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搅混翼对燃料棒流致振动导致的微动磨蚀影响研究
1
作者 袁硕 柴翔 +1 位作者 刘晓晶 何辉 《核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1,共9页
针对由形状记忆合金制作的新型搅混翼的强化换热效果及其影响下的燃料棒微动磨蚀问题,利用双向流固热耦合的方法模拟了新型搅混翼下的流场分布、压降损失及燃料棒受力情况,并建立了燃料棒受力的非线性振动模型,计算了燃料棒相对于定位... 针对由形状记忆合金制作的新型搅混翼的强化换热效果及其影响下的燃料棒微动磨蚀问题,利用双向流固热耦合的方法模拟了新型搅混翼下的流场分布、压降损失及燃料棒受力情况,并建立了燃料棒受力的非线性振动模型,计算了燃料棒相对于定位格架的微动磨蚀功率。结果表明:形状记忆合金搅混翼可不产生额外的压力损失而强化燃料棒与冷却剂间的传热;强化传热效果随着搅混翼的最大弯折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燃料棒与定位格架间的微动磨蚀功率随着搅混翼的弯折角度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 搅混翼 流致振动 微动磨蚀 计算流体力学
原文传递
微动磨蚀及表面防护技术回顾
2
作者 岳照凡 樊小强 朱旻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共20页
系统讨论了微动磨损及其与腐蚀耦合的失效机理和表面防护技术,为提高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重点分析了固体自润滑涂层、液体润滑膜、树脂基涂层等低摩擦表面技术在减轻微动磨损方面的应用效果及其... 系统讨论了微动磨损及其与腐蚀耦合的失效机理和表面防护技术,为提高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重点分析了固体自润滑涂层、液体润滑膜、树脂基涂层等低摩擦表面技术在减轻微动磨损方面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并且对比了一系列微动磨损与腐蚀防护技术的利与弊,揭示了防护手段对腐蚀磨损性能的优化机理。此外,还讨论了低摩擦表面腐蚀防护设计的策略,包括基于表面工程的正向设计和基于失效分析的逆向推演,并对耐磨蚀涂层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总结了微动磨蚀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以上综合性的研究和分析,为提高机械零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耐磨性和抗腐蚀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磨蚀 耦合损伤 损伤机制 涂层防护
下载PDF
316L不锈钢微动磨蚀过程表面钝化膜自修复行为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闫建中 吴荫顺 +1 位作者 李久青 张琳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35-360,共26页
采用球-平面接触设备,对轧制固溶316L不锈钢在不同NaCl溶液微动过程中,表面钝化膜的自修复行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溶液腐蚀特性及缝隙腐蚀行为对微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腐蚀特性的改变引起材料钝化膜自修复行为的差... 采用球-平面接触设备,对轧制固溶316L不锈钢在不同NaCl溶液微动过程中,表面钝化膜的自修复行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溶液腐蚀特性及缝隙腐蚀行为对微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腐蚀特性的改变引起材料钝化膜自修复行为的差异,但不显著.在去离子水溶液中,316L不锈钢表面钝化膜保持了较高的自修复能力,稳定阶段表面钝化膜自修复约占平衡态下钝化膜厚度的 17%,说明316L不锈钢表面钝化膜在微动过程并不能长期有效地保护材料免受腐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钝化膜自修复行为 微动磨蚀 人体植入件
下载PDF
外加极化电位对316L不锈钢微动磨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阎建中 吴荫顺 +1 位作者 李久青 张琳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23,共5页
采用球 -平面接触微动磨损试验机考察了轧制固溶 316 L 不锈钢在不同极化状态下的微动磨蚀行为 .结果表明 :在阳极极化状态下 ,随着极化电位的升高 ,腐蚀疲劳微断裂作用增强 ,促进了微动损伤过程的发展 ;在阴极保护状态下 ,摩擦系数随... 采用球 -平面接触微动磨损试验机考察了轧制固溶 316 L 不锈钢在不同极化状态下的微动磨蚀行为 .结果表明 :在阳极极化状态下 ,随着极化电位的升高 ,腐蚀疲劳微断裂作用增强 ,促进了微动损伤过程的发展 ;在阴极保护状态下 ,摩擦系数随微动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微动损伤形貌与阳极极化态下的存在显著差异 ,在阴极极化态下 ,微动摩擦副之间的粘着导致较高的微动摩擦应力状态 ,但与阳极极化态相比并未产生严重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微动磨蚀 外加极化电位
下载PDF
316L不锈钢微动磨蚀过程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的迁移行为 被引量:2
5
作者 闫建中 吴荫顺 +1 位作者 李久青 张琳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8-94,共7页
用球 -平面接触微动设备研究了 316L不锈钢微动损伤速率随微动时间的变化 ,解析了316L不锈钢不同微动阶段的损伤机制 .316L不锈钢微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微突体接触机制 ,犁沟损伤严重 ;第二阶段缝隙腐蚀的发生发展成为影响微动的... 用球 -平面接触微动设备研究了 316L不锈钢微动损伤速率随微动时间的变化 ,解析了316L不锈钢不同微动阶段的损伤机制 .316L不锈钢微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微突体接触机制 ,犁沟损伤严重 ;第二阶段缝隙腐蚀的发生发展成为影响微动的主导因素 ;第三阶段是腐蚀疲劳微断裂所致剥层机制为主的损伤过程 .力学化学交互作用分量在稳定阶段占损伤的 6 0 %以上 ,对316L不锈钢微动损伤影响显著 ;力学分量随微动过程的进行线性下降 ,腐蚀分量线性增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磨蚀 316L不锈钢 迁移特性 力学化学交互作用
下载PDF
316L不锈钢在Saline溶液中的微动磨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阎建中 吴荫顺 +1 位作者 李久青 张琳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4-247,共4页
采用球 -平面接触微动磨损试验设备考察了轧制固溶 31 6L不锈钢在 Saline溶液中的微动磨蚀行为 .研究表明 ,31 6L不锈钢的微动过程存在显著的阶段性 :微动初期为磨合期 ;第一稳定阶段摩擦副处于高摩擦应力状态 ,伴随着不锈钢表面缝隙腐... 采用球 -平面接触微动磨损试验设备考察了轧制固溶 31 6L不锈钢在 Saline溶液中的微动磨蚀行为 .研究表明 ,31 6L不锈钢的微动过程存在显著的阶段性 :微动初期为磨合期 ;第一稳定阶段摩擦副处于高摩擦应力状态 ,伴随着不锈钢表面缝隙腐蚀与弹塑性损伤的积累 ;第二过渡阶段和第二稳定阶段不锈钢表面呈微断裂剥层特征 ,腐蚀引起的微断裂不可忽视 .不锈钢微动损伤表面形貌同微动损伤速率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微动磨蚀 Saline溶液 摩擦系数
下载PDF
316L不锈钢微动磨蚀过程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研究
7
作者 闫建中 吴荫顺 +1 位作者 李久青 张琳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54-259,共6页
采用球 平面接触微动设备 ,对 31 6L不锈钢在不同NaCl溶液中微动过程力学化学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并解析了材料微动损伤速率与溶液腐蚀特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材料微动过程力学化学作用相互促进 ,力学损伤在微动损伤过程中占居主... 采用球 平面接触微动设备 ,对 31 6L不锈钢在不同NaCl溶液中微动过程力学化学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并解析了材料微动损伤速率与溶液腐蚀特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材料微动过程力学化学作用相互促进 ,力学损伤在微动损伤过程中占居主导作用 .强碱性、强酸性及溶液富含Cl- 的情况下 ,都可导致材料严重微动损伤 ,而在中性条件下 ,力学因素对化学损伤促进作用最为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力学化学交互作用 微动磨蚀
下载PDF
锆合金包壳在微动磨蚀环境下的界面损伤行为 被引量:1
8
作者 焦拥军 李正阳 +4 位作者 蒲曾坪 任全耀 郑美银 巫英伟 秋穗正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9,共9页
锆合金燃料棒包壳在反应堆内会由于流致振动与定位格架发生微动磨蚀,现有研究并未考虑高温水环境下燃料棒包壳与格架之间的腐蚀加速磨损现象。通过微动磨损试验设备结合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不同外加电位(-0.8 V、-0.4 V、0 V、0.4 V和0.8V... 锆合金燃料棒包壳在反应堆内会由于流致振动与定位格架发生微动磨蚀,现有研究并未考虑高温水环境下燃料棒包壳与格架之间的腐蚀加速磨损现象。通过微动磨损试验设备结合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不同外加电位(-0.8 V、-0.4 V、0 V、0.4 V和0.8V)下锆合金包壳的微动磨蚀行为。采用SEM、EDX、XPS、EPMA和三维光学显微镜对磨痕表面的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外加电位下锆合金的摩擦氧化行为及微动损伤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电位的增加,微动过程中的腐蚀电流增加,加速磨损过程中锆合金的氧化腐蚀,锆合金的微动损伤加剧。不同外加电位下磨痕表面均存在明显的犁沟及氧化物颗粒堆积,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随着外加电位的增加,锆合金的磨损深度和磨损率增加,这是因为电位的增加使得腐蚀加剧,从而磨损与腐蚀交互作用增强导致磨损率的增加。揭示了电位对锆合金包壳磨痕形貌、磨损量和摩擦腐蚀交互作用的影响规律,阐明了不同电位条件下锆合金的磨损机制,为锆合金包壳在长周期服役过程中磨损行为的分析和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合金 电位 微动磨蚀 损机制
下载PDF
用热喷涂技术治理车轴钢轮座部位微动磨蚀 被引量:2
9
作者 孙琰 何庆复 谢铁兵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7-39,共3页
提高车轴轮座部位抗微动磨蚀的能力,各国铁路部门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各有利弊。目前我国正在研究用热喷涂法来治理轮座部位的徽动磨蚀,通过对模拟实验轴有涂层和无涂层表面损伤情况的研究及实物车轴运行状况的研究,发现用热喷涂法治... 提高车轴轮座部位抗微动磨蚀的能力,各国铁路部门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各有利弊。目前我国正在研究用热喷涂法来治理轮座部位的徽动磨蚀,通过对模拟实验轴有涂层和无涂层表面损伤情况的研究及实物车轴运行状况的研究,发现用热喷涂法治理轮座部位的徽动磨蚀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轴 微动磨蚀 热喷涂层 钢轮 铁路机车
下载PDF
应用热喷涂技术治理车轴钢轮座部位微动磨蚀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琰 何庆复 谢铁兵 《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1998年第3期30-31,共2页
车轴是铁路机车车辆涉及运输安全的重要部件之一,车轴轮座部位的微动磨性是各种磨损机制共同作用所致,其结果是导致轮座部位出现了裂纹,轮座部位的裂纹状况是决定车轴寿命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车轴抗微动磨蚀的能力,各国铁路部门采... 车轴是铁路机车车辆涉及运输安全的重要部件之一,车轴轮座部位的微动磨性是各种磨损机制共同作用所致,其结果是导致轮座部位出现了裂纹,轮座部位的裂纹状况是决定车轴寿命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车轴抗微动磨蚀的能力,各国铁路部门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目前我国正在研究用热喷涂法来治理轮座部位的微动磨蚀。通过对模拟实验轴有涂层和无涂层表面损伤情况的研究及实物车轴运行状况的研究,发现用热喷涂法治理轮座部位的微动磨蚀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轴 微动磨蚀 热喷涂 裂纹 机车车辆
下载PDF
模拟压水堆一回路环境下法向力对锆合金包壳管微动磨蚀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东兴 《中国科技信息》 2021年第18期105-107,共3页
试验中使用高压釜模拟一回路中水化学环境,测量了不同法向力(10N,20N,40N)下一段时间后锆合金燃料元件包壳与格架之间发生磨损腐蚀的磨损体积并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10N法向力下磨损体积最小,20N下最大,40N下磨损体积略大于10N。... 试验中使用高压釜模拟一回路中水化学环境,测量了不同法向力(10N,20N,40N)下一段时间后锆合金燃料元件包壳与格架之间发生磨损腐蚀的磨损体积并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10N法向力下磨损体积最小,20N下最大,40N下磨损体积略大于10N。不同法向力下磨损形式不同,磨痕处氧化膜形态不同,微动磨蚀对样品表面的破坏是磨损与腐蚀结合的结果,法向力使基体中的晶粒发生了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磨蚀 损体积 损腐 法向力 锆合金 氧化膜 损形式 水化学环境
下载PDF
采用盐浴软氮化抑制车轴微动磨蚀的试验研究
12
作者 张云 《机车车辆工艺》 2014年第3期23-24,共2页
微动磨蚀现象可导致车轴疲劳强度下降,而采用盐浴软氮化工艺可以防止车轴的微动磨蚀。文中将盐浴软氮化工艺应用于车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盐浴软氮化工艺可显著提高车轴的疲劳强度。相比光轴,经盐浴软氮化的试验车轴的疲劳强度约... 微动磨蚀现象可导致车轴疲劳强度下降,而采用盐浴软氮化工艺可以防止车轴的微动磨蚀。文中将盐浴软氮化工艺应用于车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盐浴软氮化工艺可显著提高车轴的疲劳强度。相比光轴,经盐浴软氮化的试验车轴的疲劳强度约提高42%;处理后车轴无变形,车轴基体的组织未变,车轴的综合机械性能不受影响,适合应用于铁道机车车辆车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轴 微动磨蚀 盐浴软氮化 试验
下载PDF
构件微动磨蚀故障再现试验与可靠性分析
13
作者 刘敦惠 《航空与航天》 1999年第2期20-20,22,5,共3页
本文以某航空发动机传动零件的失效分析及其故障再试验证为例,介绍构件一些“静结合”表面的微动磨蚀现象,机理及其危害,并提出了防护措施。
关键词 微动磨蚀 航空发动机 可靠度 失效 故障再现
下载PDF
高温下锆合金包壳切向微动磨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全耀 蒲曾坪 +7 位作者 焦拥军 郑美银 陈平 韩元吉 刘孟龙 庄文华 郭相龙 张乐福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82-87,共6页
核燃料组件在服役过程中,定位格架夹持结构与燃料棒之间的微动磨蚀是导致燃料棒包壳破损的第一大因素,约占燃料棒包壳失效的54.8%。本文针对不同夹持结构对锆合金包壳管的切向微动磨蚀行为,开展了高温高压水化学环境下的磨蚀试验研究,... 核燃料组件在服役过程中,定位格架夹持结构与燃料棒之间的微动磨蚀是导致燃料棒包壳破损的第一大因素,约占燃料棒包壳失效的54.8%。本文针对不同夹持结构对锆合金包壳管的切向微动磨蚀行为,开展了高温高压水化学环境下的磨蚀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曲面与平面夹持结构在不同夹持力条件下包壳管磨痕形貌、磨蚀体积、磨蚀深度等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曲面夹持结构对燃料棒包壳的磨蚀以磨粒磨损、片层状脱落、“犁沟”效应为主;平面结构以“犁沟”效应、片层状脱落为主,磨粒磨损较少;此外,相同条件下曲面夹持结构的最大磨蚀深度大于平面夹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微动磨蚀 夹持结构 锆合金包壳
原文传递
老龄飞机的微动磨蚀及其防护 被引量:2
15
作者 文修 《航空维修与工程》 1999年第2期32-34,共3页
微动磨蚀是磨损、疲劳及腐蚀叠加的故障,常引起构件远在设计极限之下就产生失效。这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失效,因此,对老龄飞机来说,尤其应当引起注意。由微动磨蚀引发的飞机事故由微动磨蚀引起的飞机事故不少,下面只是其中... 微动磨蚀是磨损、疲劳及腐蚀叠加的故障,常引起构件远在设计极限之下就产生失效。这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失效,因此,对老龄飞机来说,尤其应当引起注意。由微动磨蚀引发的飞机事故由微动磨蚀引起的飞机事故不少,下面只是其中几个事例。·一架直升机因活塞发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磨蚀 老龄飞机 疲劳裂纹 微动 表面残余应力 环境 飞行控制系统 轴承 动力装置 振动应力
原文传递
高温高压水环境下690TT合金传热管微动磨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初起宝 黄倩 +2 位作者 张梦阳 蒋庆磊 谭蔚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64-1971,共8页
蒸汽发生器(SG)的完整性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在运行过程中,SG二次侧流动会使得传热管产生微动磨损,导致管壁减薄甚至破裂,从而影响到核电站的高效安全运行。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试验研究,模拟在高温高压水环境中SG传热管材料... 蒸汽发生器(SG)的完整性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在运行过程中,SG二次侧流动会使得传热管产生微动磨损,导致管壁减薄甚至破裂,从而影响到核电站的高效安全运行。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试验研究,模拟在高温高压水环境中SG传热管材料690TT合金的微动磨损行为。系统地研究了循环周次和位移幅值对690TT合金传热管微动磨损损伤机制以及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周次对磨损行为和损伤机制影响不大,但影响材料磨损性能评估,需通过差分法计算得到准确的材料磨损系数。位移幅值对传热管的磨损行为和损伤机制影响较大。振幅由20μm增加到150μm时,磨损系数会增大,磨损机制从以黏着磨损为主,逐渐变成磨粒磨损、剥层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90TT合金传热管 微动磨蚀 损伤机制 损性能
下载PDF
渗碳离合器拉环的断裂分析
17
作者 张博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07-108,共2页
通过对离合器压盘磨片簧拉环断口的宏观形貌和断口附近的金相组织特点进行分析,对其化学成分、硬度进行测试,得出其表面硬度偏高,组织的脆性显著,其断裂失效的原因为微动磨蚀。
关键词 断裂 脆性 微动磨蚀
下载PDF
D713型测量仪器测量装置的改进
18
作者 陶治奇 吴海龙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13年第8期203-203,共1页
353130B型轴承内圈内径一端设置了1个安装槽,用来安装1个可改善轴承微动磨蚀并对轴颈起保护作用的塑钢隔圈。该塑钢隔圈采用压装方式安装,对该安装槽端部直径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为此在加工该安装槽时,对其端部直径尺寸进行精确测量至... 353130B型轴承内圈内径一端设置了1个安装槽,用来安装1个可改善轴承微动磨蚀并对轴颈起保护作用的塑钢隔圈。该塑钢隔圈采用压装方式安装,对该安装槽端部直径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为此在加工该安装槽时,对其端部直径尺寸进行精确测量至关重要。该安装槽结构如图1所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装置 测量仪器 直径尺寸 轴承内圈 保护作用 微动磨蚀 精度要求 精确测量
下载PDF
机车车轴裂损的防控措施分析
19
作者 米慧然 《机械管理开发》 2009年第6期116-116,118,共2页
文章对机车车轴裂纹产生的机理进行了阐述,提出在机车检修过程中,可以通过改进结构、进行表面强化、选择合理的配合过盈量等方式提高车轴的疲劳强度和防止裂纹的出现,确保机车运行安全。
关键词 机车 车轴 裂纹 交变应力 微动磨蚀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690 TT Heat Transfer Tube Under Impact Slip Dual-Axis Fretting Corrosion in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Water Environment
20
作者 Zhou Bokai Liu Xin +1 位作者 Li Shen Hu Yo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56-2166,共11页
The service water environment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was simulated for the steam generator heat transfer tube of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690 TT alloy tube and 405 SS plate were used to form the fricti... The service water environment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was simulated for the steam generator heat transfer tube of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690 TT alloy tube and 405 SS plate were used to form the friction pair for impact slip dual-axis fretting corrosion experiments.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690 TT alloy tube during dual-axis impact slip fretting corrosion was investigated.White light interferometer,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and Raman spectrum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abrasive products of the abraded surface and near-surface.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in 105 cycles,the wear mechanism of 690 TT alloy tube is mainly adhesive wear accompanied by material transfer.With the increase in cycles from 5×10^(5) to 2×10^(6),the wear mechanism of 690 TT alloy tube is mainly crack initiation,propagation,and delamination.In terms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mixed layer exists under the three body layer in the cross-section microstructure of samples after 105 cycles.The microstructures of samples after 5×10^(5) and 2×10^(6) cycles show slight difference and present a tribological transfer structure layer with thickness of about 500 nm.Additionally,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enters the stabl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90 TT alloy impact slip fretting corrosion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