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0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想史、问题域与当代性——《资本论》政治哲学阐释的三条路径
1
作者 高广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0,共9页
《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政治哲学角度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既需要在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论谱系中界定《资本论》的政治哲... 《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政治哲学角度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既需要在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论谱系中界定《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义,也需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理论自觉中解读《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质,更需要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建构的理论语境,激活《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思想史、问题域和当代性分别在“纵向”“横向”和“坐标系”的意义上,构成推进《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当代阐释的三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政治哲学 思想史 问题域 当代性
下载PDF
《催眠师甄妮》:情动实践与“新人”的当代性
2
作者 杨姿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3,共7页
“知识分子写作”在中外文学的创作中有着自身的缘起和发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它又以特定的面向释放出相应的能量。从19世纪“俄罗斯的良心”到20世纪赛义德、奈保尔、曼海姆等人关于“边缘的”“有机的”“漂浮的”等提法对“知识分... “知识分子写作”在中外文学的创作中有着自身的缘起和发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它又以特定的面向释放出相应的能量。从19世纪“俄罗斯的良心”到20世纪赛义德、奈保尔、曼海姆等人关于“边缘的”“有机的”“漂浮的”等提法对“知识分子”的界定,已经显示出“知识分子写作”应对时代变化而自我革新的本色。当然,这些应变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相时而动,而是通过定位的调整来确定写作介入社会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调整都能获得一致认同并产生积极反馈,对中国当代作家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作家 中外文学 曼海姆 积极反馈 赛义德 自我革新 催眠师 当代性
下载PDF
当代性的追求——阿甘本论当代
3
作者 邵亦杨 《美术大观》 2024年第1期134-136,共3页
本文以哲学家阿甘本关于当代性的理论为基础,从艺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通过具体的历史例证,分析有关当代性与当代艺术的问题,论证当代性如何超越现代性,打破欧洲中心论及其时空逻辑,并探讨在全球化时代增进与世界对话的意义。
关键词 当代性 现代 全球 时间 空间 与世界对话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国潮”电影的当代性呈现
4
作者 王珏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3期99-106,共8页
“国潮”消费之风使国产文创产品焕发生机,由此激发了公众对东方美学、文化传统和民族符号的高涨热情,在拉升消费内循环之余再度强化了对审美文化的深度群体性认同。国产电影作为我国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对象,尤其需要即时回应公... “国潮”消费之风使国产文创产品焕发生机,由此激发了公众对东方美学、文化传统和民族符号的高涨热情,在拉升消费内循环之余再度强化了对审美文化的深度群体性认同。国产电影作为我国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对象,尤其需要即时回应公众的审美期待并回答如何推动文艺繁荣的时代命题。统观“国潮热”下国产电影的特征呈现与创作转向,可分析其在全球电影工业化和产业化语境中如何建构兼具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能力的当代创作体系,评估其通过原创设计所呈现的民族整体形象和跨文化传播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梳理出以“国潮”为突破口的中国电影国际化传播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国潮 国产电影 当代性 美学
原文传递
文旅融合模式下陆丰麦秆画当代性发展路径研究
5
作者 林培亮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67-69,共3页
陆丰麦秆画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艺术形式,逐渐走向了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该文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分析文旅融合的背景和意义、陆丰麦秆画的特点,阐述了陆丰麦秆画的发展现状,提出文旅融合模式下陆丰麦秆画的当代性发展策略。
关键词 文旅融合模式 陆丰麦秆画 当代性发展路径
下载PDF
平面设计主题性创作的当代性探析——以全国美展招贴作品为例
6
作者 李新昌 周海燕 《经济师》 2024年第1期228-229,共2页
主题性艺术创作是招贴艺术中一个重要创作方向,在宣传国家意志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招贴艺术主题性创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变,从全国美展招贴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表现、审美风格、主题选择四个方面的变化,... 主题性艺术创作是招贴艺术中一个重要创作方向,在宣传国家意志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招贴艺术主题性创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变,从全国美展招贴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表现、审美风格、主题选择四个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艺术创作当代性的展现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贴 主题 当代性
下载PDF
浅论艺术的当代性——以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性为例
7
作者 郭佳乐 《戏剧之家》 2024年第7期53-55,共3页
艺术的当代性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现如今,许多人未能真正理解当代艺术的含义。当代艺术是一个舶来品,但随着这种“舶来品”的影响,中国民间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趋势下,怎么革故鼎新,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跟上时代潮流,形成自... 艺术的当代性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现如今,许多人未能真正理解当代艺术的含义。当代艺术是一个舶来品,但随着这种“舶来品”的影响,中国民间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趋势下,怎么革故鼎新,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跟上时代潮流,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进一步形成中国本民族艺术的当代语言,同时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式的当代民间艺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民间艺术 剪纸 年画 当代艺术
下载PDF
在地性与当代性的未来东方精神 卢昀访谈录
8
作者 卢昀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d+c: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事务所名称“慕达建筑”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作为团队的核心,您对公司的发展有怎样的规划?卢昀:慕达建筑(MUDA,Mindful Unique Design Architects),其中:慕,指向往,思慕(热爱);达,即通,指对事理认识得透彻(希望)。201... d+c: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事务所名称“慕达建筑”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作为团队的核心,您对公司的发展有怎样的规划?卢昀:慕达建筑(MUDA,Mindful Unique Design Architects),其中:慕,指向往,思慕(热爱);达,即通,指对事理认识得透彻(希望)。2015年我们在中国北京和美国波士顿注册成立慕达建筑,2017年设立成都办公室。我希望慕达建筑可以持续积累和落地优秀的建筑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精神 美国波士顿 走向世界 特殊含义 在地 当代性 事务所
下载PDF
文学审美论观念嬗变:从现代性延展到当代性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赖大仁 郭楠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我国文学审美论的现代性建构及其延展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精神,其主要特点和意义在于:使文学摆脱依附性而争取独立自主性,重视文学审美特质和艺术规律性,将文艺审美与情感表现有机融合,形成审美情感论或审美人生论。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 我国文学审美论的现代性建构及其延展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精神,其主要特点和意义在于:使文学摆脱依附性而争取独立自主性,重视文学审美特质和艺术规律性,将文艺审美与情感表现有机融合,形成审美情感论或审美人生论。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接续现代性传统不断延展,由审美特征论推进到审美本质论,其特点和意义在于:文学审美意识更加自觉,文学自主与自律具有新的针对性;对文学审美特性与艺术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和系统化;理论内涵更加丰富并体现了更多辩证思维,具有更大理论阐释张力。如今提出“当代性”建构具有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特殊意义,既要走出“去文学化”“去审美化”等后现代性误区,回归文学意义价值和重建文学审美精神;同时也要超越现代性局限,将文学审美现代性延展的成果融入进来,更加注重文学审美价值功能,走向新时代文学审美论的当代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论 观念嬗变 现代延展 当代性建构
下载PDF
激活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性和当代性——刘勇教授访谈录
10
作者 刘勇 凤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3,共10页
一认真是极其神圣的态度凤媛:刘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今天的话题我想先从北师大120周年校庆的宣传片谈起。这部名为《何以为师》的片子,分成了“诚”“勤”“勇”“爱”四个段落,您担纲了其中“勤”的部分,看到您在教室... 一认真是极其神圣的态度凤媛:刘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今天的话题我想先从北师大120周年校庆的宣传片谈起。这部名为《何以为师》的片子,分成了“诚”“勤”“勇”“爱”四个段落,您担纲了其中“勤”的部分,看到您在教室里挥斥方遒、激情开讲的样子,看到您笔尖落在文稿上,专注修改的情形,我既感到非常亲切,又备受感动。您能谈谈参与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感受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斥方遒 现代文学研究 经典 宣传片 刘老师 当代性 开讲 访谈录
下载PDF
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当代性
11
作者 陈思和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3,共6页
1993年我写作《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讨论的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现代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价值取向,但当时我主要面对的却是自己对于前途的迷茫和选择,是指向当下的。因此,1993年我思考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1993年我写作《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讨论的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现代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价值取向,但当时我主要面对的却是自己对于前途的迷茫和选择,是指向当下的。因此,1993年我思考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既有当代性,也有实践性,从知识分子形成时期的“源头”中辨析三种价值取向,以知识分子的实践经验与教训来检验其在当下社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位意识 价值取向 当代性 经验与教训 知识分子 民国时期 社会转型期 实践
下载PDF
通向“泛在文本”时代:城市IP形象设计的当代性问题
12
作者 林玮 《中国艺术》 2023年第3期40-45,共6页
一个城市的IP形象往往与地方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潜在的张力关系,但过分依赖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就有可能导致其陷入传统的“框框”之中,缺乏当代性与未来向。而要突破这一路径依赖,城市IP形象设计可以在价值上更新观念、在形式上嵌入刺点、... 一个城市的IP形象往往与地方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潜在的张力关系,但过分依赖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就有可能导致其陷入传统的“框框”之中,缺乏当代性与未来向。而要突破这一路径依赖,城市IP形象设计可以在价值上更新观念、在形式上嵌入刺点、在行为上参与前置,最终通向全民参与的“泛在文本”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IP 形象 泛在文本 当代性 在地文化
下载PDF
感伤,反讽,以及作为修养的当代性——华清诗歌论
13
作者 冯强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一、感伤及其历史根源《形式主义的花园》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7年华清写下的部分诗歌,跨度将近30年。其中《个人史简编》(2014)回顾从“出生不久”到13岁之后的人生历程:“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领袖去世,人民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 一、感伤及其历史根源《形式主义的花园》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7年华清写下的部分诗歌,跨度将近30年。其中《个人史简编》(2014)回顾从“出生不久”到13岁之后的人生历程:“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领袖去世,人民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而他美丽的同桌/那个名叫‘小玉’的女孩/却因为被邻家男强暴而辍学/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无用的感伤主义者……”“感伤”是华清诗歌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一点,他自己也频频谈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根源 感伤 人生历程 反讽 形式主义 当代性
下载PDF
彝族音乐在地化发展与当代性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嘉颖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7-25,共9页
进入21世纪后,凉山地区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彝族音乐唱作型人才,同时也出现了在地化的音乐创作风潮和展现时代人文精神的当代彝族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根植于彝族民间神巫信仰、口头传统和歌诗思维,并创造性地将全球性音乐事项... 进入21世纪后,凉山地区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彝族音乐唱作型人才,同时也出现了在地化的音乐创作风潮和展现时代人文精神的当代彝族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根植于彝族民间神巫信仰、口头传统和歌诗思维,并创造性地将全球性音乐事项融入地方实践中,表现了当代彝族音乐的诗性美学和主体间性的声音力量。该文聚焦彝族音乐的当代性实践,结合民族志个案研究来分析阐述彝族音乐人如何用音乐创造出一种时间“元话语”,进而进行音乐当代性叙事。研究表明,彝族音乐人忠于口头传统和民间音乐审美特点的“自由”创作态度促成了彝族音乐话语的自反性,深度呈现出他们对时代和周遭世界变化的感受与思考方式、音乐价值取向,以及对艺术实践主体的同等认可和联结关系,其作品的艺术表现性超越了少数民族身份的指向疆界,证明了彝族音乐人是作为矛盾和混杂的世界中富有情感与思想的参与者来将听众引入一个当代艺术的审美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音乐 当代性 在地化 时间美学 思维
下载PDF
人的意义,及当代性的可能——从王昕朋小说的北京书写谈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攀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18,共8页
本文不仅从纵向的历时性脉络中梳理北京的城市书写中显露出来的传统命题,而且关注横向的共时性状态里所叙写的北京的生存现实与精神状况。以此为基础,指出王昕朋小说中所表述的整体性的制度系统与细致化的个体人性的扦格与熔铸,正是在... 本文不仅从纵向的历时性脉络中梳理北京的城市书写中显露出来的传统命题,而且关注横向的共时性状态里所叙写的北京的生存现实与精神状况。以此为基础,指出王昕朋小说中所表述的整体性的制度系统与细致化的个体人性的扦格与熔铸,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性网络中,人的困境不断显露,人的意义与城市的意义也得以有效而真切地彰示。在北京城的宏大与壮阔、曲折与隐微的复杂多元中,王昕朋以其现实感和忧患意识,不断探询着城市生存及其写作的当代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书写 王昕朋小说 人的意义 当代性
下载PDF
玉雕艺术创作当代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穆大年 《天工》 2023年第12期65-67,共3页
当代玉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汲取现代艺术中的养分,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使当代玉雕艺术更加具有生命力。主要对玉雕艺术创作的当代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玉雕艺术 创作 当代性
下载PDF
财富观、心灵史与当代性——论鲁敏长篇小说《金色河流》
17
作者 任竹良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101,共9页
在长篇小说新作《金色河流》中,鲁敏通过塑造穆有衡这个人物形象,揭示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以穆有衡为代表的“先富起来的人”暮年的生存状态,表达更为理性和开放的财富观;她通过家庭叙事将年轻一代加入进来,表现当代生活中财富观的多... 在长篇小说新作《金色河流》中,鲁敏通过塑造穆有衡这个人物形象,揭示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以穆有衡为代表的“先富起来的人”暮年的生存状态,表达更为理性和开放的财富观;她通过家庭叙事将年轻一代加入进来,表现当代生活中财富观的多元和冲突,进而发掘人性的丰富和“人”的可能性。同时,她以别具匠心的叙事创新,使作品彰显独特的审美张力,整体呈现鲜明的“当代性”。《金色河流》是鲁敏个人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突破,也是当代文坛一个有意义的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敏 《金色河流》 财富观 心灵史 当代性
下载PDF
“当代性”与李洱《应物兄》的叙事建构
18
作者 康烨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150,共7页
李洱《应物兄》具有清晰的“当代性”指向,也是“一部属于中国文学荣誉的高端小说”。1已有研究者从文本与时代的同构性对该作品展开讨论,但在其对“异质性、综合性、开放性”2的中国经验对象化中实际蕴含更独特的叙事建构方式的研究不... 李洱《应物兄》具有清晰的“当代性”指向,也是“一部属于中国文学荣誉的高端小说”。1已有研究者从文本与时代的同构性对该作品展开讨论,但在其对“异质性、综合性、开放性”2的中国经验对象化中实际蕴含更独特的叙事建构方式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以“当代性”为视域来还原《应物兄》与现实语境互动生产的历史现场,由此进一步探究小说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又是如何将“当代性”有机内化为叙事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建构 李洱 叙事元素 同频共振 同构 当代性 异质 开放
下载PDF
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实践与介入
19
作者 赵岩 张琳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72-76,共5页
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植根于传统,但又在各个时期自觉地以创新的姿态寻找时代感,进而体现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与民族情感。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地位和使用价值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代性”对... 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植根于传统,但又在各个时期自觉地以创新的姿态寻找时代感,进而体现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与民族情感。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地位和使用价值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代性”对于艺术而言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近些年来,传统工艺美术通过其独特的审美特性与艺术语言不断地介入当代艺术场域,彰显自身的“当代性”。以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皮影”“苏绣”“陶瓷”等元素为例,通过其在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的介入性事件,探讨传统工艺美术在时代特有场域中所彰显的“当代性”以及当代艺术家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具体实践,并以此来阐述当代艺术所呈现出的民族情感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工艺美术 当代性实践
下载PDF
非时间的当代性:莱因哈特论中国山水画
20
作者 董丽慧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本文以莱因哈特对中国山水画的阐述为中心,从西方艺术家视角反观中国山水的当代价值。莱因哈特奉宋元山水画为经典艺术,称赞中国文人画家是“圣人—学者—隐士—绅士”的有机统一体。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盛行和波普兴起的同时代艺术语境,... 本文以莱因哈特对中国山水画的阐述为中心,从西方艺术家视角反观中国山水的当代价值。莱因哈特奉宋元山水画为经典艺术,称赞中国文人画家是“圣人—学者—隐士—绅士”的有机统一体。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盛行和波普兴起的同时代艺术语境,莱因哈特严格区分了“图像”与“绘画”的界限,认为二者不可混淆,其中,中国山水正是后者作为“严肃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时,受到东方禅宗影响,莱因哈特提出著名的“艺术作为艺术”信条,认为艺术是不可化约的实体,而其“元一艺术”的主张则回应着参禅进入的第三境界,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莱因哈特对“亚洲的永恒”的论述,亦可为当前学界关于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理论探讨,提供潜藏于当代艺术中的一条可称之为“永恒的(或非时间的)当代性”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因哈特 文人画 艺术作为艺术 后历史 当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