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空微/纳结构光阳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梅 时振领 +2 位作者 徐楠 毛丹 王丹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2-915,共14页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以其低成本、易加工、高转化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半导体光阳极是DSSC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微观结构直接影响电池性能,中空微/纳结构能够提供高表面积、增加染料负载量、促进光捕...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以其低成本、易加工、高转化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半导体光阳极是DSSC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微观结构直接影响电池性能,中空微/纳结构能够提供高表面积、增加染料负载量、促进光捕获,增强电子传输,因而成为近年来光阳极材料领域的一个热点内容。本文综述了中空微/纳结构光阳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空心球、空心盒、核-壳结构、多级空心、多壳层结构等,并着重分析了各个结构特征与光电转换效率的关系和增益机制,探讨了中空微/纳结构光阳极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微/纳结构 多壳层结构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光阳极 光电转换效率
下载PDF
微/纳结构三维形貌高精度测试系统 被引量:4
2
作者 谢勇君 史铁林 刘世元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实现微/纳结构三维形貌的高精度测量,提出利用显微干涉技术和偏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研制微/纳结构三维形貌亚纳米级精度测试系统。首先,利用五步相移干涉技术采集5幅带有π/2相移增量的干涉条纹图。然后,通过Hariharan五步相移算法... 为实现微/纳结构三维形貌的高精度测量,提出利用显微干涉技术和偏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研制微/纳结构三维形貌亚纳米级精度测试系统。首先,利用五步相移干涉技术采集5幅带有π/2相移增量的干涉条纹图。然后,通过Hariharan五步相移算法得到包裹相位图。最后,利用分割线相位去包裹算法和相位高度关系转换得到微/纳结构三维形貌。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偏振片产生强度可调的线偏振光,再由1/2波片改变偏振光在分光镜中的分光比,补偿参考镜与试件的反射性能差异,可得到亮度适中且对比度高的干涉条纹图,从而有利于实现微/纳结构三维形貌的高精度测量。系统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的重复测量精度可达0.06nm,最大示值误差不到±1%,示值变动性不到0.5%。通过对标准多刻线样板、硅微麦克风膜和硅微陀螺仪折叠梁的三维形貌测量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 干涉 偏振技术 三维形貌
下载PDF
电流密度对微/纳结构电铸成型模芯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翁灿 王飞 +2 位作者 杨冬娇 吕辉 蒋炳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2-58,共7页
利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微/纳结构电铸过程中阴极表面的电场分布,研究不同电流密度下微/纳结构表面的电场分布及电铸层生长前沿情况。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较低的初始电流密度,可有效改善微/纳结构生长前沿铸层... 利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微/纳结构电铸过程中阴极表面的电场分布,研究不同电流密度下微/纳结构表面的电场分布及电铸层生长前沿情况。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较低的初始电流密度,可有效改善微/纳结构生长前沿铸层厚度的均匀性。选用纳米光阑和纳米柱阵列2种微/纳结构母板进行电铸实验,将初始电流密度从4A/dm2调至1A/dm2,纳米光阑母板成型最大误差60nm降至±20nm之内。通过合理设置初始电流密度、增强阴极表面溶液流动强度等措施,纳米柱阵列模芯特征直径尺寸误差由6.27%下降至2.49%,有效提高电铸模芯的复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 电铸 电流密度 模芯
下载PDF
油-水界面反应制备不同微/纳结构的系列金属硫化物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筛霞 张卫新 杨则恒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19-1123,共5页
利用二硫化碳与水不混溶的特点,设计了油相为溶有单质硫的二硫化碳溶液、水相为金属盐水溶液的两相体系,在100℃溶剂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出具有不同微/纳结构的系列金属硫化物,如CdS、PbS和CuS枝晶、ZnS微米球和Ag2S花生状纳米球结构... 利用二硫化碳与水不混溶的特点,设计了油相为溶有单质硫的二硫化碳溶液、水相为金属盐水溶液的两相体系,在100℃溶剂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出具有不同微/纳结构的系列金属硫化物,如CdS、PbS和CuS枝晶、ZnS微米球和Ag2S花生状纳米球结构等,证实了该合成方法具有通用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成分与结构的表征,提出了油-水界面反应制备微/纳结构金属硫化物的可能机理,并用荧光分光光度计(PL)对产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微/纳结构 金属硫化物 光学性质
下载PDF
微/纳结构TiO2微球的微结构及光催化性能调控研究
5
作者 梁艳 胡伟 +3 位作者 刘文华 周清华 杨勇 袁彩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1,共6页
采用微波辅助湿化学结合后退火的方法制备了由锐钛矿相纳米颗粒组装而成的分级微/纳结构TiO_2微球.通过退火温度的调控可以对TiO_2微球的结构参数(包括晶粒尺寸、比表面积、孔径和相组成)进行精细调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iO_2微球结构... 采用微波辅助湿化学结合后退火的方法制备了由锐钛矿相纳米颗粒组装而成的分级微/纳结构TiO_2微球.通过退火温度的调控可以对TiO_2微球的结构参数(包括晶粒尺寸、比表面积、孔径和相组成)进行精细调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iO_2微球结构参数对其最终的光催化性能影响较大,600℃退火样品表现出其最高的光催化活性,高于商用的P25TiO_2近3倍.分析表明,该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得益于其优良的结晶度、相对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介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 TiO2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化学工艺构建微/纳结构沸腾表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泷 赵露星 +1 位作者 杨辉 杨卧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7-41,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多种化学工艺构建微/纳结构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沉积法、蚀刻法、氧化法以及化学脱合金法等工艺构建微/纳结构表面的构建过程,并对强化传热性能表现进行探究总结,进而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化学工艺 微/纳结构 构建方法 沸腾传热 强化传热
原文传递
同轴静电纺丝构筑微/纳米结构隔膜与电极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从原理到应用
7
作者 李琪 黎平安 +4 位作者 刘泽通 张佳辉 张浩 余维来 胡先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35,共7页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热稳定性而备受青睐,成为从便携式电子产品到电动汽车等实际应用中的最佳电源。在这种背景下,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因可制造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独特纳米纤维材料而备受关注。尤其纤...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热稳定性而备受青睐,成为从便携式电子产品到电动汽车等实际应用中的最佳电源。在这种背景下,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因可制造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独特纳米纤维材料而备受关注。尤其纤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较大的长径比和易表面改性的优点,近年来在锂离子电池领域被广泛研究。这篇综述全面总结了同轴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正极、负极和隔膜等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制备、实际应用和最新进展,并讨论了同轴静电纺纤维材料的纳米/微米结构决定其电化学性能的规律。此外,该综述分析了同轴静电纺丝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了未来拓展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同轴静电纺丝 微/纳结构材料 核-壳结构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自成形硅表面微结构:表面特征及潜在应用
8
作者 李佳城 刘爽 +2 位作者 伍胜兰 刘永 钟智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4,共5页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制备掺氢非晶硅膜,并对其表面结构学进行研究。该文发现在晶体硅衬底上沉积非晶硅薄膜时,会在表面形成非均匀分布的起泡缺陷。在已制备的非晶硅薄膜...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制备掺氢非晶硅膜,并对其表面结构学进行研究。该文发现在晶体硅衬底上沉积非晶硅薄膜时,会在表面形成非均匀分布的起泡缺陷。在已制备的非晶硅薄膜上进一步沉积了氮化硅/非晶硅的交替层,在起泡缺陷原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穹顶多壳的微结构,并且没有明显的结构坍塌。该文总结了自成形穹顶微结构的3个独特的结构特性,并进一步指出了该自成形穹顶微结构在纳米光学和微机电系统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系统 非晶硅 起泡缺陷 自成形 微/纳结构
下载PDF
NiCu/Cu多层纳米线微、纳结构及成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齐阔 马传生 +4 位作者 李兴华 张宏 薛德胜 王丽 彭勇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2期97-103,共7页
采用双脉冲电化学沉积法,以多孔阳极氧化铝(AAO)为模板制备了NiCu/Cu多层纳米线。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术研究其微/纳结构和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单根NiCu/Cu纳米线尺寸均匀,平均直径为53 nm,系多晶面心立方(fcc)结构。STEM模式下EDS线扫描和... 采用双脉冲电化学沉积法,以多孔阳极氧化铝(AAO)为模板制备了NiCu/Cu多层纳米线。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术研究其微/纳结构和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单根NiCu/Cu纳米线尺寸均匀,平均直径为53 nm,系多晶面心立方(fcc)结构。STEM模式下EDS线扫描和EDS面分布显示多层纳米线呈现NiCu和Cu交替排列组成的多层结构,其NiCu层和Cu层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5 nm/s和2 nm/s。化学组分测量测定NiCu层原子比为Ni∶Cu=51∶49,Cu层为纯铜。并通过NiCu合金和Cu纳米线元素测定分析、验证了Ni和Cu的含量比例关系。利用HRTEM和CBED深入表征分析了非磁性层尺度小于10 nm的NiCu/Cu纳米线的磁性层、非磁性层和过渡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米线 扫描透射电子显 EDS面分析 会聚束电子衍射(CBED) 电化学沉积 微/纳结构
下载PDF
选择相溶解技术制备微/纳结构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韦路锋 黄艳芳 +1 位作者 赵志龙 刘林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39-2548,共10页
选择相溶解技术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微/纳结构制备方法,尤其是在超长径比、超深宽比和单晶微/纳结构制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原理是提取两相或多相合金中的微/纳结构,尺寸调控主要在预制合金形成的过程中进行。本文在明确区分... 选择相溶解技术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微/纳结构制备方法,尤其是在超长径比、超深宽比和单晶微/纳结构制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原理是提取两相或多相合金中的微/纳结构,尺寸调控主要在预制合金形成的过程中进行。本文在明确区分选择相溶解技术和去合金化的基础上,首次详细综述了选择相溶解技术在纳米颗粒、微/纳丝、微/纳米孔和微/纳通道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完善了其工艺流程,拓宽了其应用范围,丰富了微/纳结构种类,为该技术在微/纳结构制备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相溶解技术 微/纳结构 米丝 通道
原文传递
具有微/纳多孔结构的海胆状NiO的制备及其比容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海东 孙俊 毕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0-563,共4页
以六水合氯化镍和尿素为原料,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微/纳多孔结构的海胆状NiO的前驱物,经热处理后得到了具有微/纳多孔结构的海胆状NiO微球。通过XRD、SEM、HRTEM和N2-吸附-脱附对制得的NiO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表面具有5~20nm... 以六水合氯化镍和尿素为原料,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微/纳多孔结构的海胆状NiO的前驱物,经热处理后得到了具有微/纳多孔结构的海胆状NiO微球。通过XRD、SEM、HRTEM和N2-吸附-脱附对制得的NiO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表面具有5~20nm微孔的海胆状NiO微球由许多直径30~40nm的纳米线组装而成,其比表面积高达325.238m2/g,孔体积0.338cm3/g。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在0.5~3V电压范围、0.1C倍率下,具有微/纳多孔结构海胆状NiO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636.2mAh/g,对比实验显示,其放电比容量远远高于合成的NiO纳米颗粒的首次放电比容量(792.8mAh/g),且高于已有文献报道的其它形貌NiO材料的放电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微/多孔结构 海胆状NiO 比容量
下载PDF
微/纳多级结构TiO_2涂层的制备及生物学性能
12
作者 顾静萍 谢有桃 +5 位作者 黄利平 贺延昌 赵君 郑学斌 李红 孙晋良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5,共12页
表面形貌是影响骨植入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仿生微/纳多级结构表面能加快早期细胞响应,加速植入体与骨组织间的整合,并改善其长期稳定性.以锐钛矿相二氧化钛悬浮液为喂料,采用液相感应等离子喷涂(induction suspension plasma spraying,I... 表面形貌是影响骨植入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仿生微/纳多级结构表面能加快早期细胞响应,加速植入体与骨组织间的整合,并改善其长期稳定性.以锐钛矿相二氧化钛悬浮液为喂料,采用液相感应等离子喷涂(induction suspension plasma spraying,ISPS)技术制备微/纳多级结构Ti02涂层,并对其细胞相容性进行了研究.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结果表明,通过对进料速率的调控,可制备典型微/纳多级结构的Ti02涂层,气孔率随进料速率的增大而增大.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结果表明,涂层以金红石相为主,并含少量锐钛矿相,金红石相含量随进料速率的增大而降低,这可能与等离子体喷涂的高温过程有关,锐钛矿相二氧化钛在此过程中发生相变,产生了更为稳定的金红石相.通过体外细胞相容性检测发现,ISPS制备的微/纳多级结构TiO_2涂层具有较高的蛋白吸附水平,成骨细胞在其表面能较好铺展,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矿化等基因表达均高于大气等离子喷涂涂层和光滑钛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二氧化钛 液相感应等离子喷涂 微/多级结构 细胞相容性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致形变微纳加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毛逸飞 吴文刚 徐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69-378,共10页
聚焦离子束技术(focused ion beam,FIB)由于其高精度刻蚀、定点加工、实时成像等优势,常用于精密加工、TEM制样等领域。其工作机理通常为:刻蚀、淀积与成像。而基于FIB新的加工手段正在被探索和研究,其中就包括两种聚焦离子束致形变技术... 聚焦离子束技术(focused ion beam,FIB)由于其高精度刻蚀、定点加工、实时成像等优势,常用于精密加工、TEM制样等领域。其工作机理通常为:刻蚀、淀积与成像。而基于FIB新的加工手段正在被探索和研究,其中就包括两种聚焦离子束致形变技术,分别为聚焦离子束应力引入致形变技术(FIB-stress induced deformation,FIBSID)和聚焦离子束物质再分布致形变技术(FIB-material-redistribution induced deformation,FIB-MRD)。前者通过控制FIB辐照时离子注入与溅射之间的竞争关系实现悬臂梁的多角度弯曲,后者利用粒子与物质作用时的瑞利不稳定性构建纳米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扩充了聚焦离子束的应用范围。运用上述方法可以加工三维微纳螺旋,悬浮光滑纳米弦以及大规模阵列化纳米网孔等多样化微/纳功能构件,在微流控系统,太赫兹通信,光学天线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应力引入致形变 聚焦离子束物质再分布致形变 微/功能结构加工
下载PDF
生物基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其在包装领域的应用
14
作者 刘永伟 杨志豪 +4 位作者 王鑫 董翠华 陈萧 孙敏 庞志强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41-51,共11页
目的旨在通过全面综述近年来包装领域生物基超疏水涂层的研究进展,使相关研究者快速了解生物基超疏水涂层的构建策略和应用场景,为开发新一代生物基超疏水涂层提供借鉴。方法首先,对超疏水表面的构建策略进行概述,并从生物基材料来源的... 目的旨在通过全面综述近年来包装领域生物基超疏水涂层的研究进展,使相关研究者快速了解生物基超疏水涂层的构建策略和应用场景,为开发新一代生物基超疏水涂层提供借鉴。方法首先,对超疏水表面的构建策略进行概述,并从生物基材料来源的角度,系统总结生物基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性能特点以及在多功能包装领域的应用情况。其次,探讨目前生物基超疏水涂层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生物基超疏水涂层在自清洁、防污、防腐、阻燃、除冰等多功能包装领域显示出优异的性能,为其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结论得益于生物基材料良好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制备全生物基可降解的超疏水涂层将成为未来超疏水涂层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 超疏水涂层 微/纳结构 低表面能 多功能包装
下载PDF
环氧树脂偶联纳米颗粒制备超疏水表面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杰 刘玉德 +2 位作者 高东明 黄雅婷 张会臣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76,共6页
利用激光加工在钛合金表面构建微米级粗糙结构,采用环氧树脂溶液和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对该表面进行涂覆处理,对得到的微/纳分级粗糙表面进行全氟硅烷修饰,得到具有超疏水性的复合膜层,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形貌仪、接触角测量仪... 利用激光加工在钛合金表面构建微米级粗糙结构,采用环氧树脂溶液和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对该表面进行涂覆处理,对得到的微/纳分级粗糙表面进行全氟硅烷修饰,得到具有超疏水性的复合膜层,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形貌仪、接触角测量仪评价膜层的形貌结构和润湿性。结果表明,激光加工构建的微米级结构和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组成的微/纳二元粗糙结构对超疏水表面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复合膜层表面的接触角随二氧化硅分散液溶度的提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并最终逐渐稳定在150°左右;在二氧化硅分散液溶度为12.0g/L时,复合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可达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米二氧化硅 激光加工 微/二元结构 超疏水 表面
下载PDF
超疏水Ti-MOF涂覆PET复合滤料用于细颗粒物高效去除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伟 周士安 +6 位作者 唐刚 项腾飞 龙红明 丁磊 张奎 钱付平 李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71-2181,共11页
为有效捕集工业烟气中的细颗粒物,克服滤袋在高湿环境下的结露和糊袋现象,实现烟气超低排放的目标,在室温下将氟化NH_(2)-MIL-125(Ti-MOF)喷涂在PET纤维表面快速牢固组装,在复合滤料纤维表面形成低表面能的微/纳粗糙结构,构筑了一种超... 为有效捕集工业烟气中的细颗粒物,克服滤袋在高湿环境下的结露和糊袋现象,实现烟气超低排放的目标,在室温下将氟化NH_(2)-MIL-125(Ti-MOF)喷涂在PET纤维表面快速牢固组装,在复合滤料纤维表面形成低表面能的微/纳粗糙结构,构筑了一种超疏水复合过滤材料(SH-T@PET),其水接触角(WCA)高达(152.5±1.8),水流失角(WSA)为(5.7±1.7),具有优异的疏水稳定性.此外,由于SH-T@PET纤维表面Ti-MOF活性单元的极性官能团(-NH_(2))、高ζ电位和大空隙结构等多重作用,其对PM0.3去除效率(RE为(96.53±0.65)%)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Ti-MOF低负载率(2.1%)下,SH-T@PET的微观孔隙结构几乎没有改变,过滤压降(ΔP,50Pa)没有急剧增加,品质因子(QF为0.0672Pa-1)比原始PET滤料约有12.79%的提升.同时,SH-T@PET复合滤料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NH_(2)-MIL-125(Ti)晶体 微/纳结构 颗粒物去除 过滤性能
下载PDF
微/纳复合结构硅基负极材料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帅锦 杨娟玉 +3 位作者 于冰 方升 武兆辉 史碧梦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2-285,共14页
硅材料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g)而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纳米硅负极材料可有效避免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粉化现象,同时具有较短的Li^+和电子传输路径,相应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与微米硅电极相比显著提升,但是... 硅材料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g)而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纳米硅负极材料可有效避免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粉化现象,同时具有较短的Li^+和电子传输路径,相应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与微米硅电极相比显著提升,但是纳米结构硅材料比表面积过大、振实密度低等特点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使用纳米结构硅材料作为一次结构单元构建微/纳复合结构硅基负极材料的策略被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微/纳复合结构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微/纳复合结构硅基负极材料中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的选择与结构设计要素,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微/纳复合结构硅基负极材料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介绍,提出优化的材料结构和电极设计方案。最后,对微/纳复合结构硅基负极材料存在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基材料 微/复合结构材料
原文传递
纤维素基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巫龙辉 卢生昌 +4 位作者 林新兴 肖禾 吴慧 黄六莲 陈礼辉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126,共8页
纤维素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柔韧性和透气性。通过对纤维素表面进行物理和化学改性,可实现纤维素表面超疏水化,从而扩大纤维素的应用范围。本文概述了纤维素基超疏水材料的研究成果和现状,重点介绍了浸渍法、喷... 纤维素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柔韧性和透气性。通过对纤维素表面进行物理和化学改性,可实现纤维素表面超疏水化,从而扩大纤维素的应用范围。本文概述了纤维素基超疏水材料的研究成果和现状,重点介绍了浸渍法、喷涂法、接枝聚合法、气相沉积法、水热法等方法在滤纸、棉纤维、微球等纤维素基材上构建纤维素基超疏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微/纳结构 超疏水
下载PDF
材料表面润湿性的控制与制备技术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小兵 刘莹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80,共7页
润湿性是材料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影响材料表面润湿性的主要因素有:材料表面能、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微纳结构,其中低表面能材料是制备超疏水性的基本条件,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微细结构是决定性因素。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接触角随着表面能... 润湿性是材料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影响材料表面润湿性的主要因素有:材料表面能、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微纳结构,其中低表面能材料是制备超疏水性的基本条件,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微细结构是决定性因素。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接触角随着表面能的降低而增加,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大,而表面微/纳结构对润湿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常用的低表面能材料是有机硅和氟树脂以及其相应的改性树脂,如硅氧烷等。常用的表面粗糙化和微/纳结构的制备方法有模板法、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法、微细加工、粒子填充等方法。此外,材料表面润湿性的调控和疏水亲水性的可逆转变也取得了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接触角 表面能 表面粗糙度 微/纳结构
下载PDF
基于MXene柔性压阻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雷鹏 鲍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78-88,共11页
柔性压阻传感器因在个人运动和健康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备受关注。MXene具有优异的导电性、亲水性,且易与其他功能材料复合,尤其是脆性结构使其在受力过程中极易产生微/纳裂纹,进而在制备高灵敏度压阻传感器方面极具优... 柔性压阻传感器因在个人运动和健康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备受关注。MXene具有优异的导电性、亲水性,且易与其他功能材料复合,尤其是脆性结构使其在受力过程中极易产生微/纳裂纹,进而在制备高灵敏度压阻传感器方面极具优势。要实现人体全范围监测,压阻传感器需同时满足大的工作范围和高的灵敏度。然而,MXene微/纳裂纹的快速扩展导致其导电路径迅速遭到破坏,致使其工作范围较小。因此,近些年研究者们主要从构建各种微/纳结构方面不断尝试,使其在传感过程中保持导电路径的连通性或减缓微/纳裂纹的扩展,从而在充分发挥MXene高灵敏度优势的同时大幅拓宽其工作范围。基于此,本文对MXene的制备方法及压阻传感器的传感机理进行了归纳,然后分别从应变式和压力式两个方面对基于MXene的柔性压阻传感器的制备策略进行了综述,并对MXene基柔性压阻传感器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制备大工作范围和高灵敏度的压阻传感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柔性压阻传感器 传感机理 微/纳结构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