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张陵蜀地创道初探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汤其领
-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
文摘
本文对张陵赴蜀地创道的原因、经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明了五斗米道初创时期的三个重大问题:一、通过对张陵身世的考察和徐、蜀两地人情风土对比研究,揭示张陵籍为江苏丰县而赴蜀地创造的内在原因;二、充分运用道典中的史料论述了张陵在蜀地的活动和创近的经过;三、对张陵创道的贡献及张衡与五斗米道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
-
关键词
张陵
蜀地
五斗米道
-
分类号
B23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从《老子想尔注》解析张陵的创道思想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辉
-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
-
出处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2-55,共4页
-
基金
陕西理工学院博士启动项目"五斗米道发展史研究"(SLGQD13(2)-3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4453)
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10)
-
文摘
后汉中期社会变化巨大,张陵思想因此产生了转变。张陵晚年在巴蜀地区创立五斗米道,他的创道思想大致包括儒释道三家、巴蜀鬼道以及建立道家政权的思想等五个方面。这些都可以从《老子想尔注》找到确实的证明。
-
关键词
老子想尔注
张陵
创道思想
-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
-
题名张陵养生思想片论
- 3
-
-
作者
黄永锋
-
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2004年第3期107-110,共4页
-
-
关键词
张陵
养生思想
-
分类号
B95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张陵与江西道教医学萌芽考
- 4
-
-
作者
彭贵珍
左志坚
-
机构
江西中医药大学
-
出处
《江西中医药》
2016年第8期6-8,共3页
-
基金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2013jzyb-32)
-
文摘
东汉后期,疫病流行,追求长生不老,以治疗疾病为传道手段的道教也借疾疫流行之机而兴起。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在入蜀之前,曾在江西的庐山、龙虎山、阁皂山等地修道、传教多年,其以医传道、治病救人的活动虽然还带有极其浓厚的巫术色彩,但其追求长生、炼丹的活动在江西洒下了医药学的种子,江西道教医学因而萌芽。
-
关键词
张陵
五斗米道
江西医学
-
分类号
R-092
[医药卫生]
-
-
题名吴县张陵山发现晋代铭文砖
被引量:2
- 5
-
-
作者
王新
叶玉琪
-
机构
吴县文管会
-
出处
《东南文化》
1985年第0期40-41,17,共3页
-
文摘
张陵山,在苏州城东20多公里处的吴县淞南乡张陵村。1979年以来,曾在这里清理过四座晋墓,出土了一批遗物。在四号墓巾,发现了一块“张镇碑志”。碑志字数较多,可补史阙。在清理墓砖过程中,发现较多的“元康九年”纪年砖,还发现多块铭文砖和一块画像砖。现叙述如下。
-
关键词
铭文砖
张陵
拓片
碑志
晋墓
隶书
画像砖
阳文
墓砖
阴文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9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东汉张陵的《老子想尔注》
被引量:1
- 6
-
-
作者
艾力农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5年第4期57-61,共5页
-
文摘
(一) 《老子》流传至今,古本甚多,除了人所熟知的六朝唐人写卷本、唐宋石刻本、宋刊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外,还有一本值得注意,那就是敦煌莫高窟曾经发现的秘籍,而今流传到英国去的六朝写卷本《老子想尔注》。此书从第三章“则民不争”句开始,至道经上终,共三十四章有余,是较为完全的《老子》道经本。据近人考证,定为六朝人抄本无疑。此书原件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院中,是伯希和当年盗去的。香港学者饶宗颐著有《老子想尔注校笺》附影印原文,本文即据此引文申述的。
-
关键词
道教教义
大英博物院
敦煌莫高窟
宗教
张陵
太平经
伯希和
太平道
东汉末
五斗米道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道教始祖张陵形象的文化嬗变
- 7
-
-
作者
汤洪
李丹
-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4,共8页
-
文摘
道教产生于西蜀鹄鸣山(鹤鸣山),由张陵糅合先秦道家学说,创制道书,将原始道教“五斗米道”阐扬光大。《三国志》始载张陵,历史信息异常简略。《华阳国志》《后汉书》不断增补史料,但张陵历史人物形象依然模糊。魏晋时期,道教繁盛,《神仙传》《魏书》已敷演出更为丰腴的张陵形象,遂使张陵从史述走向仙化,并完成塑造张陵道教开山始祖的天师形象。
-
关键词
道教
张陵
鹤鸣山
《神仙传》
-
Keywords
Daoism
Zhang Ling
Heming Mountain
Shenxian Zhuan
-
分类号
B959.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吴县张陵山东山出土砖刻墓志
- 8
-
-
作者
吴荣清
-
机构
南京博物院
-
出处
《文物》
1987年第11期76-77,共2页
-
文摘
1982年8月,南京博物院在苏州吴县张陵山东山清理一座长方形单室券顶的砖室墓(M5)。墓向为南偏西10°,平面略呈腰鼓形,左右两壁向外弧凸。墓全长3.88、最宽1.84、高1.35米。东、南、西三侧为三顺砖纵砌起底,上置丁砖一排,共砌四组,然后再以平砖迭砌,渐渐起券收拢而成券顶。北侧是一丁一纵砖迭砌封门,宽1.74米。墓室底部用砖按人字形铺地一层。没有壁龛和排水沟。墓砖为长方形素面青砖,长25、宽12、厚2.6厘米。在墓室券顶中间有一排竖砖是用长方形素面青砖修整成的楔形砖。
-
关键词
墓志铭
张陵
长方形
东山
吴县
南京博物院
南偏西
腰鼓形
明经
楔形砖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江苏吴县张陵山东山遗址
被引量:14
- 9
-
-
作者
汪遵国
王新
-
机构
南京博物院用直保圣寺文物保管所
-
出处
《文物》
1986年第10期26-35,98+102,共12页
-
文摘
张陵山遗址位于江苏省吴县(丿用)直镇南偏西2公里处,属凇南乡张陵大队,1956年江苏省文管会调查时发现。有东、西两座土墩,相距约100米,当地人叫东山、西山,面积均约6,000平方米。南京博物院配合砖瓦厂取土,于1977年5月发掘西山,清理崧泽文化墓葬6座,早期良渚文化墓葬5座,发掘简报已发表。后砖瓦厂又在东山取土,至1982年已挖去一半面积,使遗址中部低平,形成1.5至2米高的断崖,在这年5月出土璧、琮等成组玉器,由南京博物院和(丿用)
-
关键词
南京博物院
墓葬
透闪石
张陵
玉器
遗址
吴文化
铁阳起石
东山
矿物学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天师张陵族系及里籍考辩
被引量:2
- 10
-
-
作者
唐建
-
机构
厦门大学
-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共4页
-
文摘
东汉时期张陵同名者有四。汉献帝时期河内张范之子张陵为张良后裔。天师张陵为沛国丰人。关于天师张陵为张良后裔说,过去学界很少讨论。其说始于刘宋时期。根据相关文献研究,该说成立的可能性很小。东汉初年的沛国丰人张盛可能是张陵的先祖。天师张陵非东汉蜀人张纲之孙。张陵蜀人说的依据和观点不能成立。张陵出生地在杭州之说与蜀阆中天柱山有关,不足采信。
-
关键词
张陵
张良后裔
沛
张纲
张盛
天师祖墓
-
分类号
B95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张陵创教的神格化传说谱系内涵研究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苏宁
-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6,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道教壁画宗教审美类型研究"(13BZJ034)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作为道教创始人的张陵,从一出世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可以说张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史籍记载却少之又少。正史中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野史也是零星记载,众说纷纭。尽管有道教仙话对张陵倍加推崇,有统治者对其追封尊号,但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关于张陵创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却鲜有被人们充分、认真、负责地正视过和重视过。以他为原型的道教形象、民间传说形象、艺术形象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至今不衰。但无论道教史还是文化史,对张陵的描写特别是关于创教历史的叙述是缺失的,似乎无意于对其文化意义上的构建进行探索。那么张陵创教及神格化内涵如何,冠之以"张天师"的漫长的神话传说谱系意义如何?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一,神格化构建认识论的起点与逻辑;二,神格化的内涵及功能;三,历史担当:巴蜀仙道与"正一之气";四,初创神真系列的自足体系;五,民间传说中的宗教化虚构与艺术创造。
-
关键词
张陵
神格化
神仙
审美艺术
-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张家祜
-
出处
《贵州民族研究》
1983年第4期146-152,145,共8页
-
文摘
一、张陵创建天师道和张鲁政权 张陵(34—156),东汉时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明帝时(58—75)曾为江州(今重庆市;巴子国都)令。后隐居学道。顺帝时(126—144)偕弟子修道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西,即青青城山东南岗)。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天师道”。《后汉书·刘焉传》:“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在《三国志、张鲁传》里:“符书”作“道书”。
-
关键词
张陵
五斗米道
天师道
张鲁
张修
西南民族
张道陵
道教
青城山
祭酒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D633.37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张陵与养生
- 13
-
-
作者
郝勤
-
出处
《宗教学研究》
1986年第0期61-69,共9页
-
文摘
在世界宗教史上,还很少找到一个宗教象我国的道教一样同养生学发生过如此直接的紧密联系。这主要是由于道教独特的宗教教义所决定的。道教,特别是早期道教基本教义,相信人能够通过对现实肉体的“修炼”达到益寿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肉体飞升”。这样一个教义决定了几千年来大批道教徒终生苦苦探索寻求达到肉体长生的途径。中国古代体育和养生学中很多导引行气内容,就是主要作为道教徒们的修炼术而得到发展和普及的。道教养生术和中医保健体疗法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体育健身和治病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即使在今天也还具有公认的巨大实用价值。
-
关键词
张陵
养生术
养生思想
《太平经》
道教徒
导引行气
房中术
《想尔注》
养生学
长生思想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关于“沉思”的沉思——与李洁非、张陵两同志商榷
- 14
-
-
作者
李宁
张景山
-
出处
《中国戏剧》
1985年第2期-,共3页
-
文摘
去年《戏剧报》第十期刊载了李洁非、张陵两同志的《关于“京剧革新”的美学沉思》(以下简称《沉思》)一文,所论多有可资借鉴之处。但是,对于该文的主要论点,我们深感其有绝对和片面之处。今不揣浅陋,执笔陈言,愿与李、张两同志商榷,也期就教于专家同好。这样的结论合适吗? 《沉思》一文认为“在着手对任何艺术实行改革之前所必备的必要条件”是“对此艺术固有的独特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并进而阐明了唯有程式“才可表明其为京剧的艺术规范”。
-
关键词
表演程式
《沉思》
张陵
现代戏
现代题材剧目
戏曲
话剧加唱
李洁非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良渚文化玉琮纹饰探析
被引量:17
- 15
-
-
作者
车广锦
-
机构
南京博物院
-
出处
《东南文化》
1987年第3期18-24,共7页
-
文摘
玉琮是中国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种器物。历代学者都根据《周礼》上“黄琮礼地”的记载,视玉琮为周代礼地之器。清末以后,随着出土玉器流传到国外,形制和纹饰奇特的玉琮为欧美日本的古玉研究者所注目,遂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1972年以来,考古学的实践证明:玉琮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在新的基础上,学术界正对玉琮等玉器重新进行全面的探讨。本文立足于对玉琮纹饰进行考察,探析其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
-
关键词
兽面纹
玉琮
良渚文化
福泉山
图腾柱
张陵
草鞋山
探析
玉珠
B型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9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巴蜀道家养生史略
被引量:3
- 16
-
-
作者
旷文楠
-
机构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
-
出处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7-23,共7页
-
文摘
道家气功养生在中华养生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巴蜀文化对道家养生有其特殊的贡献。本文对古代巴蜀道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与道家养生渊源作了系统的论述。文章着重论述了彭祖、张陵、陈朴、陈抟、张伯端、李西月等道家重要人物在养生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其在养生思想、方法上的特色。文章对峨嵋佛家养生与道家的相互影响也作了一定的分析。
-
关键词
道家
养生思想
巴蜀
张伯端
气功养生
渊源
张陵
重要人物
《参同契》
五斗米道
-
分类号
G8
[文化科学—体育学]
-
-
题名对良渚文化玉琮的探讨
被引量:2
- 17
-
-
作者
李文明
-
机构
南京博物院
-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1989年第6期84-88,140,共6页
-
文摘
玉琮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近年来,已有多篇文章问世.现作者依据其出土地层关系及器物形态,对良渚玉琮的型式和年代序列再作些探索.一、型式:笔者将良渚文化玉琮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目前发现共9件,分别出土在江苏吴县张陵山、常州寺墩、常熟黄土山、上海福泉山、新沂花厅和余杭瑶山等遗址中.
-
关键词
玉琮
福泉山
兽面纹
良渚文化
瑶山
遗址
张陵
器物
余杭
草鞋山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9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早期五斗米道的诸首领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 18
-
-
作者
杨皑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73-77,共5页
-
文摘
本文指出张修应是早期五斗米道的建教传道者和领导人之一。张修在创教者张陵死后而其孙张鲁又尚未能成为最有权威的教首之际,曾树起一帜地传播教义发展组织,在某段时间之内,实际上成为了最有影响的道首。张修与张陵之间的关系当是属于宗教组织内部骨干人物中上级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并含有师徒关系的成分。他被张鲁打败,乃是宗教组织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冲突的反映。
-
关键词
五斗米道
张陵
张修
张鲁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略论江浙地区史前文化的埋葬习俗
- 19
-
-
作者
陈国庆
-
机构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1990年第5期294-296,共3页
-
文摘
近年来,江浙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批批重要的古代遗址和墓地得到发掘,使得我们今天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的墓葬结构、埋葬方式以及死者随葬品的组合等埋葬习俗.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对江浙地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探讨其发展及演进规律.
-
关键词
江浙地区
埋葬习俗
史前文化
新石器时代遗址
古代遗址
墓地
张陵
考古学
瑶山
良渚文化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9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九宫山钦天瑞庆宫道场探略
- 20
-
-
作者
高介华
-
机构
<华中建筑>编辑部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6年第8期65-67,共3页
-
文摘
九宫山钦天瑞庆宫道场是我国道教五大丛林之一,在中国道教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九宫山是鄂南的风景名胜区,也是有数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自古即有"游仙之别所,栖贞之福地"的美称.所谓"九宫奇山甲于天下",除其地质构造所形成的"
-
关键词
九宫山
道教史
天师道
中国道教
十三年
寇谦之
武当山
丛林
历史渊源
张陵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