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8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气泡发生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翟霖晓 崔怡洲 +3 位作者 李成祥 石孝刚 高金森 蓝兴英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微气泡具有体积小、稳定性高、停留时间长、比表面积大和具有较强自增压效应等优点,可以显著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强化气液两相的传质速率。目前,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微气泡发生器均可以有效产生微气泡,而不同领域利用微气... 微气泡具有体积小、稳定性高、停留时间长、比表面积大和具有较强自增压效应等优点,可以显著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强化气液两相的传质速率。目前,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微气泡发生器均可以有效产生微气泡,而不同领域利用微气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其应用的微气泡发生技术也有所区别。本文综述了微气泡发生器在水处理过程、生物和医学领域、矿物浮选过程以及化工过程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各工业过程中常用的微气泡发生器类型和微气泡发生器的发泡原理,简述了各类微气泡发生器的气泡生成效果,指出了微气泡发生器的结构和操作条件对微气泡发生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各类微气泡发生器的使用条件。当下,依靠单一原理的微气泡发生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耦合式微气泡发生器结合多种微气泡生成原理的优势,可以产生尺寸更小、分布更均匀的微气泡,因此耦合式微气泡发生器的研发对未来微气泡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最后对微气泡发生器的应用前景、研发方向等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 气液两相 过程强化 微气泡发生器 微气泡应用 耦合式微气泡发生器
下载PDF
微气泡驱与空气泡沫驱技术差异性及调整对策
2
作者 沈焕文 马云成 +3 位作者 陈建宏 王艳玲 李化斌 贺艳玫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微气泡驱与空气泡沫驱技术经过矿场试验,在低渗高含水率油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对于两种气驱机理认识及技术政策调整思路方式上仍存在短板。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两种气驱技术机理、驱替特征的差异性,结合现场动态调整效果,认为微气泡驱以... 微气泡驱与空气泡沫驱技术经过矿场试验,在低渗高含水率油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对于两种气驱机理认识及技术政策调整思路方式上仍存在短板。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两种气驱技术机理、驱替特征的差异性,结合现场动态调整效果,认为微气泡驱以物理发泡为主,驱替特征呈气液同驱,采取低气液比(1.0∶3.0)的技术政策,空气泡沫驱以化学发泡为主,驱替特征呈气驱为主液相为辅,采取高气液比(3.0∶1.0)的调整思路,并提出了气驱分注试验的调整对策,控水增油效果显著提升,提高采收率趋势良好。对同类油藏两种气驱技术调整界限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 气泡沫驱 技术差异性
下载PDF
微气泡O_(3)/H_(2)O_(2)深度处理某化工园区二级出水效能与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金虎 王树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0,共9页
化工园区废水经过二级处理后,仍含有多种有毒污染物,依然对生态环境存在较大风险,为此,建立微气泡O_(3)/H_(2)O_(2)深度处理工艺,研究某工业园区二级出水处理效能,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探究污染物降解机制,并对处理出水进行毒性评价。结果... 化工园区废水经过二级处理后,仍含有多种有毒污染物,依然对生态环境存在较大风险,为此,建立微气泡O_(3)/H_(2)O_(2)深度处理工艺,研究某工业园区二级出水处理效能,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探究污染物降解机制,并对处理出水进行毒性评价。结果表明:在pH为7.3、臭氧投加量为60 mg/L、H_(2)O_(2)初始投加量为114 mg/L、反应时间为15 min条件下,微气泡O_(3)/H_(2)O_(2)对二级出水中有毒污染物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COD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47.41%和46.61%;微气泡O_(3)能够显著提高臭氧利用效率,缩短反应时间;与普通O_(3)曝气相比,臭氧利用率提高10%,反应时间缩短2/3;微气泡O_(3)/H_(2)O_(2)工艺过程中,有机物去除过程遵循表观二级反应动力学;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证明羟基自由基(·OH)参与有机物的降解过程,H_(2)O_(2)促进·OH的生成,微气泡曝气强化O_(3)/H_(2)O_(2)产生更多的·OH;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在深度处理过程中存在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物质转化的趋势;H_(2)O_(2)能够增强臭氧对疏水中性组分的去除能力,改变臭氧对污染物的降解途径。添加H_(2)O_(2)后,发光抑制率由100%(微气泡O_(3))降低至20%(微气泡O_(3)/H_(2)O_(2)),表明H_(2)O_(2)能够有效抑制臭氧氧化深度处理过程中急性毒性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O_(3) 化工园区废水 废水深度处理 急性毒性 溶解性有机物
下载PDF
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实验
4
作者 石先亚 郐婧文 +5 位作者 王冠华 丁名臣 徐国瑞 陈五花 薛新房 王业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0,共7页
针对普通稠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研究了一种化学驱油新体系。通过高效二元复合驱配方的筛选,微气泡的分散,构建了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体系,分别从驱替普通稠油效果和有关机理方面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气法构建微气泡增效体... 针对普通稠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研究了一种化学驱油新体系。通过高效二元复合驱配方的筛选,微气泡的分散,构建了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体系,分别从驱替普通稠油效果和有关机理方面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气法构建微气泡增效体系简单实用,形成的微气泡(平均直径26.7μm)能较均匀地分散于常规高效二元体系中,具有注入性好,提高阻力系数能力强,残余阻力系数高等特点。除存在一般二元复合驱的采收率机理外,微气泡产生的贾敏效应叠加以及微气泡对稠油的协同乳化携带作用,能显著增加体系的波及能力和洗油效率。在模型非均质条件下,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高效二元复合驱,可以再增加12个百分点。本文研究为普通稠油化学驱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二元复合驱 微气泡 协同效应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微气泡臭氧氧化+生化中试装置深度处理化工废水运行性能
5
作者 樊勤琦 刘春 +3 位作者 穆思图 张静 郭延凯 马俊俊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26,共7页
采用微气泡臭氧氧化+生化中试装置深度处理化工废水,对其长期连续运行性能进行评估并构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中试装置能够稳定有效深度处理化工废水,微气泡臭氧氧化对COD和UV_(254)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1%和52.5%,臭氧投加量... 采用微气泡臭氧氧化+生化中试装置深度处理化工废水,对其长期连续运行性能进行评估并构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中试装置能够稳定有效深度处理化工废水,微气泡臭氧氧化对COD和UV_(254)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1%和52.5%,臭氧投加量与进水COD的质量比m是影响运行性能的重要参数,控制在0.5较为适宜。微气泡臭氧氧化处理可有效改善废水可生化性,BOD_(5)/COD由0.10提高至0.33,BOD_(5)增加量与COD去除量的比值可达到37.23%,对臭氧氧化后的废水进行生化处理,BOD_(5)去除量占COD去除量的80%以上。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建立微气泡臭氧氧化处理中m对COD去除性能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具有稳定的、较为精准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臭氧氧化 生化中试装置 深度处理 化工废水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微气泡减阻气流量智能调控技术研究
6
作者 李天臣 周彦安 +1 位作者 裴志勇 吴卫国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2,共8页
[目的]为了提高微气泡减阻技术的实际效能,基于改进蚁群算法开展微气泡减阻气流量智能调控技术研究。[方法]首先,基于微气泡减阻机理,利用自主研发船模样机开展微气泡减阻试验,获得不同航速下的理想最佳气流量;随后,采用改进蚁群算法,... [目的]为了提高微气泡减阻技术的实际效能,基于改进蚁群算法开展微气泡减阻气流量智能调控技术研究。[方法]首先,基于微气泡减阻机理,利用自主研发船模样机开展微气泡减阻试验,获得不同航速下的理想最佳气流量;随后,采用改进蚁群算法,开发气流量智能调控技术的软件系统;最后,将智能调控硬件系统应用于船模样机,开展自航模试验以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结果]所研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调控气流量达到最佳微气泡减阻效果,还可以监控航速变化对气流量进行自适应调控,使船舶在各种航速下均能保持最大减阻。[结论]该技术可以提高微气泡减阻技术的自动化与智能程度,增强微气泡减阻技术的实际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减阻 改进蚁群算法 气流量智能调控 自航模试验
下载PDF
船舶微气泡减阻尺度效应数值研究
7
作者 叶代扬 封少雄 +2 位作者 苗洋 张磊 裴志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5期896-902,共7页
文中选取了mixture气液两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同时考虑两相间作用力,构建了微气泡减阻数值模型,通过平板微气泡减阻试验数据验证了方法可靠性.对相同傅汝德数下的不同尺度船模微气泡减阻进行模拟,对比不同尺度、不同工况下的计... 文中选取了mixture气液两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同时考虑两相间作用力,构建了微气泡减阻数值模型,通过平板微气泡减阻试验数据验证了方法可靠性.对相同傅汝德数下的不同尺度船模微气泡减阻进行模拟,对比不同尺度、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分析船舶微气泡减阻的相似规律.结果表明:尺度小的船模容易达到气流量饱和,即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喷气量对减阻率影响不大,缩尺比λ为20时,最大减阻率可达16%;随着模型尺度逐渐增加,即λ分别为20、15和10时,船模在满足相同傅汝德数和喷气速度的情况下,减阻率具有1.5%左右的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微气泡减阻 两相流 尺度效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低速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
8
作者 赵晓杰 宗智 +2 位作者 王加夏 洪智超 胡俊明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78,共11页
为了研究船舶微气泡减阻规律,本文基于OpenFOAM中两相欧拉数值模型,对低速散货船进行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对气液两相分别建立控制方程,考虑五种相间作用力及气泡聚合和破碎,采用考虑气泡影响的改进k-ε湍流模型,忽略自由面影响,采用叠... 为了研究船舶微气泡减阻规律,本文基于OpenFOAM中两相欧拉数值模型,对低速散货船进行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对气液两相分别建立控制方程,考虑五种相间作用力及气泡聚合和破碎,采用考虑气泡影响的改进k-ε湍流模型,忽略自由面影响,采用叠模模型研究喷气量、气泡直径、航速及吃水等因素对船舶微气泡减阻的影响,分析气体体积分数、湍流粘度和气泡直径分布等。结果表明:微气泡可以同时减少船舶摩擦阻力、粘压阻力和总阻力;喷气量直接影响减阻率,喷气量越大,减阻率越高;较小气泡的平均气体体积分数较大且气体分布更均匀,同时湍流运动粘度较小,可以更有效减阻;气泡沿着流向会聚并,气泡越小聚并越剧烈;较高航速和小吃水更有利于减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欧拉模型 微气泡减阻 船舶 摩擦阻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微气泡型管式气液接触器的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
9
作者 杨寒月 孔令真 +4 位作者 陈家庆 孙欢 宋家恺 孔标 丁国栋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与常用气液鼓泡塔相比,管式气液接触器通过在管道空间内产生的均匀气泡状高分散体系强化气液传质过程,具有含气率高、能耗低和维护简单等优点。自主设计研制了带文丘里射流气泡发生器的微气泡型管式气液接触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与常用气液鼓泡塔相比,管式气液接触器通过在管道空间内产生的均匀气泡状高分散体系强化气液传质过程,具有含气率高、能耗低和维护简单等优点。自主设计研制了带文丘里射流气泡发生器的微气泡型管式气液接触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所涉及的成泡机理、气泡粒径分布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体积分数法(VOF)模型耦合RNG k-ε湍流模型可模拟分析微气泡型管式气液接触器内成泡机理和气泡形态;在文丘里射流气泡发生器的扩张段内可将大气泡剪切破碎成微气泡,且微气泡均匀稳定;气泡粒径随液体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在液体流量为14.0 L/min、气体流量为最大自然吸气量、柱体长度为800 mm时气泡粒径最小(76.5μm);气泡粒径随气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气体流量为1.5 L/min、液体流量为8.0 L/min、柱体长度为800 mm时气泡粒径最小(86.7μm);气泡粒径随柱体长度的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基本不变的趋势,当柱体长度大于800 mm时,其对气泡粒径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接触器 射流气泡发生器 微气泡 CFD数值模拟 气泡粒径
下载PDF
驻留式微气泡阵列流动减阻机理数值研究
10
作者 朱睿 何星宇 +5 位作者 赵晨鸿 刘宇 张焕彬 陈腾飞 谭鑫 刘志荣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0-1049,共10页
为了完善驻留式微气泡阵列减阻的机理理论,基于有限体积方法,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平板及驻留微气泡阵列近壁面复杂湍流流动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本征正交分解法(POD)提取2种模型近壁区湍流拟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平... 为了完善驻留式微气泡阵列减阻的机理理论,基于有限体积方法,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平板及驻留微气泡阵列近壁面复杂湍流流动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本征正交分解法(POD)提取2种模型近壁区湍流拟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平板,驻留微气泡阵列近壁面切应力变化更加平稳,减小了约13.7%;微气泡气/水界面的动态形变使边界层间歇性流动分离再附着,抑制低速流体上抛、高速流体下扫形成的“猝发”现象,湍流相干结构“猝发”频率减小5.6 Hz.利用POD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近壁面复杂湍流拟序结构的主要分布特征,微气泡的存在加强了湍流近壁区内的小尺度结构,促进流场内湍流动能的均匀分布,抑制了拟序结构的发展,体现了驻留微气泡良好的减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驻留微气泡 减阻 本征正交分解
下载PDF
臭氧微气泡协同氧化处理己内酰胺生产废水的效能研究
11
作者 孙景彤 梁家豪 +1 位作者 盛丹娜 刘永泽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502,共8页
以己内酰胺生产废水中的环己酮肟为目标污染物,优化了微气泡产生方式、臭氧微气泡协同氧化工艺及工艺参数,探究了废水的处理效能和降解机理。从降解效果、臭氧利用率及能耗等角度在加压溶气、机械剪切和微孔曝气盘3种臭氧微气泡产生方... 以己内酰胺生产废水中的环己酮肟为目标污染物,优化了微气泡产生方式、臭氧微气泡协同氧化工艺及工艺参数,探究了废水的处理效能和降解机理。从降解效果、臭氧利用率及能耗等角度在加压溶气、机械剪切和微孔曝气盘3种臭氧微气泡产生方式中优选出微孔曝气盘方式,其环己酮肟降解率可由常规大气泡的45.7%升至72.0%。在H_(2)O_(2)、过一硫酸盐(PMS)以及活性γ-Al_(2)O_(3)小球催化剂与臭氧微气泡的协同氧化工艺中,臭氧微气泡协同PMS氧化工艺对环己酮肟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速率常数可达0.1830 min^(-1)。臭氧微气泡协同PMS氧化工艺的最佳PMS投加量为5μmol/L、臭氧投加量为10.0 mg/min、废水pH为9,该条件下反应15 min,环己酮肟降解率可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 臭氧 催化氧化 己内酰胺 过一硫酸盐 环己酮肟
下载PDF
微气泡冲牙器与传统脉冲式冲牙器的清洁效果对比研究
12
作者 岳科安 黄文霞 +4 位作者 张明富 严贵华 杨常委 洪菲菲 尹路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9期67-72,共6页
目的:比较微气泡冲牙器与传统脉冲式冲牙器的口腔清洁性能,为使用者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使用90颗相同的3D打印树脂模型牙,随机分为微气泡冲牙器高速挡位(GN-H)组、微气泡冲牙器中速挡位(GN-M)组、微气泡冲牙器低速挡位(GN-L)组、传统脉... 目的:比较微气泡冲牙器与传统脉冲式冲牙器的口腔清洁性能,为使用者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使用90颗相同的3D打印树脂模型牙,随机分为微气泡冲牙器高速挡位(GN-H)组、微气泡冲牙器中速挡位(GN-M)组、微气泡冲牙器低速挡位(GN-L)组、传统脉冲式冲牙器高速挡位(W-H)组、传统脉冲式冲牙器低速挡位(W-L)组,每组18颗,进行重复实验。通过测试不同类型冲牙器和挡位的冲洗强度、菌斑清除和黏附物去除能力,评估微气泡冲牙器与传统脉冲式冲牙器的清洁性能。结果:2类冲牙器均能达到较大冲洗深度,牙齿表面的黏附物和菌斑经冲牙器的冲洗明显减少,其中使用微气泡冲牙器的实验组效果更好。5组的冲洗强度排序为GN-H组>GN-M组>W-H组>GN-L组>W-L组,菌斑的清除能力排序为GN-H组>GN-M组>GN-L组>W-H组>W-L组,黏附物的去除能力排序为GN-H组>GN-M组>W-H组>GN-L组>W-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类冲牙器均能有效清洁菌斑和黏附物,而微气泡冲牙器性能优于传统脉冲式冲牙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冲牙器 脉冲式冲牙器 菌斑清除 黏附物去除 冲洗强度
下载PDF
微气泡O_(3)/H_(2)O_(2)深度处理某树脂厂二级出水效果与机制
13
作者 陈洋 倪鹏飞 +2 位作者 吴春笃 张波 征晓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8-1166,共9页
针对传统生物降解对树脂废水中苯系物、聚乙烯醇等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不好、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问题,构建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某树脂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对比了微气泡O_(3)曝气与普通O_(3)曝气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效果... 针对传统生物降解对树脂废水中苯系物、聚乙烯醇等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不好、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问题,构建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某树脂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对比了微气泡O_(3)曝气与普通O_(3)曝气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效果,考察了进气O_(3)浓度、H_(2)O_(2)浓度、初始pH对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效果的影响,通过总有机碳验证体系的矿化效果,通过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检测微气泡O_(3)/H_(2)O_(2)体系中的活性物质,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降解前后废水中主要有机物的种类,并对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的机制与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微气泡O_(3)/H_(2)O_(2)体系中微气泡粒径主要分布在10~50μm,平均粒径为32.82μm;与普通O_(3)曝气方式进行对比,微气泡O_(3)体系对COD降解率更高,说明微气泡可以延长O_(3)气泡上升时间,增加O_(3)气泡比表面积,提高O_(3)传质系数和利用率。2)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当O_(3)浓度为60 mg/L、H_(2)O_(2)浓度为29.37 mmol/L、pH为7时,反应60 min后,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树脂厂二级出水的COD降解率为89.53%,处理后出水COD为15.05 mg/L,可达到GB 31572—2015《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EPR试验表明,H_(2)O_(2)可以促进微气泡O_(3)体系产生更多的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从而提高体系的氧化能力和对COD的降解效果。根据GC-MS结果推断O_(3)/H_(2)O_(2)体系降解COD的可能路径,即树脂厂二级出水以长链烷烃和环烷烃类为主的大分子物质在O_(3)的作用下断链、开环,在·OH等自由基的作用下矿化或降解为以小分子有机酸为主的小分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O_(3) 过氧化氢(H_(2)O_(2)) 羟基自由基(·OH) 有机物 树脂废水 深度处理
下载PDF
微气泡曝气流化床反应器的运行性能评估与优势分析
14
作者 曹丽亚 《环保科技》 2024年第4期22-26,共5页
由于反硝化的碳源不足,低C/N废水的氮去除较为困难。本研究采用微气泡曝气流化床反应器处理不同C/N的模拟生活废水,评估其运行性能,并进行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在C/N分别为9、4和3的时候,微气泡曝气流化床COD平均去除率均在90%以上,TN平... 由于反硝化的碳源不足,低C/N废水的氮去除较为困难。本研究采用微气泡曝气流化床反应器处理不同C/N的模拟生活废水,评估其运行性能,并进行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在C/N分别为9、4和3的时候,微气泡曝气流化床COD平均去除率均在90%以上,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42%、73.11%和77.91%,能够实现较完全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从而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节能、节材、节地、高效、资源综合利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曝气 流化床 运行性能 优势
下载PDF
微气泡臭氧工艺应用与处理制药废水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毛纪根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21期85-87,共3页
在污水的深度处理中,臭氧通常作为氧化剂使用。但是,当前的臭氧工艺在处理制药废水时依旧存在利用率偏低、接触不充分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采用新型的微泡投加方式,对传统臭氧工艺进行优化处理,以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同时,微气泡臭氧在... 在污水的深度处理中,臭氧通常作为氧化剂使用。但是,当前的臭氧工艺在处理制药废水时依旧存在利用率偏低、接触不充分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采用新型的微泡投加方式,对传统臭氧工艺进行优化处理,以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同时,微气泡臭氧在进行预处理时会被氧化,从而提供高质量的碳源用于接下来的生物处理环节。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探究不同臭氧投加浓度下,微气泡臭氧预处理后,制药废水中污染物COD和BOD的浓度变化情况,制药废水可生化性显著提高,实验对象为某药厂的制药废水。其检测结果显示:微泡臭氧工艺在制药废水的处理上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使分子量达到理想的状态,与其他臭氧工艺相比,将微泡臭氧工艺作为预处理,可以使分子量在20分钟左右发生反应。这种优化工艺可以有效地处理进水污染物,使高分子有机物同质、单一化,便于微生物后续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臭氧工艺 制药废水 处理效果
下载PDF
潜航器微气泡减阻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16
作者 詹杰民 陆尚平 +2 位作者 李熠华 李雨田 胡文清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近年来微气泡减阻技术应用于水面舰船的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许多舰船已经采用了此类技术。然而该技术在潜航器上的应用整体上仍处于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阶段。以回转体潜航器简化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孔介质来简化喷气小孔,并结合不... 近年来微气泡减阻技术应用于水面舰船的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许多舰船已经采用了此类技术。然而该技术在潜航器上的应用整体上仍处于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阶段。以回转体潜航器简化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孔介质来简化喷气小孔,并结合不可压缩水体和可压缩理想气体的流体体积(VOF)方法,建立了Realizableε-k湍流计算模式。通过拖曳试验验证了多孔介质等效喷气小孔的合理性和数值模式的准确性,结合试验和数值结果探究了微气泡减阻技术对潜航器航行阻力的影响。数值结果显示,气泡对潜航器尾流低速区的改变使尾部压力分布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压差阻力增高。同时气泡可以显著降低其覆盖区域的黏性阻力。并且随着来流速度的提高,气泡覆盖范围扩大,黏性减阻率持续增加。进一步地,建立了加长改进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气泡减阻技术不仅能大幅减小黏性阻力,还能有效减小模型总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减阻 潜航器 拖曳试验 Realizableε-k湍流模式 多孔介质
下载PDF
纳秒脉冲液相放电耦合微气泡固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邝勇 章程 +3 位作者 胡修翠 任晨华 陈根永 邵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3960-3971,共12页
由气液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的活化水富含活性氧和活性氮(NO_(2)^(-)、NO_(3)^(-)、H_(2)O_(2)、O_(3)等),在环境治理、材料合成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提出了一种“多微孔-同轴式”的微气泡等离子体放电结构,微孔和微气... 由气液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的活化水富含活性氧和活性氮(NO_(2)^(-)、NO_(3)^(-)、H_(2)O_(2)、O_(3)等),在环境治理、材料合成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提出了一种“多微孔-同轴式”的微气泡等离子体放电结构,微孔和微气泡的引入降低了在液相中的击穿场强,并且微气泡增加了气液界面的化学反应和活性物质的溶解。以空气为放电气体,主要探究了正、负极性脉冲参数对活化水固氮特性的影响。此外,还考察了气体流速、温度等因素对活化水中的氮特性的影响,并诊断了电学特性。结果表明,正极性放电下NO_(2)^(-)产量和NO_(3)^(-)产量分别为7.2 mg、28.8 mg,相比负极性放电分别高出0.43 mg、3 mg,经计算正极性放电能量效率高达15.02 g/(kW·h)。同时研究发现,当气流流速为2 L/min时,固氮性能最佳;水温越高,氮含量会随着液相分解动力学温度的降低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放电 微气泡 等离子体 固氮
下载PDF
微气泡分散对间甲基苯甲酸合成过程的强化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士磊 郑权 +1 位作者 王岚 王龙耀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9-201,210,共4页
传统的鼓泡塔间二甲苯(MX)氧化生产间甲基苯甲酸(MTA)工业过程中存在反应时间长、转化率低、选择性差等问题。在对物料平衡及反应速率控制步骤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MTA的气相氧化及其微气泡强化分散合成过程。结果表明,采用微孔曝气可以... 传统的鼓泡塔间二甲苯(MX)氧化生产间甲基苯甲酸(MTA)工业过程中存在反应时间长、转化率低、选择性差等问题。在对物料平衡及反应速率控制步骤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MTA的气相氧化及其微气泡强化分散合成过程。结果表明,采用微孔曝气可以得到平均直径30~100μm的微气泡,相界面面积较单管曝气增加了约300倍。当反应压力大于300 kPa时,高沸点酯类及MTA深度氧化副产物增多。在优化反应条件下(130℃、300 kPa、曝气100 L/(m^(3)·s)、钴催化剂摩尔分数为0.5‰)氧化反应5 h时,MX的转化率和MTA的生成率分别可达60.0%和45.0%,提高了氧化反应的效率和MTA的生成率,并且较同等条件下单管曝气的反应时间缩短了约1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甲基苯甲酸 微气泡 反应速率 氧化 强化
原文传递
臭氧化微气泡强化气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游婷 王永磊 +3 位作者 金丽 邵明睿 亓华 韩延镇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4-114,共11页
通过将臭氧与微气泡有机结合,对比分析了臭氧化微气泡强化气浮工艺与传统微孔曝气臭氧气浮工艺在气泡特性、臭氧利用率、常规指标去除、藻细胞再生长抑制等方面的差异,考察了臭氧化微气泡对各类藻源有机物污染指标的去除规律,并对臭氧... 通过将臭氧与微气泡有机结合,对比分析了臭氧化微气泡强化气浮工艺与传统微孔曝气臭氧气浮工艺在气泡特性、臭氧利用率、常规指标去除、藻细胞再生长抑制等方面的差异,考察了臭氧化微气泡对各类藻源有机物污染指标的去除规律,并对臭氧化微气泡与絮体的黏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臭氧化微气泡的直径在43~55μm间分布,微孔曝气臭氧气泡的直径在550~700μm之间,微气泡提高了比表面积并降低了上升速度,相比传统工艺,臭氧的吸收率和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1.9%和46.2%。此外,两种工艺对藻细胞、浊度、UV_(254)的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相比传统工艺,臭氧微气泡强化气浮最高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4.2%、67%、26.8%,经过处理后的出水中藻细胞已无明显的再生长趋势。臭氧投加量的增加降低了气泡直径并增大了气泡密度,微气泡提高了絮凝效率,臭氧破坏了藻细胞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微气泡 气泡特性
下载PDF
基于微气泡强化的浆态床反应器流体力学特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树刚 卢竟蔓 +3 位作者 苏武 黄正梁 谭青峰 帅云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44-1550,共7页
采用电导探针和Pavlov管研究了微气泡对浆态床反应器内气含率和轴向液速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微气泡进气比(Qg-micro/Qg)的增加,平均气含率先增加后减小,最佳Qg-micro/Qg为0.28,反应器底部中心局部气含率显著增加,壁面局部气... 采用电导探针和Pavlov管研究了微气泡对浆态床反应器内气含率和轴向液速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微气泡进气比(Qg-micro/Qg)的增加,平均气含率先增加后减小,最佳Qg-micro/Qg为0.28,反应器底部中心局部气含率显著增加,壁面局部气含率变化较小;随着Qg-micro/Qg增加,反应器底部中心轴向液速逐渐变大,而壁面附近液速方向始终向下;随着反应器轴向高度的增加,气体分布器对局部气含率和轴向液速的影响逐渐减弱,局部气含率径向极差变小,轴向液速的径向分布曲线更加平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态床 微气泡 气含率 轴向液速 气体分布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