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受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洪斌 东刘成 唐贤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05-1110,共6页
通过现场实验、生产性装置调研、生物培养和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性试验等手段,考察了受污染源水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种类、分布、演化规律,探讨了微型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研究了苔藓虫和椎实螺对源水生物处理的影响以及对后续常规... 通过现场实验、生产性装置调研、生物培养和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性试验等手段,考察了受污染源水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种类、分布、演化规律,探讨了微型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研究了苔藓虫和椎实螺对源水生物处理的影响以及对后续常规处理和供水安全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微型后生动物对污染源水的生物处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苔藓虫和软体动物作为源水生物处理的特有后生动物,容易在生物膜上生长并对水质净化有一定促进作用.苔藓虫的死亡残体和虫体溶出物的毒性很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少量椎实螺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生物膜稳定;大量存在可啃食生物膜,影响除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后生动物 源水生物处理 苔藓虫 椎实螺 发光细菌
下载PDF
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恒 吉芳英 喻小花 《市政技术》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利用微型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减少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剩余污泥产量被誉为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生态化污泥减量技术。论文重点介绍了适合微型后生动物生长且能够达到污泥减量的污水处理工艺的效果。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 利用微型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减少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剩余污泥产量被誉为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生态化污泥减量技术。论文重点介绍了适合微型后生动物生长且能够达到污泥减量的污水处理工艺的效果。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使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稳定和可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减量 微型后生动物 污水处理
下载PDF
污水处理系统中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寇海涛 曹文平 +1 位作者 马天仪 曹俊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8年第5期42-44,56,共4页
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是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中主要种群的指示作用和应用现状,另一方面探讨了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对污染物... 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是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中主要种群的指示作用和应用现状,另一方面探讨了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对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深入研究和精准调控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微型后生动物 指示生物 水体净化 污水处理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工艺中微型动物的生活习性、功能作用、研究方法与毒性响应
4
作者 仲悦宁 杨昊憬 +3 位作者 张逸博 吴振兵 党晨原 付杰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8-34,共17页
微型动物(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是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活性污泥工艺的运行状态直接决定了微型动物的种群组成,反之,微型动物也会影响到生物工艺的处理效率。微型动物具有指示、促进絮凝和净化出水等功能,... 微型动物(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是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活性污泥工艺的运行状态直接决定了微型动物的种群组成,反之,微型动物也会影响到生物工艺的处理效率。微型动物具有指示、促进絮凝和净化出水等功能,并且可以通过捕食优化细菌群落改善活性污泥工艺处理效率。因此,对于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文中对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功能作用进行了系统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常见的微型动物群落研究方法和个体分离培养方法,并且详细介绍了毒性物质对微型动物的影响以及微型动物对部分污染物质的降解去除能力。文章提供的信息可以为后续的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新思路和新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原生动物 微型后生动物 指示作用 毒性响应 污水处理厂
下载PDF
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水体净化的特性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文艺 张采芹 +2 位作者 占明飞 李晓霞 何业骏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4926-4931,共6页
为研究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特性,选取滤食性底栖动物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河蚌(Corbicula fluminea)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以重污染河水为处理介质构建6种复合生态系... 为研究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特性,选取滤食性底栖动物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河蚌(Corbicula fluminea)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以重污染河水为处理介质构建6种复合生态系统,分别研究其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特性、污染物降解动力学及共生菌藻的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6种复合生态系统对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氨氮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69.9%~84.9%、75.9%~87.3%、84.9%~90.5%、91.9%~96.6%。由动力学分析可知,在分别由田螺和田螺+泥鳅所构成的2种复合生态系统中COD和总磷质量浓度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总氮和氨氮质量浓度变化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随时间延续,各生态系统中的滤食性底栖动物表面及悬浮态菌胶团上聚集了多种藻类、菌类及微型后生动物,促进了水中污染物的降解。在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中,藻类是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滤食性底栖动物是主要消费者,菌、藻类微生物是主要分解者,三者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群落和营养结构,所形成的这种基于共生关系的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中的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依靠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完成,以协同作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本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工艺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水体 滤食性底栖动物 复合生态系统 微型后生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