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8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KMT2A-MLLT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例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吴雅君 吴文俊 +4 位作者 郭杏 赵多多 高华 蔡真 韩晓雁 《实用肿瘤杂志》 2025年第1期82-85,共4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合并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A(lysine methyltransferase 2A,KMT2A)基因重排(rearrangement of KMT2A,KMT2Ar)是一种耐药和复发率高的白血病[1]。研究发现,KMT2Ar AML患者与二倍体AML比较,在早期...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合并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A(lysine methyltransferase 2A,KMT2A)基因重排(rearrangement of KMT2A,KMT2Ar)是一种耐药和复发率高的白血病[1]。研究发现,KMT2Ar AML患者与二倍体AML比较,在早期死亡率和大出血事件方面存在差异,更易表现出明显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和发生大出血事件[2]。少部分KMT2Ar AML患者中可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样的免疫表型[3]。APL样表型的患者中,mixed lineage leukemia translocated to chromosome 3(MLLT3)作为融合伴侣的t(9;11)(p22;q23)是最常见的核型[4]。本文报道一例AML患者伴有KMT2A-MLLT3,同时为APL样的免疫表型,在临床上出现类似APL治疗过程中出现的DIC和脑出血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白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A基因重排 弥散血管内 脑出
下载PDF
重症肺炎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2
作者 吕文毅 陈灵敏 徐阳 《中国急救医学》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影响因素,基于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224例...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影响因素,基于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224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并发DIC分为凝血组(n=55)和无凝血组(n=169),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影响因素,并基于回归分析法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语言软件绘制对应的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另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6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验证集,采用验证集数据绘制ROC及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体温、肺炎类型、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血小板(platelet,PLT)、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合并高脂血症均是重症肺炎患者并发D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以上11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curve,AUC)为0.936,最佳截断值0.122,对应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4%、85.7%,模型的区分能力良好。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0.049,校准曲线贴合理想曲线,表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性能,模型较为可靠稳定。验证集ROC曲线AUC为0.978,校准曲线结果良好,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外部预测效能。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并发DIC受入院体温、肺炎类型、凝血功能、炎症反应等因素影响,基于以上11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上预防重症肺炎患者并发DIC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弥散血管内 列线图 风险预测模型 入院体温 肺炎类型 功能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低分子与小剂量肝素治疗创伤性休克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效果比较
3
作者 徐秋华 白松麟 《中国伤残医学》 2025年第4期29-32,共4页
目的:分析低分子与小剂量肝素治疗创伤性休克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4年3月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创伤性休克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低分子与小剂量肝素治疗创伤性休克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4年3月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创伤性休克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研究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慢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慢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剂量肝素治疗相比,低分子肝素治疗创伤性休克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效果更佳,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休克 弥散血管内 低分子肝素 小剂量肝素
原文传递
1例初始表现为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胃低分化腺癌伴多发转移:^(18)F-FDG PET/CT显像所见
4
作者 杨红杰 孙倩 +3 位作者 刘军 王子阳 胡疏 董孟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35,共2页
患者女,20岁,无明显诱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伴牙龈出血、皮肤散在瘀斑及肛门坠胀感9天;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片状瘀斑,四肢皮肤干燥;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49×10^(12)/L,血小板36×10^(9)... 患者女,20岁,无明显诱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伴牙龈出血、皮肤散在瘀斑及肛门坠胀感9天;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片状瘀斑,四肢皮肤干燥;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49×10^(12)/L,血小板36×10^(9)/L,血红蛋白70 g/L,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D-二聚体>20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0.00 mg/L,糖类抗原12573.40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下载PDF
CBL教学法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5
作者 苏海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4年第7期0005-0008,共4页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带教中,运用CBL教学法,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2年7月-2024年2月为实验时间,研究场地为本医院,以接受血液科带教的45名实习医生为观察操作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观察组(n=23,CBL教学法)、对照组...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带教中,运用CBL教学法,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2年7月-2024年2月为实验时间,研究场地为本医院,以接受血液科带教的45名实习医生为观察操作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观察组(n=23,CBL教学法)、对照组(n=22,传统教学法)。结果 统计组间教学考核成绩,教学前两组数据差异相当(P>0.05),经执行不同教学方案后,观察组在DIC疾病知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数据评分值均为更高水准(P<0.05)。统计组间教学质量,观察组的复杂疾病应对能力、学习兴趣能力、疾病分析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评估分值上为更高水准(P<0.05)。评判组间实习医师对带教老师的带教满意度评价,观察组在带教态度评估项目、带教效果评估项目、带教质量评估项目、带教方法评估项目上的得分数据均为更高水准(P<0.05)。结论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带教中,运用CBL教学法,相较传统的带教方法而言更具优越价值,即:可助于提高对DIC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强化实习医师的综合素养,得到较高的带教满意度,应用价值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科 弥散血管内 CBL教学法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液体复苏与产后出血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风险的关系
6
作者 郭蕊 蔡恒宇 +2 位作者 郜红艳 杨静 丛建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ISTH评分>26分组、ISTH评分≤26分组,两组样本进行1∶4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两组输入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及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之间差异,并对各项观察指标与发生DIC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预测产后出血患者发生DI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0(95%CI 0.589~0.751)、0.532(95%CI 0.440~0.623)、0.771(95%CI 0.706~0.837)、0.530(95%CI 0.439~0.621)、0.563(95%CI 0.473~0.653),最佳界值分别为1.23、0.29、0.77、0.48、0.24。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有关,OR分别为0.256(95%CI 0.111~0.590)、0.074(95%CI 0.024~0.228)。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晶体液输注量与DIC的发生有关,限制性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DIC的发生率。同时发现当纤维蛋白原下降超过0.77 g/L时,增加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风险,应该及时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以降低DIC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 弥散血管内 妊娠校正国际栓与止协会评分 倾向评分匹配
下载PDF
快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前期(Pre-DIC)的实验检测 被引量:14
7
作者 程大卫 张威 阮长耿 《血栓与止血学》 2002年第2期63-64,75,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DIC/Pre-DIC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775例DIC实验检测进行分析。结果:KPTT、PT、TT和3P的异常检出率≤25%,Fbg和AT-Ⅲ的异常检出率≥50%,D-二聚体的异常检出率达93%。结论:采用全自动血液凝固测定法检测血液凝固系...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DIC/Pre-DIC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775例DIC实验检测进行分析。结果:KPTT、PT、TT和3P的异常检出率≤25%,Fbg和AT-Ⅲ的异常检出率≥50%,D-二聚体的异常检出率达93%。结论:采用全自动血液凝固测定法检测血液凝固系统和纤溶系统等一组相关项目,可快速实验室诊断DIC/Pre-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弥散血管内 dic dic前期 Pre-dic 实验检验 D-二聚体 全自动固测定法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DIC前状态的诊断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学文 王振义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08-212,共5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系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内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弥散的微血栓,并由此引起循环功能及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溶血、渗血、出血及栓塞坏...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系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内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弥散的微血栓,并由此引起循环功能及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溶血、渗血、出血及栓塞坏死等综合病征。DIC 既是多种疾病的中间病理过程,本身亦具有某些基本病变和可供辨认的临床表现。本质上DIC 就是一种广泛的、散在的微血管栓塞症。在初期可能表现为血液动力障碍和某些受累的内脏功能减退。若持续时间较长,有关内脏轻则发生局灶性坏死,重则表现为广泛的整个脏器的出血性梗死,并由此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征象,即所谓“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multiorgan dysfunctionsyndrome),如少尿、意识障碍、精神神经症状、休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 弥散 诊断
下载PDF
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志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4期99-102,共4页
目的 观察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 目的 观察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1组(31例)、对照2组(31例)。对照1组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对照2组予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观察组予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3组均治疗3 d。比较3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1组的74.19%(χ^(2)=6.122,P=0.013)和对照2组的77.42%(χ^(2)=4.957,P=0.026);对照1组与对照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757)。治疗3 d后,对照2组与观察组APTT及3组PT较治疗前缩短,3组FD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对照1组与观察组PLT水平及3组Fi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或P<0.01);对照1组APTT及对照2组P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APTT、PT、FDP、PL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1组(45.16%)(χ^(2)=5.772,P=0.016)和对照2组(41.94%)(χ^(2)=4.680,P=0.031);对照1组与对照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798)。结论 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竹叶青蛇咬伤致DIC可提升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降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竹叶青蛇咬伤 十味蛇伤清毒丸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抗蛇毒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10
作者 杨旺 汤晓霞 +1 位作者 胡聪 李龙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5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非显性DIC组和显性DIC组。比较两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终强度(MA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α角)及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血栓前分子标志物、TEG参数及其联合检测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显性DIC组患者R值、K值大于非显性DIC组,TAT、TM、P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而α角、MA值均小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患者K值、R值与TAT、TM、PIC呈正相关,而MA值、α角与TAT、TM、PIC呈负相关(P<0.05);TEG参数联合检测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和0.841,TEG参数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914,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98.86%。结论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且TEG参数与分子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DIC方面较单独检测更具评估价值,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栓前分子标志物 栓弹力图 评估价值
下载PDF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晓霞 《海南医学》 CAS 2005年第9期99-99,共1页
目的了解小剂量肝素在治疗白血病合并DIC的疗效。方法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7例,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结果5例治疗有效。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DIC,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dic) 肝素
下载PDF
用兔脑粉浸液复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秀华 张兆龙 +1 位作者 杨海萍 苟秉清 《内蒙古医学杂志》 1997年第4期204-205,共2页
本文用兔脑粉浸液经耳静脉注入家兔体内,经60只家兔复制成DIC模型。注射兔脑粉浸液前后分别采血1次,每次采得的血样标本进行纤维蛋白原、白陶土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四项指标的测定。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本文用兔脑粉浸液经耳静脉注入家兔体内,经60只家兔复制成DIC模型。注射兔脑粉浸液前后分别采血1次,每次采得的血样标本进行纤维蛋白原、白陶土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四项指标的测定。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所测得结果,说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机理,以利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脑粉 弥散 血管内 dic 病因 复制
下载PDF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预测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效能及其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交互作用分析
13
作者 王青青 焦煜茜 王丽群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687-691,共5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FIB/CRP)预测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能及其对DIC的交互作用。方法根据是否并发DIC将88例脓毒症患者分为DIC组(32例)和无DIC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 目的分析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FIB/CRP)预测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能及其对DIC的交互作用。方法根据是否并发DIC将88例脓毒症患者分为DIC组(32例)和无DIC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FIB/CRP、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及DIC评分。再根据PLT计数将所有患者分为PLT降低组(51例)和PLT正常组(37例)。采用LASSO回归初步筛选脓毒症并发DIC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脓毒症并发DIC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脓毒症并发DIC的预测价值。采用交互作用系数γ和比值比(OR)分析PLT、FIB/CRP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及其类型。结果DIC组CRP、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IC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无DIC组,抗凝血酶(AT)、FIB、PLT计数、FIB/CRP均低于无DI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计数、FIB/CRP及DIC评分均是脓毒症并发D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T、FIB/CRP两者联合预测脓毒症并发DI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两者单独预测(P<0.05)。PLT降低组患者FIB/CRP低于PLT正常组(P<0.001)。PLT降低对FIB/CRP降低的效应具有正向交互作用,且两者交互作用符合超相乘模型。结论PLT、FIB/CRP均为脓毒症并发DIC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其早期预测脓毒症并发DIC风险,以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降低DIC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血管内 小板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组织因子(TF)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年第1期8-14,共7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症,常继发于其它许多疾病,以全身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并最终因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近几年研究发现,组织因子的激活在弥散性...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症,常继发于其它许多疾病,以全身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并最终因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近几年研究发现,组织因子的激活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中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了解组织因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对于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重大意义,本文就组织因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组织因子 外源途径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下载PDF
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首发症状的晚期前列腺癌诊治1例
15
作者 张新梅 管子华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9期45-46,共2页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常侵犯局部组织和远处脏器,并会发生骨转移,其发病率高,进展较快,预后通常不良,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晚期前列腺癌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高危因素,但以DIC为...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常侵犯局部组织和远处脏器,并会发生骨转移,其发病率高,进展较快,预后通常不良,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晚期前列腺癌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高危因素,但以DIC为首发症状的并不多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以DIC为首发症状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1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弥散血管内 功能障碍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意义
16
作者 毕菲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4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至金乡县人民医院检测的120例确诊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至金乡县人民医院检测的120例确诊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D-二聚体和FDP水平,分析D-二聚体和FDP单独与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mg/L):7.13±1.21比0.36±0.10;FDP(mg/L):12.32±2.75比4.66±1.14;均P<0.05〕。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敏感度:100.00%比73.33%、76.67%;准确度:100.00%比70.83%、75.00%;特异度:100.00%比68.33%、73.33%;均P<0.05)。结论对DIC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可靠依据,便于临床采纳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浆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联合检测
下载PDF
口底蜂窝织炎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否的治疗策略对比分析
17
作者 赵睿 温伟生 +2 位作者 杨舸 陶冶 张安东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295-298,316,共5页
目的:探讨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治疗策略。方法:将我科于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入的26例口底蜂窝织炎患者分为合并DIC组与未合并DIC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检查指标及治疗经过。结果:(1)2组患... 目的:探讨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治疗策略。方法:将我科于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入的26例口底蜂窝织炎患者分为合并DIC组与未合并DIC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检查指标及治疗经过。结果:(1)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例、中性粒细胞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9.73±3.97μg/mL vs.3.20±1.61οg/mL,(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8.95±3.06s vs.11.01±I.15s,(P<0.05)、纤维蛋白原5.95±1.64g/L vs.2.70±0.54g/L,(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7.2±10.48svs.38.34±4.26s,(P<0.05)、行紧及气管插管人数7/4 vs.2/13s,(P<0.05)、行床旁血滤人数5/6 vs.0/15,(P<0.05)、死亡人数3/8 vs.0/15,(P<0.05)、平均住院日23.45±15.66 vs.12.20±3.87,(P<0.05)数值均高于未合并DIC组。(3)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入院处理不当时白细胞计数9.93±2.71%vs.14.09±3.31%,(P<0.05)低于未合并DIC组。结论: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患者病情危重,处理不当有严重出血可能,需结合凝血指标及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对于确实合并DIC者,在纠正DIC的前提下先行通畅气道,紧急治疗全身中毒,改善微循环,局部病灶应视情况于全身症状稳定后再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底蜂窝织炎 弥散血管内 老年人
下载PDF
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18
作者 崔海玲 徐晓艳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4年第9期20-23,50,共5页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新型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其分为DIC组42例和非DIC组60例。检测两组凝血新型分...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新型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其分为DIC组42例和非DIC组60例。检测两组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根据90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指标诊断价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DIC组患者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及PIC水平均高于非DIC组(P<0.05)。死亡组合并DIC比例及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性别、原发疾病、年龄、BMI比较(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及PIC联合检测诊断脓毒血症合并DI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敏感度为89.0%,特异度为84.2%,均高于TAT、TM、t-PAI-C及PIC单独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DIC比例及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PIC水平是影响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在诊断脓毒血症合并DIC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可作为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 弥散血管内 新型分子标志物 诊断效能 预后评估
下载PDF
脓毒症诱导凝血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进展
19
作者 赵森林 姜海明 《医药前沿》 2024年第9期53-56,共4页
凝血障碍通常发生在脓毒症时,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可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增加病死率。最近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导致血栓炎症反应和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因素。诊断DIC有助于脓毒症的管理,并与改善预后相关。尽管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 凝血障碍通常发生在脓毒症时,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可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增加病死率。最近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导致血栓炎症反应和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因素。诊断DIC有助于脓毒症的管理,并与改善预后相关。尽管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STH)提出了诊断显性DIC的标准,但这些标准不适用于早期检测。因此,ISTH DIC科学标准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新的类别,称为“脓毒症诱导的凝血病(SIC)”,以促进DIC的早期诊断和对这些危重患者更快速的干预。SIC的治疗包括潜在感染的治疗和凝血病的纠正,大多数治疗方法集中于抗凝治疗。本文就脓毒症诱导凝血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进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脓毒症 弥散血管内 栓调节素
下载PDF
产后出血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道
20
作者 黄浩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产后出血是产科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是指自然分娩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500 ml,剖宫产术后24 h内阴道出血>1000 ml,严重时还会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造成产妇溶血性贫血、休克,甚至死亡... 产后出血是产科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是指自然分娩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500 ml,剖宫产术后24 h内阴道出血>1000 ml,严重时还会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造成产妇溶血性贫血、休克,甚至死亡。本文报道平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因停经40周+,少量阴道流血>3 h就诊,患者分娩后出现难治性产后出血,并发DIC、腹腔弥漫渗血,病情危重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诊治。现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特点及诊治情况,为临床诊治产后出血并发DIC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 弥散血管内 重症监护室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