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纳卫星的微尺度传热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邵宝东 孙兆伟 王丽凤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61-1365,共5页
对微纳卫星中存在的微尺度传热问题及微尺度传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介绍了可以解决微尺度传热问题的几种微器件及其工作原理,提出可以应用于微纳卫星热控设计中的新材料和冷却办法.
关键词 纳卫星 微尺度传热 槽道 相变传热
下载PDF
关于微尺度理论 被引量:20
2
作者 唐祯安 王立鼎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93-498,共6页
随着纳米材料、微器件、微结构和微系统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其应用 ,与微尺度效应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推动着微尺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微尺度及其判据出发 ,对微尺度理论的几个主要学科做了简要介绍 ,指出了需要解决的... 随着纳米材料、微器件、微结构和微系统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其应用 ,与微尺度效应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推动着微尺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微尺度及其判据出发 ,对微尺度理论的几个主要学科做了简要介绍 ,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 纳米材料 纳米电子学 介观物理学 细观力学 微尺度传热
下载PDF
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甘云华 杨泽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36-2441,共6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当量直径为155.3μm的三角形硅基微通道中进行了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采用轴向导热与总加热量的比值和轴向导热准则数来分析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基于实验结果,对入口段长度进行了计算。根据红外热像仪...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当量直径为155.3μm的三角形硅基微通道中进行了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采用轴向导热与总加热量的比值和轴向导热准则数来分析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基于实验结果,对入口段长度进行了计算。根据红外热像仪的测量结果,局部壁面温度沿流动方向上呈非线性规律分布,并计算得出局部Nusselt数沿流动方向上的分布规律。轴向导热与总加热量的比值的变化范围为0.106~0.275,表明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在Reynolds数较小的情况下。对轴向导热准则数进行了新的修正,在热流密度与入口温度相近的情况下,轴向导热准则数随Reynolds数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传热 通道 轴向导热
下载PDF
微尺度热传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海辉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7-30,共4页
介绍微尺度传热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微型换热器的结构,分析松弛时间理论近似线性化Boltzmann方程散射项的实用性和局限性.提出微尺度热传导的时空问题,微冷却系统概念.微/纳米、飞/皮秒的传热问题,对传统工程热物理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 介绍微尺度传热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微型换热器的结构,分析松弛时间理论近似线性化Boltzmann方程散射项的实用性和局限性.提出微尺度热传导的时空问题,微冷却系统概念.微/纳米、飞/皮秒的传热问题,对传统工程热物理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热传导 型换热器 冷却系统 微尺度传热
下载PDF
测量微细尺度流体温度场的傅立叶变换激光云纹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鸿凌 宋耀祖 张香春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6-498,共3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能测量微细尺度流体温度场的激光云纹技术。激光云纹法利用莫尔条纹的位移量或者位相变化来计算光线穿过位相物体时产生的偏转角,并由此获得流体的温度梯度和温度场分布。激光云纹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高,稳定性好... 本文研究了一种能测量微细尺度流体温度场的激光云纹技术。激光云纹法利用莫尔条纹的位移量或者位相变化来计算光线穿过位相物体时产生的偏转角,并由此获得流体的温度梯度和温度场分布。激光云纹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高,稳定性好,实时观测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激光云纹法的测量原理、实验技术,并利用该方法测量了加热细丝自然对流的微细尺度温度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传热 温度测量 流场显示 激光云纹 傅立叶变换
下载PDF
微动力机电系统的发展动态与展望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德桃 潘剑锋 +1 位作者 薛宏 杨文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9-492,共4页
在阐述微动力机电系统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趋势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双区燃烧微涡轮机、微型往复式电力发生器、微转子发动机以及作者研究的微热光电动力系统.这种新型的微热光电系统具有无运动部件、热量利用... 在阐述微动力机电系统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趋势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双区燃烧微涡轮机、微型往复式电力发生器、微转子发动机以及作者研究的微热光电动力系统.这种新型的微热光电系统具有无运动部件、热量利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等优点.最后论述了微机电动力系统研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重点总结了需要解决的一些基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系统 热光电系统 燃烧 微尺度传热 流动
下载PDF
微管内部流动粘性耗散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7
7
作者 布文峰 刘志刚 赵耀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0-163,共4页
为深入了解微管内部流动及换热机理,对液体在微管内部流动引起的粘性耗散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验证.以蒸馏水为工质,流过内径为25μm及50μm微光滑石英管,采用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方法——红外热成像测量液体粘性耗散导致的... 为深入了解微管内部流动及换热机理,对液体在微管内部流动引起的粘性耗散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验证.以蒸馏水为工质,流过内径为25μm及50μm微光滑石英管,采用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方法——红外热成像测量液体粘性耗散导致的微管壁面的温度场变化,获得精确的微管外壁温度分布.同时利用SIMPLEC计算方法对其内部流动耗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微管内部流动雷诺数Re和流体温升的关系.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表明忽略粘性耗散的影响会最终影响微管摩擦系数和Re数的表观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传热粘性耗散 红外热像仪 非接触式温度测量
下载PDF
芯片冷却技术中的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腾 刘静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4年第8期21-27,37,共8页
分析和讨论了芯片冷却技术中应用到的微/纳米材料和结构方面的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一定展望。这些内容对于发展新的芯片冷却技术及相关高热流密度器件的冷却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电子封装 芯片冷却 纳米材料 机电系统 强化换热 微尺度传热
下载PDF
硅基微通道中周期性沸腾的光学可视化 被引量:4
9
作者 甘云华 徐进良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41-1647,共7页
以丙酮为工质,在三角形截面的硅基微通道内进行了微尺度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在对汽液两相流流型进行光学可视化测量的同时,对压力、温度等信号进行了同步动态测量。发现了周期在毫秒级的微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沸腾传热。1个完整的周期可以分... 以丙酮为工质,在三角形截面的硅基微通道内进行了微尺度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在对汽液两相流流型进行光学可视化测量的同时,对压力、温度等信号进行了同步动态测量。发现了周期在毫秒级的微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沸腾传热。1个完整的周期可以分成3个子过程:进液阶段,汽泡核化、增长、聚合及爆炸阶段,瞬变液膜蒸发阶段。总结出1个完整周期内所存在的4种汽液两相流流型。鉴别出了沸腾起始点。分析了沸腾传热系数随干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工况下:当干度小于0.4时,起主导作用的传热机制为核态沸腾;而当干度大于0.4时,起主导作用的传热机制为强制对流沸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传热 流型 沸腾起始点 沸腾传热系数
下载PDF
微槽群相变式微冷系统的换热特性实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颜晓虹 胡学功 赵耀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3-316,共4页
对用于大功率电子器件冷却的微槽群相变微冷系统的冷却工质液位高度、蒸发元件表面微槽群尺寸及横向微槽的采用等因素对整个微冷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液位高度变化、微槽群尺寸及横向微槽的... 对用于大功率电子器件冷却的微槽群相变微冷系统的冷却工质液位高度、蒸发元件表面微槽群尺寸及横向微槽的采用等因素对整个微冷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液位高度变化、微槽群尺寸及横向微槽的采用对微冷系统散热影响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了该微冷系统的最佳液位参数和最佳尺寸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系统 微尺度传热 槽群蒸发元件 相变换热
下载PDF
水和甲醇在硅基微通道中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甘云华 徐进良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98-1503,共6页
以水和甲醇为工质,在三角形硅基微通道热沉中进行了层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得出了摩擦常数及平均Nusselt数的实验关联式.并发现入口段效应对微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相近的工况下对采用这两种工质时的... 以水和甲醇为工质,在三角形硅基微通道热沉中进行了层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得出了摩擦常数及平均Nusselt数的实验关联式.并发现入口段效应对微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相近的工况下对采用这两种工质时的微通道壁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水为工质时壁温较低,其原因主要在于水的导热系数及比热均较高的缘故.并对这两种工质在微通道中流动与换热综合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采用水为工质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机械系统 微尺度传热 高热流密度 通道
下载PDF
微型钢管外表面温度场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志刚 徐建中 赵耀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7-322,共6页
为了准确测量微管外表面温度场的分布,并解决沿微管轴向导热对微管内部对流换热的影响,本文把非接触式测量温度方法引入到微尺度实验中.本次研究搭建了能够进行气体、液体流动与换热的微流动实验台,用蒸馏水作为工质,采用红外成像仪加... 为了准确测量微管外表面温度场的分布,并解决沿微管轴向导热对微管内部对流换热的影响,本文把非接触式测量温度方法引入到微尺度实验中.本次研究搭建了能够进行气体、液体流动与换热的微流动实验台,用蒸馏水作为工质,采用红外成像仪加专用红外放大镜头对微型钢管表面温度场作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在Re数不变时,不同加热功率下内直径为168μm和外直径为406μm微型钢管外表面温度场的分布图,进而得到了沿轴向温度对沿轴向长度的二次导数.建立简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推导获得了沿轴向的导热对内部对流换热的关系式.实验与理论推导结果表明,在微圆管单相流情况下,其轴向的导热对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传热 流动 红外成像仪
下载PDF
微型管内燃烧的研究现状与特性分析
13
作者 李玉兰 陈军 王谦 《农业装备技术》 2007年第4期44-45,共2页
在阐述微动力机电系统和微燃烧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微尺度燃烧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归纳分析了微尺度燃烧的特点,最后论述了目前微型管内燃烧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型管 燃烧特点 微尺度传热
下载PDF
传热热门研究课题
14
作者 曾丹苓 《国际学术动态》 1999年第6期69-70,共2页
1998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格基市举行的美国的第7届传热传质会议是和其他5个会议联合召开的。这6个会议是:第20届美国航空航天学会气体动力学测量技术及地面试验技术会议(20th AIAA Aerodynam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Ground ... 1998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格基市举行的美国的第7届传热传质会议是和其他5个会议联合召开的。这6个会议是:第20届美国航空航天学会气体动力学测量技术及地面试验技术会议(20th AIAA Aerodynam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Ground TestingConference);第16届AIAA应用气体动力学会议(16th AIAA Applied Aerodynamic Con-ference);第29届AIAA流体动力学会议(AIAA Fluid Dynamics Conference);第29届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动力学 传热传质 传热强化技术 研究课题 流体动力学 地面试验 测量技术 技术会议 微尺度传热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导热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冯晓利 李志信 过增元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对于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导热系数的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总结了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求得导热系数的物理模型和基本算法。讨论了目前在微尺度导热问题的研究中引入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需要考察的影响因素... 对于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导热系数的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总结了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求得导热系数的物理模型和基本算法。讨论了目前在微尺度导热问题的研究中引入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需要考察的影响因素和几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系数 分子动力学 微尺度传热
下载PDF
固-固接触界面热传输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石零 余新明 +1 位作者 王惠龄 吴学军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22,共4页
提出了固-固接触热传导接触界面层的概念并进行了解释。接触界面层的建立,把微结构的散射和辐射热传导机制统一于界面层内,通过对接触界面层、接触界面层的厚度和界面层热导率等的讨论,初步揭示了接触界面层热传导的机制。在界面层微观... 提出了固-固接触热传导接触界面层的概念并进行了解释。接触界面层的建立,把微结构的散射和辐射热传导机制统一于界面层内,通过对接触界面层、接触界面层的厚度和界面层热导率等的讨论,初步揭示了接触界面层热传导的机制。在界面层微观传热的机制上,建立了接触界面层热阻预测模型,并把模型预测接触热阻值与扩散失陪模型(DMM)以及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模型克服了DMM模型预测值偏低的缺陷,这些将对接触界面层的微尺度热分析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界面层 热载子 微尺度传热 接触热传导
下载PDF
微通道内滑移区气体-颗粒流动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俊 刘振宇 吴慧英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1-586,共6页
本文针对微通道内气粒间流动传热过程开展数值研究,所建模型中气体处理为可压缩/变物性流体,并在气固交界处采用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边界条件以考虑其微尺度效应。在数值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微通道受限空间、克努森数、气体流速以及颗粒表... 本文针对微通道内气粒间流动传热过程开展数值研究,所建模型中气体处理为可压缩/变物性流体,并在气固交界处采用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边界条件以考虑其微尺度效应。在数值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微通道受限空间、克努森数、气体流速以及颗粒表面温度对微通道内气粒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限空间结构将强化气粒间换热过程,颗粒表面平均传热努赛尔数随微通道气体流量增大而增大,克努森数增大以及颗粒表面温度升高都将导致颗粒表面平均传热努赛尔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传热 气粒两相流 数值模拟 通道
原文传递
小样品快速冷却自动测控实验系统的研制
18
作者 刘红姣 吴锋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82-84,87,共4页
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小样品快速冷却实验台的自动测控系统,该系统包括弹射触发控制单元、小样品沉浸速度测量单元及小样品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度测量单元,各测量单元在计算机的控制调度下同步进行.将该系统应用于生物小样品在过冷液氮快速冷... 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小样品快速冷却实验台的自动测控系统,该系统包括弹射触发控制单元、小样品沉浸速度测量单元及小样品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度测量单元,各测量单元在计算机的控制调度下同步进行.将该系统应用于生物小样品在过冷液氮快速冷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测控系统测量误差小,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高,测量结果符合理论与试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传热 超快速冷却 温度测量 速度测量
下载PDF
SiO_2介孔薄膜材料的隔热理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凌智 张敏 +1 位作者 张瑾 柳清菊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27-930,共4页
SiO2介孔薄膜具有优良的绝热性能,在热学、光学、微电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介孔结构对降低薄膜的热导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介孔薄膜热导率的计算模型及测量方法的研究仍在不断探索中。对SiO2介孔膜的隔热机理进行了概述,从理... SiO2介孔薄膜具有优良的绝热性能,在热学、光学、微电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介孔结构对降低薄膜的热导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介孔薄膜热导率的计算模型及测量方法的研究仍在不断探索中。对SiO2介孔膜的隔热机理进行了概述,从理论方面综述了对热导率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对薄膜热传导的尺寸效应作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介孔薄膜 隔热 微尺度传热 热导率
下载PDF
界面接触热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5
20
作者 张平 宣益民 李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5-349,共15页
界面接触热阻(TCR)是电子器件冷却、低温超导薄膜等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综合评述了对接触热阻传热机理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减小接触热阻的主要措施,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接触热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现有的研究表明:对于界面... 界面接触热阻(TCR)是电子器件冷却、低温超导薄膜等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综合评述了对接触热阻传热机理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减小接触热阻的主要措施,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接触热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现有的研究表明:对于界面接触热阻这一特殊物理问题,其理论研究既要从宏观上定量分析又要在微观上综合考虑声子、电子的散射、辐射等机理;在实验方面,目前的测量精度不够高,实验测量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减小接触热阻方面,除了常用的方法外,可以通过在接触表面生长新型的高性能导热材料(碳纳米管等)来实现。对已报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阻 纳米尺度传热 电子散热 接触热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