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主体对民间信仰影像化表达的态度与变迁——基于大理剑川影像民族志实践的反思
1
作者 朱靖江 赵雯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当代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针对田野研究与民族志书写范式,不断修正表述危机的问题,强调主位文化的深层次表达。把当地文化作为可读的文本,把研究者作为文化的翻译者和书写者,需遵循将田野资料“变熟为生”[1]的基本策略,回归本土文... 当代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针对田野研究与民族志书写范式,不断修正表述危机的问题,强调主位文化的深层次表达。把当地文化作为可读的文本,把研究者作为文化的翻译者和书写者,需遵循将田野资料“变熟为生”[1]的基本策略,回归本土文化并描述和阐释共通语言,以促成跨文化交流。在调查中通过影像手段直接记录文化事项,使田野资料较为通俗易懂的优势逐渐明显。影视人类学作为从人类学发展而来的重要分支学科,至今已有一套专业的田野影像工作方法--通过影像手段来呈现、解释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增进对当地人文化性格、精神世界和社会图景等地方性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理解 基本策略 影视人类学 田野研究 书写者 田野资料 影像民族志 民族书写
下载PDF
影像民族志中文化的诗意书写与反思
2
作者 王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8-113,共6页
20世纪下半叶,影像民族志的文化表意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产生了诗学转向的特征,重点体现在对影像真实性问题的再探讨和对知识生产中视觉方式的演变创新上,这些转向展现出对80年代以来影像民族志文化诗意书写的贡献。结合电影诗学反... 20世纪下半叶,影像民族志的文化表意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产生了诗学转向的特征,重点体现在对影像真实性问题的再探讨和对知识生产中视觉方式的演变创新上,这些转向展现出对80年代以来影像民族志文化诗意书写的贡献。结合电影诗学反思当代民族志电影发展的现象,从影像机制和观众认同方面,为当下中国影像民族志诗意创作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民族志 诗学 写文化 反思
下载PDF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内在世界的视觉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朱靖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7,共5页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是一种与虚构电影相近似的影像民族志类型,其基本特点是以非现实性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现某种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与核心价值。影像民族志作者可以根据田野调查所掌握的事实资料,以虚构的情节为架构,由族群...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是一种与虚构电影相近似的影像民族志类型,其基本特点是以非现实性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现某种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与核心价值。影像民族志作者可以根据田野调查所掌握的事实资料,以虚构的情节为架构,由族群成员采用表演的方法,以描述、表现、反思和重构等表演技巧,展示该族群的文化内容,挖掘深藏于表象之下的内在世界。由于理论稀缺以及实践难度,"虚构式影像民族志"在世界人类学界较少有人尝试,成功的民族志文本更为罕见,但其在人类学领域内的学术潜力却值得进一步开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影像民族志 表演 内在世界
下载PDF
认识影像民族志记录的规律(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99-102,共4页
影像民族志既是影像作品,又是民族志作品,因此影像民族志具有影像与民族志记录的双重规律。影像摄制方面,民众在摄像机前“表演”、导演在现场执导等“艺术创作”规律特点;民族志方面,客观真实的记录影像又决定了导演和人类学家必须遵... 影像民族志既是影像作品,又是民族志作品,因此影像民族志具有影像与民族志记录的双重规律。影像摄制方面,民众在摄像机前“表演”、导演在现场执导等“艺术创作”规律特点;民族志方面,客观真实的记录影像又决定了导演和人类学家必须遵循文化规律、尊重民众意愿,不得擅自更改和调整拍摄对象。因此,拍摄影像民族志必须整合双重规律,既注重艺术手法、又追求科学记录,避免过分强调其中一种规律导致作品流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民族志 表演 导演 整合
下载PDF
认识影像民族志记录的规律(上)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30-135,共6页
影像民族志既是影像作品,又是民族志作品,因此影像民族志具有影像与民族志记录的双重规律。影像摄制方面,民众在摄像机前“表演”、导演在现场执导等“艺术创作”规律特点;民族志方面,客观真实的记录影像又决定了导演和人类学家必须遵... 影像民族志既是影像作品,又是民族志作品,因此影像民族志具有影像与民族志记录的双重规律。影像摄制方面,民众在摄像机前“表演”、导演在现场执导等“艺术创作”规律特点;民族志方面,客观真实的记录影像又决定了导演和人类学家必须遵循文化规律、尊重民众意愿,不得擅自更改和调整拍摄对象。因此,拍摄影像民族志必须整合双重规律,既注重艺术手法、又追求科学记录,避免过分强调其中一种规律导致作品流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民族志 表演 导演 整合
下载PDF
多重视域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影像民族志之探索与实践——以丽江洞经音乐再研究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凡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1-32,共12页
自2014年成功申报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计划的优势课题培育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像民族志大系及其研究》以来,希望能够充分借力大学的多学科平台优势、音乐学院的团队特色和自身在学业上的积累,将科研... 自2014年成功申报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计划的优势课题培育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像民族志大系及其研究》以来,希望能够充分借力大学的多学科平台优势、音乐学院的团队特色和自身在学业上的积累,将科研、教学与艺术实践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设计和研究。论文阐述了近三年来研究项目设计和进展情况。鉴于目前该项目仍旧处于进行时态,仅侧重于"探索与实践"的理念建构与进展分析,而并非是终止式的结语。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课题理念缘起;2.课题整体设计;3.课题个案阐述:丽江洞经音乐再研究;4.课题后续进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再研究 影像民族志
下载PDF
论电影《冈仁波齐》对影像民族志手法的借用
7
作者 刘新利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97-102,共6页
《冈仁波齐》是一部成功借用了影像民族志手法的剧情片,张扬导演通过"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综合运用,客观记录和主观建构的共同价值,主位和客位的协同表达以及民族志虚构电影的运用,还原了朝圣的现场感、真实感... 《冈仁波齐》是一部成功借用了影像民族志手法的剧情片,张扬导演通过"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综合运用,客观记录和主观建构的共同价值,主位和客位的协同表达以及民族志虚构电影的运用,还原了朝圣的现场感、真实感,去除了对磕长头朝圣的猎奇的、符号化的表达,也使得该剧情片具有了纪录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仁波齐》 影像民族志 借用
下载PDF
视觉书写与动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影像民族志运用 被引量:9
8
作者 马伟华 张宇虹 《文化遗产》 CSSCI 2021年第3期40-47,共8页
在非遗保护愈受各界重视的大背景下,扎堆于政策建议的既有学术探讨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弊端。而影像民族志作为一种多元化动态书写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文本,彰显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创新性。影像民族志独具一种宣传表述与... 在非遗保护愈受各界重视的大背景下,扎堆于政策建议的既有学术探讨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弊端。而影像民族志作为一种多元化动态书写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文本,彰显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创新性。影像民族志独具一种宣传表述与主体强化的作用,为非遗传承人保护开辟了另一种可能性,但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作为一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工具,影像民族志如何能让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产生出巨大的创新活力,还需要更多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民族志 非遗保护 传承人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影像民族志中诗意的叙事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郭俊 陈春芬 《红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9-92,共4页
文章从影像民族志中纯粹真实与客观性存在的可能性角度进行探讨,提出影像民族志需体现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和阐释,形成具有创作者个人风格化与解释性的影像作品。通过分析诗意的叙事表达的必要性,并且结合案例分析如何运用视听语言,节奏控... 文章从影像民族志中纯粹真实与客观性存在的可能性角度进行探讨,提出影像民族志需体现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和阐释,形成具有创作者个人风格化与解释性的影像作品。通过分析诗意的叙事表达的必要性,并且结合案例分析如何运用视听语言,节奏控制以及陌生化,反结构的叙事方式,并用创造性又有诗意的叙事表达方式,建构影像民族志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民族志 诗意 叙事表达
下载PDF
“影像民族志”视野下的香港电影与香港精神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可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40-45,共6页
香港电影的题材与精神历来与香港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在香港这样一个难以建立宏大历史话语的空间里,流行文化的崛起完成了香港现代化的宁静变革,也促进了香港精神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媒介成为讲述"香港故事"、营造"... 香港电影的题材与精神历来与香港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在香港这样一个难以建立宏大历史话语的空间里,流行文化的崛起完成了香港现代化的宁静变革,也促进了香港精神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媒介成为讲述"香港故事"、营造"集体回忆"的重要载体。从"狮子山下"到"中环价值",港产片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折射出港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建构,在某种意义上承载了"影像民族志"的功能,并直接参与了香港主体认同的打造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文化 香港电影 影像民族志 香港精神
下载PDF
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中影像民族志的书写与运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冰 《音乐探索》 2018年第1期65-70,共6页
影像民族志,或称为民族志的影像叙述,因其自身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展示现实特质与场景,而被人类学/民族学领域借鉴为民族志在当下社会的最新表述手段。民族音乐学历来重视吸收、借鉴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而发展本学科的理... 影像民族志,或称为民族志的影像叙述,因其自身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展示现实特质与场景,而被人类学/民族学领域借鉴为民族志在当下社会的最新表述手段。民族音乐学历来重视吸收、借鉴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而发展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但与影像音乐民族志相关的讨论与具体实践却一直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专业的学科规范和标准体系。整理"藏彝走廊民族音乐的影像叙述与跨界研究学术研讨会"中与会专家的探讨要点,以期在学理及技术层面扩大学界对影像音乐民族志的认识,推动学科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民族音乐的影像叙述与跨界研究学术研讨会” 跨界民族 影像音乐民族 影像叙述
下载PDF
作为影像民族志图腾先祖的《北方的纳努克》
12
作者 李思洁 杨明韬 《戏剧之家》 2021年第4期164-165,共2页
罗伯特·弗拉哈迪以《北方的纳努克》成就了他“世界纪录电影之父”的盛名。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运用的拍摄方法,所持有的文化价值立场,以及体现出的美学风貌,为纪录电影的发展和走向开辟了道路,同时这些使得《北方的纳努... 罗伯特·弗拉哈迪以《北方的纳努克》成就了他“世界纪录电影之父”的盛名。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运用的拍摄方法,所持有的文化价值立场,以及体现出的美学风貌,为纪录电影的发展和走向开辟了道路,同时这些使得《北方的纳努克》散发着与人类学学术追求意趣相投的浓烈气质。弗拉哈迪拍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时采用的参与式影像工作方法和形成的一系列理念为影像民族志的创研确立了标杆,使其当之无愧地被影像人类学界尊奉为图腾先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弗拉哈迪 纪录电影 影像民族志 图腾先祖
下载PDF
身体感与触感影像民族志实践--基于槐塬女登节影像志创作的反思
13
作者 王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7-24,共8页
“身体感”的概念是一个较为符合目前科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框架。就感官人类学对于民族志的“身体感”书写而言,传统文本研究有其局限性,将触感电影理论融入影视人类学,其优势不仅在于电影现象学的触感理论与身体感视角天然的关联优势,... “身体感”的概念是一个较为符合目前科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框架。就感官人类学对于民族志的“身体感”书写而言,传统文本研究有其局限性,将触感电影理论融入影视人类学,其优势不仅在于电影现象学的触感理论与身体感视角天然的关联优势,还在于能够为影视人类学实践提供新的学术空间。本文从槐塬女登节影像民族志实践出发,根据当地人的祭祀仪式游演特征和身体实践,结合电影本身对文化知识的感觉传译方法,探讨感官人类学的“身体感”在影视民族志学术实践中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感 感官人类学 触感电影 影像民族志 槐塬女登节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藏区影像民族志创作
14
作者 吴雁 林燕琳 《西部学刊》 2019年第19期101-104,共4页
有学者认为藏区影像民族志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主体间性视域考察藏区影像民族志创作,主体间性理论的不断成熟有助于弥合完善主体性理论。从主体间性视域角度反思藏区影像民族志创作,可以看到其主体性的"表述危机",而公... 有学者认为藏区影像民族志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主体间性视域考察藏区影像民族志创作,主体间性理论的不断成熟有助于弥合完善主体性理论。从主体间性视域角度反思藏区影像民族志创作,可以看到其主体性的"表述危机",而公共人类学能够推动主体间性影像民族志创作发展。主体间性视域下藏区影像民族志的重构,厘清多重主体在影像民族志中的关系是基础,多重主体达成共识是实践路径,创作实践是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主体间性 影像民族志 藏区
下载PDF
赋权·深描·整合:影像民族志对异文化的阐释模型——以“鄂温克三部曲”为例
15
作者 王新宇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84-89,共6页
影像民族志具有描述性与解释性的双重任务,这要求影像民族志在与文化现象“同真”的基础上对其文化旨趣进行充分阐释,从而实现文化抢救与跨文化理解的目标。本文从顾桃导演的“鄂温克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 影像民族志具有描述性与解释性的双重任务,这要求影像民族志在与文化现象“同真”的基础上对其文化旨趣进行充分阐释,从而实现文化抢救与跨文化理解的目标。本文从顾桃导演的“鄂温克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入手,分析其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的阐释过程,从相对主义与整体视野的立场、文化赋权与符号“深描”的方法、文化整合与阐释路径的范式三个方面,归纳影像民族志对异文化的阐释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民族志 鄂温克三部曲 敖鲁古雅鄂温克
下载PDF
影像民族志创作与云南民族文化保护
16
作者 李思洁 《文化产业》 2022年第27期73-75,共3页
影像民族志作为影视人类学独特的表述文本和研究方法,已发展出丰富的作品类型,从影像民族志制作采用的影像表述视点和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研究立场角度出发,影像民族志可以分为客位代言式影像民族志和主位表述式影像民族志两大类别。对... 影像民族志作为影视人类学独特的表述文本和研究方法,已发展出丰富的作品类型,从影像民族志制作采用的影像表述视点和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研究立场角度出发,影像民族志可以分为客位代言式影像民族志和主位表述式影像民族志两大类别。对二者于云南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等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得出,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像民族志及其学科影视人类学在当下对云南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正向的保护作用和可行的挖掘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民族志 影视人类学 云南民族文化 客位 挖掘利用 作品类型 梳理分析
下载PDF
记忆与重构:影像民族志视角下纪录片《广西故事》探析
17
作者 陆吉星 《群文天地(贵州)》 2022年第4期16-22,共7页
《广西故事》系列纪录片具有影像民族志的特点,作品通过剪辑、解说、蒙太奇等技法较原生态地为受众提供观察和研究广西地方社会的窗口。该纪录片播出后影响较大,既成为当下广西历史文化的宣传名片,又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焦点,即如何构建影... 《广西故事》系列纪录片具有影像民族志的特点,作品通过剪辑、解说、蒙太奇等技法较原生态地为受众提供观察和研究广西地方社会的窗口。该纪录片播出后影响较大,既成为当下广西历史文化的宣传名片,又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焦点,即如何构建影像民族志的创新表达。虽然《广西故事》的制作规划和创作技巧没能达到很高的艺术要求,但利用纪录片形式真实记录广西历史文化,对整理、抢救、传承广西地方优秀文化遗产和反思地方文化对广西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意义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故事 影像民族志 人类学价值
下载PDF
身体介入影像:民族志影像的感官唤醒——以哈佛大学感官民族志实验室作品为例
18
作者 陈湘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3-48,共6页
与文字语言相比,影像语言更适合为观众呈现具体的感官体验,感官民族志影像的身体以“具身化”形式与外界产生关联,并通过影像的感性表达与观众身体相互缠绕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自2006年哈佛大学感官民族志实验室(SEL)设立后,它推出了... 与文字语言相比,影像语言更适合为观众呈现具体的感官体验,感官民族志影像的身体以“具身化”形式与外界产生关联,并通过影像的感性表达与观众身体相互缠绕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自2006年哈佛大学感官民族志实验室(SEL)设立后,它推出了一批感官体验类影像作品,“影像身体感”促使观众将自身的感官感知“介入”电影身体,以SEL作品为例,针对“如何凸显影像身体感”这一问题,分别从表现对象及运动状态两方面切入,SEL感官民族志影像在选择现实事物后会对其进行“质感式”或“陌生化”的变形,再采用“附体”运镜或调整摄影机运动的整体形态,赋予影像具有感知外物、传递温度的“体感”,唤醒影像本体的感官,最终令观众借助“电影身体”获得全面、拟真的感官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感 影像身体感 感官人类学 影像民族志 触感电影
下载PDF
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问题导向、科学表述与伦理关怀 被引量:11
19
作者 罗红光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8,124,共13页
本文以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的历史发展为例,就影像民族志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影像民族志的思想性(问题导向)、科学性(科学表述)和人民性(伦理关怀)相辅相成,共同搭建了镜头两端主体的公共平台,为影像民族志在认识论中实现统... 本文以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的历史发展为例,就影像民族志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影像民族志的思想性(问题导向)、科学性(科学表述)和人民性(伦理关怀)相辅相成,共同搭建了镜头两端主体的公共平台,为影像民族志在认识论中实现统一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可能性。对知识的公共性追求是影像民族志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民族志 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 问题导向 科学表述 伦理关怀
原文传递
中国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文本类型及其学术价值 被引量:14
20
作者 朱靖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68,共7页
近20年来,中国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呈现出多种文本类型,从事影视人类研究的学者们依照不同的理论框架,发展出学术宗旨、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各异其趣的影像民族志,使得这一基于视听媒介的人类学民族志文本,具备了较文字型民族志更为丰富、... 近20年来,中国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呈现出多种文本类型,从事影视人类研究的学者们依照不同的理论框架,发展出学术宗旨、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各异其趣的影像民族志,使得这一基于视听媒介的人类学民族志文本,具备了较文字型民族志更为丰富、多义的表述能力。将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划分为学理型影像民族志、描述型影像民族志、表现型影像民族志与应用型影像民族志四个基本类别,通过对诸多作品实例的分析,淬炼其理论要义,展现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像民族志对于人类学主体学科的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影像民族志 学理型 描述型 表现型 应用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