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4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自养-异养反硝化脱氮同步去除微污染物
1
作者 曹阳 刘彩虹 +2 位作者 陈子惟 刘乾亮 何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5-1277,共13页
针对固相反硝化体系,以聚己内酯复合花生壳(PCL/PS)的固体碳源为基底,耦合以S和Fe O主导的自养反硝化,构建新型多功能碳源,考察其对典型微污染物(Cr(Ⅵ)、ClO_(4)^(-)、BPA、NPX)与硝酸盐的同步降解效能,探究自养异养共存的反硝化体系... 针对固相反硝化体系,以聚己内酯复合花生壳(PCL/PS)的固体碳源为基底,耦合以S和Fe O主导的自养反硝化,构建新型多功能碳源,考察其对典型微污染物(Cr(Ⅵ)、ClO_(4)^(-)、BPA、NPX)与硝酸盐的同步降解效能,探究自养异养共存的反硝化体系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CL/PS异养反硝化体系具有更好的反硝化脱氮和同步去除Cr(Ⅵ)、BPA性能,对NO_(3)^(-)-N、Cr(Ⅵ)的去除率分别为94%、92%,对NO_(3)^(-)-N、BPA的去除率均可达99%以上;PCL/PS同时耦合Fe O和S的体系反硝化脱氮同步去除ClO_(4)^(-)、NPX性能良好且稳定,在反硝化率均维持90%的基础上,对NO_(3)^(-)-N、ClO_(4)^(-)的去除率分别达90%、96%,对NO_(3)^(-)-N、NPX的去除率分别达96%、99%;固体碳源种类不同,其对微污染物降解去除的选择性也不同.测序结果表明,耦合自养反硝化后,反应体系内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所提高,Clostridium_sensu_strito、Lactococcus和Prevotella是4个固体碳源体系中影响污染物去除性能的主要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碳源 自养反硝化 微污染 同步去除
下载PDF
BER-BCO耦合工艺净化模拟微污染河水及除磷机理研究
2
作者 孙广垠 潘晓敏 +1 位作者 马柏龙 王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2,共6页
针对传统生物膜法对微污染河水脱氮除磷效率不佳的问题,设计了电极生物膜耦合生物接触氧化(BER-BCO)装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碳源、电流密度、水力停留时间、填料填充比对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征阳... 针对传统生物膜法对微污染河水脱氮除磷效率不佳的问题,设计了电极生物膜耦合生物接触氧化(BER-BCO)装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碳源、电流密度、水力停留时间、填料填充比对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征阳极附近沉淀物表面特征官能团,探究系统除磷机理。结果表明,在使用乙酸钠为碳源、电流密度为0.09 mA/cm^(2)、水力停留时间控制为24 h、填料比为40%的条件下,BER-BCO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得到了显著优化;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10%、56.46%、97.93%;最终出水除TN外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水质标准;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阳极附近形成的含磷沉淀物中含有Fe-O键、P-O键、Fe-OH键,表明铁阳极具有高效除磷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生物膜法 生物接触氧化 微污染河水 脱氮除磷 铁阳极
原文传递
生物慢滤系统处理微污染水体的试验研究:两种滤料的对比
3
作者 王文喜 熊楠 +1 位作者 杨晓英 何坚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90,共15页
滤料的特性是决定生物慢滤系统对各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国内外在不同滤料的生物慢滤系统净化效能比较和微生物机制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选用石英砂和活性炭作为生物慢滤系统的滤料,比较了它们在污染物去除和微生... 滤料的特性是决定生物慢滤系统对各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国内外在不同滤料的生物慢滤系统净化效能比较和微生物机制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选用石英砂和活性炭作为生物慢滤系统的滤料,比较了它们在污染物去除和微生物群落方面的异同,并在滤料堵塞时开展了反冲洗实验。结果表明,两柱均需要26 d完成挂膜。挂膜完成后,活性炭柱对浊度、CODMn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2.18%、65.53%和99.37%,而石英砂柱的去除率分别为91.89%、42.91%和98.87%,活性炭柱的去除率优于石英砂柱。在挂膜期间,石英砂柱和活性炭柱都出现了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积累现象。石英砂柱主要的优势菌群为A0839和Rhodobacter,而活性炭柱主要的优势菌群为Ramlibacter、Pseudomonas和Leptospirillum,从微生物群落的角度解释了活性炭柱对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效果优于石英砂柱。活性炭滤料的穿透深度大于石英砂滤料,石英砂柱的滤料主要是前40 cm发生堵塞,而活性炭柱的滤料是前60 cm发生堵塞。在滤料膨胀系数为30%时,石英砂柱和活性炭柱的反冲洗强度分别为6.83 L·m^(-2)·s^(-1)、3.16 L·m^(-2)·s^(-1),活性炭柱的反冲洗水量比石英砂柱少了53.7%。本研究为农村地区慢滤系统滤料的选择提供了技术依据,为滤料的堵塞问题提供了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该技术在农村供水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 生物慢滤 滤料 生物群落 挂膜
下载PDF
水生植物对微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研究综述
4
作者 秦腾 骆辉 +5 位作者 陈厉旻 刘猛 谢士猛 杨明宇 蔡吉祥 何宝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2,共5页
系统总结不同水生植物对河流等微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效率,阐述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净化机制并分析水生植物在净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温度、透明度、污染物浓度)及其互相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挺水植物对Hg、Fe、Cu、Zn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32.... 系统总结不同水生植物对河流等微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效率,阐述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净化机制并分析水生植物在净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温度、透明度、污染物浓度)及其互相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挺水植物对Hg、Fe、Cu、Zn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32.6%~39.7%,44.9%~51.4%,63.7%~70.5%,74.7%~79.4%,沉水植物对Co、Ni、Cu、Zn的去除率分别为44.7%~45.3%,55.7%~59.3%,64.8%~69.4%,61.3%~65.4%。可为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优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植物修复 净化机理 微污染水体
下载PDF
超纯液相环境纳米金属催化降除多元微污染物特性与机理
5
作者 郑伟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7,共12页
集成电路超纯水制备系统的精处理工艺段提供了微污染控制的保障环境。在痕量污染控制环境下,以铂族金属为代表,构建金属纳米粒子对氢氧合成反应的复相催化体系,可以实现多元微污染物的联合降除,进而满足3nm制程超纯水制备系统溶解气体... 集成电路超纯水制备系统的精处理工艺段提供了微污染控制的保障环境。在痕量污染控制环境下,以铂族金属为代表,构建金属纳米粒子对氢氧合成反应的复相催化体系,可以实现多元微污染物的联合降除,进而满足3nm制程超纯水制备系统溶解气体和痕量氧化剂的控制要求。研究阐述和总结了氢氧合成反应的四种反应机制和催化作用机理,重点讨论了金属表面结构、活性位点、形貌尺寸、合金组分、载体性质、液相反应环境对各反应途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的密切影响,形成了洁净水相氢气氧化反应的边界条件,对于金属纳米粒子在超纯水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导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纯水 微污染控制 金属纳米粒子 催化反应活性 选择性
下载PDF
河流微污染水质应急处理方案研究
6
作者 王旭东 杨坤 +2 位作者 吴军港 许昶磊 刘向龙 《清洗世界》 CAS 2024年第2期132-133,137,共3页
工农业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导致水环境污染形势逐渐严峻,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这也意味着净水工艺技术将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借助前沿的技术与方法,我国对河流微污染水源的难题取得了... 工农业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导致水环境污染形势逐渐严峻,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这也意味着净水工艺技术将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借助前沿的技术与方法,我国对河流微污染水源的难题取得了明显进展。在微污染水源方面,应加大对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研究的扶持力度。本文从河流微污染概况、河流微污染水质的应急处理技术、河流微污染水质的应急处理对策展开分析,为处理微污染水源与水环境的整体改善带来了良好契机,希望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微污染 应急处理
下载PDF
微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梁梦霖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267-269,共3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到水体。造成微污染水。如何有效处理微污染水是摆在水处理领域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单一的微污染水处理技术无法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越来越多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被研究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到水体。造成微污染水。如何有效处理微污染水是摆在水处理领域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单一的微污染水处理技术无法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越来越多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被研究使用。文章主要介绍了臭氧组合技术、膜工艺组合技术和光催化氧化组合技术深度处理微污染水,并辅助案例说明,供水处理领域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 臭氧组合技术 膜工艺组合技术 光催化氧化组合技术
下载PDF
氨氧化微生物共代谢去除有机微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朱名扬 《微生物前沿》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本文综述了有机微污染物在污水厂中的去除,其中氨氧化过程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有着促进作用,进而引出氨氧化微生物的共代谢研究。通过分析共代谢过程中的功能性酶以及转化产物的结构分析,了解污染物的去除命运以及影响去除的一些关键... 本文综述了有机微污染物在污水厂中的去除,其中氨氧化过程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有着促进作用,进而引出氨氧化微生物的共代谢研究。通过分析共代谢过程中的功能性酶以及转化产物的结构分析,了解污染物的去除命运以及影响去除的一些关键性因素,为此类污染物去除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氨氧化共代谢是污染物生物去除的主要方式,三种氨氧化微生物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氨单加氧酶作为共代谢转化的功能性酶,使得污染物发生羟基化而被去除。污水厂中的某些参数对共代谢过程存在影响,如氨氮浓度、温度、SRT等,通过优化相关参数达到污染物去除效率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微污染 氨氧化生物 氨单加氧酶 羟基化
下载PDF
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组合对碳氮磷微污染水体净化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于鲁冀 罗宗镔 +2 位作者 汤鹏 李廷梅 彭赵旭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7-922,共6页
为研究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组合对微污染水体中氮磷及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用3种挺水植物、2种沉水植物和1种浮叶植物构建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3种组合,分析了不同组合对化学需氧量(COD... 为研究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组合对微污染水体中氮磷及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用3种挺水植物、2种沉水植物和1种浮叶植物构建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3种组合,分析了不同组合对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和总磷(TP)等的净化效果、水体中氮磷的去向以及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对COD的去除效果和综合评价表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组合的水质净化效果最好;(2)种植水生植物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更加多样的生境,有利于TN、TP等污染物的降解;(3)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组合中根际微生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最主要的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有机污染 氮磷 根际生物 微污染水体
下载PDF
预氧化强化微涡流絮凝处理微污染水的优化
10
作者 戴红玲 林光强 +2 位作者 徐巧玲 贺梦杰 徐琪珂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119,143,共6页
针对常规混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时存在的药剂成本高、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对比研究了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并采用响应面法(RSM)建立了浊度、UV254及CODMn去除率与流量、混凝剂投加量及预氧化剂投... 针对常规混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时存在的药剂成本高、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对比研究了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并采用响应面法(RSM)建立了浊度、UV254及CODMn去除率与流量、混凝剂投加量及预氧化剂投加量间的二次回归模型,研究了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预氧化-微涡流絮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在降低颗粒排斥力和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优于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结合Design-Expert软件预测值与验证实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流量为6.5 m3/h(絮凝时间为15.7 min)、PAC投加量为20.8 mg/L、KMnO_(4)投加量为1.0 mg/L,此条件下浊度、UV_(254)、COD_(Mn)去除率分别为90.69%、69.26%、67.99%。优化后的工艺可为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氧化 涡流絮凝 微污染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原文传递
絮凝颗粒化菌藻系统净化缓流微污染河水
11
作者 张正红 向天勇 +2 位作者 何文辉 石玉波 陆慧明 《环保科技》 2023年第2期7-12,共6页
采用铁镁改性粉煤灰絮凝剂絮凝沉淀得到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颗粒,然后通过颗粒化菌藻系统进行了缓流微污染水体原水净化处理,优化了絮凝剂投加量,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菌、藻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藻液)中絮... 采用铁镁改性粉煤灰絮凝剂絮凝沉淀得到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颗粒,然后通过颗粒化菌藻系统进行了缓流微污染水体原水净化处理,优化了絮凝剂投加量,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菌、藻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藻液)中絮凝剂质量浓度达到500 mg/L以上即可使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率均超过94%;光合细菌、小球藻絮体颗粒总投加量为0.5%(体积比),HRT为48 h,菌/藻比(体积比)为1:1时,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9.86%~62.16%、61.35%~63.72%、76.98%~79.42%和65.48%~68.32%,出水中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1.75~4.31 mg/L、0.18~0.59 mg/L、0.30~0.96 mg/L和0.05~0.09 mg/L,系统具有稳定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颗粒 菌藻系统 净化 微污染 缓流水体
下载PDF
生物沸石反应器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
12
作者 燕可翀 《工业微生物》 CAS 2023年第4期7-9,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质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城市污水治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传统生物滤池在处理污水和再生水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占地面积大、易堵塞等。本文通过使用天然斜发沸石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质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城市污水治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传统生物滤池在处理污水和再生水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占地面积大、易堵塞等。本文通过使用天然斜发沸石制备的生物沸石反应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沸石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污染物去除效果,且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得到主要结论如下: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得出当进水浊度小于5 NTU时,沸石出水浊度可降至0.2 NTU以下;当进水CODMn质量浓度大于3 mg/L时,沸石出水CODMn质量浓度均低于4 mg/L;当进水氨氮质量浓度小于8mg/L时,沸石出水氨氮浓度均低于1 mg/L。说明沸石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沸石 微污染水源 反应器
下载PDF
铁碳微电解材料微污染水体净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晓宇 张朋飞 +2 位作者 彭文启 骆辉煌 赵进勇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我国部分城市中小河湖由于流量小、补水少等原因,形成了微污染水体,此类水体自净能力弱,易发生富营养化和黑臭等现象,从而影响城市水体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和景观使用功能。文中使用自制铁碳微电解材料开展微污染水体修复试验研究。首先通... 我国部分城市中小河湖由于流量小、补水少等原因,形成了微污染水体,此类水体自净能力弱,易发生富营养化和黑臭等现象,从而影响城市水体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和景观使用功能。文中使用自制铁碳微电解材料开展微污染水体修复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小试试验筛选最佳工艺条件,即材料投加比为10∶100(材料体积∶水体积)、反应初始pH值为7.0和反应时间为8.0 h,此条件下NO-3-N、TN、TP及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2%、86.3%、99.1%和68.8%。随后利用该微电解材料开展实际自然景观微污染水体原位修复试验,通过铁碳微电解材料的投加,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大幅度减少,并可原位持续修复70 d以上,水体中氨氮、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94.9%、81.4%和高于91.0%。与此同时,微电解的电化学特性对藻类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叶绿素a质量浓度由初始的288.64μg/L降至59.60μg/L,去除率达到79.0%以上,并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含量持续降低。该研究扩大了铁碳微电解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微污染水体净化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碳电解 微污染水体 原位净化 富营养化控制 氮磷去除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复合潜流-潮汐流人工湿地基质对微污染水体的净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子钰 田伟君 +5 位作者 高惠子 杨淑洁 赵婧 储美乐 张丹彤 江俊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4-112,共9页
为强化组合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水体的修复,构建了两级复合潜流-潮汐流组合人工湿地(IVCW-TFCW1)和一个单独运行的潮汐流人工湿地(TFCW2)。连续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中,COD、NH_(3)-N、TN、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6.69、9.36、14.36和1.03 mg&... 为强化组合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水体的修复,构建了两级复合潜流-潮汐流组合人工湿地(IVCW-TFCW1)和一个单独运行的潮汐流人工湿地(TFCW2)。连续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中,COD、NH_(3)-N、TN、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6.69、9.36、14.36和1.03 mg·L^(-1)的条件下,IVCW-TFCW1能够有效地净化微污染河水,其对COD、NH_(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79%、98.62%、77.24%、18.16%。其中,IVCW对COD、NH_(3)-N的去除率达到87.38%和97.29%,二级TFCW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净化,使其出水浓度降至6.60和0.13 mg·L^(-1),达到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标准。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不同湿地单元对COD、NH_(3)-N、TN的净化效果均表现为:IVCW-TFCW1>IVCW>TFCW2;对于TP的净化效果:TFCW1>IVCW>IVCW-TFCW1。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IVCW中硝化螺菌属丰度显著高于TFCW1和TFCW2。TFCW2中具有除磷作用的黄杆菌属丰度明显高于IVCW和TFCW1,揭示了不同湿地单元微生物进行脱氮除磷机制与净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潜流-潮汐流组合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基质 微污染水体 净化效果 群落分析
下载PDF
EDC指征微污染有机物和亚硝胺副产物去除效能
15
作者 宋阳 彭健珊 +3 位作者 李凯 秦雯 王志红 刘立凡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在臭氧氧化含有不同反应活性的微污染有机物腐殖酸配水和实际水过程中,该文考察紫外吸收(UV_(254))、供电子能力(EDC)的相对剩余量与微污染有机物和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能的关系。UV_(254)、EDC、微污染有机物、N-二甲基亚硝胺(ND... 在臭氧氧化含有不同反应活性的微污染有机物腐殖酸配水和实际水过程中,该文考察紫外吸收(UV_(254))、供电子能力(EDC)的相对剩余量与微污染有机物和亚硝胺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能的关系。UV_(254)、EDC、微污染有机物、N-二甲基亚硝胺(NDMA)和总亚硝胺(TONO)生成势均随着臭氧投加量增大而逐渐降低,而且UV_(254)与EDC相对剩余量具有二阶线性相关性,因为UV_(254)和EDC都包含高活性芳香族化合物,二者降解均呈现良好相关性。UV_(254)、EDC相对剩余量与微污染有机物去除率具有良好的一阶或二阶线性关系,EDC相对剩余量与NDMA、TONO生成势具有良好的一阶或二阶线性关系。因此,使用EDC相对剩余量来同步指征臭氧氧化过程中微污染有机物和亚硝胺副消毒产物的去除效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EDC 微污染有机物 NDMA TONO
原文传递
低温下MBR工艺在微污染水体中的强化脱氮研究
16
作者 付进南 任燕飞 +1 位作者 陈春生 刘纪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0-253,258,共5页
研究了MBR工艺在低温下对微污染水体的强化脱氮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低温下MBR工艺的膜通量降低,影响产水量,但对COD的去除率不受影响,达57.9%,出水COD稳定在20 mg/L以下。在长污泥龄条件下,强化了硝化菌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氨氮的去除... 研究了MBR工艺在低温下对微污染水体的强化脱氮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低温下MBR工艺的膜通量降低,影响产水量,但对COD的去除率不受影响,达57.9%,出水COD稳定在20 mg/L以下。在长污泥龄条件下,强化了硝化菌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氨氮的去除率高达95.6%,出水氨氮达到0.51±0.06 mg/L。证明了在低温条件下通过调整C/N可以提高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TN去除率显著上升到(73.1±3.6)%,出水TN可以控制在4.24±2.11 mg/L,可稳定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R 微污染水体 强化脱氮 低温
原文传递
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7
作者 张艺卓 陈蕾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76-3380,共5页
综述了当今几种较为热门的生物处理技术,如两相分配反应器,微藻-超声波联合处理、固定化生物反应器系统以及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等。同时对采取以上生物技术的混合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包含两个或多个生物系统的混合系统在去除微污染物方... 综述了当今几种较为热门的生物处理技术,如两相分配反应器,微藻-超声波联合处理、固定化生物反应器系统以及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等。同时对采取以上生物技术的混合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包含两个或多个生物系统的混合系统在去除微污染物方面优于任何单一系统,更具成本效益。并提出在未来有必要加强微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不同生物反应器的运行策略和工艺条件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微污染 生物处理技术 联合处理
下载PDF
生物滞留设施有机微污染物去除及迁移模型研究进展
18
作者 黎雨星 李家科 +1 位作者 段小龙 张兆鑫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32-2636,2642,共6页
综述了城市地表径流中OMPs污染现状、来源以及生物滞留设施去除OMPs的效果、机理、影响因素与迁移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城市径流中的OMPs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其在生物滞留设施中的去除主要依靠土壤吸附、植物吸收和生物降解... 综述了城市地表径流中OMPs污染现状、来源以及生物滞留设施去除OMPs的效果、机理、影响因素与迁移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城市径流中的OMPs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其在生物滞留设施中的去除主要依靠土壤吸附、植物吸收和生物降解,通过优化填料设计、布设植物或调节微生物群落等措施可提高OMPs的去除效果。多介质迁移模型在生物滞留设施中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如何量化各环境相间的污染通量及发展空间异质性的迁移模型仍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城市径流 有机微污染 多介质模型
下载PDF
MABR与生物接触氧化池处理微污染原水对比试验研究
19
作者 葛绍根 朱一凡 +1 位作者 苏银祥 甄树聪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22期84-86,共3页
研究MABR膜生物反应装置与传统弹性滤料接触氧化池在处理微污染原水的效果差异及两者的能耗差异方面,探索一条处理微污染原水的新路径。根据建湖县自来水有限公司的MABR膜中试装置实验数据与该公司正在运行的接触氧化池运行数据对比,发... 研究MABR膜生物反应装置与传统弹性滤料接触氧化池在处理微污染原水的效果差异及两者的能耗差异方面,探索一条处理微污染原水的新路径。根据建湖县自来水有限公司的MABR膜中试装置实验数据与该公司正在运行的接触氧化池运行数据对比,发现MABR膜在处理微污染水(COD_(Mn)<10mg/L、NH_(3)-N<3mg/L)中有机物的能力明显高于传统接触氧化池。COD_(Mn)的去除率要高出14%,NH_(3)-N处理率高出20%,同时能耗降低80%以上。应用MABR膜代替接触氧化池悬浮填料处理微污染原水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BR膜 生物接触氧化池 微污染原水 有机物处理
下载PDF
致密型纳滤膜用于微污染地表水深度处理的中试研究
20
作者 王源 刘丹阳 仲丽娟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5,共9页
对于微污染原水,常规工艺处理难以满足出厂水水质要求。考察了致密型纳滤中试装置对微污染地表原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效果,探索了膜污染机制,优化了膜污染的化学清洗方法。中试结果表明,致密型纳滤系统能高效去除无机盐离子和溶解性有机物,... 对于微污染原水,常规工艺处理难以满足出厂水水质要求。考察了致密型纳滤中试装置对微污染地表原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效果,探索了膜污染机制,优化了膜污染的化学清洗方法。中试结果表明,致密型纳滤系统能高效去除无机盐离子和溶解性有机物,其TOC去除率可达94%,出水电导率降低87%。膜污染主要由无机结垢和有机污染组成,前者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后者为多糖和蛋白质。对化学清洗方法的优化结果表明,盐酸(pH=2)结合EDTA(pH=12,5 mmol/L)清洗可以有效恢复膜通量至初始水平。该中试装置运行成本为0.63元/m^(3),建议在实际运行中,可将膜过滤出水和常规工艺出水进行混合作为供水,以达到降低运行成本且保证供水水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原水 纳滤膜 污染 化学清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