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僧繇四题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3,I0002,共8页
在反思前贤相关研究基础上,经过较为详细地钩稽考索,对南朝梁代大画家张僧繇官职、家世、师承、画作与生卒年等重要问题提出新看法。
关键词 张僧繇 官职 师承 《宝像》 生卒年
下载PDF
“面短而艳”——张僧繇人物画面相模式探微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静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6期223-224,共2页
南北朝晚期至隋唐初期的佛教石窟中,"秀骨清像"风格的造像却开始悄然隐退,张僧繇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将佛教题材和技法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改造,创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面短而艳"的"张家样"佛像。对后世的绘... 南北朝晚期至隋唐初期的佛教石窟中,"秀骨清像"风格的造像却开始悄然隐退,张僧繇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将佛教题材和技法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改造,创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面短而艳"的"张家样"佛像。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艺术发展和艺术创新的重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僧繇 审美观念 世俗化 人物样式 技法
下载PDF
张僧繇"没骨山水"试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惠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4-66,共3页
张僧繇绘画向书法用笔借鉴,丰富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一变传统的密体而为疏体。同时,张僧繇又将外来佛教美术题材与技术巧妙加以运用与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张僧繇开创的"没骨山水"强化了青绿语汇的特色和以色造型... 张僧繇绘画向书法用笔借鉴,丰富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一变传统的密体而为疏体。同时,张僧繇又将外来佛教美术题材与技术巧妙加以运用与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张僧繇开创的"没骨山水"强化了青绿语汇的特色和以色造型的表现形式,虽未脱离早期的青绿形态,但开创之功不可否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僧繇 没骨山水 青绿语汇 以色造型
下载PDF
谢赫《古画品录》成书年代探析——从张僧繇与萧绎来看
4
作者 张东方 《艺术探索》 2014年第1期22-25,4,共4页
谢赫《古画品录》中没有关于张僧繇与萧绎的任何记载,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古画品录》成书于张、萧二人以画成名之前。从张、萧二人的绘画成名时间、绘画创作、政治活动等方面进行考证与分析,可以推断《古画品录》写成于公元528年以前。
关键词 《古画品录》 《续画品》 张僧繇 萧绎
下载PDF
“以书入画”及其对中国画发展的贡献——以张僧繇、赵孟頫、吴昌硕为例
5
作者 钟文刚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34-41,共8页
张僧繇的“以书入画”突破了中国画线描的规范,创造了书法用笔线条的新形式。赵孟頫的“以书入画”将各种源自书法用笔的节奏和意态在绘画中广泛地运用和表现,把具体的书法用笔上升至抽象的美学意蕴,确立了后世中国画审美方式新的发展... 张僧繇的“以书入画”突破了中国画线描的规范,创造了书法用笔线条的新形式。赵孟頫的“以书入画”将各种源自书法用笔的节奏和意态在绘画中广泛地运用和表现,把具体的书法用笔上升至抽象的美学意蕴,确立了后世中国画审美方式新的发展路径。吴昌硕以篆籀之法入画,揉和书法与绘画的造型观念和意境情趣,强调书法精神与绘画在意境和理念上的融合,更好地呈现了中国画的内在特点,转换了中国画审美的时代风尚。这三位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代表性的湖州画家,通过“以书入画”提升了中国画的品质内涵,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书入画” 张僧繇 赵孟頫 吴昌硕 “书演画法”
下载PDF
南朝张僧繇佛教绘画艺术的特点考释——以栖霞山石窟为例
6
作者 董秋雨 《法音》 2022年第10期25-31,共7页
作为六朝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南京栖霞山石窟为学界提供了南朝宋至齐、梁年间宝贵的实物证据。然而,目前围绕栖霞山石窟的研究,多为针对其时代、风格的考古学维度的梳理与探讨。有关其美术史意义的讨论,基本集中对其在南朝佛教艺术发展... 作为六朝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南京栖霞山石窟为学界提供了南朝宋至齐、梁年间宝贵的实物证据。然而,目前围绕栖霞山石窟的研究,多为针对其时代、风格的考古学维度的梳理与探讨。有关其美术史意义的讨论,基本集中对其在南朝佛教艺术发展中的风格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探讨。笔者尝试从“大美术史”的角度,立足石窟蕴藏的多种线索,结合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对特定时期佛教美术发展的整体样貌进行还原,并探寻技法、风格形成背后深层的社会观念与时代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山石窟 实物证据 佛教艺术 时代风尚 南朝宋 佛教美术 张僧繇 南朝佛教
原文传递
画家张僧繇
7
《满分阅读(初中版)》 2009年第7期81-81,123,共2页
梁张僧繇,吴人也。天监中,为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武帝修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时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传写仪形,对之如面也。又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不点眼睛。每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因请点之。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文言文 《画家张僧繇
原文传递
六朝画家: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国》
8
《初中生之友》 2022年第32期F0003-F0003,共1页
张僧繇,南朝梁时期的画家,是六朝有影响的大画家之一。张僧繇有很强的写实能力,在他的画里,中外各种人物的相貌、服装都很真实。梁武帝曾让他为分封在各地的诸王子画像,画成后,有人评价说“对之如面”。在张僧繇的所有画作中,佛像最多... 张僧繇,南朝梁时期的画家,是六朝有影响的大画家之一。张僧繇有很强的写实能力,在他的画里,中外各种人物的相貌、服装都很真实。梁武帝曾让他为分封在各地的诸王子画像,画成后,有人评价说“对之如面”。在张僧繇的所有画作中,佛像最多。可惜他的绘画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只剩下一幅唐代梁令瓒临墓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梁 二十八宿 张僧繇 梁武帝 六朝 梁令瓒 五星
原文传递
从北齐墓葬壁画看中国人物画的嬗变——兼论湾漳墓壁画的画史地位
9
作者 马骁骅 宋相东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关键时期,从“顾得其神”到“陆得其骨”,再到“张得其肉”实际上是中国人物画逐步走向写实的嬗变过程。而张僧繇的“疏体”,正是中国人物画初步完成从概念化图示到写实性图绘转变的标志。在张僧繇之后,随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关键时期,从“顾得其神”到“陆得其骨”,再到“张得其肉”实际上是中国人物画逐步走向写实的嬗变过程。而张僧繇的“疏体”,正是中国人物画初步完成从概念化图示到写实性图绘转变的标志。在张僧繇之后,随着北朝对南朝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压倒性优势,在文化上形成“南风北渐”的态势。河北磁县湾漳墓壁画正是北朝画家继承南朝张僧繇疏体人物画并发扬光大的成果。湾漳墓壁画作为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个性化、高水平的写实人物绘画,开创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局面,为唐代绘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恺之 张僧繇 杨子华 湾漳墓壁画
下载PDF
画龙点睛
10
《疯狂英语(初中天地)》 2024年第1期4-5,共2页
“画龙点睛”出自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后用以比喻写作文或讲话时,于关键处用一两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为精辟有力。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非常高超,尤其善于人物故事画和宗教画。据说,张僧... “画龙点睛”出自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后用以比喻写作文或讲话时,于关键处用一两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为精辟有力。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非常高超,尤其善于人物故事画和宗教画。据说,张僧繇在一座寺庙的墙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给龙点上眼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张僧繇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 关键处 写作文
下载PDF
画龙点睛
11
作者 柳柳 《动漫界(幼教365)》 2024年第2期16-17,共2页
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张僧繇的大画家最擅长画龙。他画的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一天,当地一家寺庙的住持慕名前来,请他在寺庙的墙壁上画龙,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张僧繇欣然答应,仅仅用了三天就画好了四条龙。百姓们听说了,纷纷赶... 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张僧繇的大画家最擅长画龙。他画的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一天,当地一家寺庙的住持慕名前来,请他在寺庙的墙壁上画龙,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张僧繇欣然答应,仅仅用了三天就画好了四条龙。百姓们听说了,纷纷赶来欣赏。大家对张僧繇画的龙赞不绝口,可是没过一会儿,大家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这四条龙都没有画眼睛。这时候,有一个胆大的人问张僧繇:“您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僧繇 画龙点睛 寺庙 眼睛 活灵活现
下载PDF
“戎体”还是“华体”--“张家样”佛画辨疑
12
作者 赵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136,共6页
萧梁时期,张僧繇改革佛画,创制了“面短而艳”“薄衣贴体”的造像新体“张家样”。本文研究指出,该样式不但改革了梵式旧制,还摆脱了魏晋以来脱略凡俗的“秀骨清相”特征,确立了一种生动、真实的人间世尊新样,从而纠正了学界固有的外来... 萧梁时期,张僧繇改革佛画,创制了“面短而艳”“薄衣贴体”的造像新体“张家样”。本文研究指出,该样式不但改革了梵式旧制,还摆脱了魏晋以来脱略凡俗的“秀骨清相”特征,确立了一种生动、真实的人间世尊新样,从而纠正了学界固有的外来“戎体”影响说,明确了张家样的“华体”特征,及其在佛像中国化道路上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张僧繇 张家样 佛画 华体
下载PDF
贯休罗汉像的“奇异”与“野逸”刍议
13
作者 张嘉玲 《艺术家》 2023年第11期33-35,共3页
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阿罗汉的简称,无具体形象。罗汉艺术的发展始于南朝梁时佛教的盛行,但未成气候,直至唐朝才普遍展开。东晋戴逵的《五天罗汉图》,是我国关于绘罗汉图的最早记载,之后张僧繇、卢楞伽画史均有记载但无作品传世。唐末... 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阿罗汉的简称,无具体形象。罗汉艺术的发展始于南朝梁时佛教的盛行,但未成气候,直至唐朝才普遍展开。东晋戴逵的《五天罗汉图》,是我国关于绘罗汉图的最早记载,之后张僧繇、卢楞伽画史均有记载但无作品传世。唐末五代则以贯休和张玄为代表,他们的画风奠定了中国罗汉艺术的模式,由此形成了罗汉艺术的两大流派,即张玄的“世态派”和贯休的“野逸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五代 贯休 南朝梁 具体形象 张玄 张僧繇 罗汉像
下载PDF
小画家的 "取经"之路
14
作者 唐郦薇 李楠(图) 《奇妙博物馆》 2023年第3期9-12,共4页
我是生活在南朝陈都城建康的一个实习小画家.除了画画,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听阿爷讲以前那些名画家的逸闻趣事.阿爷还说,很久以前,画师不受人待见,但从魏晋时起,一大批有文化、有身份的人开始专门钻研绘画,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受到了人们的赞... 我是生活在南朝陈都城建康的一个实习小画家.除了画画,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听阿爷讲以前那些名画家的逸闻趣事.阿爷还说,很久以前,画师不受人待见,但从魏晋时起,一大批有文化、有身份的人开始专门钻研绘画,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受到了人们的赞誉,画师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了.所以我立志长大以后也要像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前辈一样,在绘画上有所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探微 顾恺之 逸闻趣事 有所成就 张僧繇
下载PDF
空前绝后
15
作者 王静云 《疯狂英语(初中天地)》 2023年第6期4-5,共2页
“空前绝后”出自《宣和画谱》:顾冠于前,张绝于后,而道子乃兼有之。成语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东晋顾恺之,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他的绘画才能更是出色。他画人物,从来不先点眼珠。有人问其原因,他说:... “空前绝后”出自《宣和画谱》:顾冠于前,张绝于后,而道子乃兼有之。成语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东晋顾恺之,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他的绘画才能更是出色。他画人物,从来不先点眼珠。有人问其原因,他说:“人物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南北朝的画家张僧繇,善人物故事画和宗教画,在当时名气很响。据说,有一次他在一座寺庙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给龙点眼珠。旁人问他为什么不点上眼珠,他说:“恐怕点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去。”这一传说虽夸张得近于荒诞,但说明了他作画的技艺很高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和画谱》 东晋顾恺之 宗教画 才华出众 学识渊博 张僧繇 南北朝
下载PDF
中国早期地藏信仰状况考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41,共7页
地藏菩萨之名虽然可能早在三国时期已传入中国,但倡导地藏信仰的经典则是在6世纪初以后才在中国出现的。目前我们所知隋前地藏信仰的资料均出自唐人之手,并不可信;隋及唐初(581650)的地藏信仰状况则庶几可征。从文献记载来看,隋及唐初... 地藏菩萨之名虽然可能早在三国时期已传入中国,但倡导地藏信仰的经典则是在6世纪初以后才在中国出现的。目前我们所知隋前地藏信仰的资料均出自唐人之手,并不可信;隋及唐初(581650)的地藏信仰状况则庶几可征。从文献记载来看,隋及唐初的70年中已有地藏造像出现,但数量少,并且分布不广,可能是它们今天在石窟遗迹及出土造像碑中不见踪迹的原因,而这又与三阶教人对造像的态度有关。相反,称念地藏名号在当时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信仰行为。故与后世的地藏信仰相比,早期的地藏信仰表现出以称念地藏名号为主的特点。不过这一特点又常常被以造像为中心的偶像崇拜研究所忽略,因而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一时段的地藏信仰状况认识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藏信仰 张僧繇 地藏造像 称名念诵 地藏故事
下载PDF
试论没骨画的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文明红 《美术大观》 2006年第10期12-,共1页
  '没骨'是指无墨线轮廓,直接用彩色或墨描绘表现物象的画法.骨即指墨线轮廓,传为南朝张僧繇所创.唐扬生善用没骨法画山水,称为没骨山水.北宋徐崇嗣又有没骨花卉为多家效仿.清代恽南田吸收其画法,将没骨花卉推向新的格局.……
关键词 没骨 徐崇嗣 凹凸花 张僧繇 恽南田 郭若虚 花鸟画创作 佛教绘画 《宣和画谱》 黄鉴
下载PDF
明末清初金陵绘画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晓 《中国书画》 2016年第5期35-42,共8页
一、明清之际金陵画坛的特殊地位作为六朝占都,南京曾在中国绘画史上书写过辉煌的篇章,三国时期的曹不兴,魏晋南北朝时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五代的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徐熙、董源、巨然。到了明代,南京成为朱元璋最初立国之地... 一、明清之际金陵画坛的特殊地位作为六朝占都,南京曾在中国绘画史上书写过辉煌的篇章,三国时期的曹不兴,魏晋南北朝时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五代的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徐熙、董源、巨然。到了明代,南京成为朱元璋最初立国之地,曾在宫廷中聚集了一大批画家,"浙派"开派大师蛾进曾在此活动过,金陵画坛大有一振之势,惜不久成祖朱棣将首都迂往北京。不过南京仍是明朝的留都,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官制,仍然是南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在这里举行,士子汇集,文风极盛,流风所被,遍及秦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中心 中国绘画史 顾闳中 张僧繇 王齐翰 陆探微 周亮工 周文矩 王弘撰 徐熙
下载PDF
巧治学生信口开河
19
作者 徐静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21,共2页
接手一个班级,一周下来,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存在一个共同点:不分时间地点的"张口就来"。这种现象是学生的表现欲使然,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养成不思考的习惯,甚至考试时没看清题目要求,不明白题意,提笔就答。这不,刚考完的期中试卷中有... 接手一个班级,一周下来,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存在一个共同点:不分时间地点的"张口就来"。这种现象是学生的表现欲使然,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养成不思考的习惯,甚至考试时没看清题目要求,不明白题意,提笔就答。这不,刚考完的期中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是仿照练习一的诗歌续写: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______(不要写书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不知道 题目要求 学习成绩 表现欲 教师学 张僧繇 教学行为 小柯 正确引领 秋思
下载PDF
画龙点睛新编
20
作者 王宝琪 《数学小灵通(启蒙版)(学龄前)》 2017年第3期34-35,共2页
有一天,梁武帝要画师张僧繇(yao)为金陵的安乐寺画四条金龙,画在长长的围墙上。张僧繇答应了下来,并且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关键词 张僧繇 破壁 飘飘洒洒 两条龙 乌云密布 前规 被逼无奈 龙震 大魏 腾空而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