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冈石窟的弥勒造像与信仰
1
作者 吴云丽 《收藏与投资》 2023年第8期117-119,共3页
在云冈石窟的59000余尊造像中,数量最多的为现在的佛释迦牟尼,其次便是未来佛弥勒。弥勒造像为云冈石窟重要的造像题材,有交脚、半跏思惟及佛装等形式。通过对云冈石窟中弥勒造像的梳理可以发现,云冈石窟中的弥勒造像一方面受到了键陀... 在云冈石窟的59000余尊造像中,数量最多的为现在的佛释迦牟尼,其次便是未来佛弥勒。弥勒造像为云冈石窟重要的造像题材,有交脚、半跏思惟及佛装等形式。通过对云冈石窟中弥勒造像的梳理可以发现,云冈石窟中的弥勒造像一方面受到了键陀罗弥勒造像、北凉石塔中弥勒造像等的影响,同时中晚期的弥勒造像也融合了中原特色。云冈石窟中的弥勒造像反映了北魏社会流行的弥勒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弥勒造像 弥勒上生经 弥勒下生经
下载PDF
四川出土的南朝弥勒造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董华锋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四川出土的三尊南朝弥勒造像的图像渊源,研究了南朝时期蜀地与西凉、荆州的佛教交流,揭示出造像所反映的"弥勒—无量寿"信仰和"弥勒—观音"信仰,并讨论了这两种信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四川 南朝 弥勒造像
下载PDF
隐喻及其意义:藏传弥勒造像的象征性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忠林 《艺术探索》 2013年第3期22-25,42,共5页
弥勒造像作为藏传佛教造像谱系中最常见的造像,其象征意蕴异常丰富,既有古印度佛教造像象征性符号,又有西藏苯教根基,还受中原文化影响。藏传弥勒造像的象征体系由许多相关联的象征符号组成,并不是藏传佛教独创了那些与众不同的藏族象... 弥勒造像作为藏传佛教造像谱系中最常见的造像,其象征意蕴异常丰富,既有古印度佛教造像象征性符号,又有西藏苯教根基,还受中原文化影响。藏传弥勒造像的象征体系由许多相关联的象征符号组成,并不是藏传佛教独创了那些与众不同的藏族象征符号才使得藏传弥勒造像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是这些普通的象征符号与藏族人民思想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 弥勒造像 象征性
下载PDF
试论西安碑林藏北魏交脚弥勒造像的艺术来源及其内涵
4
作者 王庆卫 《文博》 2013年第3期75-79,共5页
西安碑林收藏有一件刻有发辫的北魏交脚弥勒造像,本文通过对其艺术来源的类型学分析,推断出这尊造像的年代当在公元494年至507年之间,所蕴含的思念观念正是古代王权信仰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弥勒造像 犍陀罗 云冈模式 王权崇拜
下载PDF
佛像起源与弥勒造像起源探讨
5
作者 刘慧 《美术大观》 2011年第8期80-81,共2页
关于佛像起源问题的研究,经过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近一个世纪的讨论,本文通过对佛教经典中有关佛像的描述,以及印度早期弥勒造像的相关记载与考古发现,对佛像起源与弥勒造像起源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佛像 弥勒造像 起源
下载PDF
试论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 被引量:3
6
作者 高俊苹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6年第2期141-144,共4页
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在武则天时期无论从造像数量、规模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逾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极盛今古的程度。本文从弥勒造像入手,结合佛经记载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试图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出当时的弥勒造像与武则... 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在武则天时期无论从造像数量、规模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逾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极盛今古的程度。本文从弥勒造像入手,结合佛经记载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试图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出当时的弥勒造像与武则天宫廷政治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造像 弥勒信仰 宫廷政治 政教结合
下载PDF
浙江新昌大佛寺南朝弥勒造像的审美特性与文化价值
7
作者 郎耀辉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0年第5期4-9,共6页
浙江新昌大佛寺南朝弥勒造像是南朝石窟造像硕果仅存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入,新昌大佛的原始面貌和演进脉络被较为清晰地梳理出来,丰富了学界对新昌大佛的认识。结合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新昌大... 浙江新昌大佛寺南朝弥勒造像是南朝石窟造像硕果仅存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入,新昌大佛的原始面貌和演进脉络被较为清晰地梳理出来,丰富了学界对新昌大佛的认识。结合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新昌大佛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独特的审美价值得以展现,它包括流水行云的线条美、褒衣博带的服饰美和法相圆融的境界美。刘勰为新昌大佛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不仅记录了新昌大佛修葺的来龙去脉,还成为观察齐梁文风的宝贵窗口。同时,作为下生弥勒信仰的重要遗迹,新昌大佛是僧众南渡的见证者、是佛教中国化演进的直接参与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昌大佛 南朝弥勒造像 审美特性 文化价值
下载PDF
浅谈佛教中的弥勒造像
8
作者 张远景 《艺术科技》 2016年第2期121-121,共1页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其所包含的弥勒信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得到广泛推广。在弥勒信仰的影响下,产生了承载佛教思想与弥勒信仰的弥勒造像,是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让宗教文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就...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其所包含的弥勒信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得到广泛推广。在弥勒信仰的影响下,产生了承载佛教思想与弥勒信仰的弥勒造像,是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让宗教文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就需要我们对文化载体的渊源、蕴含的思想观念进行深入探究。接下来笔者将对佛教弥勒造像进行深入阐述,希望能为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弥勒造像 文化意蕴
下载PDF
浅析北石窟寺弥勒信仰与弥勒造像的演变——以第165、222窟的弥勒造像为例
9
作者 南煜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1期53-55,共3页
弥勒信仰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佛教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多种式样。本文以甘肃北石窟寺第165、222窟的弥勒造像为例,探讨北魏至唐时期北石窟寺的弥勒净土信仰,以及弥勒造像从上生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形象演变成为下生阎浮地的弥勒佛的... 弥勒信仰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佛教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多种式样。本文以甘肃北石窟寺第165、222窟的弥勒造像为例,探讨北魏至唐时期北石窟寺的弥勒净土信仰,以及弥勒造像从上生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形象演变成为下生阎浮地的弥勒佛的造像式样。这样的演变形式不仅是弥勒信仰变化的产物,也是时代背景下的工艺美术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石窟 弥勒信仰 弥勒造像
下载PDF
“延续关系”视角下瑞岩弥勒造像保护规划实践探析
10
作者 梁中荟 《城市住宅》 2021年第6期20-23,共4页
瑞岩弥勒造像整体保护的目标是保护遗产的多元价值、延续保护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留住遗产地历史"印象"。在宋元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的研究背景下,从遗产价值认知、遗产构成要素之间的环境格局关系、社会关系、空间景观关系、功... 瑞岩弥勒造像整体保护的目标是保护遗产的多元价值、延续保护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留住遗产地历史"印象"。在宋元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的研究背景下,从遗产价值认知、遗产构成要素之间的环境格局关系、社会关系、空间景观关系、功能关系维护等方面入手,探索与实践整体保护理论,以延续要素关系为保护工作的核心,制定保护区划及长期保护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瑞岩弥勒造像 整体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四川南朝弥勒信仰与弥勒造像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晓宇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6,共8页
四川地区的弥勒信仰始于东晋中期,受到西凉和襄阳佛教的影响。随着弥勒信仰的盛行,四川出现了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弥勒造像碑。这些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题材反映出当时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共存的情况。由造像题记... 四川地区的弥勒信仰始于东晋中期,受到西凉和襄阳佛教的影响。随着弥勒信仰的盛行,四川出现了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弥勒造像碑。这些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题材反映出当时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共存的情况。由造像题记则可以看出齐梁之际从弥勒下生信仰到上生信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南朝 弥勒造像 弥勒信仰
原文传递
南朝弥勒造像与傅大士弥勒化身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裕群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7-115,共9页
公元5、6世纪,江南地区弥勒下生信仰盛行,供奉弥勒下生像的龙华寺兴起,龙华会亦风靡一时。现存南朝时期的弥勒造像在江南地区见于浙江新昌宝相寺摩崖龛像和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四川地区有茂县比丘玄嵩造像碑和成都西安路比丘法海造像。... 公元5、6世纪,江南地区弥勒下生信仰盛行,供奉弥勒下生像的龙华寺兴起,龙华会亦风靡一时。现存南朝时期的弥勒造像在江南地区见于浙江新昌宝相寺摩崖龛像和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四川地区有茂县比丘玄嵩造像碑和成都西安路比丘法海造像。南朝东阳傅大士曾以弥勒应身现世,吸引信众,并首创转轮经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造像 傅大士 南朝
原文传递
甘肃金塔寺石窟西窟弥勒佛与四大声闻造像研究
13
作者 张善庆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43,共13页
甘肃张掖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西窟中心塔柱造像布局严密规整,按照右绕的顺序,中栏安设思惟菩萨、交脚佛和倚坐佛,其身份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富有特色的是,佛装交脚弥勒像的两侧原存四身比丘像,据考证,其身份盖为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留形... 甘肃张掖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西窟中心塔柱造像布局严密规整,按照右绕的顺序,中栏安设思惟菩萨、交脚佛和倚坐佛,其身份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富有特色的是,佛装交脚弥勒像的两侧原存四身比丘像,据考证,其身份盖为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留形住世的四大声闻弟子。这个造像组合反映了十六国南北朝初期河西地区浓郁的末法思想和弥勒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塔寺石窟 弥勒造像 四大声闻 留形住世 宾头卢 末法思想 弥勒信仰
下载PDF
古印度弥勒形象的演变——以七佛一弥勒造像为中心
14
作者 庞跃雷 《艺术教育》 2021年第10期183-186,共4页
弥勒的信仰和造像在印度的佛教艺术中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和题材,也对中国的文化和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美术史、类型学的方法综合比较,通过考察七佛一弥勒和有铭文弥勒身份的造像,对印度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弥勒图像进行分析,考察弥... 弥勒的信仰和造像在印度的佛教艺术中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和题材,也对中国的文化和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美术史、类型学的方法综合比较,通过考察七佛一弥勒和有铭文弥勒身份的造像,对印度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弥勒图像进行分析,考察弥勒形象的特征以及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佛一弥勒造像 弥勒信仰 水瓶 宝冠
原文传递
弥勒菩萨造像变迁过程中中华思想的融入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启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51-56,共6页
佛教艺术是佛教信仰和佛教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佛教思想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中国的佛教艺术是印度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不断交融、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 。
关键词 佛教艺术 弥勒菩萨造像 中华思想 佛教艺术续传
下载PDF
南方石窟寺治水工作的几点思考——以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为例
16
作者 赵菊芹 《城市地理》 2017年第8X期199-199,共1页
石窟寺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在多雨湿润的江南地区,雨水侵蚀对石窟寺带来严重的威胁,也使相关的保护工作更为艰难。如何做好南方石窟寺的保护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 石窟寺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在多雨湿润的江南地区,雨水侵蚀对石窟寺带来严重的威胁,也使相关的保护工作更为艰难。如何做好南方石窟寺的保护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近几年的保护工作,作一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 排水和治水
下载PDF
药师佛造像图式的融通性
17
作者 王忠林 《艺术科技》 2013年第11期443-444,共2页
药师佛造像的图式并不在于其托钵和持锡杖的独特性,而是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融通性。本文从药师佛造像与释迦造像、弥陀造像、弥勒造像等三方面关系出发,论述了药师佛造像与诸佛像图式的融通性。
关键词 药师佛 造像图式 融通性 释迦造像 弥陀造像 弥勒造像
下载PDF
关于北朝半跏思惟造像题材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洪彩 《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第5期47-47,共1页
北朝半跏思惟造像题材复杂多样,部分铭文不清、图像不明,而佛教造像必须遵循佛经的内容和造像的度量,尤其是标志性仪轨。笔者对北朝半跏思惟造像题材进行了探讨,认为龙树半跏思惟造像的题材为弥勒。
关键词 龙树半跏思惟造像 太子半跏思惟造像 弥勒下生信仰 弥勒半跏思惟造像
下载PDF
甘肃省徽县佛爷崖石龛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百岁 《甘肃高师学报》 2017年第8期78-84,共7页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爷崖石龛 帐形龛 三世佛造像 弥勒造像 阿弥陀佛造像 初盛唐造像
下载PDF
河北平山县西林山千佛堂石窟调查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建刚 朱丽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50,共9页
河北省平山县西林山千佛堂石窟,开凿于安史之乱时期史朝义显圣元年至二年,由史朝义政权下的平山县官吏和普通民众集体出资建造,是一处民间性公共佛堂。窟内造像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保留了大量造像题记,为研究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佛教及... 河北省平山县西林山千佛堂石窟,开凿于安史之乱时期史朝义显圣元年至二年,由史朝义政权下的平山县官吏和普通民众集体出资建造,是一处民间性公共佛堂。窟内造像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保留了大量造像题记,为研究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佛教及开窟造像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其内容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石窟开凿年代、主要题材和石窟特点等内容作了初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林山千佛堂石窟 史朝义 民间性公共佛堂 弥勒造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