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灾害风险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张强 李栋梁 +12 位作者 姚玉璧 王芝兰 王莺 王静 王劲松 王素萍 岳平 王慧 韩兰英 司东 李清泉 曾刚 王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共21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大、影响不断加重,干旱发生规律的异常性和机制的复杂性也更为突出,对干旱形成机制、预测理论方法及灾害风险变化规律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制约了当前干旱预测、预警及其灾害防控...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大、影响不断加重,干旱发生规律的异常性和机制的复杂性也更为突出,对干旱形成机制、预测理论方法及灾害风险变化规律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制约了当前干旱预测、预警及其灾害防控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等多个国家级项目支持下,已在干旱灾害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风险特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通过动力诊断、数值模拟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开展了干旱形成的多因子协同作用和多尺度叠加机制、干旱致灾过程的逐阶递进特征,以及干旱灾害风险分布演化的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对如下几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归纳:(1)厘清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热力、海温、夏季风、遥相关等多因子对干旱形成的作用机制。(2)发现了降水亏缺时间尺度和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干旱敏感性规律。(3)揭示了变暖背景下典型区域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及其变异的新特征;构建了干旱灾害风险新概念模型。(4)研发了东亚季风区的季节和次季节干旱集成预测系统。在总结归纳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干旱形成机制及其灾害风险科学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5个重点研究方向:(1)多因子联动及其多尺度叠加效应对干旱形成的影响;(2)系统整合人类活动和决策以及相关反馈的气候模式研究;(3)揭示陆-气耦合和大气环流协同作用对干旱的影响;(4)认识干旱灾害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影响的关键过程;(5)提高不同气候情景下干旱预估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形成机制 预测理论 风险特征 协同作用
下载PDF
深、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
2
作者 许浩 汤达祯 +5 位作者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陈世达 宗鹏 董煜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浅部煤层在温压条件与含气性、地应力与渗透率特征、变质程度与含水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指出,受埋深与演化过程影响,深部和浅部煤储层温度最多相差100℃以上,储层压力最大相差40 MPa左右,导致由浅部向深部,气体赋存状态以吸附气为主转变为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存,地应力场由水平应力主导转化为垂向应力主导,煤储层孔隙率、渗透率及含水性逐渐降低。明确了深部煤层气的典型特点,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共存于一定深度以下煤储层中的甲烷气体,该类煤储层在垂向应力为主导的作用下,孔裂隙空间极度压缩,含水极少且矿化度极高,内生微裂隙为主要渗流通道。基于含气性临界深度和地应力场转换深度的不一致性,指出浅部向深部煤层演化过程中存在过渡区,该区内呈现出非典型深部煤层气的特点,或深部煤层气和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共存的情况,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具体分析,制定针对性开发方案,以实现浅部与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协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浅部煤层气 地质条件 形成机制 临界深度 转换深度
下载PDF
河口海岸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
3
作者 周曾 刘瑶 +3 位作者 吴一鸣 徐凡 范代读 张长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究成果,归纳不同动力主导作用形成的沉积层理特征,剖析3种基本动力对沉积层理塑造的动力学机制,阐释洪水、风暴偶发动力因子以及生物扰动、海平面变化、围垦工程等其他影响因子对沉积层理形成和保存的作用机理。同时,总结了数值模拟手段在沉积层理形成和破坏机制解译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机理认知,提出在河口海岸沉积层理时空尺度认知、多因素耦合反演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理 河口海岸 动力地貌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网络时空演变及形成机制——基于寻亲成功案例的分析
4
作者 王静 李正 +2 位作者 王涛 师岱 余丽娇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5,89,共13页
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屡禁不绝,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负效应,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权益保障意义重大。以“宝贝回家”公益平台数据资料为研究样本,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 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屡禁不绝,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负效应,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权益保障意义重大。以“宝贝回家”公益平台数据资料为研究样本,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网络时空演变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在时序演变上,1978—2020年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呈现“中段高发、两端低发”的倒V形态势,于1989年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2)在网络拓扑上,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网络总体规模先增后降,网络结构日趋疏松、联系强度与通达性降低,网络核心由豫、闽等中东部地区向川、黔等西南地区转移,买方、卖方市场分化显著。(3)在空间演化上,犯罪活动集中于胡焕庸线东南部,拐卖男童南方高于北方;犯罪活动空间分布格局重心转移显著,拐出高值区趋向于西南地区,拐入高值区多为中东部地区;贩运路径由“数地高发”转向“全国频发”后逐渐萎缩,跨省与省内贩运现象并存;犯罪网络形成了4个以滇-粤-桂-冀贩运社团为主导的犯罪社团,内部联系紧密,呈现地理邻近性与跳跃性并存的区位特征。(4)在形成机制上,网络节点、网络联系、网络社团3个层面对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的影响逐级递进,且受多因素影响,具有波动性、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卖儿童犯罪 社会网络分析 时空演变 形成机制 中国
下载PDF
基于模糊认知图的高铁企业国际声誉形成机制仿真分析
5
作者 牛衍亮 李思远 +3 位作者 汪钏 孙博 罗岚 邓小鹏 《系统管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546,共11页
为探究高铁企业国际声誉形成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采用一种结合了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认知图的方法进行仿真分析。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因素、企业能力和被感知的能力均与国际声誉呈正相关,与国际声誉之间的相关性大小排序为宏观因素>... 为探究高铁企业国际声誉形成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采用一种结合了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认知图的方法进行仿真分析。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因素、企业能力和被感知的能力均与国际声誉呈正相关,与国际声誉之间的相关性大小排序为宏观因素>企业能力>被感知的能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因素是引起国际声誉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混合分析结果证明了以宏观因素为核心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国际声誉的提升效果最好。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高铁企业提升国际声誉的对策。这种混合方法模拟了因素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并在不同假设情景下进行仿真分析,揭示了高铁企业国际声誉形成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拓展国际声誉形成机制的知识体系,也可为高铁企业采取针对性策略提升国际声誉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分析 高铁企业 国际声誉 形成机制 模糊认知图
下载PDF
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与鼓励高质量创新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6
作者 韩晟 陶立波 +6 位作者 朱大伟 黄果 李鑫垚 李元通 陈敬 王国华 史录文 《中国医疗保险》 2024年第3期11-16,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的经济学本质,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从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原理出发,本文引入了内生与外生价格、非对称信息博弈、创新药品市场竞争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的经济学本质,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从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原理出发,本文引入了内生与外生价格、非对称信息博弈、创新药品市场竞争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索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结论及建议:建立合理的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举措。以鼓励高质量创新为目标的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应当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核心目标。建议以创新价值、竞争情况等相关信息披露为基础,对新上市药品合理分类,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治理当前新药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保证高质量创新药定价权最大化的同时约束同质化创新的垄断定价权,兼顾效率和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上市药品 首发价格形成机制 高质量创新
下载PDF
供需评价异化视角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来自江汉平原的调查问卷
7
作者 何蒲明 郭宣峰 魏君英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9,共9页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价格是影响托管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基于江汉平原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供需双方对托管服务价格评价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目前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价格并不是供...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价格是影响托管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基于江汉平原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供需双方对托管服务价格评价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目前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价格并不是供需双方一致达成的均衡价格,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市场属于不完全市场,托管服务价格水平普遍偏高,供给方有让利给需求方的空间和动机,但存在供需错配问题,托管服务价格及补贴政策对供需的调节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应完善供需沟通渠道,加强服务标准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优化托管补贴对象,加强政策宣传和明确补贴指向,以促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需评价异化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价格形成机制 江汉平原
原文传递
基于“全产业链”的体育产业链迭代升级:理论诠释、形成机制与实现策略
8
作者 邵桂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2,共8页
基于“全产业链”理念,审视体育产业链的主链、辅链、衔接因素等系统结构,对体育全产业链的内涵要义、系统结构、特征洞察等进行理论诠释,剖析主、辅链条和链接因素的形成机制,提出了体育全产业链迭代升级的实现策略。研究表明:体育全... 基于“全产业链”理念,审视体育产业链的主链、辅链、衔接因素等系统结构,对体育全产业链的内涵要义、系统结构、特征洞察等进行理论诠释,剖析主、辅链条和链接因素的形成机制,提出了体育全产业链迭代升级的实现策略。研究表明:体育全产业链是体育产业链的一种高阶状态,是由主链、辅链和链接因素三个部分相互作用与循环运行的一种综合性系统网络结构,即以主链的综合性与同质性、辅链的全面性与支持性、链接因素的精准性与前瞻性为特征。主链的垂直供应和横向协作激发体育全产业链内生动力;辅链的多元互补增强体育全产业链韧性;链接因素的桥梁纽带作用是体育全产业链升级的关键形成机制。最后,研究提出了强化体育全产业链主链结构升级、优化主链与辅链多元互动、提高体育全产业链链接因素资源配置的实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产业链 体育全产业链 迭代升级 理论诠释 形成机制
下载PDF
管理会计学术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规律
9
作者 冯巧根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0,18,共9页
管理会计学术的形成机制是管理会计不断演进与变迁规律的体现。管理会计学术作为会计系列之中的专门学问,是对管理会计要素结构中的应用环境、管理活动、工具方法及信息与报告等的存在物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升华或学科化认知。随着管理... 管理会计学术的形成机制是管理会计不断演进与变迁规律的体现。管理会计学术作为会计系列之中的专门学问,是对管理会计要素结构中的应用环境、管理活动、工具方法及信息与报告等的存在物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升华或学科化认知。随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多元化与复合化发展,学术研究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展,文化价值观随之逐渐扩散,传统的管理会计体系结构面临冲击与挑战。当前,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正在聚焦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和重塑成本结构动因,转向对智能互联产品等的热切关照,并不断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管理会计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了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范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管理会计学术有了增量的认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征变得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学术研究 形成机制 发展规律
下载PDF
大豆肽不溶性聚集体形成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江连洲 苏睿涵 +2 位作者 张雪晴 冯玉田 孙娜 《大豆科技》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大豆肽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酶解产物,因其具有抗氧化、降血压等特性在食品领域中应用广泛。蛋白质酶解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聚集体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但其产生会降低蛋白质水解效率,丢弃则造成资源... 大豆肽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酶解产物,因其具有抗氧化、降血压等特性在食品领域中应用广泛。蛋白质酶解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聚集体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但其产生会降低蛋白质水解效率,丢弃则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这种不溶性聚集体的成因及有效利用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大豆肽不溶性聚集体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功能特性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为肽不溶性聚集体的深入研究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拓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不溶性肽聚集体 形成机制 功能特性 应用研究
下载PDF
桂林市区游客酒店住宿的区位特征与形成机制——基于旅游流轨迹的实证分析
11
作者 胡聚山 孙昌盛 +2 位作者 邓春凤 张春英 朱莉莎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1期135-142,共8页
酒店等住宿设施是体现旅游城市形象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现有实证研究中,鲜有基于游客需求侧维度的系统解读,亟需一个能对多元结论提供合理解释的分析框架,以明晰不同结论的场景约束条件和应用价值边界。以携程旅行... 酒店等住宿设施是体现旅游城市形象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现有实证研究中,鲜有基于游客需求侧维度的系统解读,亟需一个能对多元结论提供合理解释的分析框架,以明晰不同结论的场景约束条件和应用价值边界。以携程旅行网上发布的桂林游记作为数据来源,提取游客旅游轨迹中的住宿信息,运用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句法等方法解读桂林市区游客酒店住宿的空间特征,并从“旅游地—旅游流—酒店”三元关系的视角解读游客住宿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桂林市区游客住宿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表现为多节点的分布格局;②酒店等住宿设施的集聚节点可分为“邻近交通门户”“邻近目标景观”“位于交通便捷区”三大类型,表现为至少具有“便捷旅游交通”与“邻近景观资源”两大空间特征之一;③酒店等住宿设施的集聚受旅游流空间集散的影响,而旅游流空间集散受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影响,“旅游地—旅游流—酒店”间的关联脉络构成游客住宿空间分布机制的解析框架;④“旅游地—旅游流—酒店”的分析脉络可以将传统研究中因侧重不同视角而得出的多元结论纳入同一框架并给出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酒店分布 区位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根结线虫诱导的巨型细胞及其形成机制
12
作者 刘锐 赵建龙 +2 位作者 谢丙炎 李惠霞 茆振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4,共13页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种专性寄生线虫,具有分布广泛、寄主繁多和危害严重的特点。每年给农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线虫之一。侵染植物时,根结线虫会诱导根尖部位的维管束细胞重新分化形成多核的巨型细胞...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种专性寄生线虫,具有分布广泛、寄主繁多和危害严重的特点。每年给农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线虫之一。侵染植物时,根结线虫会诱导根尖部位的维管束细胞重新分化形成多核的巨型细胞,将其作为线虫的取食位点和线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唯一来源。因此,巨型细胞的形成和维持对线虫的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本文从根结线虫诱导寄主植物巨型细胞的形成及调控机制,重点介绍了巨型细胞的结构特征、巨型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营养物质运输、激素调节,以及寄主植物的识别和防御和表达模式,并探讨了根结线虫效应蛋白在巨型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功能。通过对巨型细胞形成和调控机制及线虫-植物相互分子机制等多层次的研究进展进行解析,揭示根结线虫的致病机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根结线虫防治创新性策略提供启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结线虫 寄主 取食位点 巨型细胞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矽卡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13
作者 李睿昱 覃小锋 +5 位作者 王宗起 戴昱 戴翔 毕婧怡 李东任 赵钰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5-1230,共26页
位于华夏、扬子和印支板块交接部位的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属于个旧-文山-德保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区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少量的研究工作,但对矽卡岩的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 位于华夏、扬子和印支板块交接部位的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属于个旧-文山-德保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区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少量的研究工作,但对矽卡岩的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严重制约了对该矿集区内矽卡岩成因的认识及磁铁矿找矿潜力的准确评价。本文以矿集区内最为典型的坤洪和洞哈磁铁矿床的矽卡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借助LA-ICP-MS和EPMA等方法手段,重点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矽卡岩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期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和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等3个阶段;(岩浆)热液成因的硅质岩条带与晚二叠世OIB型基性杂岩体(即“半瓦型”岩体)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网图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与中三叠世岛弧型中-基性杂岩体(即“安定型”岩体)的模式曲线较为相似,均显示出Nb、Ta、P和Ti等元素明显亏损的特征;矽卡岩的模式曲线与硅质岩条带的模式曲线也较为相似,且含矿矽卡岩比无矿矽卡岩无论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还是模式曲线上均更加接近于硅质岩条带。矿物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世代石榴石属于钙铁-铁铝-钙铝榴石系列(And80-83Alm9-11Gro5-7),含较多的钙铝榴石(Gro);而第二世代石榴石属于钙铁-铁铝榴石系列(And86-93Alm6-12),基本上不含或仅含极少量的钙铝榴石(Gro);由早期辉石→晚期辉石,辉石端员组分中钙铁辉石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而透辉石的含量则具显著增加趋势。综合分析认为,形成矽卡岩的热液流体主要来源于中三叠世岛弧型中-基性杂岩体;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成岩成矿环境至少经历了从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早期相对还原环境→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相对氧化环境→后期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相对还原环境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 矿物学 地球化学 形成机制 板仑磁铁矿集区 滇东南
下载PDF
纳米乳液的形成机制、制备方法及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许源 孙玉金 +3 位作者 孙家焕 丁阳月 樊雪静 顾颖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纳米乳液作为一种拥有较小粒径的动力学稳定体系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中,包括作为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载体、用于开发低脂食品以及提升食品的质地和口感。该文结合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对纳米乳液的组成和形成机制进行... 纳米乳液作为一种拥有较小粒径的动力学稳定体系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中,包括作为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载体、用于开发低脂食品以及提升食品的质地和口感。该文结合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对纳米乳液的组成和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介绍制备纳米乳液的高能和低能两种方法,阐述纳米乳液在食品中的应用,以期为纳米乳液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乳液 稳定性 形成机制 制备方法 食品应用
下载PDF
基于云微物理过程的北方冻雨的模拟与形成机制研究
15
作者 曾箐芃 韩永翔 +2 位作者 陆正奇 李嘉欣 刘唯佳 《气象科学》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本文通过耦合AFWA(Air Force Weather Agency)冻雨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对2020年冬季因暖锋引发的中国北方严重冻雨灾害个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此次冻雨过程中降水相态的空间分布。通过分析暖锋的演变、水成物云微... 本文通过耦合AFWA(Air Force Weather Agency)冻雨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对2020年冬季因暖锋引发的中国北方严重冻雨灾害个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此次冻雨过程中降水相态的空间分布。通过分析暖锋的演变、水成物云微物理特征以及降水相态的变化,得到:在辽宁中北部—吉林中东部地区,暖锋导致中低空形成“冷—暖—冷”的温度层结,该区冻雨形成机制以“冰相机制”为主,即高空的雪花落入大于0℃暖层内融化、再降落到次冻结层后形成冻雨。同时,发现存在高空无固态水成物、逆温层内暖雨下落到次冻结层在地面形成冻雨的现象,这种新机制被定义为“暖雨机制”,更多水成物垂直剖面与同期地面观测降水相态的比对,验证了新机制的存在,并解释了该机制形成的可能原因。为更深入理解冻雨形成机理以及北方冻雨的预报、预警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过程 北方冻雨 冻雨形成机制 WRF模式
下载PDF
美国、欧洲国家与中国职业体育城市的集聚特点及形成机制分析
16
作者 贺海明 邱芬 崔德刚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3期169-173,209,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拥有顶级职业球队的城市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体育职业俱乐部无论以何种形式起步,职业体育联盟管理无论是以开放式还是闭合式为主,在行政区划以及地...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拥有顶级职业球队的城市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体育职业俱乐部无论以何种形式起步,职业体育联盟管理无论是以开放式还是闭合式为主,在行政区划以及地理分布上,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体育职业俱乐部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创造利润,实现了投入与收益的良性循环,体现出“马太效应”特征。结论:职业体育联盟城市的分布表现出集聚性,这种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有职业体育发展早期经济因素,也有现阶段城市经营理念中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欧洲 中国 职业体育城市 集聚特点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松宜地区煤矿酸性废水(AMD)形成机制研究
17
作者 屈晓明 李磊 +2 位作者 易双成 贾乾明 郑长金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2期95-102,共8页
松宜矿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矿区内各煤矿均已陆续停产闭坑。在煤矿长期开采过程中,山体内部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严重破坏了区内原始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致使在现有地质条件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废弃煤矿的酸性... 松宜矿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矿区内各煤矿均已陆续停产闭坑。在煤矿长期开采过程中,山体内部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严重破坏了区内原始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致使在现有地质条件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废弃煤矿的酸性废水污染。2017年,松宜地区尖岩河煤矿发生了酸水污染事件,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煤矿酸性废水的形成机理,通过调查松宜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岩层的含水性、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对水化学形成机制、水动力学形成机制、污染成因、时序污染模式等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对该区域内的地表水进行了取样化验。结果表明,煤矿酸性废水的排放是研究区地表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水质混合试验又说明串层污染是研究区域内煤矿酸性废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从水文地质、环境化学等方面对煤矿酸性废水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可为其他煤矿剖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岩河 煤矿酸性废水 水文地质 形成机制
下载PDF
CFG桩缺陷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研究
18
作者 杨保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4年第4期0148-0151,共4页
CFG桩是土木工程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运用于地基加固和基础施工。因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关键作用,深入分析CFG桩的缺陷成因及预防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CFG桩的材料特性、施工方法、缺陷类型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了... CFG桩是土木工程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运用于地基加固和基础施工。因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关键作用,深入分析CFG桩的缺陷成因及预防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CFG桩的材料特性、施工方法、缺陷类型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CFG桩缺陷的实质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影响,进一步阐述了在缺陷防范中,精选原料、提高施工工艺及加强质量监督的重要性。通过综合的质量管控与风险防范,可以显著提升CFG桩的施工质量与工程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G桩 缺陷形成机制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风险管理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POI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方法
19
作者 方远平 孙婧沂 +1 位作者 王丹凤 毕斗斗 《新经济》 2024年第3期121-139,共19页
作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往往趋向高等级城市CBD集聚分布,是强化中心城市经济职能与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机构POI数据及各城市统计年鉴,运用区位熵、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 作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往往趋向高等级城市CBD集聚分布,是强化中心城市经济职能与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机构POI数据及各城市统计年鉴,运用区位熵、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多角度研究大湾区金融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历年集聚态势趋于平稳,城市间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金融服务业呈现高度集聚于城市CBD的微观空间结构以及由广州、深圳、香港地区三地向外扩散的多中心、多层级的宏观布局特征,且四类细分行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金融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科技创新能力、信息流动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数量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空间聚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服务业 空间集聚格局 形成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隐秘建构与无声反抗:青年离婚污名的形成机制与主体应对
20
作者 张肖蒙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8,104,共9页
近年来,青年离婚率逐年增高,但对青年面临的离婚污名研究阙如。本文基于对16位城市青年的离婚污名体验和应对方式进行的深度访谈,归纳青年离婚污名的形成机制与主体应对策略。研究发现,离异青年面临着公众污名、亲友污名和自我污名,污... 近年来,青年离婚率逐年增高,但对青年面临的离婚污名研究阙如。本文基于对16位城市青年的离婚污名体验和应对方式进行的深度访谈,归纳青年离婚污名的形成机制与主体应对策略。研究发现,离异青年面临着公众污名、亲友污名和自我污名,污名感知具有情境化和波浪化双重交互的特征。离婚污名是由制度、文化和他者共同建构的,婚姻登记制度的贴标签、普遍婚文化规范的区隔和自我认同的消极刻板印象,是污名形成的主要机制。面对离婚污名,青年发挥主体能动性,采取伪装隐瞒、差序宣告和程度降级三种策略进行应对。本研究澄清了青年面临的离婚污名,丰富了污名研究的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离婚污名 形成机制 主体应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