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三联卵黄抗体的制备及体外作用效果评估
1
作者 张林鹏 杨诗燚 +4 位作者 白艳韩 刘沥涵 陶俊杰 林蠡 秦真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5-226,共12页
为研究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制备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三联灭活疫苗,免疫蛋鸡。收集鸡蛋制备卵黄抗体并检测其效价、纯度和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扫描电镜和体外... 为研究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制备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三联灭活疫苗,免疫蛋鸡。收集鸡蛋制备卵黄抗体并检测其效价、纯度和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扫描电镜和体外抑菌实验初步探究其制备的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3种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ELISA检测特异性卵黄抗体效价高达1∶51200,并维持5周;SDS-PAGE对分离纯化的卵黄抗体分析显示,随着纯化步骤的进行,卵黄抗体中的蛋白杂带逐渐减少,纯度变高。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实验表明,特异性卵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相比非特异性卵黄抗体,特异性卵黄抗体处理过的弧菌,菌体互相黏附在一起,菌体细胞表面粗糙,细胞壁破损。在体外抑菌实验中,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能够与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卵黄抗体通过凝集和黏附,破坏菌体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发挥抑菌作用。实验结果为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抗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哈维氏弧菌 溶藻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卵黄抗体 抑菌
原文传递
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
作者 周茜 方林芳 +2 位作者 李凤霞 陈清森 胡元庆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4期262-270,共9页
为实现水产食品中多种弧菌同步快速检测,拟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的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的bla CARB-17基因、溶藻弧菌的gyrB基因和霍乱弧菌的toxR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针对3种弧菌分别建立单... 为实现水产食品中多种弧菌同步快速检测,拟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的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的bla CARB-17基因、溶藻弧菌的gyrB基因和霍乱弧菌的toxR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针对3种弧菌分别建立单重PCR体系并优化各项主要反应参数,确定最佳退火温度。然后建立多重PCR体系并优化其反应参数,分析三重PCR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验证其实效性。结果表明:三重PCR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0℃,能同时扩增出副溶血弧菌bla CARB-17基因的230 bp片段、溶藻弧菌gyrB基因的337 bp片段,霍乱弧菌toxR基因的130 bp片段,灵敏度分别为0.583 ng/μL、0.394 ng/μL、0.866 ng/μL。该三重PCR检测方法可以从实际样品中快速特异地检出三种弧菌,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较高的灵敏度,为实际生产中检测水产食品中的弧菌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溶藻弧菌 霍乱弧菌 多重PCR 快速检测
下载PDF
2018—2019年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和食品分离株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3
作者 李雪 孙婷婷 +2 位作者 魏彤竹 王伟杰 刁文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8,共6页
目的了解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流行特征,为辽宁省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应急事件的处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方法对2018—2019年辽宁省301株临床和食品VP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毒... 目的了解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流行特征,为辽宁省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应急事件的处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方法对2018—2019年辽宁省301株临床和食品VP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毒力基因(tlh、tdh、trh)鉴定及耐药试验。结果除了59株VP分离株不能进行血清学分型外,其他分离株共分为17个血清型,血清型以O3群、O1群和O2群为主。血清型O3与O1群分离株相似度高。PFGE主要分成11组优势带型,A-K组,其中A-G组为主要流行致病分子型。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主要为tlh+、tdh+、trh-,食品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主要为tlh+、tdh-、trh-。VP分离株主要对β-内酰胺类(CFZ和AMP)、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ERY)耐药。即食食品分离株耐药率远高于非即食食品分离株。结论由于即食食品的特殊性和来自于国外的特性,这些菌株具有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的高风险,应高度重视。部分食品分离株也具有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应给予关注。相关部门除了应加强对国内海产品及其抗菌药物使用管控外,更应加强对进口海产品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毒力基因 血清学分型 耐药
下载PDF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分析
4
作者 张峰 陈双平 胡艳敏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确定事件性质和可疑餐次,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了解可能的污染环节,通过实验室检测病...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确定事件性质和可疑餐次,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了解可能的污染环节,通过实验室检测病例标本判定可能致病因素。结果该起事件共发病27例(9.00%,27/300),临床表现以腹泻(100%)和腹痛(88.89%)为主;可疑餐次为2021年7月21日夜宵,可疑食物为凉拌菜(麻辣拌);19份病例粪便样品中均检出血清型为O10∶K4的副溶血性弧菌,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19株菌株的同源性为100%。结论该起事件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对企业食堂加强监管,加强事件概率调查处置过程中不同部门的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疾病 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2012—2023年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中O1/O139群霍乱弧菌监测结果分析
5
作者 林静梅 冼桂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1期23-26,36,共5页
目的了解O1/O139群霍乱弧菌在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中的污染状况,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23年每年5—10月,对梧州市各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水产品和养殖池水随机采样,并定点采集易受污染的池塘水、江河水。对采集的样本进行霍... 目的了解O1/O139群霍乱弧菌在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中的污染状况,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23年每年5—10月,对梧州市各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水产品和养殖池水随机采样,并定点采集易受污染的池塘水、江河水。对采集的样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2012—2023年梧州市共监测水产品和水体4844份,共检出O1/O139群霍乱弧菌53份,总检出率为1.09%。其中水产品监测3020份,检出率为1.42%(43/3020),水体监测1824份,检出率为0.55%(10/1824),水产品和水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P<0.05)。不同月份的水产品霍乱弧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53,P<0.05),其中9月的检出率较高(3.54%,12/339),7月的检出率较低(0.68%,4/588)。不同类型水产品和水体的霍乱弧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308、15.752,P均<0.05);水产品中蛙类检出率较高(10.27%,23/224),水体中养殖池水检出率较高(2.43%,7/288)。检出的53株菌株中,O1群小川型22株,O1群稻叶型24株,O139群7株;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均存在霍乱弧菌污染,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力度,及时掌握霍乱弧菌的污染状况,严防霍乱疫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水产品 水体 监测 梧州市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VP-5的分离鉴定及其与鲈鱼免疫信号通路相互关系研究
6
作者 余文杰 谢建华 +2 位作者 林勇文 郑守斌 蓝炎阳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64-169,共6页
本文以染病鲈鱼为试验材料,对其肝脏的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分析了致病菌与鲈鱼免疫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从染病鲈鱼肝脏中得到一株菌株VP-5。VP-5呈球杆状、弧形,有单鞭毛,运动活跃,为革兰氏阴性菌,对... 本文以染病鲈鱼为试验材料,对其肝脏的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分析了致病菌与鲈鱼免疫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从染病鲈鱼肝脏中得到一株菌株VP-5。VP-5呈球杆状、弧形,有单鞭毛,运动活跃,为革兰氏阴性菌,对酪氨酸、葡萄糖、甘露醇等反应阳性,对蔗糖、阿拉伯糖和棉子糖等反应阴性,其16S rRNA和TDH1基因序列与副溶血弧菌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经综合鉴定,致病菌VP-5为副溶血弧菌。鲈鱼受到副溶血弧菌VP-5感染后,免疫信号通路基因CD63、CXCR4、IL-8在鲈鱼肝脏组织中12 h和24 h时的相对表达量与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CK)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表皮组织中24 h和36 h时的相对表达量与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CK)相比差异显著(P<0.05)。证实鲈鱼肝脏组织免疫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与副溶血弧菌VP-5的感染正相关,相对于表皮组织反应更快。鲈鱼的免疫信号通路基因CD63、CXCR4、IL-8积极反应于致病菌,这些基因的快速表达会引发鲈鱼自身免疫应答,增强鲈鱼抵抗致病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鲈鱼 CD63基因 CXCR4基因 IL-8基因
下载PDF
利用微滴数字PCR仪定量检测贝类中两种弧菌方法的建立
7
作者 聂丹丹 丁旭 +4 位作者 姜佳颖 于淼淼 李爱军 李玲 罗雁非 《现代科学仪器》 2024年第1期48-53,共6页
建立贝类中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精准定量检测方法,评价其可行性。采用SN/T 2425-2010和SN/T 2424-2010的引物和探针,建立双重微滴数字PCR反应体系。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双重微滴数字PCR的最低检测限度... 建立贝类中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精准定量检测方法,评价其可行性。采用SN/T 2425-2010和SN/T 2424-2010的引物和探针,建立双重微滴数字PCR反应体系。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双重微滴数字PCR的最低检测限度分别可达到2.9 copies/μL和1.7 copies/μL,相当于1×10^(5)CFU/mL纯菌液,所建立的双重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和灵敏性,重复性试验结果也很稳定,不与其他常见病原菌发生交叉反应。本研究建立的双重微滴数字PCR方法可有效定量检测贝类样品中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滴数字PCR 霍乱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定量检测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及同源性研究
8
作者 王燕春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7期107-109,共3页
目的:深入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特征,通过全面而系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旨在全面了解该致病菌在食品中的存在情况及潜在风险。方法:采集包括厨工肛拭样、患者样本等在内的多个样本,使用了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3.0%N... 目的:深入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特征,通过全面而系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旨在全面了解该致病菌在食品中的存在情况及潜在风险。方法:采集包括厨工肛拭样、患者样本等在内的多个样本,使用了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3.0%NaCl碱性蛋白胨水、TCBS平板、副溶显色平板等一系列试剂进行病原学检测。其中,神奈川试验和PFGE同源性分析是研究的重点。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神奈川试验中,经过20h培养的菌落在我妻氏血平板上呈现半透明环的β溶血环,被判定为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刘钢 胡晓娟 +4 位作者 苏浩昌 徐武杰 徐煜 文国樑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共9页
使用益生菌是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细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方法之一。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可在机体内分泌抗菌物质,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增强抗毒抗病能力等功能。研究了不同氧环境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 使用益生菌是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细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方法之一。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可在机体内分泌抗菌物质,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增强抗毒抗病能力等功能。研究了不同氧环境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嗜酸乳杆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溶珊瑚弧菌(V.coral-liilyticus)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牛津杯法和液体培养法结合PCR荧光定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评价了嗜酸乳杆菌对上述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哈维氏弧菌的菌量显著高于在好氧环境培养后的菌量(P<0.05)。不同培养基配比对4种细菌的生长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生长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嗜酸乳杆菌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处理组的弧菌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高菌量组的有益菌属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对上述3种弧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也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能够优化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弧菌 拮抗 凡纳滨对虾 肠道菌群结构
下载PDF
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其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10
作者 袁玮 陈蕾蕾 +6 位作者 杨金玉 周庆新 裘纪莹 赵双枝 付恩君 赵国琰 陈相艳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5,共9页
针对我国缺乏适用于创伤弧菌检测的质粒标准样品的现状,本研究开展了创伤弧菌鉴定即用型定性质粒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应用工作。首先构建了创伤弧菌毒力基因vvhA的重组质粒,经测序验证后制备成质粒标准样品冻干粉,然后对其进行PCR定性检测... 针对我国缺乏适用于创伤弧菌检测的质粒标准样品的现状,本研究开展了创伤弧菌鉴定即用型定性质粒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应用工作。首先构建了创伤弧菌毒力基因vvhA的重组质粒,经测序验证后制备成质粒标准样品冻干粉,然后对其进行PCR定性检测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定量分析。均匀性检验结果表明,样品间无显著差异,均匀性良好,符合预期目标;短期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样品能在4℃、37℃条件下稳定保存14天;长期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样品能在-20℃条件下稳定保存至少12个月。研究结果表明,创伤弧菌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均符合国家定性标准样品的要求,为创伤弧菌的快速、高通量的定性鉴定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参考物质。将标准样品应用于鱼类、贝类等10份海鲜类食品样品的检测中,经传统培养法验证,检测结果准确无误。本研究所研制的创伤弧菌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具有较好的商业应用潜力,为其在食品检测领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质粒定性标准样品 水产品 检测
下载PDF
养殖环境及贝源溶藻弧菌MLST分型及其毒力基因、耐药性分析
11
作者 郑玉东 张翔 +6 位作者 姚梦丽 谷莉 黄博闻 辛鲁生 白昌明 王崇明 唐小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3,共13页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分离株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毒力因子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12株溶藻弧菌的序列型(sequence typing,ST)分型互不相同,7株为Pub MLST数据库已经收录的ST型,5株因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化而形成新的ST型,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株溶藻弧菌都携带tlh、fur和collagenase三种毒力基因,但均未检测到tdh、trh、toxR和tcpA毒力基因。溶藻弧菌携带毒力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受地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特征,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产生抗性。本研究表明,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种群复杂、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不同来源菌株在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区域内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遗传变异及耐药性差异,对贝源溶藻弧菌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MLST 毒力基因 耐药性分析
下载PDF
棘皮动物弧菌诱导中间球海胆免疫致敏现象分析
12
作者 殷维骏 刘岩松 +5 位作者 田文卓 欧凡江 刘雷 丁君 张伟杰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74,共9页
为探究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是否存在免疫致敏现象,使用棘皮动物弧菌(Vibrio echinoideorum)对中间球海胆进行重复感染(首次、二次菌浓度分别为10^(3)、10^(4) CFU/mL),检测并比较了两次注射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中... 为探究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是否存在免疫致敏现象,使用棘皮动物弧菌(Vibrio echinoideorum)对中间球海胆进行重复感染(首次、二次菌浓度分别为10^(3)、10^(4) CFU/mL),检测并比较了两次注射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密度、吞噬能力、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活性氧(ROS)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以及二次感染后免疫致敏组和对照组间成活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首次感染相比,二次感染时诱导致敏组的体腔细胞总密度、吞噬细胞密度、ACP、ROS和T-AOC等均出现显著上升(P<0.05),且响应时间明显缩短,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提前了36、36、84、12、36 h,且各指标的峰值均显著高于首次感染(P<0.05);二次感染后,诱导致敏组在6 h时的吞噬率(45.41%±6.39%)显著高于对照组(33.17%±1.94%);经过棘皮动物弧菌低浓度诱导后,诱导致敏组存活率(43.33%±10.00%)显著高于未经诱导的阳性对照组(7.78%±10.71%)(P<0.05)。研究表明,低浓度棘皮动物弧菌能诱导中间球海胆产生免疫致敏现象,此结果可为中间球海胆的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球海胆 棘皮动物弧菌 免疫致敏 免疫指标
下载PDF
乳山长牡蛎共附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13
作者 蒋之琛 刘明坤 +3 位作者 王文岐 吴富村 李莉 张德超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培养2020年6—9月采自山东省威海市乳山牡蛎养殖区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胃和鳃部位共附生可培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多样性分析,同时筛选副溶血性弧菌的拮抗菌。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细菌...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培养2020年6—9月采自山东省威海市乳山牡蛎养殖区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胃和鳃部位共附生可培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多样性分析,同时筛选副溶血性弧菌的拮抗菌。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细菌422株,删除重复后共获得不同批次细菌258株,主要包括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4个类群,分别占比72.2%、12.6%、11.8%和3.4%,共囊括了6个纲,63个属和119个种,并分离到1个潜在新种。分离的不同种类弧菌可能与牡蛎夏季高死亡率有关,并筛选出一株杀鱼假交替单胞菌ML-231对副溶血性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乳山长牡蛎共附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发现多种致病性弧菌,并获得1株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对今后乳山长牡蛎的生产管理及弧菌防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共附生细菌 多样性 弧菌 拮抗菌
下载PDF
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鳗弧菌感染花鲈的致病性
14
作者 姜维 周家宇 +5 位作者 王雨果 胡存洁 方秀 罗土炎 刘洋 鲍宝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2,共10页
为阐明毒力因子溶血素对鳗弧菌感染花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验以花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花鲈幼鱼分别注射5.0×10^(5)CFU鳗弧菌野生株和缺失株△vah1-vah4-rtxA,评估了溶血相关基因缺失对花鲈的感染能力、花鲈各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 为阐明毒力因子溶血素对鳗弧菌感染花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验以花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花鲈幼鱼分别注射5.0×10^(5)CFU鳗弧菌野生株和缺失株△vah1-vah4-rtxA,评估了溶血相关基因缺失对花鲈的感染能力、花鲈各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以及免疫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花鲈感染野生株后的LD_(50)为2.103×10^(5)CFU/mL,感染缺失株△vah1-vah4-rtxA后LD_(50)为1.837×10^(6)CFU/mL,溶血相关基因缺失使鳗弧菌毒性降到原来的11.44%;鳗弧菌主要定植在花鲈的肠道和鳃中,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鳗弧菌在花鲈体内的定植能力,同时降低对鳃和肠道的损伤程度;转录组分析表明vah1、vah4和rtxA缺失后,头肾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造血细胞谱系、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黏附分子、肠道免疫网络的IgA生产等免疫通路,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表达水平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了鳗弧菌感染花鲈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鳗弧菌的致病机制,并为开发花鲈抗弧菌免疫增强剂或减毒疫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弧菌 溶血素 细菌感染 免疫应答
原文传递
光动力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作用
15
作者 王晓迪 郑双芝 +2 位作者 庞一 朱军莉 陆海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5,共7页
该文探究了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photodynamic technology,PDT)协同柠檬酸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和机理。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光动力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变化,酶标仪检测PDT处理后菌体活性... 该文探究了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photodynamic technology,PDT)协同柠檬酸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和机理。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光动力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变化,酶标仪检测PDT处理后菌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腺苷三磷酸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ATPase)、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性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基因损伤程度。结果表明,PDT杀菌效果随姜黄素浓度增加、光照时间延长和柠檬酸(0.5 mg/mL)的添加而显著增强(在最高浓度姜黄素条件下P<0.05)。当姜黄素浓度为2μmol/L,柠檬酸质量浓度为0.5 mg/mL,光照2 min后,PBS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菌落总数从7.43 lg CFU/mL降至0。光敏剂姜黄素被蓝光激活后通过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ROS,菌体内ROS水平不断升高,胞内抗氧化酶(CAT、SOD)活性下降,ATPase活性下降,上清液中AKP活性上升,细菌发生严重形变甚至趋向于扁平,DNA条带变暗甚至消失,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综上,姜黄素介导的PDT对副溶血性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添加柠檬酸显著加强杀菌效果,为PDT在水产食品安全防控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杀菌技术 姜黄素 柠檬酸 副溶血性弧菌 灭活作用
下载PDF
副干酪乳杆菌发酵液中抗菌肽的筛选及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作用
16
作者 邢宇凡 白淑锦 +4 位作者 金日天 翁武银 丁能水 张志刚 杨燊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1,共10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副干酪乳杆菌发酵液中的多肽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出可能的抗菌序列(RQQAENLAKFAKKG),命名为Yt9z。研究结果表明其...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副干酪乳杆菌发酵液中的多肽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出可能的抗菌序列(RQQAENLAKFAKKG),命名为Yt9z。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为125μg/mL,可在3 h内将细菌完全杀死。通过膜通透、透射电镜、DNA凝胶阻滞分析、圆二色谱等试验探究其抑菌机制,结果在不同溶液环境下,抗菌肽Yt9z能改变自身的二级结构,进而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并穿透细胞膜与DNA结合使其死亡。这些发现为抗菌肽Yt9z应用于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副干酪乳杆菌 抗菌肽 细胞膜 DNA结合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与病原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李荣 陈家良 +4 位作者 王洋 杨红霞 商永超 孙珊珊 张文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的调查和分析山西省阳泉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提高对食物中毒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方法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实验和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分析25例有腹泻、腹痛... 目的调查和分析山西省阳泉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提高对食物中毒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方法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实验和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分析25例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分离出的11株分离菌株。结果11株分离菌株均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tdh,1株同时携带毒力基因trh和tdh,1株只携带毒力基因trh,1株只有毒力基因tlh。血清型分为3种型别,分别是O10:K4、O4:K63以及O5:unknown。根据11株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图谱将菌株分为5种不同的群,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显示8株来自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相同的ST型,属于同一克隆群。副溶血性弧菌病原体毒力、耐药基因和药敏表型相同,符合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判断其为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11株菌均只含有blaCARB耐药基因,且未检测到耐药质粒,对氯霉素、萘啶酸、四环素、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厄他培南、替加环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均敏感,对多黏菌素E中度敏感,均无耐药表型。结论这是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了食品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该食堂储存食物时生熟不分,副溶血性弧菌机会性繁殖在合适的含盐食物中也可以增殖,进而引起该起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 脉冲场凝胶电泳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下载PDF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8
作者 李寅 鲁林基 +4 位作者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10)—(0.59±0.13)和(0.30±0.08)—(0.59±0.13),为中高等遗传力,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25±0.06)—(0.41±0.11),为中低等遗传力。不同日龄的壳高和壳长遗传相关(0.429—0.828)均大于表型相关(0.192—0.611),除180日龄时,遗传和表型相关为低度正相关,其余各阶段均为中高度正相关;生长与存活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38—0.380)和(–0.073—0.512),表现为中低度相关性。研究中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4—0.68)和(0.32—0.50),均小于0.7,表明乳山和荣成海区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此对长牡蛎弧菌抗性进行选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研究为长牡蛎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选育 长牡蛎
下载PDF
地中海弧菌117-T6的溶藻活性
19
作者 史含梦 洪帆 +2 位作者 戴应芬 徐梦雅 杨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为验证地中海弧菌117-T6(Vm 117-T6)是否具有广谱溶藻性,本实验观察了其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溶藻作用,并对其溶藻物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菜黄斑病致病菌Vm 117-T6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 为验证地中海弧菌117-T6(Vm 117-T6)是否具有广谱溶藻性,本实验观察了其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溶藻作用,并对其溶藻物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菜黄斑病致病菌Vm 117-T6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等微藻具有较强溶藻活性,可使藻类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是一株广谱性溶藻细菌。Vm 117-T6能在40 min内使赤潮异弯藻的活动能力下降,光合作用受抑,感染120 min即可导致藻体裂解并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该菌株能降解卡拉胶,不能降解果胶、纤维素和几丁质。Vm 117-T6菌体、胞内及胞外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溶藻活性,其胞外溶藻物质易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具较强极性;耐高温、不易被活性炭吸附、乙醇处理会降低溶藻活性。Vm 117-T6在常规与易感条件下的关键差异蛋白包括大量的ABC转运蛋白、外膜蛋白、鞭毛蛋白及少量毒素。上述结果提示,Vm 117-T6毒力效应物中含有极性的内毒素物质,且与毒力因子转运、分泌以及细胞黏附相关的蛋白可能在其毒力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为解析该菌株溶藻机制提供了证据,为该菌的防治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弧菌117-T6 溶藻细菌 溶藻 赤潮异湾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