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8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杨属叶表皮毛状体微形态特征
1
作者 吴恙 崔兴勇 +2 位作者 苑福林 张志翔 尚策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48,共8页
为讨论叶表皮毛状体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和系统学意义,借助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杨属(Populus)33个物种的叶表皮毛状体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杨属物种叶片毛状体整体上是非腺状的、简单的、基底固定的;除胡杨(P.euphratica)叶... 为讨论叶表皮毛状体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和系统学意义,借助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杨属(Populus)33个物种的叶表皮毛状体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杨属物种叶片毛状体整体上是非腺状的、简单的、基底固定的;除胡杨(P.euphratica)叶表皮没有毛状体外,其余物种叶表皮均被有毛状体,但毛状体的分布、形态、长度等在物种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毛状体外形(圆柱状至条带状)、弯曲程度(直立至曲卷)、相对于叶表皮表面的方向(伏贴或不伏贴)及毛状体长度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结合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的进化框架,本研究认为杨属叶表皮毛状体特征在亚属水平难以区分,但胡杨亚属(subg.Turanga)和白杨亚属(subg.Populus)在种间水平可区分很多物种,尤其是白杨亚属内的物种毛状体差异大;脂杨亚属(subg.Tacamahaca)内叶片毛状体相似且稳定,但不同分支上的叶片毛状体在长度上有差异。毛状体特征整合后可划分为以下类型:无毛、毡毛、绢毛、短柔毛和长柔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属 叶片表皮毛 微形态特征 系统学 分类学
下载PDF
湖北省楠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2
作者 熊雪芬 周本庚 +1 位作者 毛春燕 胡蝶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2-672,共11页
【目的】楠属(Phoebe)各物种在形态学方面差异甚微,种间界限模糊,物种的识别鉴定较为困难,尤其在缺少花、果的时期。叶微形态特征对植物种间界定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楠属植物叶显微特征的研究仍然较少。【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光学显... 【目的】楠属(Phoebe)各物种在形态学方面差异甚微,种间界限模糊,物种的识别鉴定较为困难,尤其在缺少花、果的时期。叶微形态特征对植物种间界定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楠属植物叶显微特征的研究仍然较少。【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对湖北省楠属8种及1变种的叶形态和微形态进行观察,并测定分析各物种气孔、表皮毛的质量和数量性状,以期为楠属植物的识别和鉴定提供必要依据。【结果】楠属植物叶形态有大型叶、中型叶、小型叶和不规则叶4种类型;毛被类型有粗短柔毛、细短柔毛、长柔毛、混生短柔毛和长柔毛(脉上被长柔毛)4种。毛密度在湘楠(200根/mm^(2))与闽楠、浙江楠、紫楠(低于100根/mm^(2))之间差异显著。表皮细胞类型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为平直-弓形、浅波或波状。气孔除披针叶楠、闽楠、裂叶白楠为近圆形外,其余物种均为宽椭圆形。气孔密度以紫楠最高,山楠和湘楠最低。此外,气孔大小与气孔密度之间,毛长度与毛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叶形态和微形态的特征组合可作为9种楠属植物鉴定和区分的必要依据,可为楠属植物识别和种间界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属植物 形态 微形态特征 数量性状 物种鉴定
下载PDF
艾菊瓢虫口器及其感器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
3
作者 石亚萍 王科 +3 位作者 刘长仲 郝亚楠 郝昕 马瑞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研究昆虫口器的形态是探究昆虫取食机制的重要手段。为明确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部分的超微形态,以及口器感器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探究植食性瓢虫口器各结构的功能及协调机制,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结构的超微形态及口器... 研究昆虫口器的形态是探究昆虫取食机制的重要手段。为明确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部分的超微形态,以及口器感器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探究植食性瓢虫口器各结构的功能及协调机制,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结构的超微形态及口器感器进行详细观察,并与其他食性瓢虫口器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艾菊瓢虫的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根据感器的形态、长度及分布共鉴定出7种感器,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表皮孔、板形感器以及分枝刷状结构,其中分枝刷状结构在瓢虫中首次报道。艾菊瓢虫口器基本组成及主要形态与其他食性瓢虫种类相似,但在细微形态上均有差别,这些形态差异与取食习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菊瓢虫 口器 感器 扫描电镜 微形态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的显微形态学特征
4
作者 李琨 张少杰 +7 位作者 史君 王建 刘亚楠 朵岚 杨洋 郝韵腾 李志军 王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90-1894,共5页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是脊柱后柱的主要应力部位,对人体重心稳定的维持及减轻振荡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其内部骨小梁特征、椎弓根与关节突及椎体的连接部位的特征研究鲜有报道,迫切需要了解椎弓根的精细解剖结构及其各部分关系和功能。目的:通...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是脊柱后柱的主要应力部位,对人体重心稳定的维持及减轻振荡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其内部骨小梁特征、椎弓根与关节突及椎体的连接部位的特征研究鲜有报道,迫切需要了解椎弓根的精细解剖结构及其各部分关系和功能。目的:通过Micro-CT扫描下颈椎椎骨标本以观测椎弓根显微解剖学形态,测量和分析正常下颈椎椎弓根内骨小梁的微结构和形态计量学参数以评估颈椎的安全性能。方法:选取31套干燥成人下颈椎骨骼标本C3-C7进行Micro-CT扫描,通过对椎弓根内骨小梁感兴趣区的勾选与重建,观察下颈椎椎弓根内骨小梁的形态特征及走形方向,检测骨微细结构参数,并分析比较C3-C7椎弓根骨微细结构的差异性。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图像显示下颈椎椎弓根的蜂窝样骨小梁呈复杂的网状微结构,靠近皮质骨的骨小梁呈板层状,结构相对致密,并向前方椎体部和向后方关节突椎板部延伸;板状骨小梁向髓腔伸展转化为网状结构,再转化为杆状骨小梁,髓腔内杆状骨小梁分布稀疏;②骨小梁各形态参数统计结果显示,C4、C5椎弓根的骨小梁骨体积分数高于C7(P<0.05),C7椎弓根的骨表面积/骨体积高于C3、C4、C6(P<0.05),C7椎弓根的骨小梁骨表面密度高于C3、C4、C5、C6(P<0.05),C7椎弓根的骨小梁厚度高于C3、C4、C5(P<0.05),左侧椎弓根骨小梁的骨表面积/骨体积、骨表面密度比较大于右侧(P<0.05);③该文总结了C3-C7微结构变化规律,其中C7椎弓根的负荷能力及应力较差,该区发生损伤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下颈椎 椎弓根 MICRO-CT 微形态 骨小梁
下载PDF
国产18种鳞盖蕨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5
作者 王任翔 刘灵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93-1804,共12页
鳞盖蕨属是一个自然类群,由于各类群之间的形态差异以及种内变异比较大,因此其分类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鳞盖蕨属18种植物(含3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结合形态学、孢粉学和... 鳞盖蕨属是一个自然类群,由于各类群之间的形态差异以及种内变异比较大,因此其分类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鳞盖蕨属18种植物(含3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结合形态学、孢粉学和分子系统学探讨其系统学意义。结果表明:在光学显微镜下,18种鳞盖蕨属植物叶上、下表皮的脉上均有毛,叶表皮细胞都为不规则形,垂周壁为深波状或波状;气孔都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类型主要有极细胞型和腋下细胞型两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支持鳞盖蕨属是碗蕨科中的一个单系类群;叶上、下表皮脉间毛的变异特征支持光叶鳞盖蕨、毛叶边缘鳞盖蕨和二回边缘鳞盖蕨处理为边缘鳞盖蕨变种;在扫描电镜下,叶上表皮角质层多为脊状凸起,多数还具丝状纹饰,角质膜特征与叶片回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共环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和不规则四细胞型只在少数种出现,气孔外拱盖多数凹陷,光滑或有颗粒;气孔外拱盖内缘平滑、浅波状或齿状;保卫细胞两极大多数有“T”型加厚,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其分类、演化、系统位置等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盖蕨属 叶表皮 微形态 光学显 扫描电子显 系统学意义
下载PDF
7种绿化灌木叶片表型及表皮超微形态与滞尘能力的关系
6
作者 朱栗琼 龙孟元 +2 位作者 杨凤兰 吕佳峻 招礼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7-1305,共9页
为选择滞尘能力优良的绿化植物,以南宁市大学路分车隔离带栽植的软枝黄蝉(Allamanda cathartica)、金叶假连翘(Duranta erecta‘Golden Leaves’)、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olden Leaves’)、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龙船花(I... 为选择滞尘能力优良的绿化植物,以南宁市大学路分车隔离带栽植的软枝黄蝉(Allamanda cathartica)、金叶假连翘(Duranta erecta‘Golden Leaves’)、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olden Leaves’)、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龙船花(Ixora chinensis)、台琼海桐(Pittosporum pentandrum var.formosanum)和鹅掌藤(Heptapleurum arboricola)等7种灌木为研究对象,观察植株叶片形态及叶片表皮的超微形态特征,收集和测量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结果表明:该路段植物叶片冬季滞尘量多于夏季,尘粒质量中大于PM_(10)的占比多于PM_(10)或PM_(2.5);所研究的种类中,金叶假连翘的滞尘能力最为突出,龙船花和朱瑾滞留大于PM_(10)颗粒物的能力较强,而黄金榕和台琼海桐滞留PM_(10)和PM_(2.5)等细微颗粒的优势较明显;经量化赋值后主成分分析,叶片是否被毛、叶缘类型、一级侧脉数量、侧脉末梢网结状态和叶脉在叶面的分布状态5个指标包含了植物形态特征与滞尘能力关系的大部分信息;叶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凸出和蜡质层饰纹呈颗粒状滞尘量大,呈条纹状的角质层饰纹过粗或者过细、排列整齐的不利于滞尘功能的发挥,下表皮气孔外拱盖外缘的角质层呈多层环状结构的有利于黏附更多尘粒。在滞尘策略上7种植物在叶片宏观和表皮超微形态特征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性,金叶假连翘的滞尘量大,叶色多样,景观效果突出,值得大力推广;大气颗粒较多且粒径大的环境,推荐选用龙船花和朱瑾,在颗粒物较细等级占优的环境中可多栽植黄金榕和台琼海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灌木 叶片表型 表皮超微形态 滞尘能力 生物净化 植株形态
下载PDF
数字切片系统在显微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蔡佩玲 张毅豪 牛蓓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41期81-84,共4页
以探讨数字切片系统在显微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目的。对2018、2019级临床医学生分别采用玻璃切片、数字切片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分析平时、期中、期末及总评四类成绩。结果显示数字班男生的平时、总评成绩,女生的四类成绩显著高... 以探讨数字切片系统在显微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目的。对2018、2019级临床医学生分别采用玻璃切片、数字切片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分析平时、期中、期末及总评四类成绩。结果显示数字班男生的平时、总评成绩,女生的四类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班(p<0.05)。总评与期中、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接近1。四类成绩均无性别、教学方式的交互作用。总结得出数字切片方式能提高临床医学生的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数字切片系统 性别 微形态学实验
下载PDF
花楸属复叶组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8
作者 杜海波 罗振兴 +1 位作者 顾美影 李晓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6期0208-0210,共3页
花楸属是蔷薇科苹果亚科中的一种植物,可分为三个组别:冠萼组(Sect. Aria)、落萼组(Sect. Micromeles)和复叶组(Sect. Sorbus)。由于复叶组存在强大的变异性,因此出现了许多杂交和无性繁殖多倍体,使花楸树的分类变得困难。为此,本文选... 花楸属是蔷薇科苹果亚科中的一种植物,可分为三个组别:冠萼组(Sect. Aria)、落萼组(Sect. Micromeles)和复叶组(Sect. Sorbus)。由于复叶组存在强大的变异性,因此出现了许多杂交和无性繁殖多倍体,使花楸树的分类变得困难。为此,本文选取中国44个花楸属变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叶表皮微观形态学分析探究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楸属复叶组 叶表皮微形态 分类意义
下载PDF
数字切片系统在显微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趋势
9
作者 蔡佩玲 王俊人 +2 位作者 钟烨 代瑞 牛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3年第5期0087-0090,共4页
医学显微形态学的实验教学长期一来一直沿用玻璃切片开展。进入“互联网+教育”的数字化时代,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亦推动了数字切片在显微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本文从切片制备、保存、补... 医学显微形态学的实验教学长期一来一直沿用玻璃切片开展。进入“互联网+教育”的数字化时代,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亦推动了数字切片在显微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本文从切片制备、保存、补充、读片方式、读片量及学科间联系几方面比较玻璃切片和数字切片的差异,表明传统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学习渠道和学习平台的更高、更新要求,建立完整、全面、系统的形态学数字切片系统是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形态 实验教学 数字切片 玻璃切片
下载PDF
细叶小檗生理、光合特性及叶表微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荣雁 孟维珊 +7 位作者 朱琨 刘殿辉 赵竹婷 路程伟 孙正轩 唐宽宇 周佳奇 程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6-1392,共7页
为探究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抗干旱能力,本研究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对细叶小檗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下细叶小檗幼苗生理、光合及叶表微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细... 为探究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抗干旱能力,本研究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对细叶小檗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下细叶小檗幼苗生理、光合及叶表微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细叶小檗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中度干旱时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均随胁迫的加剧呈递减趋势,而水分利用效率在重度干旱时大幅度提高;叶表蜡质覆盖面和气孔密度随胁迫的加剧呈增大趋势,而气孔大小和开度呈减小趋势。试验表明细叶小檗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适合在中度干旱地区栽培,本研究为细叶小檗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小檗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光合特性 叶表微形态
下载PDF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叶片微形态与光合生理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
11
作者 董燕平 王斌 +7 位作者 韦玉莲 何凤 陆芳 李冬兴 黄甫昭 郭屹立 向悟生 李先琨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5-428,共14页
为深入理解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对异质性生境条件的适应策略,该研究以广西弄岗原生性森林7个优势树种为对象,测定各树种成年个体叶片微形态结构及生长季光合生理特征等指标,探讨树种叶片结构功能对喀斯特峰丛山地异质性生境的响应... 为深入理解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对异质性生境条件的适应策略,该研究以广西弄岗原生性森林7个优势树种为对象,测定各树种成年个体叶片微形态结构及生长季光合生理特征等指标,探讨树种叶片结构功能对喀斯特峰丛山地异质性生境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沿喀斯特地貌部位的洼地-中坡-山顶生境梯度,树木的叶片紧密度、栅栏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厚度等9个微形态指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叶片疏松度呈显著下降趋势。(2)沿洼地-中坡-山顶生境梯度,树木的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最大蒸腾速率等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胞间CO_(2)浓度、表观量子效率等均呈显著下降趋势。(3)叶片紧密度与光合能力、蒸腾能力等相关指标则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叶片疏松度与这两类指标则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综上认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存在光合效率和耐旱性之间的权衡,洼地生长的树木具有显著的弱光适应特征,中坡生长的树木表现较广的生境适应范围,山顶分布的树种因受强光、高温和裸岩限制而表现出较强的干旱适应特征以及保守的生态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季节性雨林 生境异质性 叶片微形态 光合生理特征 生态适应
下载PDF
麦蛾柔茧蜂幼虫唾液腺的显微与超微形态观察
12
作者 高星雨 俞凯丽 +3 位作者 方琦 汪芳 姚洪渭 叶恭银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76-1482,共7页
本文采用解剖学观察、显微摄影、透射电镜等方法对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幼虫唾液腺的显微形态、超微结构以及发育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麦蛾柔茧蜂幼虫唾液腺为一对无色透明至乳白色的管状腺体,自口腔沿中肠两侧向后延伸,单... 本文采用解剖学观察、显微摄影、透射电镜等方法对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幼虫唾液腺的显微形态、超微结构以及发育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麦蛾柔茧蜂幼虫唾液腺为一对无色透明至乳白色的管状腺体,自口腔沿中肠两侧向后延伸,单侧腺体在中部先分支、后合并成一不规则环状,端部呈单盲管状。唾液腺管道长度随幼虫龄期增加而呈线性增长。对唾液腺切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腺管由两类差异明显的单层细胞组成,Ⅰ型细胞微绒毛层较厚,胞内除有丰富的内质网和线粒体之外,还含有大量囊泡,并观察到囊泡运输分泌颗粒的现象;Ⅱ型细胞微绒毛短,胞内的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丰富。本文研究为深入探究寄生蜂幼虫的消化生理以及寄生蜂-寄主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蛾柔茧蜂 唾液腺 微形态 结构 发育特性
下载PDF
10种蔷薇科绿化植物固碳释氧特性及叶片气孔微形态分析
13
作者 李亚亮 刘玲 +3 位作者 李长爱 王慧 刘海涛 缪国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2-112,共11页
【目的】研究蔷薇科园林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及其与叶面积、气孔微形态的相关性,对于合理筛选城市绿化树种,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碳汇功能具有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方法】采用TPS-2便携式光合速率测定仪测定了10种蔷薇科绿化树种(5种小... 【目的】研究蔷薇科园林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及其与叶面积、气孔微形态的相关性,对于合理筛选城市绿化树种,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碳汇功能具有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方法】采用TPS-2便携式光合速率测定仪测定了10种蔷薇科绿化树种(5种小乔木、5种灌木)的净光合速率,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叶表面气孔微形态,利用Pearson法分析了不同植物的日固碳量与叶面积、气孔微形态的相关性。【结果】1)10种蔷薇科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形”曲线的分别是紫叶李、日本晚樱、木瓜海棠、棣棠花和火棘,呈“双峰形”的有杏、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月季花和红叶石楠。2)日净固碳能力最强的是木瓜海棠(10.26 g·m^(-2)·d^(-1)),最弱的是西府海棠(4.81g·m^(-2)·d^(-1))。5种小乔木和5种灌木单位叶面积日净固碳量均值分别为7.67和7.62g·m^(-2)·d^(-1),日释氧量均值分别为5.64和5.55 g·m^(-2)·d^(-1)。3)10种蔷薇科植物光合固碳能力与叶面积、气孔密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和气孔周长均呈正相关,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度、宽度和周长呈负相关,而气孔长度和宽度、周长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同一立地环境下,10种蔷薇科植物的固碳释氧特性和气孔特性均存在差异。木瓜海棠、垂丝海棠、日本晚樱、月季、火棘和紫叶李等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相对较强,可为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优良园林绿化树种的选育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科 光合速率 固碳释氧 气孔微形态
下载PDF
昆明石灰岩及玄武岩风化壳微形态对上覆植被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刘艺琪 苏怀 +2 位作者 张殷豪 董铭 程倩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44,共7页
以昆明地区同一气候带内上覆植被生长情况差异很大的石灰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观察与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开展微形态特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石灰岩、玄武岩风化壳与各自基岩存在明显继承性,主要表现在玄武岩风化壳各... 以昆明地区同一气候带内上覆植被生长情况差异很大的石灰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观察与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开展微形态特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石灰岩、玄武岩风化壳与各自基岩存在明显继承性,主要表现在玄武岩风化壳各层中骨骼颗粒都含大量斜长石,而石灰岩风化壳各层中骨骼颗粒仅有石英,表明石灰岩风化壳与玄武岩风化壳不是同一类物质。石灰岩风化壳A层(表土层)呈现开裂状微结构,总孔隙度在15.85%,孔隙主要类型为通气孔隙,B层(心土层)呈整块状微结构,孔隙度仅占6.48%,主要孔隙类型为无效孔隙;玄武岩风化壳A层(表土层)呈现海绵状微结构,总孔隙度高达28.29%,其中通气孔隙居多,B层(心土层)呈孔洞、孔道复合微结构,孔隙度在9.53%,主要孔隙类型为毛管孔隙。石灰岩、玄武岩风化壳的有效含水量与毛管孔隙、通气孔隙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无效孔隙负相关。本研究为基岩控制上覆植被生产量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一个新途径,即基岩可以通过控制风化壳的微结构来影响其有效含水量,从而导致即使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基岩区上覆植被生产量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玄武岩 风化壳 微形态 植被 生长
下载PDF
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植物叶表皮显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15
作者 蒋天翼 陈志钊 +3 位作者 陈曌 郑永利 陈昕 邓云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14-1827,共14页
为澄清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Tsutsusi)内的系统关系问题,该研究选择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37种植物作为对象,其中29种为首次报道,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皮显微特征。结果表明:(1)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且均在远轴面。(2)根据叶片微... 为澄清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Tsutsusi)内的系统关系问题,该研究选择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37种植物作为对象,其中29种为首次报道,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皮显微特征。结果表明:(1)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且均在远轴面。(2)根据叶片微形态特征将映山红亚属的种类分为杜鹃型(R.simisii-type)、岭南杜鹃型(R.mariae-type)、皋月杜鹃型(R.indicum-type)、崖壁杜鹃型(R.saxatile-type)及丁香杜鹃型(R.farrerae-type)5种类型。(3)杜鹃型植物的气孔器周边无或具间断的条形突起。(4)岭南杜鹃型植物的气孔器周围有多层条形突起环绕,保卫细胞两极不具T型加厚。(5)皋月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保卫细胞两极具有T型加厚,与叶状苞亚属(Subg.Therorhodion)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的气孔器特征相似,推测其与叶状苞亚属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6)崖壁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毛单一,多呈卷曲状,与其他类型有所不同且未见腺体。(7)丁香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仅有腺体。(8)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如倾向于将背绒杜鹃(R.hypoblematosum)和千针叶杜鹃(R.polyraphidoideum)处理为独立的种,支持保留紫薇春(R.naamkwanense var.cryptonerve)作为南昆杜鹃(R.naamkwanense)的变种地位,不支持将腺花杜鹃(R.adenanthum)并入细瘦杜鹃(R.tenue)作异名处理等。该研究结果表明叶表皮显微特征在映山红亚属内物种划分上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映山红亚属 微形态特征 叶表皮 分类学意义 扫描电子显
下载PDF
柳杉毛虫成虫触角的超微形态与性别差异
16
作者 梁运 周友军 +4 位作者 吴红敏 陈登建 吴淑梅 张珠河 梁光红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9-745,共7页
【目的】探究柳杉毛虫成虫雌雄个体触角超微形态及性别差异,为研究柳杉毛虫不同寄主的搜索、定位能力以及化学感知机制差异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初羽化雌雄成虫的触角普通形态以及超微形态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目的】探究柳杉毛虫成虫雌雄个体触角超微形态及性别差异,为研究柳杉毛虫不同寄主的搜索、定位能力以及化学感知机制差异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初羽化雌雄成虫的触角普通形态以及超微形态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柳杉毛虫雌雄成虫的触角均为黄褐色,雄蛾羽毛状,雌蛾短栉齿状;雌雄成虫共有6类13种感器,包括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1种、刺形感器3种、栓锥形感器3种、腔锥形感器2种、B?hm氏鬃毛2种。成虫触角感器具有性二型现象,主要表现为锥形感器为雌蛾触角特有,毛形感器Ⅱ型为雄蛾触角特有;此外,雄蛾触角侧枝腹面毛形感器Ⅰ型排列较整齐,在长度、数量上与雌蛾差异显著(P<0.05),通常6~8根排成一排,中间间隔处散布1~2根毛形感器Ⅱ型,而雌成虫侧枝腹面毛形感器Ⅰ型排列则无规律。【结论】柳杉毛虫雌雄成虫触角在普通形态上大体相似,但在侧枝的长度以及宽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多数感器在类型、结构与数量上相同,但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Ⅱ型分别是雌雄成虫各自特有的感器,并在感器类型及数量上具有显著差异,可能在其寄主与配偶定位、产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杉毛虫 触角感器 微形态 性别差异
下载PDF
薹草属少花薹草组(莎草科)小坚果形态和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17
作者 何芳 鲁益飞 +2 位作者 刘永娣 褚文珂 金孝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少花薹草组(Carex sect.Paniceae)27种及4变种(东亚14种4变种,北美13种)小坚果形态与微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所有材料小坚果的形状为倒卵球形和钝三棱状,组内很一致,长度为1.53~3.59 mm,同种不同居群个体... 利用扫描电镜对少花薹草组(Carex sect.Paniceae)27种及4变种(东亚14种4变种,北美13种)小坚果形态与微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所有材料小坚果的形状为倒卵球形和钝三棱状,组内很一致,长度为1.53~3.59 mm,同种不同居群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2)表皮细胞一般为五至七边形,偶有四边形或八边形,丝柄薹草(C.rouyana)不同个体间有变异;垂周璧式样直或微波状;硅质台平,偶有凹或略凸,具1个中心体,C.filipes var.kuzakaiensis和C.filipes var.tremula中偶见2个中心体,无卫星体,这些性状种内稳定。(3)利用表皮细胞形状、硅质台凹凸情况和中心体个数对于区分近似种具有价值,如白马薹草(C.baimaensis)和线柄薹草(C.filipes),且可以区分一些种下等级,如线柄薹草及其变种var.kuzakaiensis、var.oligostachys和var.tremula。(4)sect.Paniceae s.s.和sect.Laxiflorae小坚果形态和微形态上具有较高一致性,具有重要分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薹草属 少花薹草组 小坚果 微形态 分类学意义
下载PDF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不同土层微形态特征研究
18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1 位作者 黎卓轩 兰文哲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仰韶文化时期气候环境与古人类活动是如何变化?大部分变化信息尽管从宏观视野中消失,但却保存在土壤微形态中。故文章采用土壤微形态学方法,对仰韶村遗址一处含有文化层区域进行多点采样,通过比较古土壤、文化层和表土层土壤微形态特点... 仰韶文化时期气候环境与古人类活动是如何变化?大部分变化信息尽管从宏观视野中消失,但却保存在土壤微形态中。故文章采用土壤微形态学方法,对仰韶村遗址一处含有文化层区域进行多点采样,通过比较古土壤、文化层和表土层土壤微形态特点差异,研究了气候变化及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为探究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和古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古土壤层中具有明确边界的铁质垒结形成物,粗粒质多分解细小颗粒,呈现堆积状,细粒质多为微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相对分布主要呈现包膜状和桥接状,孔隙壁附着锰质胶膜。2)文化层中粗粒质多分解细小颗粒,呈现堆积状,细粒质呈现出多种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空间关系也呈现多样化。孔隙壁附着腐殖质,孔道内填充炭屑。3)表土层中土壤形成物主要为继承性钙质形成物和钙质新生体,还可识别淀积黏粒体,土壤垒结回归单一,孔隙呈现出堆集性不规则非稳定态。研究发现:1)古土壤层主要受暖湿气候影响,脱硅富铁铝化作用明显,次生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古人类开始居住活动,促进了土壤发育,淀积黏化作用明显,黏粒胶膜发育充分。2)文化层主要受到古人类活动影响,古人类活动强度增强,土壤形成物和垒结多样化,可以清晰辨别出排泄形成物、用火痕迹、流水痕迹、培土活动。土壤微结构出现海绵状,表明耕作熟化程度较高且土壤肥力达到一定水平。3)表土层主要受干冷气候影响,次生矿物以碳酸盐为主。古人类活动强度减弱,土壤发育减缓,大型粗骨颗粒散乱分布在土壤基质中,碳酸盐与黏粒胶膜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村遗址 土壤微形态 土壤垒结 土壤形成物
下载PDF
福建云霄秃房野生茶树群体花器官微形态特征研究
19
作者 王攀 于文涛 +3 位作者 蔡春平 刘财国 王泽涵 叶乃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2,共8页
为对比福建云霄秃房野生茶群体花部结构的微形态性状差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云霄秃房野生茶树花器官的细胞形状、表皮纹饰和气孔器起伏程度等性状进行观察,继而进行了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云霄野生茶树花器官萼片的内表... 为对比福建云霄秃房野生茶群体花部结构的微形态性状差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云霄秃房野生茶树花器官的细胞形状、表皮纹饰和气孔器起伏程度等性状进行观察,继而进行了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云霄野生茶树花器官萼片的内表皮中部及边缘存在平滑型茸毛;花瓣表细胞表面分布着条状、波浪状和脊状等3种纹饰,部分种质存在气孔;花丝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有波状、丝状、条状3种表皮纹饰;萼片气孔器大小为195.29~539.52μm^(2),开度为0.18~0.40,变异系数为23.16%。通过对10份野生茶树种质不同性状进行PCoA比较,结果显示,采用花器官质量性状即可作为鉴别秃房野生茶种质的依据,也可作为探究云霄秃房野生茶种质亲缘关系的佐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树 云霄 秃房 花器官 微形态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仰韶村遗址文化层土壤微形态研究
20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2 位作者 魏洪斌 曾佩慧 肖晓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4-1121,共8页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①用...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①用火影响的土壤基质主要呈红棕色,其中炭屑散乱分布,铁质垒结形成物主要呈团块状、碎屑状。细粒质受到火烧作用影响,经化学反应形成的铁质氧化物覆盖其上,显示出弱干涉色特征,多为无分离b-垒结。②培土影响的土壤中可以识别出人工痕迹,如平整的孔道和刮擦痕迹,紧密的不同土壤垒结之间存在清晰平整的界线,表明土壤被压实。部分细粒质受到人为刮擦作用影响,呈现条纹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除包膜状和桥接状外,还出现填集状,这也表明土壤被压实。③发现贝壳和碳化植物等侵入体,土壤微结构呈现海绵状。总体而言,土壤的宏观特征和基本理化性状印证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与古人类用火和耕作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形态 文化层 古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