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改善中晚期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包婺安 周霞 +2 位作者 顾飞英 林娟 李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3,共6页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对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0月到2022年7月就诊于浙江省肿瘤医院,且新诊断肺癌(分期Ⅱa~Ⅲb)、接受新辅助ICI联合化疗治疗两个疗程、ICI治疗前后均完成...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对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0月到2022年7月就诊于浙江省肿瘤医院,且新诊断肺癌(分期Ⅱa~Ⅲb)、接受新辅助ICI联合化疗治疗两个疗程、ICI治疗前后均完成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检查的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病灶大小与位置、治疗药物、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结果以及肿瘤退缩情况。通过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寻找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中存在治疗前后差异的参数,并通过多元线性Lasso回归和岭回归筛选可能影响治疗后肺功能变化的因素。结果:共纳入52例受试者,其中男性50例(96.15%),中位年龄67岁,鳞癌43例(82.69%)。36例(69.23%)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病灶出现了缓解(长短径和减少30%以上)。ICI治疗后,肺通气功能中吸气肺活量和流量容积环呼气曲线下面积较基线改善(均P<0.05);弥散功能中肺总量较基线改善(P<0.05),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吸量有升高趋势。多元线性Lasso回归和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吸气肺活量会对吸气肺活量改善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Beta值=-0.435,t=-2.968,P<0.01),基线肺总量会对肺总量改善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Beta值=-0.266,t=-2.474,P<0.05),梗阻性肺炎改善也有利于肺总量改善(Beta值=0.308,t=2.443,P<0.05)。结论:新辅助ICI联合化疗对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有积极影响,基线通气和弥散功能越差,ICI新辅助治疗后改善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肺通气功能 弥散功能 新辅助治疗
下载PDF
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二聚体与肺血栓栓塞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树民 鲍文华 +3 位作者 赵艳景 杨晓东 马雪梅 王泽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7期1170-1172,共3页
近年来PTE作为呼吸科常见急症、危重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由于肺血栓栓塞症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导致其临床漏诊率高、检出率低。因此,使PTE患者得到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率,并获得及时正确治疗,可大大降低医院患者病死率,本研究收集3... 近年来PTE作为呼吸科常见急症、危重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由于肺血栓栓塞症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导致其临床漏诊率高、检出率低。因此,使PTE患者得到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率,并获得及时正确治疗,可大大降低医院患者病死率,本研究收集35例PTE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肺栓塞组、对照组D-二聚体、肺弥散功能相关指标,探讨联合检测肺弥散功能相关指标及D-二聚体在肺血栓栓塞患者诊断中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D-二聚体 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 相关性 弥散功能 临床症状 早期诊断 健康体检者
下载PDF
63例2型糖尿病肺弥散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余明业 郑永克 叶绍茗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62-63,共2页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肺弥散功能变化的情况。方法 对63 例T2DM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的肺弥散功能进行检测。测定DLCO、DLCO%和KCO 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2DM患者的DLCO、DLCO%和KCO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01), 合...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肺弥散功能变化的情况。方法 对63 例T2DM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的肺弥散功能进行检测。测定DLCO、DLCO%和KCO 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2DM患者的DLCO、DLCO%和KCO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01), 合并微血管病变和病程超过10 年T2DM患者的DLCO%异常率明显增高(P<0 05)。结论 T2DM患者存在明显的肺弥散功能障碍, 有无微血管病变和病程长短对肺弥散功能的改变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功能变化 临床观察 DLCO 弥散功能 微血管病变 弥散功能障碍 正常对照组 统计分析 病程长短 KCO 患者 异常率
下载PDF
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玉 李文扬 +4 位作者 苏新明 李朋 刘刚 李振华 康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344-3345,3348,共3页
目的探讨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健康体检者853例,根据吸烟情况分3组,吸烟组n=327例,被动吸烟组n=421例,非吸烟组n=105例。所有被检者均行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检测。结果①吸烟... 目的探讨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健康体检者853例,根据吸烟情况分3组,吸烟组n=327例,被动吸烟组n=421例,非吸烟组n=105例。所有被检者均行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检测。结果①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FVC、FEV1.0、FEV1.0/FVC和PEF检测结果均在正常预计值范围,但与非吸烟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而FEF25%~75%、FEF50%和FEF25%、检测结果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非吸烟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肺弥散功能吸烟组与被动吸烟组DLCO、KCO与非吸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烟首先损伤小气道,吸烟和被动吸烟同样损害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被动吸烟 肺通气功能 弥散功能
下载PDF
轻度哮喘患者在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后小气道功能及弥散功能的改变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亚红 姚婉贞 +1 位作者 柳晓芳 梁岩静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探讨轻度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在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前后小气道和弥散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临床上疑为哮喘的患者(出现发作性喘息、胸闷、咳嗽,胸片正常,基础肺功能在正常范围)行BPT,BPT阳性者为哮喘组,BPT... 目的探讨轻度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在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前后小气道和弥散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临床上疑为哮喘的患者(出现发作性喘息、胸闷、咳嗽,胸片正常,基础肺功能在正常范围)行BPT,BPT阳性者为哮喘组,BPT阴性者为对照组。于BPT前后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查,比较哮喘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1)激发前,哮喘组和对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秒率(FEV1/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功能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RC%)、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和残气量/肺总量(RV/TL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激发后,哮喘组FEV1/FVC和FVC%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1),而FRC%(P<0.05),RV%(P<0.01)和RV/TLC(P<0.01)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哮喘组激发前后FEV1/FVC和FVC%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TLC%,RV%和RV/TLC增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2)激发前哮喘组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P<0.05)、在75%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max75%)(P<0.01)、在50%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max50%)(P<0.05)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激发后上述指标及在25%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max25%)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1)。哮喘组激发前后FEF25%-75%,V.max75%,V.max50%和V.max25%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3)激发前后哮喘组和对照组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无显著差异。结论轻度哮喘患者BPT前肺功能虽然在正常范围,但小气道功能较气道反应性正常患者降低;BPT后存在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 支气管激发试验 弥散功能 小气道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栾英 李敬蕊 +4 位作者 刘林林 高春燕 张菊香 王晶 崔朝勃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286,共3页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容量、流速、弥散功能特点以及衡水市5家医院呼吸科医师应用其诊断COPD的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肺功能室进行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的300例40岁以上...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容量、流速、弥散功能特点以及衡水市5家医院呼吸科医师应用其诊断COPD的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肺功能室进行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的300例40岁以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肺功能正常组(60例)和COPD组(240例),再根据GOLD分级将COPD患者分为COPD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组,每组各60例.对比分析各级COPD组患者和肺功能正常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残气量/肺总量比值(RV/TLC)及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的差异.另外选择衡水市5家医院100名呼吸科医师,分析其应用患者肺功能的容量、流速及弥散功能特点诊析COPD的情况.结果不同GOLD分级COPD患者FVC、FEV1、DLCO均明显低于肺功能正常组,且随着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COPDⅣ、Ⅲ、Ⅱ、Ⅰ级患者与肺功能正常组比分别为FVC(L):1.63±0.41、2.36±0.45、3.07±0.47、3.85±0.60比4.24±0.54,FEV1(L):0.67±0.13、1.11±0.24、1.87±0.38、2.64±0.44比3.41±0.46,DLCO(%):47.28±11.26、77.95±11.47、88.65±7.97、102.35±5.16比121.72±5.89,均P<0.05〕;但不同GOLD分级COPD患者RV/TLC比值明显高于肺功能正常组,且随着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COPDⅣ、Ⅲ、Ⅱ、Ⅰ级患者与肺功能正常组比分别为0.556±0.536、0.509±0.368、0.414±0.314、0.349±0.219比0.299±0.239,P<0.05).衡水市5家医院100名呼吸科医师中,有60%(60/100)的呼吸科医师应用患者肺功能的容量、流速及弥散功能特点来诊断和分析COPD.结论对于40岁以上COPD患者,其病情越严重,FVC、FEV1、DLCO越低,RV/TLC比值越高.另外,衡水市各医院呼吸科医师对肺功能检查的利用率较低,应加强相关规范化培训,从而真正做到对COPD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流速 容量 弥散功能
下载PDF
重度左心衰患者弥散功能降低的临床研究报告 被引量:4
7
作者 谭晓越 孙兴国 +4 位作者 胡盛寿 张健 黄洁 陈志高 马莉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观察重度左心衰竭患者肺弥散功能(DLCO)变化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重度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DLCO、肺通气功能和心肺运动试验指标。结果:左心衰竭患者的峰值摄氧量严重降低为3... 目的:观察重度左心衰竭患者肺弥散功能(DLCO)变化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重度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DLCO、肺通气功能和心肺运动试验指标。结果:左心衰竭患者的峰值摄氧量严重降低为34±7%pred和无氧阈为48±11%pred,DLCO中度降低为63±12%pred。28例患者有25例DLCO低于80%pred,而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肺总量分别为75±14、71±17、97±11和79±13%pred,提示通气功能呈边界性至轻度限制性障碍。DLCO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肺通气指标。结论:具有极严重心肺功能受限的重度心衰患者,DLCO显著降低和仅仅边界性轻度限制性通气受限。DLCO是心肺协同功能指标,在无明显呼吸受限前提下是反映循环功能受限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弥散功能 功能 心肺运动试验 整合整合生理学 整体整合医学 新理论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弥散功能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丁海菊 王浩彦 +2 位作者 徐秋芬 樊静 张玲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09-310,共2页
关键词 弥散功能 运动能力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下载PDF
3.0TMRI弥散功能成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朱刚明 李兆勇 +4 位作者 覃达贤 陶娟 李志娟 邹玉林 蔡越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8期9-12,16,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3.0TMRI弥散功能成像的表现及特点,评估弥散功能成像对其诊断及分级的价值。方法 108例终末肾病期(ESRD)患者作为研究组,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MR、DWI、DTI检查,研究组按年龄相关白... 目的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3.0TMRI弥散功能成像的表现及特点,评估弥散功能成像对其诊断及分级的价值。方法 108例终末肾病期(ESRD)患者作为研究组,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MR、DWI、DTI检查,研究组按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分级标准分为三个级别,与对照组及各级别之间两两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升高,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下降,研究组双侧额叶、顶枕叶各级脑白质变性的ADC值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各级脑白质变性ADC值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级脑白质变性者双侧基底节区ADC值与对照组、一、二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各级脑白质变性的FA值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各级脑白质变性FA值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级脑白质变性者双侧内囊FA值与对照组、一、二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侧额叶、顶枕叶脑白质变性的ADC值与变性级别呈正相关性;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脑白质变性的FA值与变性级别呈负相关性。结论弥散功能成像可客观、敏感、数据化的反映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的特点及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功能成像 透析 脑白质
下载PDF
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弥散功能成像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兆勇 朱刚明 +4 位作者 覃达贤 李志娟 刘成康 梁俊生 李扬彬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8期23-26,55,共5页
目的研究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弥散功能成像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63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作为研究组,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MR、DWI、DT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内囊、胼胝体及海马等)脑白... 目的研究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弥散功能成像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63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作为研究组,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MR、DWI、DT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内囊、胼胝体及海马等)脑白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C-MoCA)并按评分分三个级别,即正常(C-MoCA≥26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6分>C-MoCA≥21分),重度认知功能障碍(21分>C-MoCA),与对照组及各级别之间进行统计学比较。最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有统计学差异区域的ADC、FA值与C-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63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中23例认知功能在正常范围,28例属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2例重度认知障碍。研究组额叶、顶叶脑白质ADC及FA值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MoCA不同分级的脑白质ADC及FA值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额叶、顶枕叶脑白质ADC值与C-MoCA呈负相关,FA值与C-MoCA呈正相关。结论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弥散功能成像可定量评价ESRD脑白质病变且与C-MoCA密切相关,有助于ESR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 弥散功能成像 透析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容量和弥散功能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小玲 黄日荷 +2 位作者 朱燕华 洪婷 郑晓滨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4327-4329,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容量和弥散功能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老年COPD患者20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成1级51例、2级61例、3级43例、4级45例,对比各组肺容量及弥散功能相关指标,分析患者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容量和弥散功能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老年COPD患者20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成1级51例、2级61例、3级43例、4级45例,对比各组肺容量及弥散功能相关指标,分析患者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老年CO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加剧,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峰值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及一氧化碳的弥散量(DLCO)水平逐渐降低,而残气容积(RV)(体描)、RV/肺总量(TLC)(体描)、△TLC及△RV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级患者TLC(体描)水平明显高于1级患者,3~4级患者△RV/TLC水平明显高于1级及2级患者(P<0.05)。患者的△TLC、△RV及RV/TLC(体描)均分别与FEV1、FEV1/FVC、PEF、MMEF呈负相关,DLCO分别与FEV1、FEV1/FVC、PEF、MMEF呈正相关。结论老年COPD患者的肺容量及弥散功能的改变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剧,其肺容量及其弥散功能均会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容量 弥散功能变化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邵杰 李尔曼 +3 位作者 董志远 陈珺 胡新菊 杨爱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危险度分层的原发性高血压病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 )患者的肺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6 7例未经正规治疗的 EH患者和 6 3例血压正常者的肺通气功能 (用力肺活量 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 、最大...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危险度分层的原发性高血压病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 )患者的肺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6 7例未经正规治疗的 EH患者和 6 3例血压正常者的肺通气功能 (用力肺活量 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MMEF、最大通气量 MVV)和弥散功能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SB)进行前瞻性单盲对照研究。结果  (1) EH组 FVC、FEV1 、MMEF、MVV、DLCOS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2 ) 2、3级 EH患者肺功能较 1级 EH患者肺功能降低 ,两者在 FVC、FEV1 的差异有非常的显著性 (P<0 .0 0 1) ,而在 MMEF、MVV、DLCOSB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3)与低危组相比 ,中危组 EH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都有所降低 ,但其中仅 FEV1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 ;高危 /极高危组 EH患者的肺功能皆降低 ,其中 FVC、FEV1 、MMEF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 2~ 0 .0 0 1) ,而 MVV、DLCOSB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4)与中危组相比 ,高危极高危组 EH患者肺功能降低 ,其中 FVC、FEV1 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0 1) ,而 MMEF、MVV、DLCOSB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EH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减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通气功能 弥散功能
下载PDF
31例白血病患者肺弥散功能检查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赖莉芬 韩志海 +3 位作者 周怡 刘方 舒六一 张春阳 《临床肺科杂志》 2014年第10期1761-1763,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白血病患者的肺弥散功能变化。方法对31例肺通气功能正常的白血病患者进行肺弥散功能测定,同时选择30例外科术前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获得两组未用血红蛋白(Hb)校正的弥散量DLCO、DLCO实测值/预计值(A/P)及Hb校正后的DLCO(D... 目的观察分析白血病患者的肺弥散功能变化。方法对31例肺通气功能正常的白血病患者进行肺弥散功能测定,同时选择30例外科术前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获得两组未用血红蛋白(Hb)校正的弥散量DLCO、DLCO实测值/预计值(A/P)及Hb校正后的DLCO(DLCOAdj)、DLCOAdj(A/P)。结果对照组DLCO与DLCOAdj、DLCO(A/P)与DLCOAdj(A/P)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组DLCO与DLCOAdj、DLCO(A/P)与DLCOAdj(A/P)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LCO、DLCOAdj、DLCO(A/P)、DLCOAdj(A/P)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肺弥散功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临床分析肺弥散功能异常的原因时,首先应排除Hb的影响因素,再结合肺CT和临床资料分析其它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血红蛋白 校正 弥散功能
下载PDF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熊小敏 吴鹏 《医学综述》 2016年第24期4982-4985,共4页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使...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单纯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布地奈德(160μg)/福莫特罗(4.5μg)/吸]吸入治疗,早晚各1次,每次2吸。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口服,每次10 mg,每晚1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弥散功能、肺通气功能及血气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57/60)比8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一氧化碳弥散量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0±8)%比(69±7)%],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0.5)L比(1.4±0.4)L、(66.6±15.8)%比(53.3±12.4)%、(67.6±10.3)比(59.4±9.1)](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79±7)mm Hg(1 mm Hg=0.133 k Pa)比(71±7)mm Hg](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40±5)mm Hg比(45±6)mm Hg](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3%(2/60)比13.3%(8/60)](P<0.05)。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弥散功能,延缓患者肺功能的下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 孟鲁司特钠 弥散功能
下载PDF
COPD弥散功能与运动耐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俊伟 陈正贤 +1 位作者 方年新 陈娉娉 《临床肺科杂志》 2011年第1期143-143,共1页
目的探讨COPD患者弥散功能与运动耐量的相关性。方法对稳定期COPD患者行普通肺功能检查及运动心肺功能检查。结果弥散功能与最大摄氧量得相关系数为轻度COPD 0.172(P=0.594),中度COPD 0.634(P<0.05),重度COPD 0.809(P<0.05)。结... 目的探讨COPD患者弥散功能与运动耐量的相关性。方法对稳定期COPD患者行普通肺功能检查及运动心肺功能检查。结果弥散功能与最大摄氧量得相关系数为轻度COPD 0.172(P=0.594),中度COPD 0.634(P<0.05),重度COPD 0.809(P<0.05)。结论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弥散功能与最大摄氧量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患者 弥散功能 运动耐量 相关性 功能检查 最大摄氧量 相关系数 稳定期
下载PDF
肺癌病人的弥散功能改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敏然 陈荣昌 +2 位作者 钟南山 安嘉颖 罗定芬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现察连续40例肺癌病人的弥散功能变化,结果显示;(1)肺癌病人的弥散功能显著下降,且下降的程度与通气功能有关,通气功能损害组的弥散功能下降更为明显;(2)肺叶切除病人,由于余肺有较好的代偿能力,手术后弥散功能并不象预... 现察连续40例肺癌病人的弥散功能变化,结果显示;(1)肺癌病人的弥散功能显著下降,且下降的程度与通气功能有关,通气功能损害组的弥散功能下降更为明显;(2)肺叶切除病人,由于余肺有较好的代偿能力,手术后弥散功能并不象预想的那样有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弥散功能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肺弥散功能测定鉴别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苏荣 杨俊玲 《疑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63-364,共2页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支气管哮喘 弥散功能 残气 鉴别诊断 肺容量 通气功能障碍 容积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弥散功能的测定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龙文 李平 《临床肺科杂志》 2009年第6期815-816,共2页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弥散功能的比较,探讨其在临床的鉴别和诊断作用。方法测定6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3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一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和弥散功能(...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弥散功能的比较,探讨其在临床的鉴别和诊断作用。方法测定6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3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一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和弥散功能(DLco)(实测值/预计值)。测定结果在两组患者之间和与正常人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一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明显低于正常人组,与正常人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明显高于正常人组,与正常人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弥散功能(DLco)值明显下降,与正常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测定肺弥散功能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支气管哮喘 弥散功能 哮喘患者 测定结果 用力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 诊断作用
下载PDF
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测定老年人肺弥散功能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颖 李其皓 +2 位作者 张涛 雷雯 赵苍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 :比较内呼吸法和单次呼吸法在测定老年人肺弥散功能的差异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先后采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病人测定肺弥散功能 ,共测定 2 4 2例老年人 .结果 :2 0 1例同时完成了两种测定方法 ,所测四种指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g... 目的 :比较内呼吸法和单次呼吸法在测定老年人肺弥散功能的差异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先后采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病人测定肺弥散功能 ,共测定 2 4 2例老年人 .结果 :2 0 1例同时完成了两种测定方法 ,所测四种指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种方法所测DLCO %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 72 93,P <0 0 1) . 4 1例用单次呼吸法测定未能得到测定结果的患者改用内呼吸法后有 39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结论 :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均是测定肺弥散功能的好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次呼吸法 内呼吸法 测定 老年人 弥散功能
下载PDF
肺膜弥散功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勉 谢灿茂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8期682-683,共2页
关键词 肺膜弥散功能 功能 测定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