“肝脾相关”与“肝胃不和”探析张仲景肝病证治思想
6
作者 陈佳慧 马重阳 +4 位作者 徐甜 厉赢 王雪茜 程发峰 王庆国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62-264,共3页
《黄帝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位中央以灌四傍,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脾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主司水谷运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两方面,既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又为脏腑间物质信息交换增添了动力,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态... 《黄帝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位中央以灌四傍,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脾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主司水谷运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两方面,既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又为脏腑间物质信息交换增添了动力,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张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重视脾胃的思想,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又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将“治肝实脾”的理论指导临床遣药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脾相关 肝胃不和 肝病证治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皇甫谧对张仲景经方运用浅析
7
作者 赵中玮 万健民 +2 位作者 景选龙 苗冲 辛雪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张仲景与皇甫谧两位医家生活年代十分接近,前者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成为“方书之祖”,后者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也成为针灸学经典,两部专著的问世共同促进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皇甫谧认为,医道分为“针道”和“汤液”两大体... 张仲景与皇甫谧两位医家生活年代十分接近,前者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成为“方书之祖”,后者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也成为针灸学经典,两部专著的问世共同促进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皇甫谧认为,医道分为“针道”和“汤液”两大体系,汤液医学经张仲景、王叔和发展,已臻完善;而针道流传中,现存的针灸典籍已经残缺不全,错讹较多,需要进一步编次整理。皇甫谧在这一医学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撰写了《针灸甲乙经》。因此,皇甫谧的医学学术思想体系不局限于针灸这一方面,人们在关注皇甫谧针灸学术贡献的同时,不应忽视皇甫谧也精于“汤液”,尤其擅长运用仲景经方的这一事实。通过对皇甫谧的有关著述及相关史料分析可知:皇甫谧对张仲景非常推崇,并对仲景经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仲景经方研究之先河,明确了寒食散的出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将经方条文引入《针灸甲乙经》并完善了针灸学理论,其中所体现的皇甫谧针药并重的医学思想值得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谧 张仲景 针灸 经方
下载PDF
刍议叶天士对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的继承与发展
8
作者 胡一帆 孟庆鸿 +7 位作者 孙资金 徐文秀 王凯 林煜坤 刘晓中 王雪茜 王庆国 程发峰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613-617,共5页
黄芪是中医临床中重要的补气药。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已经将其配伍规律记载于《金匮要略》中。清代著名医家、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广泛涉猎医书、汲诸家之所长,在临床中对经方进行灵活加减使用,故本文以应用黄芪之经方为例,对《临证指南... 黄芪是中医临床中重要的补气药。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已经将其配伍规律记载于《金匮要略》中。清代著名医家、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广泛涉猎医书、汲诸家之所长,在临床中对经方进行灵活加减使用,故本文以应用黄芪之经方为例,对《临证指南医案》与《金匮要略》进行对比研究,以应用黄芪之法为切入点,探究其在临床中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发现,叶天士在对张仲景7首经方中体现的益气利水法、益气温阳法、益气调营法与益气建中法继承的同时,不拘泥于疾病与证候,重视病机,扩大方剂的主治范畴;不拘泥于方药,重视治法,善用经方合方,是古方今用的典范。:益气利水法以黄芪主益气祛湿,结合“络病学说”,将水气病扩大至痹证;益气温阳法以黄芪配伍乌头补气温经,创制芪附汤;益气调营法继承营卫辨治观,并结合气血理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益气建中法则不拘泥于虚劳之病,扩展至内妇科疾病,同时创制归芪建中汤等。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系统梳理古代名家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如何做到继承与发展古今医家学术思想提供直接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张仲景 《临证指南医案》 《金匮要略方论》 经方 黄芪 学术思想
下载PDF
张仲景“医圣”加冕考论
9
作者 孙现鹏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15-17,共3页
通过对医学著作及史籍的查阅、考证,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总结、梳理张仲景“医圣”名号之由来及加冕的始末,分析其内在原因。最后确定张仲景加冕“医圣”可分为3个时期:(1)晋隋唐之萌芽期。张仲景传世著作被医家秘藏,流传不广,学术价... 通过对医学著作及史籍的查阅、考证,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总结、梳理张仲景“医圣”名号之由来及加冕的始末,分析其内在原因。最后确定张仲景加冕“医圣”可分为3个时期:(1)晋隋唐之萌芽期。张仲景传世著作被医家秘藏,流传不广,学术价值不为世人所知,仅在医界传习,未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影响。(2)宋金元之加冕期。张仲景著作广为流传,学术价值被世人所认可推崇,遂称之为“大圣”“亚圣”,名号不一,然“圣”名已彰。(3)明清之固着期。世人对仲景学术价值的成就与贡献取得统一认识,认为其为医界不可超越的高峰,皆以“医圣”谓仲景,使仲景“医圣”尊号固着下来。其加冕“医圣”的内在原因是仲景学术魅力与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医圣 考证
下载PDF
基于三焦形质理论探讨张仲景“三焦无御营卫”病理观
10
作者 王建康 钟光辉 +4 位作者 陈璐佳 邓颖萍 张婷素 孙常波 董晶 《中医研究》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有关三焦形质理论,结合当代学者对三焦实质研究成果探讨张仲景“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观,认为“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三焦是膜与腔共同构成的遍及全身的组织器官,具有通行元气营卫、气化通调水道的生... 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有关三焦形质理论,结合当代学者对三焦实质研究成果探讨张仲景“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观,认为“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三焦是膜与腔共同构成的遍及全身的组织器官,具有通行元气营卫、气化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三焦之气变会引发“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状态,具体机制有腠理失调、营卫失和、气机失调、气化失司、元气失资等,会产生多器官、多部位、多系统病证。对这些病证的治疗分别采用通达腠理、调和营卫、疏通气机、通利水道、通补元气等方法。“三焦无御营卫”病理观对临证辨治疑难病颇有启发,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无御营卫 病理观 三焦形质理论 张仲景 生理基础 病变机制 治疗法则
下载PDF
基于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视角提出张仲景文化品牌建设对策
11
作者 许二平 刘保光 +6 位作者 白明 刘雅琳 栗俞程 汪保英 陈毅恒 谢苗 董颖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Products》 2023年第2期51-55,共5页
当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走向融合,有着内在的必然依据,它们孕育出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给中医药文化发展和旅游业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医药产业文化代表的张仲景文化,应抓住机遇,借助健康旅游实现张仲景品牌建设的新突破... 当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走向融合,有着内在的必然依据,它们孕育出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给中医药文化发展和旅游业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医药产业文化代表的张仲景文化,应抓住机遇,借助健康旅游实现张仲景品牌建设的新突破。主要建设策略有:积极推出以张仲景等中华名医事迹为题材的图书或影视剧;将中药材种植基地开辟为特色旅游观光园;创立中医药文化研究及传播基地,建设学、疗、游为一体的中医药疗养旅游基地;利用信息技术和文化媒体平台将张仲景中医药学绍介到千家万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健康旅游 张仲景 品牌建设 名医事迹
原文传递
由“肾著汤”浅析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疗思想
12
作者 王丽莉 高建东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509-511,共3页
《金匮要略》作为张仲景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专书,书中通过判断脏腑经络病机并结合四诊八纲进行辨病辨证,奠定了中医辨治杂病的基础,其丰富而灵活的治则治法更是充分体现了张仲景独特的治疗思想,为后世辨证论治杂病提供了... 《金匮要略》作为张仲景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专书,书中通过判断脏腑经络病机并结合四诊八纲进行辨病辨证,奠定了中医辨治杂病的基础,其丰富而灵活的治则治法更是充分体现了张仲景独特的治疗思想,为后世辨证论治杂病提供了典范。“肾著汤”是《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寒湿滞着下焦所致“肾著”病的经典名方,方中重用干姜、茯苓(各四两)温中散寒、淡渗利湿,配白术、甘草(各二两)健脾燥湿、缓急止痛,不拘泥于“肾著”之病名强调治肾,而是从“肾著”的病因病机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燠土胜湿及因势利导两大祛邪法则,采取温运脾阳、散寒祛湿、健脾和中的治法,从中焦入手治疗下焦病邪,延展了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学术观念,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审证求因、治病求本,顾护中州、重视脾胃,并擅于根据疾病病机辨证论治、因证制宜以祛邪安正的治疗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证机思辨及用药处方都极具指导价值,值得后辈医者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加以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著汤 金匮要略 张仲景 治病求本 因证制宜 治重脾胃 祛邪安正 学术思想
下载PDF
浅析张仲景酸甘化阴法
13
作者 姚凤云 韩瑶瑶 +5 位作者 章美玲 崔言坤 王琳 肖移生 王炳志 姜劼琳 《中医研究》 2023年第11期1-4,共4页
作为五味配伍法之一的酸甘化阴法已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医圣张仲景的诸多方剂都寓有酸甘化阴之意。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314首方剂,将张仲景酸甘化阴法的具体作用归纳为8个方面,即柔筋止痉、缓急止痛、和营调卫、调和肝脾、... 作为五味配伍法之一的酸甘化阴法已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医圣张仲景的诸多方剂都寓有酸甘化阴之意。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314首方剂,将张仲景酸甘化阴法的具体作用归纳为8个方面,即柔筋止痉、缓急止痛、和营调卫、调和肝脾、滋养五脏、调补冲任、固肠止利、收涩止泻,进一步完善酸甘化阴法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甘化阴法 五味配伍理论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序看张仲景的创作方法
14
作者 赵东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5期83-86,共4页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等书籍的考察中也可看出,其与早期中医文献如《黄帝内经》《难经》的联系,对于脉象、症状的重视与详细描述及对疾病本源——病因病机的探讨。正是这些内容,将详尽的脉证与病因病机相对应,才让后人能够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脉法 症状 病因病机
下载PDF
张仲景六经辨治“下利”思路探讨及临证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臧海洋 杨芳 +2 位作者 沈文 葛桂萍 杨晓慧 《江苏中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35-38,共4页
《伤寒论》中“下利”,似现代医学描述的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稀水样便,或夹黏液、脓血或不消化食物,是脾胃系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见于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肠病等多种肠道疾病。仲景《伤寒论》中论及“下利”之条文达6... 《伤寒论》中“下利”,似现代医学描述的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稀水样便,或夹黏液、脓血或不消化食物,是脾胃系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见于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肠病等多种肠道疾病。仲景《伤寒论》中论及“下利”之条文达60余条,见于六经各篇,证治方药各异,为脾胃病的辨治提供了思路。太阳病“下利”可见于葛根汤证、葛根芩连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阳明病“下利”可见于大黄牡丹汤证、承气汤类方证;少阳病“下利”可见于四逆散证、黄芩汤证、大柴胡汤证;太阴病“下利”可见于理中汤证、泻心汤类方证;少阴病“下利”可见于真武汤证、桃花汤证;厥阴病“下利”可见于白头翁汤证、乌梅丸证。验之临床亦有明显效验,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方证 下利 泄泻 痢疾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因势利导,邪有出路——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思路
16
作者 周志佳 陈兴屹 +3 位作者 董春燕 王灵台 高月求 孙学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943-946,共4页
黄疸,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者指以身目、小便俱黄为主症的病症,广义者不仅包括狭义黄疸,尚包含萎黄之证。现代医学所述黄疸即指中医学中的狭义黄疸,多因血液... 黄疸,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者指以身目、小便俱黄为主症的病症,广义者不仅包括狭义黄疸,尚包含萎黄之证。现代医学所述黄疸即指中医学中的狭义黄疸,多因血液中胆红素产生过多、代谢异常或排泄失司导致,患者血清中胆红素异常积累一般超过 17.1 μmol/L。可见于各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胆囊结石、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黄疸 因势利导 邪有出路 八法
下载PDF
基于张仲景著作中小便利与不利的比较研究
17
作者 刘旎 戴明 傅延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197,共5页
从概念内涵、病理机制、诊断意义和辨证治疗4个方面对张仲景著作中小便利与不利的相关原文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比较分析,以明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内涵方面:对小便利在生理与病理层面的含义作出完善。病机方面:小便利与不利均为阳气虚... 从概念内涵、病理机制、诊断意义和辨证治疗4个方面对张仲景著作中小便利与不利的相关原文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比较分析,以明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内涵方面:对小便利在生理与病理层面的含义作出完善。病机方面:小便利与不利均为阳气虚损、水液偏渗、水饮停蓄及津液亏虚的外应,均可反映机体津液的盈虚通滞。但二者所提示的阳虚程度、水液偏渗的部位、水饮停蓄的病位及津亏的病理阶段有所不同。诊断意义方面:小便利与不利均为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诊治眼目,二者是蓄血证瘀血与热结程度、黄病虚实寒热病性及黄汗病病理阶段的鉴别要点。辨治方面:基于气难化津这一共同病机,八味肾气丸、五苓散等用于治疗小便利与不利是异病同治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便利 小便不利 张仲景 水液代谢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基于张仲景原著及历代文献的中药煎前浸泡问题探讨
18
作者 姜侠 闫方杰 刘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18-1720,共3页
中药饮片在煎煮前须先浸泡半小时是目前行业内的共识,但在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学文献著作中均未找到煎前浸泡规范的理论依据,现代中医不同的研究对煎前浸泡既有支持的实验数据,也有反对的研究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溯研究,发现张... 中药饮片在煎煮前须先浸泡半小时是目前行业内的共识,但在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学文献著作中均未找到煎前浸泡规范的理论依据,现代中医不同的研究对煎前浸泡既有支持的实验数据,也有反对的研究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溯研究,发现张仲景及其后医家虽未进行统一的煎前浸泡,但对某些特殊药物会进行“先煮”、先煎君药或使用某些溶媒提前浸泡等处理方式,这更符合中药入药时包括花、叶、茎、根、果实等不同材质类型的特点。对不同材质的药材规定统一的浸泡时间是否合理,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中医文献 中药 煎前浸泡
下载PDF
张仲景经方人参量效关系探讨
19
作者 王杨 曹方 +5 位作者 马源 研智 王明悦 李岩珂 罗绍东 张文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60-163,共4页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古今医家遵从传统医书进行辨证论治、随证施药的同时,愈加注重方、药之间的量效关系。仲景经方中含有人参的经方约42首,本文试通过探析人参在...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古今医家遵从传统医书进行辨证论治、随证施药的同时,愈加注重方、药之间的量效关系。仲景经方中含有人参的经方约42首,本文试通过探析人参在经方中的量效关系,总结出四个量效层次。其中,四至六两人参主温中、驱水邪;三两人参主调中止呕、补中生津;二两人参助甘温药复脉滋津液、降逆和胃;二两以下人参主扶正。本文将通过横向比较仲景经方中人参的用量与功效,探析仲景在临床实践中的用药思维,进一步扩大仲景经方量效学说,以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经方 张仲景 量效关系
下载PDF
张仲景通畅思想研究
20
作者 刘玉彤 刘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1188-1192,共5页
张仲景于《金匮要略》开篇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通畅思想贯穿于《金匮要略》全书各篇,是张仲景的疾病治疗核心思想和原则。对于仲景通畅思想研究课题,有学者已提出对张仲景通畅思想的见解,并逐渐认识... 张仲景于《金匮要略》开篇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通畅思想贯穿于《金匮要略》全书各篇,是张仲景的疾病治疗核心思想和原则。对于仲景通畅思想研究课题,有学者已提出对张仲景通畅思想的见解,并逐渐认识到人体生命物质运行通畅的重要性,认为“通”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前提条件,不“通”是各类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通法也是其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对张仲景《金匮要略》通畅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整理,对于张仲景疾病辨治思想研究、临床辨治疾病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金匮要略》 通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