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骅含油气裂谷盆地第三系地下水化学场及其形成演化模式 被引量:3
1
作者 汪蕴璞 林锦璇 +3 位作者 王翠霞 叶思源 梁国玲 汪珊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1-279,共9页
本文揭示了第三系沉积体系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正向、斜向上的水化学分带性,从古代和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论证了现代水化学场是遵循浓缩盐化、正向变质和稀释淡化、反向变质两种格局形成演化的,指出第三系地下水现代化学业... 本文揭示了第三系沉积体系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正向、斜向上的水化学分带性,从古代和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论证了现代水化学场是遵循浓缩盐化、正向变质和稀释淡化、反向变质两种格局形成演化的,指出第三系地下水现代化学业已演化成熟,并概括了形成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 裂谷盆地 地下水 水化学场 形成演化模式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走滑断裂识别与特征分析及形成演化:以涪陵地区为例
2
作者 曾韬 凡睿 +2 位作者 夏文谦 邹玉涛 石司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6-385,共20页
近年来的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含油气盆地内的基底走滑断裂带为一种新的高产油气富集带,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对基底走滑断裂的识别、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及“控储、控藏”作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本文利用四川盆地... 近年来的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含油气盆地内的基底走滑断裂带为一种新的高产油气富集带,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对基底走滑断裂的识别、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及“控储、控藏”作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本文利用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剖面的断裂构造精细解析、相干体属性和水平时间切片分析、野外露头断裂特征观测等多种资料,基于走滑构造理论,在研究区新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和北东向基底走滑断裂带的分布,并建立了川东地区走滑断裂在剖面上直立断层和花状构造、平面上线性延伸和地质界线错开、空间上的“丝带效应”和“海豚效应”及主干断裂产状和力学性质“明显分段性”的识别标准。并提出了基于走滑断裂垂直位移量变化和两侧构造活动强度差异性对比分析厘定走滑方向的新方法;依据地震水平时间切片地层界线错开、走滑断裂两侧厚度差异估算走滑距离的方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NW向基底走滑断裂带现今整体呈现左行走滑特征,但不同时期走滑性质多变,自形成期以来至少经历了5次左行滑动与3次右行滑动,总体表现出“深部左行,浅部右行,北部活动强度大,南部活动强度小”的特点,左行走滑距累积可达到1400~3400 m。北东向基底走滑断裂带现今呈现右行走滑特征,累积走滑距约1930 m。本文提出了NW向与NE向基底走滑断裂带形成演化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和不同时期应力场环境演化及区域滑脱层的应力释放作用,NW向走滑作用受下三叠统膏盐滑脱层的影响,NE向走滑活动则受中下志留统页岩滑脱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走滑断裂 几何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形成演化模式
下载PDF
阜蒙县排山楼金矿成矿演化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蔡新明 《吉林地质》 2018年第1期35-37,共3页
阜蒙县排山楼金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华北地台北缘的燕山台褶带上,位于北镇古隆起与辽西台陷接触带靠近北镇古隆起一侧,根据对排山楼金矿控矿因素和矿化富集规律等相关地质条件的研究,认为排山楼金矿是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形成,其形成... 阜蒙县排山楼金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华北地台北缘的燕山台褶带上,位于北镇古隆起与辽西台陷接触带靠近北镇古隆起一侧,根据对排山楼金矿控矿因素和矿化富集规律等相关地质条件的研究,认为排山楼金矿是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形成,其形成演化与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山楼金矿 形成演化模式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试论藏中南低速低阻层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金高 王全海 +3 位作者 周祖翼 李志 姚鹏 杨成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38,共12页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青藏高原热”的地学研究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的积累 ,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地壳层圈结构模式 ;2 0世纪末至今 ,喷流型矿床的发现和国土资...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青藏高原热”的地学研究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的积累 ,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地壳层圈结构模式 ;2 0世纪末至今 ,喷流型矿床的发现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全面实施 ,使得“青藏高原”再次成为新的热点研究区。笔者试图将前人的基础地学研究成果与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融为一体 ,进一步探讨全国重点成矿片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 ,年楚河 )成矿带的成矿动力学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笔者认为 ,该区地壳深部区域性展布的低速低阻层 (部分熔融状态的高温热源体 )是导致“一江两河”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速低阻层 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 成矿动力学 形成演化模式 时空分布规律
下载PDF
真武-汉留断裂带分段生长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于爱暄 王有功 +4 位作者 刘世瑞 赵鹏 王伟康 张佩佩 吕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3,共7页
真武-汉留断裂带构造复杂,前人研究了两者演化特征,但未明确其演化的内在联系,针对此问题,基于三维地震解释资料,运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利用断层活动性定量表征手段,剖析各断层几何特征和活动规律,总结形成演化模式,进而分析其... 真武-汉留断裂带构造复杂,前人研究了两者演化特征,但未明确其演化的内在联系,针对此问题,基于三维地震解释资料,运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利用断层活动性定量表征手段,剖析各断层几何特征和活动规律,总结形成演化模式,进而分析其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走向转变与区域应力场变化有关;真①断层分段性影响了真②和汉留断裂带分段特征;分段形成的横向背斜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控制油气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该研究为该区的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背斜 断层分段生长 断层形成演化模式 真武断裂带 汉留断裂带
下载PDF
人物介绍
6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8年第9期1-1,共1页
欧阳自达: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铁陨石成因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 欧阳自达: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铁陨石成因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提出地球多阶段转变能的新的演化模式,地质体中宇宙尘的判断标志;补充并发展了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模式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介绍 形成演化模式 地球化学 天体化学 陨石成因 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地下核试验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博为 张居和 +3 位作者 冯子辉 曾花森 霍秋立 张琨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5-1639,共15页
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是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岩心实验数据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优越,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 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是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岩心实验数据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优越,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奠定了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大规模发育的物质基础。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储层条件好,主要发育页岩、泥岩、粉砂质岩、灰质岩、白云质岩,其中,页岩和泥岩厚度占比达95%以上,页岩有效孔隙度高于其他岩性、水平渗透性好,是优势储集岩,孔缝组合构成轻质原油大规模聚集的储集空间及渗流网络,页岩脆性矿物含量中等、可压性好;古龙页岩轻质原油主要形成于中成岩晚期R_(o)在1.3%~1.6%的高成熟阶段,吸附油大量向游离油转化,具有饱和烃高、含蜡量高、密度低、芳香烃含量低、沥青质含量低的"两高三低"特征,以层状页岩、纹层状页岩含油性最好,成藏具有高地温梯度、高成熟度、高压力系数、高气油比的"四高"特点;利用热解游离烃及体积法计算古龙凹陷轻质原油带面积为1413 km^(2)、预测地质储量为12.68×10^(8)t,已成为近期古龙页岩油的勘探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古龙页岩轻质原油 生烃条件 储集空间 形成演化模式 资源潜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