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与磁激活细胞分选法对胎儿有核红细胞富集效果的比较
1
作者 杨晓樨 赵营营 +1 位作者 马吉芳 于政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目的分析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与磁激活细胞分选法对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的富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拟于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筛查的11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采集外周肘静脉血10 mL,分别通过硅芯片纳米微流体... 目的分析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与磁激活细胞分选法对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的富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拟于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筛查的11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采集外周肘静脉血10 mL,分别通过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与磁激活细胞分选法对血液样本中FNRBC进行富集。比较两种方案富集前后细胞形态及细胞计数情况,记录两组方案对FNRBC的富集时间及富集所得FNRBC的无菌试验结果。结果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对FNRBC的富集时间长于磁激活细胞分选法(P<0.05);两种方案的无菌试验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磁激活细胞分选法相比,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进行FNRBC富集时所得的总细胞量较少,FNRBC量较多,FNRBC比例较高(P<0.05)。结论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与磁激活细胞分选法进行FNRBC富集所得样本受污染风险均较低,与磁激活细胞分选法相比,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去除混杂细胞的能力较强,且获得的FNRBC数量较多,对FNRBC的富集效果较好,但所需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有核红细胞 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 磁激活细胞分选法
下载PDF
微流体技术在农药制剂加工中的应用
2
作者 高翀 罗青远 +1 位作者 秦敦忠 曹雄飞 《世界农药》 CAS 2023年第4期7-12,共6页
概述了微流体技术发展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微流体技术在农药制剂加工中的实践,介绍了微囊悬浮制剂的加工现状,展望了微流体技术发展前景。
关键词 微流体技术 化工 农药制剂加工应用
下载PDF
基于微流体技术的组织液透皮抽取装置 被引量:5
3
作者 于海霞 栗大超 +1 位作者 刘同坤 徐可欣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1-656,共6页
为了在连续血糖监测中实现微量组织液的透皮抽取和收集,采用微流体技术,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设计加工了组织液透皮抽取装置。首先,采用模塑法加工得到组成装置的4层PDMS。接着,采用氧等离子体键合方法键合P... 为了在连续血糖监测中实现微量组织液的透皮抽取和收集,采用微流体技术,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设计加工了组织液透皮抽取装置。首先,采用模塑法加工得到组成装置的4层PDMS。接着,采用氧等离子体键合方法键合PDMS获得能够产生真空负压的文氏管,用于注入生理盐水、抽取组织液和收集组织液的腔体,控制流体传输的气动阀以及连接各部分的微管路4部分装置。然后,测量文氏管的输出负压和气动阀的关闭压强。最后,检验了装置抽取和收集组织液的功能实现情况。结果显示,将220 kPa(绝对压强)的氮气通入文氏管的输入端口,在文氏管的喉部端口获得了92 kPa(绝对压强)的真空负压。另外,只需低于65 kPa(相对压强)的压强就可以关闭采用PDMS薄膜加工的常开型气动阀。该装置可在气动阀的控制下,利用文氏管产生的真空负压,自动完成生理盐水的注入、组织液的抽取和收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技术 PDMS 文氏管 组织液 连续血糖监测
下载PDF
微流体技术在电子芯片冷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天军 何亚峰 季红宇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7-40,共4页
随着微电子技术向小型化集成化及高频高速方向发展,计算机芯片集成度的提高受到因电子元器件发热而引起的热障所限制,芯片冷却问题成为影响计算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介绍了电子芯片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冷却方法的发展,从冷却驱动... 随着微电子技术向小型化集成化及高频高速方向发展,计算机芯片集成度的提高受到因电子元器件发热而引起的热障所限制,芯片冷却问题成为影响计算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介绍了电子芯片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冷却方法的发展,从冷却驱动器件、微通道结构各个角度论述了微流体技术在电子芯片冷却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微槽道冷却和微喷冷却的微流体技术特征,论述了压电泵、电渗、热管等微流体驱动技术在冷却液驱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冷却 微流体技术 槽道 喷射
下载PDF
微流体技术光/热聚合可控制备Janus核-壳微球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林军 张淼 常振旗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1,共5页
Janus核壳微球是一种结合Janus微球以及核壳微球结构特点的复杂结构微球。它独特的性能在某些领域例如药物的定向输送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然而由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传统制备方法的局限性,该微球的制备存在一定挑战,目前国内外尚无制备... Janus核壳微球是一种结合Janus微球以及核壳微球结构特点的复杂结构微球。它独特的性能在某些领域例如药物的定向输送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然而由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传统制备方法的局限性,该微球的制备存在一定挑战,目前国内外尚无制备该微球的报道。本文利用基于毛细管的微流体控制技术,结合光/热聚合等手段,成功制备出了单分散的Janus核壳微球,并实现了对其大小、形貌以及核数目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技术 光热聚合 可控 Janus核壳
下载PDF
微流体技术制备粒径可控且均一的SDB-TPGDA多孔微球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子凡 韦俊 +2 位作者 付曹飞 李翔 常振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57-1060,共4页
设计构建了可拆装的毛细管基微流体控制系统用于制备具有高度单分散性(CV值为3.78%)的苯乙烯(St)/二乙烯基苯(DVB)/三缩丙二醇双丙烯酸酯(TPGDA)多孔共聚物微球。所制备的单分散性多孔微球在直径250~1 550μm内通过调控分散相... 设计构建了可拆装的毛细管基微流体控制系统用于制备具有高度单分散性(CV值为3.78%)的苯乙烯(St)/二乙烯基苯(DVB)/三缩丙二醇双丙烯酸酯(TPGDA)多孔共聚物微球。所制备的单分散性多孔微球在直径250~1 550μm内通过调控分散相与连续相流量比及连续相黏度实现粒径精准可控。采用光引发聚合实现具有优良球形度微球(Max.D./Min.D.小于1.05)的快速在线制备,光引发聚合速率随着TPGDA在混合单体中质量的增加而增加。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制备单分散性大粒径聚苯乙烯类多孔微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技术 聚苯乙烯类多孔 光引发聚合 三缩丙二醇双丙烯酸酯 疏水催化剂载体 功能材料
原文传递
基于微流体技术分选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正源 徐秀林 王燕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2期229-233,共5页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主要来源于肿瘤组织自发脱落的外周血液中,其对恶性肿瘤传播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已逐渐被认为是肿瘤远处转移的标志。对外周血中极微量的具有特异性、敏感性的CTCs进行分选、富集及检测,不仅...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主要来源于肿瘤组织自发脱落的外周血液中,其对恶性肿瘤传播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已逐渐被认为是肿瘤远处转移的标志。对外周血中极微量的具有特异性、敏感性的CTCs进行分选、富集及检测,不仅有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复发转移监控,还可以为后续的CTCs鉴定和下游单细胞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提供良好基础,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在临床上个性化医疗等领域有重要意义。微流控技术可在微米尺度下整合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方法,实现对微量CTCs的高通量、高效率以及低成本分选富集,该技术发展迅速并已被广泛研究应用。本文对微流控芯片进行CTCs分选富集及捕获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无标记、有标记分选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实例,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对现阶段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微流控CTCs分选芯片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微流体技术 分选 富集 癌症诊断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微流体技术的生物燃料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登 刘均洪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2-737,共6页
为了加快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生物燃料的产量和质量,微流体技术被引入到了生物燃料领域。文章聚焦于微流体技术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微流体技术及装置在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生产中的应用,讨论了影响生物燃料微流体反... 为了加快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生物燃料的产量和质量,微流体技术被引入到了生物燃料领域。文章聚焦于微流体技术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微流体技术及装置在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生产中的应用,讨论了影响生物燃料微流体反应器性能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了微流体技术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技术 生物燃料 生物柴油 生物乙醇 流体反应器
下载PDF
微流体技术在微藻生物柴油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登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71,共5页
聚焦于微流体技术在微藻生物柴油中的应用,归纳了限制微藻生物柴油商业化的技术障碍,重点介绍了微流体技术在产油微藻的筛选、鉴定、培养、采收、浓缩、脂质提取以及微藻原位酯交换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微流体装置在微藻生物柴油中发挥... 聚焦于微流体技术在微藻生物柴油中的应用,归纳了限制微藻生物柴油商业化的技术障碍,重点介绍了微流体技术在产油微藻的筛选、鉴定、培养、采收、浓缩、脂质提取以及微藻原位酯交换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微流体装置在微藻生物柴油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微流体技术在微藻生物柴油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微流体技术 生物反应器
原文传递
微流体技术在蒸汽共注溶剂筛选方向的应用
10
作者 许立宁 王雅琼 《山东冶金》 CAS 2022年第3期88-90,共3页
通过微流体晶片制造技术将储油岩层的地质特征复制到可视化硅晶片上,在晶片内部形成具有微米级联通网络的原油储存空间,向晶片内灌注原油后可模拟原始未被开采的储油岩层。在注满原油的微流体晶片上进行石油开采技术分析实验可将一切实... 通过微流体晶片制造技术将储油岩层的地质特征复制到可视化硅晶片上,在晶片内部形成具有微米级联通网络的原油储存空间,向晶片内灌注原油后可模拟原始未被开采的储油岩层。在注满原油的微流体晶片上进行石油开采技术分析实验可将一切实验现象可视化,实验系统结合光学摄像机和热成像仪,可记录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液体流动状态以及相关的温度分布,为开采技术的筛选提供更精准的实验依据,有效提升后期油田现场实验的成功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晶片制造技术 蒸汽辅助重力采油 蒸汽共注溶剂 热成像 共沸温度
下载PDF
超细HMX的微流体结晶调控及高通量制备
11
作者 姜菡雨 徐司雨 +3 位作者 于谨 刘博 赵双飞 王煊军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8-505,I0002,共9页
为了实现含能材料晶体微观结构的精确控制,提升超细含能材料的晶体品质和质量一致性,以HMX为研究对象,搭建微流体结晶平台,研究在微尺度条件下流体的流动特性,开展浓度、流量等反应参数条件对超细HMX晶体颗粒形态的影响研究,并进行了超... 为了实现含能材料晶体微观结构的精确控制,提升超细含能材料的晶体品质和质量一致性,以HMX为研究对象,搭建微流体结晶平台,研究在微尺度条件下流体的流动特性,开展浓度、流量等反应参数条件对超细HMX晶体颗粒形态的影响研究,并进行了超细奥克托今(HMX)的批量制备探索。结果表明,与心型芯片相比,涡流型芯片具有更好的传质效果和更薄的边界层效应,更适合于脆性晶体的制备。DMSO作为溶剂时,HMX晶体具有较好的形貌,大小均一,球形度高;当流量比R分别为1、5、10时,HMX的平均粒径分别为8.86、4.14和0.86μm,随着R增大,HMX的粒径逐渐变小,粒径分布变窄;通过改变工艺参数,微流体结晶可实现不同形貌、粒径超细HMX的可控制备;利用多层组合与并联分流的方式,实现了超细HMX的高通量制备,该方法不仅混合效率差异小、产品处理量大且设备整体能耗低,可为高品质窄粒径范围微纳米含能材料的高通量制备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微流体技术 超细HMX 流体模拟 结晶调控 高通量制备
下载PDF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及其在微流体侦检技术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鹏 王运斗 +2 位作者 郭立军 伍瑞昌 索再萍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1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应用专利信息分析方法对侦检主流技术——微流体技术进行探索性分析,旨在了解当前微流体技术现状和核心技术。方法:专利信息分析方法。结果:微流体技术还处于技术发展期,专利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程度不高。结论:专利信息分析方法可... 目的:应用专利信息分析方法对侦检主流技术——微流体技术进行探索性分析,旨在了解当前微流体技术现状和核心技术。方法:专利信息分析方法。结果:微流体技术还处于技术发展期,专利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程度不高。结论:专利信息分析方法可用于相关技术的分析,对微流体侦检技术的分析结果可信、技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分析方法 侦检 微流体技术 应用
下载PDF
基于水动力空化的微通道设备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金凤 徐笑 +2 位作者 赵东波 张静 王禹涵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6-675,共10页
针对微通道设备中的水动力空化现象,从限流元件的几何形状及尺寸、工作流体和通道粗糙度3个方面分析了其影响规律.限流元件的常见形状主要有微孔、微文丘里、微隔膜和微柱,不同几何形状的限流元件具有不同的空化流动特性;限流元件自身... 针对微通道设备中的水动力空化现象,从限流元件的几何形状及尺寸、工作流体和通道粗糙度3个方面分析了其影响规律.限流元件的常见形状主要有微孔、微文丘里、微隔膜和微柱,不同几何形状的限流元件具有不同的空化流动特性;限流元件自身的尺寸参数以及尺寸缩小引起的尺度效应都对空化流型起着重要作用.常用的工作流体包含去离子水、乙醇、磷酸盐缓冲盐水(PBS)、制冷剂(R-123)、聚乙烯醇(PVA)微泡(MBs)悬浮液、全氟戊烷(PFC5)悬浮液、二氧化钛(TiO_(2))纳米颗粒悬浮液、多元液体混合物等;与水相比,其余工作流体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空化强度.粗糙度的引入主要体现于通道的表面粗糙元件和侧壁粗糙元件,其空化强度相较于光滑表面得到明显提高.微通道水动力空化设备主要应用于能量收集、液相剥离和生物医学领域.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微尺度水动力空化的研究现状,设想了微通道设备中的水动力空化现象的潜在研究方向及应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设备 微流体技术 限流元件 工作流体 通道粗糙度 水动力空化 空化流型
下载PDF
基于微流体脉冲驱动控制技术的微量试剂分配方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悦 侯丽雅 +3 位作者 朱丽 王洪成 何加桥 章维一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7,共7页
随着生物分析技术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试剂用量已减小至纳升乃至皮升水平,为实现高精度的微量试剂分配,研制了基于微流体脉冲驱动控制技术的双通道微量试剂分配系统,以甘油溶液为分配试剂,研究了试剂粘度、微喷嘴出... 随着生物分析技术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试剂用量已减小至纳升乃至皮升水平,为实现高精度的微量试剂分配,研制了基于微流体脉冲驱动控制技术的双通道微量试剂分配系统,以甘油溶液为分配试剂,研究了试剂粘度、微喷嘴出口内径、驱动频率和电压幅值对分配量的影响,在系统参量驱动电压为70 V、驱动频率为4 Hz、微喷嘴出口内径为100μm的条件下,按照不同比例分配Na2HPO4-KH2PO4溶液,进行混合反应实验,制备具有pH值梯度的3×3磷酸盐缓冲液微阵列,并加入pH值指示剂,检测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H梯度微阵列样点直径相对标准偏差(n=9)为0.8%,样点反应充分、颜色均匀且梯度变化明显。基于微流体脉冲驱动控制技术的微量试剂分配方法分配精度较高、重复性好,能够实现对不同粘度试剂的自动化、并行及微量(pL级)分配,无需独立的"反应池"即可实现多种试剂的微量配比及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试剂分配 双通道 流体脉冲驱动控制技术
下载PDF
以微流体技术构建纹状体神经元流道图案的形态学研究
15
作者 罗亚黎 高侃 徐群渊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3,共9页
在以微流体技术加工的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及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混合物材料上,培养纹状体神经元图案式黏附、生长,为制备神经芯片打好基础。以微流体印刷方法在硅片上微加工四种不同的黏附底物:LN、带正电荷的多聚赖... 在以微流体技术加工的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及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混合物材料上,培养纹状体神经元图案式黏附、生长,为制备神经芯片打好基础。以微流体印刷方法在硅片上微加工四种不同的黏附底物:LN、带正电荷的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PEI和PEI+LN混合物。体外分离培养新生乳鼠纹状体神经元,评价神经元在不同图案化黏附底物上的黏附存活、突起生长状态及形成流道图案的差异;在PEI+LN混合物图案中观察不同线间距对构建神经元流道图案的效果。结果表明,在PEI、PLL及PEI+LN图案表面生长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大于LN组;神经元在PEI+LN混合底物上与单纯PEI、LN、PLL相比更能形成完整的流道图案,在流道间距处于150μm及200μm时更为清晰。研究证实,通过微流体微加工后,由PEI与LN混合形成的粘附底物经优化流道图案规格后,能有效地构建神经元流道图案,有利于制备神经芯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技术 聚乙烯亚胺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俊 周莉 +1 位作者 马莉 郭晓辉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24期4237-4244,共8页
目的分析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在捕捉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和胎盘滋养层细胞(EV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该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筛查的孕妇,利用生物抗原抗体的生化特性辨认,再通过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 目的分析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在捕捉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和胎盘滋养层细胞(EV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该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筛查的孕妇,利用生物抗原抗体的生化特性辨认,再通过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捕捉最大量的fnRBC和EVT。结果孕妇平均年龄(36.9±2.8)岁,平均孕周(20.2±2.3)周,在8 mL母体血中,第1次捕捉fnRBC平均个数为(20.6±6.1)个/mL,第2次为(20.4±5.8)个/mL,两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62,P>0.05);第1次捕捉EVT平均个数为(67.6±7.9)个/mL,第2次为(67.2±8.2)个/mL,两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鉴定fnRBC纯度为(95±2)%,EVT纯度为(93±1)%。结论通过硅芯片纳米微流体技术能较准确捕捉、分离和识别孕妇外周血液样本中的fnRBC和E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芯片 纳米微流体技术 基因芯片 有核红细胞 胎盘滋养层细胞 产前检测
下载PDF
基于双流体动力学的微流体分配新技术
17
作者 张金松 王志亮 张建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81,共6页
根据驱动原理将非接触式微流体分配技术分为间接驱动和直接驱动。现有技术采用间接驱动原理,通过驱动介质与静止流体的动能交换实现流体的运动,完成分配过程。新技术采用直接驱动原理,根据气液两相流理论,将气体和液体射流同时引入混合... 根据驱动原理将非接触式微流体分配技术分为间接驱动和直接驱动。现有技术采用间接驱动原理,通过驱动介质与静止流体的动能交换实现流体的运动,完成分配过程。新技术采用直接驱动原理,根据气液两相流理论,将气体和液体射流同时引入混合腔,在一定的气液流速比范围内,气体和液体射流自发在混合腔内形成气液两相断塞流,可获得均匀间隔、流型稳定的液滴和气泡,气液两相均具有体积一致的特点,可实现不同黏度液体的高频率、微体积的精确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系统 流体分配技术 直接驱动原理 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微流体技术可控制备可缓释纳米颗粒的微米组装体
18
作者 张厚兵 田泰宇 +6 位作者 冯琦 何欣榆 都小姣 董华 熊梦华 闫立峰 王均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40-1247,I0003,共9页
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可缓释纳米颗粒的微米组装体具有可在局部滞留、缓释纳米颗粒从而促进药物组织渗透和细胞摄取等优点.本研究利用微流体技术,发展了一类尺寸可控、可缓释纳米颗粒的微米组装体.通过3-甲基马来酸酐-2-丙酸酯-聚己内酯(PC... 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可缓释纳米颗粒的微米组装体具有可在局部滞留、缓释纳米颗粒从而促进药物组织渗透和细胞摄取等优点.本研究利用微流体技术,发展了一类尺寸可控、可缓释纳米颗粒的微米组装体.通过3-甲基马来酸酐-2-丙酸酯-聚己内酯(PCL-CDM)与聚酰胺-胺树枝状高分子(PAMAM)反应,获得可降解酰胺键桥连的两亲性高分子PCL-Dlinkm-PAMAM,通过控制二者投料比制备得到了接枝不同数量PCL的两亲性高分子(PCL-Dlinkm)n-PAMAM(n=1~5).利用微流体技术将(PCL-Dlinkm)n-PAMAM制备成微米组装体imCluster.imCluster主要通过PCL疏水相互作用组装形成,通过调控微流体水相和油相的流速,可实现尺寸从14~400μm的精确控制.使用接枝不同数量PCL的高分子(PCL-Dlinkm)n-PAMAM(n=1~5)制备imCluster,当n=1或2时,高分子组装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微米级碎片;当n≥3时,高分子可组装形成稳定的球形imCluster.当可降解酰胺键Dlinkm断裂后,PAMAM纳米颗粒可逐渐从imCluster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缓释 米组装体 微流体技术 可控制备 可降解高分子
原文传递
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微流体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涵 孙帅 +3 位作者 董益阳 王斌 刘佳蕙 刘锐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4,共6页
鉴于我国在贝类毒素检测方面相对薄弱的现状,将微流体免疫芯片技术和化学发光分析法相结合来检测贝类毒素,旨在探索一种快速、高效、低耗以及灵敏的检测手段以弥补方法缺陷。选择研究最为广泛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石房蛤毒素(STX)作为研... 鉴于我国在贝类毒素检测方面相对薄弱的现状,将微流体免疫芯片技术和化学发光分析法相结合来检测贝类毒素,旨在探索一种快速、高效、低耗以及灵敏的检测手段以弥补方法缺陷。选择研究最为广泛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石房蛤毒素(STX)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酶联免疫反应(ELISA)为原理的石房蛤毒素检测试剂盒在微流体免疫芯片-化学发光检测平台进行实验,绘制出STX标准曲线并计算出检测限。首先在羧基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包被抗体并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对底物流速和底物溶液的稀释倍数等进行优化,最后对市场上的贝类进行了实际样品的检测。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STX的检测限为0.005675 ng/m L,而传统方法的检测限为5 ng/m L,表明应用微流体芯片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流体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 麻痹性贝类毒素
下载PDF
多功能纳米纤维微流体纺丝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婷婷 刘吉东 +4 位作者 解安全 程恒洋 杜湘云 胡霞红 陈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8-165,共8页
为进一步推广微流体纺丝技术,综述了国内外微流体纺丝技术的制备机制及其在制备荧光杂化微纤维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将微流体纺丝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熔融纺丝技术以及气喷纺丝技术在成形机制与工艺参数、纤维形貌(竹节状纤维、Janu... 为进一步推广微流体纺丝技术,综述了国内外微流体纺丝技术的制备机制及其在制备荧光杂化微纤维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将微流体纺丝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熔融纺丝技术以及气喷纺丝技术在成形机制与工艺参数、纤维形貌(竹节状纤维、Janus纤维)与结构特征等方面做了比较,为微流体纺丝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介绍了用微流体纺丝技术纺制的荧光微纤维在荧光编码、光学传感和多信号分析等材料领域的应用,并对微流体纺丝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纺丝技术 荧光杂化纤维 竹节状纤维 Janus纤维 光学传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