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与分子特征分析
1
作者 宋芳 陈汝蕾 +1 位作者 马晓婷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icropapillary serous borderline tumor,M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4例卵巢MSB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IMP3的表达,运... 目的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icropapillary serous borderline tumor,M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4例卵巢MSB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IMP3的表达,运用qRT-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BRAF和KRAS的基因突变,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7~56岁,平均41.7岁;9例为双侧卵巢肿物;11例术前血清CA125值升高。肿瘤切面呈囊实性,伴囊内乳头状物。14例卵巢MSBT均呈乳头状结构,特征性的细长微乳头直接从囊壁或大的无分支乳头上发散出来,乳头长宽比>5,乳头被覆细胞呈立方至多角形,轻-中度异型性,微乳头区范围均>5 mm。5例伴微浸润;6例伴腹膜非浸润性种植;5例伴腹水均可见异型肿瘤细胞;3例伴淋巴结受累;9例伴砂粒体。免疫表型:ER、PR、CA125、CK7和WT-1均呈阳性,p53野生型,HER2、IMP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30%。分子病理学特征:14例中KRAS基因突变3例(3/14,21.4%),突变位点分别为G12C、G12D和Q70(无义突变);BRAF V600E均未突变;BRAF T559I突变1例(1/14,7.1%)。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另7例患者行保守性手术,术后均未经特殊治疗。随访时间1~12年,14例患者中5例有复发。结论MSBT形态学特殊,多双侧发病,易伴腹膜种植,易复发,诊断时应与经典型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微乳头亚型 KRAS突变 BRAF突变
下载PDF
侵袭性肺腺癌微乳头亚型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张杰石 秦应之 +2 位作者 黄诚 李力 李单青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7期498-499,共2页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腺癌中微乳头亚型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侵袭性肺腺癌的标本433例,依据IASLC/ATS/ERS分类标准进行病理阅片并确定病理亚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腺癌中微乳头亚型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侵袭性肺腺癌的标本433例,依据IASLC/ATS/ERS分类标准进行病理阅片并确定病理亚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信息。结果 433例肺腺癌患者,包含微乳头亚型成分92例,占所有侵袭性肺腺癌的21.2%。包含微乳头亚型成分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43.4%,远高于不包含微乳头亚型组11.7%的淋巴结转移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腺癌中微乳头病理亚型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病理亚型 微乳头亚型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肺微乳头型腺癌诊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子松 梁云 刘曙亮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肺微乳头型腺癌发病率低,术后易复发和转移,患者预后差。文章总结了肺微乳头型腺癌的影像学与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讨论了外科术式、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加深对肺微乳头型腺癌的认识。
关键词 肺腺癌 微乳头亚型 诊断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微乳头或实体亚型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与基因突变及PD-L1阳性表达的关系
4
作者 亓靖康 刘美丽 马海涛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微乳头或实体亚型(病理阳性)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与基因突变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阳性表达的关系。方法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患者178例分为病理阳性组(89例)和病理阴性组(89例)。二代基因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D... 目的探讨微乳头或实体亚型(病理阳性)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与基因突变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阳性表达的关系。方法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患者178例分为病理阳性组(89例)和病理阴性组(89例)。二代基因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表达,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率和PD-L1阳性表达率。分析影响基因突变和PD-L1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病理阴性组比较,病理阳性组女性患者比例较低,年龄较大,肿瘤直径>3 cm和脏层胸膜转移患者比例较高(P<0.05)。两组病理分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阳性组基因突变率(58.4%vs.19.1%)和PD-L1阳性表达率(55.1%vs.11.2%)均高于病理阴性组(P<0.05)。病理阳性是影响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脏层胸膜转移和病理阳性是影响PD-L1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微乳头或实体亚型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患者更容易出现基因突变,若伴脏层胸膜转移则更易出现PD-L1阳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 基因突变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微乳头亚型 实体亚型
原文传递
卵巢非侵袭性低级别浆液性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五例及文献复习
5
作者 李雷 冯凤芝 +5 位作者 范融 娄文佳 李源 仝佳丽 常晓燕 潘凌亚 《协和医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分析卵巢非侵袭性低级别浆液性癌(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LGS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诊断为卵巢非侵袭性LGSC且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分析卵巢非侵袭性低级别浆液性癌(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LGS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诊断为卵巢非侵袭性LGSC且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点、手术过程和随访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共有5例非侵袭性LGSC且保留生育功能患者,中位年龄29岁(24~34岁);1例行开腹手术,4例行腹腔镜手术;4例手术行卵巢囊肿剔除,1例患者因为卵巢急性扭转坏死行受累附件切除。1例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为IB期,4例为IA期。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接受进一步治疗。中位随访7个月(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复发,1例患者自然受孕且母胎情况良好。结论对于非侵袭性LGSC患者,能否保留生育功能、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的生育情况、复发率及随诊方案,仍是目前临床处理的棘手问题。本研究为年轻的非侵袭性LGSC患者提供了保留卵巢的选择,但患者的长期预后(包括生育和生存)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交界性肿瘤 微乳头亚型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卵巢非侵袭性低级别浆液性癌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