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芩微乳凝胶对小鼠慢性湿疹的疗效研究
1
作者 王珂 牛晨冰 +3 位作者 常银霞 秦雪梅 栾智华 张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7-454,共8页
目的:拟在前期黄芩自微乳的研究基础上,制备黄芩微乳凝胶,并考察其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优选凝胶基质、保湿剂等,确定黄芩微乳凝胶的处方工艺;采用Franz扩散池法评价微乳和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性能;建立鼠... 目的:拟在前期黄芩自微乳的研究基础上,制备黄芩微乳凝胶,并考察其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优选凝胶基质、保湿剂等,确定黄芩微乳凝胶的处方工艺;采用Franz扩散池法评价微乳和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性能;建立鼠耳慢性湿疹模型,测定黄芩微乳凝胶对小鼠耳肿胀度、肿胀抑制率、病理改变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考察对小鼠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结果:黄芩微乳凝胶理化性质稳定,微乳凝胶相比于微乳具有更好的透皮性能,微乳凝胶中主要成分黄芩素、汉黄芩素的累积透皮量分别为微乳的1.85倍、2.77倍,且微乳凝胶的稳态流量和渗透系数显著升高,滞后时间明显缩短;药效学研究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微乳凝胶可显著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P<0.05),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减少37%以上,相较于传统的以黄芩苷为主的水提物和水提物凝胶对慢性湿疹的治疗作用更好。结论:黄芩微乳凝胶制备工艺可行,透皮性强,对慢性湿疹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汉黄芩素 微乳 微乳凝胶 透皮 湿疹
下载PDF
姜黄油成分分析及其微乳液的制备、表征、生物活性及体外消化
2
作者 张佳诺 杨兵 +2 位作者 高伟 范丽鹏 桑亚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共11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和电子鼻对姜黄油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含量较高组分为芳姜黄酮(23.09%)、姜黄酮(21.36%)和β-姜黄酮(14.93%)。为最大限度提高姜黄油的稳定性以及掩盖其刺激性呈味物质...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和电子鼻对姜黄油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含量较高组分为芳姜黄酮(23.09%)、姜黄酮(21.36%)和β-姜黄酮(14.93%)。为最大限度提高姜黄油的稳定性以及掩盖其刺激性呈味物质,通过构建微乳液对其进行包封。采用水滴定法制备并以伪三元相图获得姜黄油微乳液的最佳工艺:油相为姜黄油,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水相为去离子水,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4∶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质量比为8∶2,微乳液水分质量分数为70%,此时形成的微乳液区面积最大。对姜黄油微乳液进行表征,测得其pH值为6.81±0.02,密度为(1.053±0.001)g/mL,多分散性指数为0.27±0.11,平均粒径为(32.81±14.54)nm,其为水包油型微乳液,姜黄油微乳液液滴呈球形或椭球形。制备的姜黄油微乳液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贮藏稳定性和口腔胃液消化稳定性,可以在肠道中释放并被消化利用。构建微乳液体系可显著提高姜黄油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综上所述,微乳液包封可显著提高姜黄油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能进入肠道进行有效释放消化,研究结果可为姜黄油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油微乳 伪三元相图 表征 生物活性 体外消化
下载PDF
新型乳化体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Ⅵ)——微乳液
3
作者 周康夫 支奕轩 +1 位作者 王飞飞 尚亚卓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微乳液(ME)是水、油、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液粒径小,能自发形成,且具有优异的增溶作用,对增溶的成分能起到良好的保护、缓释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其透皮吸收,改... 微乳液(ME)是水、油、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液粒径小,能自发形成,且具有优异的增溶作用,对增溶的成分能起到良好的保护、缓释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其透皮吸收,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微乳液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活性成分的保存及输送体系,在化妆品、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微乳液及其形成机理;并简述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总结了影响微乳液形成及性质的关键因素;概括了微乳液的性能优势,并简单介绍了几种特殊微乳液,包括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离子液体微乳液以及低共熔溶剂微乳液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最后,对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未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能为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提供参考,也为性能优异的功效化妆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 化妆品 增溶
下载PDF
酸枣仁油微乳体系的构建及其性质探析
4
作者 王骏 高冉 +1 位作者 余洁 陈新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17,26,共8页
为改善酸枣仁油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采用滴加水法制备酸枣仁油微乳。通过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酸枣仁油微乳体系的影响,确定酸枣仁油微乳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酸枣仁油微乳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RH40为表面活性剂,... 为改善酸枣仁油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采用滴加水法制备酸枣仁油微乳。通过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酸枣仁油微乳体系的影响,确定酸枣仁油微乳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酸枣仁油微乳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RH40为表面活性剂,PEG400为助表面活性剂,Km=2。以最佳制备工艺制得的酸枣仁油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3:7时,可制备得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微乳。稳定性试验表明:该微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宜在不高于80℃的条件下使用和储存;酸枣仁油微乳制备工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油 微乳 制备工艺 稳定性
下载PDF
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给药系统制备
5
作者 王冰茜 陈挺 魏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03,共7页
目的制备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给药系统。方法根据平衡溶解度、辅料配伍、伪三元相图确定辅料比例范围。以广藿香油占比、Labrasol ALF与Tween 80比例、Km为影响因素,平衡溶解度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再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目的制备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给药系统。方法根据平衡溶解度、辅料配伍、伪三元相图确定辅料比例范围。以广藿香油占比、Labrasol ALF与Tween 80比例、Km为影响因素,平衡溶解度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再进行体外评价。结果最优处方为广藿香油、Labrasol ALF、Tween 80、Transcutol HP占比10.45%、13.28%、9.82%、66.44%,平衡溶解度为(11.95±0.04)mg/g。质量参数分别为乳化时间(20.22±0.38)s,粒径(51.70±2.91)nm,多分散指数0.27±0.02,透光率(91.21±1.58)%。自微乳给药系统冻融稳定性良好,稀释倍数、分散介质对其粒径无明显影响,在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溶出迅速。结论自微乳给药系统可提高穿心莲内酯溶解度、溶出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内酯 微乳给药系统 制备工艺
下载PDF
利多卡因微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6
作者 杨齐 王聪聪 +1 位作者 李渊源 徐风华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筛选利多卡因微乳的最优处方,制备利多卡因微乳并评价相关理化性质。方法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确定利多卡因微乳的处方配比,考察其粒径大小和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载药量。结果筛选出利多卡因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混合表面... 目的筛选利多卡因微乳的最优处方,制备利多卡因微乳并评价相关理化性质。方法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确定利多卡因微乳的处方配比,考察其粒径大小和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载药量。结果筛选出利多卡因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混合表面活性剂/蒸馏水(1∶9∶20),混合表面活性剂由聚山梨酯80和聚乙二醇400组成。微乳外观淡黄色,澄清、流动性好,呈球形,平均粒径大小19.70 nm,为水包油型微乳。HPLC测定利多卡因检测限为0.03μg·mL^(-1),定量限为0.1μg·mL^(-1),在60~160μg·mL^(-1)内线性良好(r=0.9992),不同方法制备的利多卡因微乳载药量为3.47%~7.38%。结论利多卡因微乳符合特征要求,处方制备工艺稳定可靠,最大载药量达7.38%,提高了利多卡因溶解度,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微乳 伪三元相图 高效液相色谱法 载药量
下载PDF
蒺藜与百部微乳凝胶面膜的制备及其抗氧化和美白作用研究
7
作者 马宁珠 张建国 +1 位作者 王振霖 齐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
目的:筛选最优处方制备含蒺藜与百部的微乳凝胶面膜,研究蒺藜与百部中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构建伪三元相图和正交试验筛选微乳形成的最优处方;通过对中药面膜稳定性考察和感官评价判断面膜质量;采用2... 目的:筛选最优处方制备含蒺藜与百部的微乳凝胶面膜,研究蒺藜与百部中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构建伪三元相图和正交试验筛选微乳形成的最优处方;通过对中药面膜稳定性考察和感官评价判断面膜质量;采用2,2-联苯基-1-苦基肼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考察中药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并对中药提取物和中药面膜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微乳平均粒径为35.26 nm,PDI为0.029,理化性质稳定;中药面膜稳定性和感官评价良好。中药提取物对于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稍弱于维生素C,抗氧化性良好;中药提取物和中药面膜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稍弱于维生素C(P<0.05),具有良好的美白作用。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含蒺藜、百部的复方中药微乳凝胶面膜的最佳制备处方,制备的面膜粘度适中,易于涂抹,稳定性良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美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中药 微乳凝胶面膜 抗氧化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
下载PDF
香榧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微乳制备
8
作者 徐艺家 王婧怡 +2 位作者 张雨鑫 薛珂 杜轶君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11-218,共8页
为提高香榧(Torreya grandis)油提取率和了解香榧油具体成分,以香榧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料液比、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对香榧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香榧油提取工艺,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确定香榧油微... 为提高香榧(Torreya grandis)油提取率和了解香榧油具体成分,以香榧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料液比、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对香榧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香榧油提取工艺,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确定香榧油微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在超声时间25 min、超声功率352 W和料液比1∶15 g/mL的条件下,香榧油提取率为48.92%。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榧油以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二十碳二烯酸和神经酸为主。香榧油微乳的制备工艺为以香榧油为油相、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PEG-40和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PEG-40和Tween-80的质量比为3∶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提取 响应面法 微乳制备工艺 香榧油
下载PDF
D-最优混料设计制备青藤碱微乳及其药效学初步考察
9
作者 高勤 陈楠 +4 位作者 贾乐彤 汪洁 陈静 杨雨微 吕志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8,共8页
目的优化青藤碱微乳的制备工艺,进行初步药效学评价。方法建立青藤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及伪三元相图等初步筛选青藤碱微乳处方,利用D-最优混料实验设计法以粒径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进行青藤碱微乳处方优化,并对其粒径、... 目的优化青藤碱微乳的制备工艺,进行初步药效学评价。方法建立青藤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及伪三元相图等初步筛选青藤碱微乳处方,利用D-最优混料实验设计法以粒径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进行青藤碱微乳处方优化,并对其粒径、载药量及稳定性等进行评价;采用体外透皮实验考察经皮吸收情况,进行耳肿胀实验评价抗炎药效。结果以甲醇∶0.1%磷酸(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2 nm测定青藤碱含量,方法适用性好;获得微乳最佳处方为蓖麻油占比7.0%,PEG40氢化蓖麻油/无水乙醇为混合乳化剂占比69.0%,最佳Km值为3∶1,蒸馏水占比24.0%;制得微乳平均粒径18.76 nm,PDI为0.072,载药量5.225%;1.0%青藤碱微乳12 h累积渗透量为1.2234μg·cm-2,稳态渗透速率为0.0649μg·cm-2·h-1,均优于青藤碱溶液;高浓度的青藤碱微乳对小鼠耳肿胀抑制率为65.07%,与阳性药地塞米松效果相近。结论制得青藤碱微乳工艺稳定,载药量高,透皮吸收及抗炎效果较好,为青藤碱经皮给药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微乳 伪三元相图 D-最优混料设计 药效学
下载PDF
基于微透析结合UPLC的弩药微乳经皮给药后多成分皮肤药动学研究
10
作者 谢欢 宋选飞 +5 位作者 周斌 刘耀 杨芳芳 陈迎龙 朱艳 张永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考察弩药微乳多成分在自制探针上的回收率与温度、灌流速度、浓度的关系,研究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家兔皮肤组织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UPLC测定绿原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杠柳毒苷、新乌头碱质量浓度;采用增量法与减量法探究温度、... 目的考察弩药微乳多成分在自制探针上的回收率与温度、灌流速度、浓度的关系,研究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家兔皮肤组织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UPLC测定绿原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杠柳毒苷、新乌头碱质量浓度;采用增量法与减量法探究温度、灌流速度、质量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UPLC测定弩药微乳经皮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透析液中多成分含量变化,并用DAS2.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升高温度,各成分探针回收率逐渐提高;流速越大,药物回收率越低,且回收率与探针周围药物质量浓度关系不大。弩药微乳中绿原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杠柳毒苷、新乌头碱在皮下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C max分别为(3.24±0.36)(1.04±0.29)(4.78±2.15)(2.86±0.55)μg·mL^(-1);AUC 0-∞分别为(52.42±30.84)(7.70±3.73)(42.23±13.93)(22.68±12.51)h·μg·mL^(-1)。结论首次采用微透析在体实时取样技术,建立UPLC检测方法,对弩药微乳经皮给药后多成分皮肤药动学进行研究,为弩药微乳后续的考察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弩药微乳 透析 UPLC 皮肤药动学
下载PDF
微乳液皮革脱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吕斌 张翎钰 +2 位作者 石传晋 高党鸽 马建中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研究了微乳液主表面活性剂种类及配比、助表面活性剂种类、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比值及主表面活性剂与D-柠檬烯的比值对伪三相图面积的影响,通过盐度扫描优化了水相中NaCl的用量,获得了微乳液最优制备工艺;通过动态光散射、电导... 研究了微乳液主表面活性剂种类及配比、助表面活性剂种类、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比值及主表面活性剂与D-柠檬烯的比值对伪三相图面积的影响,通过盐度扫描优化了水相中NaCl的用量,获得了微乳液最优制备工艺;通过动态光散射、电导率等对微乳液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硫酸钠、异构醇醚为主表面活性剂且三者质量比为1∶1∶1,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为2∶1,主表面活性剂与D-柠檬烯的质量比为2∶1,NaCl用量为4.8%水溶液为水相时,得到的双连续微乳液微乳区面积最大;微乳液的粒径为51.8 nm,多分散指数为0.274,具有较小的粒径及较好的分散性,表面张力为27.3 mN/m,界面张力为0.09 mN/m,乳化、润湿和稳定性能优异;微乳液皮革脱脂剂对多脂绵羊酸皮的脱脂率高于市售皮革脱脂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 皮革 脱脂剂 表面活性剂
原文传递
马来酸阿塞那平微乳凝胶剂的制备及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
12
作者 张水杰 童晓云 +1 位作者 曾媛 雷刚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目的 制备马来酸阿塞那平微乳凝胶剂(ASPM-Emulgel),并通过鼻腔给药评价其脑靶向性。方法 根据马来酸阿塞那平(ASPM)在不同种类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辅料相容性结果确定马来酸阿塞那平微乳(ASPMEmul)的处方组成及用量... 目的 制备马来酸阿塞那平微乳凝胶剂(ASPM-Emulgel),并通过鼻腔给药评价其脑靶向性。方法 根据马来酸阿塞那平(ASPM)在不同种类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辅料相容性结果确定马来酸阿塞那平微乳(ASPMEmul)的处方组成及用量,并以卡波姆940作为凝胶基质将ASPM-Emul制备成凝胶剂;考察ASPM-Emul的粒径分布及微观形态,通过Franz扩散池法比较ASPM-Emul与ASPM-Emulgel的体外释放速率以及在羊鼻黏膜的渗透性;采用在体蟾蜍上颚模型法考察ASPM-Emulgel的鼻腔纤毛毒性;评价ASPM-Emulgel经大鼠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结果根据平衡溶解度和相容性结果,选择单亚油酸甘油酯、吐温80和二乙二醇单乙基醚分别作为ASPM-Emul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配比为4为淡蓝色半透明状微乳液,粒径为(73.6±7.4)nm,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微乳呈规则球形,均匀分散;体外释放及渗透结果显示,ASPM-Emul的释药速率较快,ASPMEmulgel释药速率持续平缓,但两者在羊鼻黏膜中的渗透率基本一致;ASPM-Emul和ASPM-Emulgel对蟾蜍鼻腔纤毛无明显毒性;与尾静脉ASPM组相比,ASPM-Emul和ASPM-Emulgel经鼻腔给药后在大脑中的药物含量显著增高,均表现出明显的脑靶向性,且ASPM-Emulgel的脑靶向效率更高。结论 将ASPM制备成微乳凝胶剂,经鼻腔给药后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脑靶向性,有望提高马来酸阿塞那平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阿塞那平 微乳凝胶剂 鼻腔给药 脑靶向性 Franz扩散池法
原文传递
光响应型微乳液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安鹏云 周越 张永民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43-53,共11页
微乳液是由水、油和表面活性剂(通常会添加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热力学稳定且各向同性的透明分散体系。粒径小且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在包括油回收、化妆品和药物配方、纳米粒子合成和化学反应媒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微乳液是由水、油和表面活性剂(通常会添加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热力学稳定且各向同性的透明分散体系。粒径小且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在包括油回收、化妆品和药物配方、纳米粒子合成和化学反应媒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光刺激响应型微乳液是指在紫外光/可见光触发下性能和相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类智能型微乳液。光刺激具有响应方式简单,可快速切换且能够实现相行为的远程和精准调控等优点,在刺激响应型微乳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光刺激响应型官能化合物为主线,对其参与构筑的微乳体系的光响应相行为和结构性质进行综述,分析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响应 微乳 光致异构 性能调控
下载PDF
微乳液中酶催化反应及W/O乳液结构稳定性研究
14
作者 张义豪 刘笑彤 +5 位作者 徐国峰 王文君 王晓敏 李群 许瑞 杜中玉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10-112,共3页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水池”水含量及pH值对微乳液中的酶催化反应均有影响;渗透活性物质能提高微乳液稳定性;微乳液内部水相渗透压、微凝胶、乳化剂均对微乳液的稳定性起正向作用。
关键词 微乳 酶催化反应 表面活性剂 凝胶 化剂
下载PDF
番茄红素微乳液制备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永强 黎晨晨 +1 位作者 王鑫 王艺锜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目的设计一种包埋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延缓番茄红素降解速率,从而扩大番茄红素的应用。方法以番茄红素晶体为目标芯材,利用伪三元相图获得番茄红素微乳液的最佳配方。利用光降解和热降解动力学模型,探究番茄红素晶体... 目的设计一种包埋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延缓番茄红素降解速率,从而扩大番茄红素的应用。方法以番茄红素晶体为目标芯材,利用伪三元相图获得番茄红素微乳液的最佳配方。利用光降解和热降解动力学模型,探究番茄红素晶体包埋前后的光、热稳定性。结果制备番茄红素微乳液的最佳配方:油相为乙酸乙酯,表面活性剂为吐温60,助表面活性剂为无水乙醇,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之比(K_(m))为2∶1,此时形成的微乳面积最大为53.05%。番茄红素微乳液中番茄红素的质量浓度为352.90μg/mL,平均粒径为13.22 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0548,其构相为O/W型微乳液。制备的番茄红素微乳液具有良好离心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在不同光照时间和温度处理下,其降解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规律,且微乳中番茄红素降解速率小于番茄红素晶体降解速率。结论番茄红素被微乳液包埋后提高了水溶性、稳定性,同时能够有效延缓番茄红素晶体的光降解和热降解速率,对番茄红素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晶体 微乳 伪三元相图 降解动力学
下载PDF
ST-柴油微乳液捕收剂强化煤泥浮选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庹必阳 杜瑞康 +3 位作者 顾点发 王建丽 聂光华 唐云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3年第4期24-32,共9页
柴油作为煤泥浮选的捕收剂,分散及捕收效果差、用量大。为提高柴油的分散及捕收性能,采用Span80和Tween80两种表面活性剂对煤泥浮选柴油捕收剂进行乳化,配制出液滴粒径小于100 nm的新型捕收剂ST-柴油微乳液。通过单元浮选试验研究了煤... 柴油作为煤泥浮选的捕收剂,分散及捕收效果差、用量大。为提高柴油的分散及捕收性能,采用Span80和Tween80两种表面活性剂对煤泥浮选柴油捕收剂进行乳化,配制出液滴粒径小于100 nm的新型捕收剂ST-柴油微乳液。通过单元浮选试验研究了煤泥浮选指标的提升效果;通过接触角测试、Zeta电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EDLVO理论计算等手段探讨了微乳液在煤泥表面的作用机理。ST-柴油微乳液作煤泥捕收剂时浮选效果较好,可燃体回收率可达68.13%,比柴油作捕收剂时高9.23百分点。与柴油相比,ST-柴油微乳液处理后纯煤表面接触角提高17.3°;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煤颗粒间相互作用总能VT的能垒降低,有利于颗粒间凝聚;表面活性剂与煤泥表面含氧官能团发生物理吸附,提高了煤粒表面疏水性。ST-柴油微乳液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煤泥浮选捕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浮选 柴油 表面活性剂 微乳
下载PDF
织物增深用NMA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小培 李中贤 +3 位作者 宋跃 靳瑞文 董学亮 王俊伟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异丁酯(IBMA)为聚合反应单体,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MA)为交联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功能单体,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N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种类及用量、NMA用...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异丁酯(IBMA)为聚合反应单体,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MA)为交联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功能单体,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N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种类及用量、NMA用量对乳液稳定性和粒子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80℃,非离子Tween-40/阳离子CTAC复配为乳化剂,质量分数(相对于单体质量)为4.5%,NMA质量分数(相对于单体质量)为5%时,制备的乳液呈带蓝光半透明清亮状,平均粒径69 nm,可稳定贮存6个月。该乳液可用于黑色及宝蓝色织物的增深后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深剂 丙烯酸酯微乳 N-羟甲基丙烯酰胺 改性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筛选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天江 吕伟 +1 位作者 李丛妮 赵燕红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51-2555,共5页
中相微乳液优异的增溶能力使其成为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的热点。立足长庆五里湾低渗透油藏特点,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椰油脂肪酸脂聚氧乙烯甜菜碱质量比1∶3的复配体系作为中相微乳液主表面活性剂,选择正丁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 中相微乳液优异的增溶能力使其成为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的热点。立足长庆五里湾低渗透油藏特点,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椰油脂肪酸脂聚氧乙烯甜菜碱质量比1∶3的复配体系作为中相微乳液主表面活性剂,选择正丁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利用鱼状相图确定形成中相微乳液所需的醇浓度区间为1.3%~3.7%,对应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0.3%~0.7%。微乳液开始形成中相和中相消失对应的盐度分别为1.5%,6.0%,形成中相微乳液的盐宽为4.5%。NaCl质量浓度为4.8%左右时增溶效果最佳,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超低水平。填砂模型微乳液驱实验提高驱油效率23.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相微乳 增溶 超低界面张力 相行为 低渗油藏
下载PDF
SDBS微乳液制备及其对石油污染土壤清洗效果研究
19
作者 牛明芬 荣鑫 +1 位作者 徐丽 李刚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5-1152,共8页
目的利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无机电解质、有机相与去离子水配制微乳液,研究微乳液的稳定性,利用配置的微乳液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探究方法可行性以及最佳参数条件。方法采用Shah法,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 目的利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无机电解质、有机相与去离子水配制微乳液,研究微乳液的稳定性,利用配置的微乳液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探究方法可行性以及最佳参数条件。方法采用Shah法,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分别以正丁醇、NaCl、Na_(2)CO_(3)、Na_(2)SiO_(3)、有机相正庚烷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研究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分析该微乳液对石油污染土壤的洗脱率。结果配制的微乳液Ⅲ对含油量为10.6%的石油污染土壤去除率达到90.47%,清洗后的土壤含油率为1.01%,对比单一表面活性剂SDBS的石油烃脱附效率提高了32.31%。结论该微乳液脱附效率显著高于单一或其他复配溶液药剂,可作为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备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 表面活性剂 石油污染土壤 化学清洗 SDBS
下载PDF
微乳液驱油技术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志超 柏明星 +3 位作者 王勇 聂剑峰 刘敬源 邵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0-756,共7页
针对低渗特低渗等非常规油藏注水开发存在水注不进液采不出的难题,系统论述了微乳液驱对低渗油藏降压增注、调剖堵水、储层保护等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机理,注入油藏中微乳液黏度高于水,相比水驱能够改善油水流度比,减小驱替液的黏性指进,... 针对低渗特低渗等非常规油藏注水开发存在水注不进液采不出的难题,系统论述了微乳液驱对低渗油藏降压增注、调剖堵水、储层保护等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机理,注入油藏中微乳液黏度高于水,相比水驱能够改善油水流度比,减小驱替液的黏性指进,微乳液与油接触也会产生超低界面张力,降低毛管阻力,改变岩石润湿性,扩大油藏宏观波及体积。另外,微乳液在流经油藏的孔吼通道时,也会通过对原油增溶、黏弹性拖拽等协同作用,提高油藏洗油效率。同时,也对几种对低渗油藏驱油适用性较好的微乳液(超临界CO_(2)微乳液、纳米微乳液、原位乳化微乳液和微乳液泡沫)的类型和性质进行了论述。并论述了不同类型微乳液在实际现场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效果,微乳液驱能普遍使低渗油藏中注水井注入压力降压35%以上,油井的增油效果也较好。通过该论述旨在为当前低渗透等非常规油藏应用微乳液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驱 驱油机理 非常规油藏 降压增注 提高采收率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