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2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磁分离
1
作者 金彦 王敬依 +4 位作者 程佳宁 于乐民 张壁臣 张一博 许童羽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09,共10页
开发一种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分离与富集的免疫磁分离微流控系统,该系统由微流控芯片、微控制器、电磁分离与混合模块组成,具备电磁驱动混合和磁分离功能,能够实现免疫磁珠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孵育、分离与富集。在最优条件下,可... 开发一种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分离与富集的免疫磁分离微流控系统,该系统由微流控芯片、微控制器、电磁分离与混合模块组成,具备电磁驱动混合和磁分离功能,能够实现免疫磁珠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孵育、分离与富集。在最优条件下,可以在13 min内实现对牛奶样品中浓度范围为2×10^(1)~2×10^(6) CFU/m L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捕获与分离,捕获率在33.3%~67.5%之间,最低检测限为20 CFU/m L。因此,这种高度集成的免疫磁分离微流控系统能够从复杂食品基质中迅速、准确地富集目标细菌,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应对食源性疾病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免疫磁珠 免疫磁分离 主动电磁混合 微流控芯片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案例
2
作者 王莹 吴建宁 +6 位作者 王阳 蔡成杰 封莹洁 孟鸽 刘华雷 蔡玉梅 李阳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发展而来的,它利用独特的芯片结构,可以精确控制和处理微小液滴和生物样品,整合多种反应,从而实现对动物疫病的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诊断。本综述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种类、原理及结构特...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发展而来的,它利用独特的芯片结构,可以精确控制和处理微小液滴和生物样品,整合多种反应,从而实现对动物疫病的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诊断。本综述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种类、原理及结构特点,重点阐述了动物细菌病和病毒病高通量检测中的应用案例,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旨在为动物疫病病原的快速、高通量检测研究提供基础,推动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增强对动物疫病防控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动物疫病 诊断 应用案例
下载PDF
脑胶质瘤微流控芯片模型的构建及中药半枝莲药效评价应用研究
3
作者 游飘雪 陈兰 +3 位作者 施艺玮 王辉 晁亮 洪战英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年第2期59-66,共8页
目的构建一种脑胶质瘤微流控芯片模型,模拟肿瘤微环境,用于抗脑胶质瘤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将神经胶质细胞瘤细胞U251接种于不同培养方式的微流控芯片内,对所构建的模型内细胞的活力和肿瘤微环境进行表征,采用荧光染色法评价阳性药替莫唑... 目的构建一种脑胶质瘤微流控芯片模型,模拟肿瘤微环境,用于抗脑胶质瘤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将神经胶质细胞瘤细胞U251接种于不同培养方式的微流控芯片内,对所构建的模型内细胞的活力和肿瘤微环境进行表征,采用荧光染色法评价阳性药替莫唑胺(TMZ)和多西他赛(DOC)对模型内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将该模型应用于中药半枝莲提取液抗脑胶质瘤的药效评价。结果所构建的U251微流控芯片模型中细胞具有较高活力,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肿瘤缺氧的微环境;芯片中U251细胞的活力随着阳性药浓度的升高而降低,3D培养的U251细胞活力高于2D培养(P<0.05);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随着阳性药浓度的升高而下降;2 mg/ml半枝莲提取液可以一定程度上杀伤U251细胞,并可以降低模型内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结论成功构建了能有效模拟肿瘤微环境和快速评估抗肿瘤药效的脑胶质瘤微流控芯片模型,为抗脑胶质瘤中药的药效评价和活性成分筛选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微流控芯片 肿瘤微环境 药效评价 半枝莲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评估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
4
作者 闻哲嘉 吕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91-2096,共6页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薄型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但存在剂量难以控制、取样困难等问题。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低消耗、操作简便等优点,为模拟子宫内膜细胞在体微环境提供了新途径。目的:利用三通道微流控芯片构建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子...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薄型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但存在剂量难以控制、取样困难等问题。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低消耗、操作简便等优点,为模拟子宫内膜细胞在体微环境提供了新途径。目的:利用三通道微流控芯片构建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研究模型。方法:从1名女性外周静脉血中提取富血小板血浆。采用含不同浓度[0%(对照),0.5%,1%,2%]富血小板血浆的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培养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胶制备微流控芯片,该微流控芯片设计有3个通道,中间通道为细胞外基质水凝胶通道,左右两侧分别为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富血小板血浆通道,3个通道之间保存有可以相互沟通以及实现物质交换的面积,实验组两侧通道分别加入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和含0.5%富血小板血浆的无血清培养基,对照组两侧通道分别加入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和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共培养48 h后,采用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增殖与迁移。结果与结论:(1)细胞划痕实验和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5%,1%,2%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迁移与增殖(P <0.05),并且0.5%浓度富血小板血浆的促进细胞迁移与增殖作用强于其他2个浓度(P <0.05);(2)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更强;(3)实验证实通过三通道微流控芯片可以模拟子宫内膜细胞的微环境,同时利用该系统验证了富血小板血浆可显著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富血小板血浆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子宫内膜增殖 迁移 细胞外基质 薄型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相关疾病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技术检测产毒型艰难梭菌方法的建立与性能评价
5
作者 程泓睿 宋小军 +6 位作者 陈毓 张萌 蔡梦婷 朱坤 邰玉蕾 应士波 金大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9,共8页
目的 采用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产毒型艰难梭菌检测方法,评价其性能。方法 根据艰难梭菌tcdB和tpi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产毒型艰难梭菌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检测限、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收... 目的 采用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产毒型艰难梭菌检测方法,评价其性能。方法 根据艰难梭菌tcdB和tpi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产毒型艰难梭菌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检测限、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收集临床腹泻患者粪便样本,平行采用Xpert C.difficile/Epi、VIDAS CDAB和本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本进行艰难梭菌分离培养和tcdB毒素基因PCR鉴定。结果 本方法与其他腹泻相关病原菌均无交叉反应,两个浓度的tcdB和tpi基因阳性质粒(10^(5)和10^(2) copies/μL)检测重复性均为100%,且采用分别保存3、6、9和12个月的PCR试剂和制备的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2个浓度质粒检测,结果均呈现阳性。产毒型艰难梭菌检测限为10 copies/μL。本试验方法检测到艰难梭菌阳性33例(33/215,15.3%),与Xpert C.difficile/Epi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65)。以Xpert C.difficile/Epi检测结果为标准,本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100.0%、100.0%和98.9%,显著高于VIDAS CDAB方法(60.0%、98.9%、91.3%、92.7%)(Kappa=0.714,OR=157.50,95%CI:62.03~847.28,P=0.013)。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方法特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良好,可快速、准确地检测临床腹泻样本中的产毒型艰难梭菌,可用于门急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流行病学现场等的艰难梭菌感染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 微流控芯片 免疫层析 检测
下载PDF
微生物聚焦的微流控芯片研究
6
作者 袁宇鹏 蒋卓雅 +2 位作者 李顺波 龙帅 李小飞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0,共6页
针对流式细胞仪中聚焦细菌、酵母菌等小直径微生物困难的问题,开展微生物聚焦的微流控芯片研究。在传统直通道的基础上设计新型方形通道,建立方形通道微流控芯片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流体与运动轨迹的有限元仿真实现对通道宽度、长度等结... 针对流式细胞仪中聚焦细菌、酵母菌等小直径微生物困难的问题,开展微生物聚焦的微流控芯片研究。在传统直通道的基础上设计新型方形通道,建立方形通道微流控芯片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流体与运动轨迹的有限元仿真实现对通道宽度、长度等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通道宽度为20μm、单位长度为80μm时,粒子仿真运动范围为通道的63%。提出了基于硅基衬底的微流控芯片制备方法,制备出方形通道微流控芯片实物。搭建了流式细胞仪原理样机,对方形通道微流控芯片进行了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道总长度约为2.16 cm,酵母菌实际运动范围为70%,表明微流控芯片可达到聚焦酵母菌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聚焦 方形通道 粒子轨迹仿真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和细胞检测的单细胞分离方法
7
作者 梁权伟 关一民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79,83,共5页
为了实现高通量、高准确性和高克隆活性的单细胞分离。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和单细胞检测的新型单细胞分离方法。并对该方法在检测仓鼠卵巢细胞亚株(CHO-K1)细胞的准确性以及分离后的单细胞克隆活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CMOS-MEMS微... 为了实现高通量、高准确性和高克隆活性的单细胞分离。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和单细胞检测的新型单细胞分离方法。并对该方法在检测仓鼠卵巢细胞亚株(CHO-K1)细胞的准确性以及分离后的单细胞克隆活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CMOS-MEMS微流控芯片为核心,设计了识别640个喷嘴轮廓并定位喷嘴号的图像算法,将单细胞图像送入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中,检测轮廓清晰、形状合适的单个细胞。然后,微流控芯片上的加热电阻通过解码数据通电,利用热发泡喷墨打印原理将单个细胞瞬间喷射到指定位点,将识别到的单细胞连续打印。实验结果表明:CHO-K1单细胞检测平均精度可以达到94.03%,单克隆存活率可以达到87.18%。与有限稀释法(单细胞率提高70.42%,单克隆率提高66.68%)相比,该方法的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分离 微流控芯片 热发泡喷墨打印 有限稀释法
下载PDF
用于土壤中氮钾含量快速测定的非接触电导微流控芯片 被引量:3
8
作者 洪炎 王乐 +5 位作者 王儒敬 苏静明 李浩 张家宝 郭红燕 陈翔宇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目的/意义]土壤中氮、钾元素在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快速定量检测土壤中氮、钾含量对指导精确施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土壤氮、钾含量检测方法十分必要。[方法]本研究建立一种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 [目的/意义]土壤中氮、钾元素在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快速定量检测土壤中氮、钾含量对指导精确施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土壤氮、钾含量检测方法十分必要。[方法]本研究建立一种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微流控芯片电泳和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Capaci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ion,C4D)方法,快速定量检测土壤中氮、钾养分离子。通过微流控电泳芯片实现对土壤中多种离子快速分离,利用C4D进行电导率变化的精准测量。基于检测器工作频率输出响应特性,激励电压响应特性和电泳电压,确定最佳分离和检测性能。[结果和讨论]该方法对钾离子(K+)、铵根离子(NH4+)和硝酸根离子(NO_(3)^(-))标准溶液的检测限(S/N=3)分别为0.5、0.1和0.4 mg/L。K^(+)、NH_(4)^(+)和NO_(3)^(-)在0.5~40.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4、0.997和0.990,表明该方法可以对土壤中氮、钾养分离子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峰高、峰面积和出峰时间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可重复性实验,其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4.4%,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此外,对土壤样品进行测试,K^(+)和NH_(4)^(+)可实现完全分离以及同步检测,其检测效率明显提高。通过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率实验,回收率保持在81.74%~127.76%。[结论]本研究为土壤氮钾养分离子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电导检测 微流控芯片 土壤养分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微流控芯片离心进样机设计
9
作者 宋满仓 张泽朋 刘军山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17期73-77,共5页
针对某种微流控芯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证微腔室全部充满样品液的要求,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的离心进样机。硬件方面,选用STM32F103ZET6型单片机作为控制器,选用ECMAC20602RS型伺服电机作为驱动电机,选用TK6051iP型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 针对某种微流控芯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证微腔室全部充满样品液的要求,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的离心进样机。硬件方面,选用STM32F103ZET6型单片机作为控制器,选用ECMAC20602RS型伺服电机作为驱动电机,选用TK6051iP型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了设备的整体硬件结构。软件方面,编写了基于Modbus协议的串口通信程序,设计了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了设备的控制程序流程。通过实验对设备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转速和时间分别设置为1500 r/min和120 s时,微腔室全部充满样品,并且没有出现液体渗漏,满足了微流控芯片的进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M32 微流控芯片 离心机 进样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牵引力/硬度双重探针开发及应用
10
作者 韦富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8-288,共1页
目的力学因素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硬度、牵引力等力学属性在发育的过程中会随着细胞位置的改变发生剧烈而迅速地变化,目前通过不同的探针分别对细胞硬度和牵引力进行测量的方法难以全面反映胚胎发育过程中力学属性... 目的力学因素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硬度、牵引力等力学属性在发育的过程中会随着细胞位置的改变发生剧烈而迅速地变化,目前通过不同的探针分别对细胞硬度和牵引力进行测量的方法难以全面反映胚胎发育过程中力学属性的变化,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可以原位测量硬度/牵引力双重属性的办法。方法通过微流控系统,用聚乙二醇凝胶包裹铂钴合金十字结构,制备成直径50μm探针。通过显微注射将探针注射到斑马鱼胚胎内。该探针在初始状态下处于高硬度状态,可测量细胞/组织硬度。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聚乙二醇凝胶解聚,探针硬度下降,在周围细胞的挤压下产生形变,可测量细胞/组织产生的牵引力。结果使用4000高斯的脉冲磁场对该探针进行磁化,随后用15高斯交变磁场驱动探针刚性旋转,测得胚胎组织的硬度在100~300 Pa范围内。紫外光照射后探针测得胚胎组织产生的平均牵引力约为250 Pa,卵黄组织产生的平均牵引力约为50 Pa。结论微流控系统制备的牵引力/硬度双重探针在斑马鱼胚胎中成功实现硬度、牵引力的原位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系统 周围细胞 胚胎组织 牵引力 微流控芯片 原位测量 力学因素 斑马鱼胚胎
原文传递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细胞动力学研究
11
作者 覃开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8-278,共1页
在体细胞微环境中的体液处于流动状态,流体中包含大量动态变化的生物化学信息。当细胞感受到来自于微环境的动态信息刺激后,产生细胞内的信息响应,从而对细胞自身的功能和行为进行调控。细胞动力学以系统动力学的观点研究细胞事件的动... 在体细胞微环境中的体液处于流动状态,流体中包含大量动态变化的生物化学信息。当细胞感受到来自于微环境的动态信息刺激后,产生细胞内的信息响应,从而对细胞自身的功能和行为进行调控。细胞动力学以系统动力学的观点研究细胞事件的动态变化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细胞结构和功能及整体行为的影响。目的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体外模拟细胞外微环境信号,开展细胞动力学研究。方法细胞动力学实验分析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模拟细胞外动态微环境信号,对芯片上的细胞施加动态力学和生化信号刺激,用多模态光学成像技术检测分析细胞事件的动态变化;细胞动力学理论分析则基于实验观测数据和细胞生物学机理建立描述细胞动力学机理模型,或建立数据驱动“黑箱”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讨论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为细胞动力学实验分析提供精准的动态力学和生化信号微环境;细胞动力学机理模型可描述和解释实验观测的现象,为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探索提供定量线索;细胞动力学数据驱动模型可为细胞层面的疾病诊断与药物评估提供定量指标。结论细胞动力学分析可为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探索、疾病诊断与药物评估等方面提供动态定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技术 光学成像技术 细胞动力学 数据驱动模型 疾病诊断 信息刺激 动态力学 系统动力学
原文传递
采用电解预刻蚀实现高界面结合强度的镍/钢微流控芯片模芯
12
作者 杜立群 王帅 +1 位作者 郭柄江 王忠民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141-152,共12页
采用微电铸工艺制作微流控芯片金属模芯的过程中,金属基底与沉积层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制约着金属模芯的成品率、制作周期、制作成本以及使用寿命。以NAK80模具钢基底和镍铸层的结合界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解预刻蚀的方法提高界面结合强... 采用微电铸工艺制作微流控芯片金属模芯的过程中,金属基底与沉积层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制约着金属模芯的成品率、制作周期、制作成本以及使用寿命。以NAK80模具钢基底和镍铸层的结合界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解预刻蚀的方法提高界面结合强度。首先,为探究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因素,开展数值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界面结合强度随表面粗糙度和刻蚀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增大的规律。为优选电解预刻蚀的工艺参数,开展刻蚀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电压为0~20V时,基底表面粗糙度随刻蚀电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优选电压为11.15V;当刻蚀电压一定时,刻蚀深度随刻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为保证电沉积后铸层无缺陷,缩短电铸和后处理时间,针对60μm宽度的流道式芯片模芯,将刻蚀深度优选为30μm,以此获得优选的刻蚀时间为53s。基于以上仿真和实验结果,制作出了铸层厚度为40μm、整体尺寸为65mm×65mm的微流控芯片金属模芯。采用拉伸法测得界面结合强度为178.46MPa,相比于无刻蚀方法,电解预刻蚀后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了5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模芯 界面结合强度 电解刻蚀 电铸 内聚区模型
原文传递
微流控芯片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3种猪圆环病毒 被引量:2
13
作者 石艳萍 邓飞 +6 位作者 周丽媛 李丽 邵靓 陈斌 张孟思 邱明双 陈弟诗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为建立快速区分3种猪圆环病毒(PCV2、PCV3和PCV4)的现场检测方法,采用微流控芯片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收集3种猪圆环病毒临床阳性样本进行核酸提取,与市场上3种猪圆环病毒荧光探针法检测... 为建立快速区分3种猪圆环病毒(PCV2、PCV3和PCV4)的现场检测方法,采用微流控芯片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收集3种猪圆环病毒临床阳性样本进行核酸提取,与市场上3种猪圆环病毒荧光探针法检测试剂盒进行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同步比对。结果显示:微流控芯片LAMP法在3种猪圆环病毒联检测试中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可以在30 min内,实现不低于荧光定量PCR法的敏感性;与非洲猪瘟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和猪细小病毒临床阳性样本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测试3种猪圆环病毒重复性Ct值变异系数(CV)均在2%以下,稳定性好。结果表明:3种猪圆环病毒微流控芯片快速联检技术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强,检测速度快,环境要求低,可以满足现场检测的要求,适用于养猪场等场所的猪圆环病毒现场快速检测。本方法的建立为猪相关病原体的现场快速核酸检测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 微流控芯片 环介导恒温扩增 快速检测 核酸检测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创伤弧菌特异性引物的筛选及验证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小红 禹乐 +1 位作者 朱启淦 孟加榕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1期1579-1585,1594,共8页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弧菌的特异性引物,通过微流控芯片技术进行一站式检测,为快速检测出病原体奠定基础。方法通过NCBI网站获取靶基因序列,采用MEGA7.0软件对齐后设计出19对引物,BLAST确定引物的特异度,再通过引物性能、灵敏度、快速变...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弧菌的特异性引物,通过微流控芯片技术进行一站式检测,为快速检测出病原体奠定基础。方法通过NCBI网站获取靶基因序列,采用MEGA7.0软件对齐后设计出19对引物,BLAST确定引物的特异度,再通过引物性能、灵敏度、快速变温实验筛选适用于微流控的引物,最后对引物的特异度与灵敏度进行评价。结果成功筛选出1对适用于微流控的引物vvhA10,微流控检测结果发现其特异度与灵敏度较高。结论筛选出适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引物,用于全自动微流控检测可以满足应急检测或现场快速检测等方面的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创伤弧菌 引物筛选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即时检测
下载PDF
基于微结构复制精度的COC微流控芯片注塑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于锰 徐林龙 +1 位作者 张亚军 金志明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04,115,共4页
微流控芯片在生化分析、医疗检测、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聚合物基微流控芯片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兼容性、相对较低的价格,注塑成型是其重要的量产方式之一。因此,设计了一种用于流体混合的聚合物基注射成型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在生化分析、医疗检测、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聚合物基微流控芯片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兼容性、相对较低的价格,注塑成型是其重要的量产方式之一。因此,设计了一种用于流体混合的聚合物基注射成型微流控芯片。基于正交实验和极差分析,探究了熔体温度、冷却时间、注射速度对芯片收缩率的影响,并且,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了微流控芯片的复制精度,降低了其收缩变形量。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熔体温度为250℃、注射速度为120 mm/s、冷却时间为10 s,在该条件下,微流控芯片主流道宽度为360.876μm,主流道深度为66.15μm,混合微通道鱼骨部分相对微通道顶部深度为106.92μm,微通道底部的粗糙度为0.19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注塑加工 COC 正交实验 优化
原文传递
聚合物微流控芯片的键合技术与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怡 王晓东 王立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3012-3018,共7页
在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中,键合是关键技术之一,基片与盖片只有通过键合才能形成封闭的微通道,因此键合质量直接影响芯片的制作质量。对键合方法进行了分类,综述了目前已有的芯片键合技术及方法,分析了各种键合方法在制作质量、制作效率以... 在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中,键合是关键技术之一,基片与盖片只有通过键合才能形成封闭的微通道,因此键合质量直接影响芯片的制作质量。对键合方法进行了分类,综述了目前已有的芯片键合技术及方法,分析了各种键合方法在制作质量、制作效率以及是否适用于批量化制作等方面的局限性,详细介绍了具有效率高、适合批量化生产等优点的超声波键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的键合技术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工艺 生化MEMS器件
下载PDF
低成本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综述 被引量:11
17
作者 范一强 王洪亮 张亚军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9年第5期1-5,共5页
针对传统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成本高昂、耗时长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多种低成本的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在聚合物、纸等材料上加工、完成了能够满足其应用需求的微流控芯片。对当前各类基于聚合材料的低成本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进行了梳理和... 针对传统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成本高昂、耗时长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多种低成本的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在聚合物、纸等材料上加工、完成了能够满足其应用需求的微流控芯片。对当前各类基于聚合材料的低成本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低成本微流控芯片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流控芯片 纸基微流控芯片 低成本微流控芯片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欣玥 何耀红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4期364-369,共6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广泛的肺泡-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特征的临床综合征。ARDS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极高。在针对ARDS的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广泛的肺泡-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特征的临床综合征。ARDS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极高。在针对ARDS的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中,现有的体外模型如细胞、动物、类器官等在模拟ARDS真实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肺芯片是一种用于体外构建人体器官生理病理微环境的新技术,能更准确地模拟体内微环境,在ARDS等肺部疾病的研究工作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该文综述了ARDS实验研究常用模型平台的优势与差别,重点介绍了肺芯片模型在ARDS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流控芯片技术 体外模型 芯片
下载PDF
仪器分析化学实验:降钙素原快速定量微流控芯片检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辜敏 熊桧文 +2 位作者 刘丽玲 孔继烈 方雪恩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87-93,共7页
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降钙素原含量的蛋白免疫分析实验,通过溶液的配制、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标准曲线的绘制和未知液样本测试等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微流控芯片技术这一新兴科学研究领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 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降钙素原含量的蛋白免疫分析实验,通过溶液的配制、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标准曲线的绘制和未知液样本测试等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微流控芯片技术这一新兴科学研究领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在培养化学研究兴趣的同时提升创新思维和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降钙素原 仪器分析化学实验
下载PDF
用于循环肿瘤细胞分选的双螺旋惯性微流控芯片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亚菲 祖向阳 +1 位作者 宋克纳 胡志刚 《制造业自动化》 2024年第3期50-53,共4页
在弯曲流道中流体的惯性效应明显时,微流道中的微球受到惯性升力和Dean曳力发生侧向运动,从而实现微球分离。使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双螺旋微流控芯片模型,然后用Meshing软件进行网格划分,采用AnsysFluent软件对微流体中微球的运动状态... 在弯曲流道中流体的惯性效应明显时,微流道中的微球受到惯性升力和Dean曳力发生侧向运动,从而实现微球分离。使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双螺旋微流控芯片模型,然后用Meshing软件进行网格划分,采用AnsysFluent软件对微流体中微球的运动状态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在较宽的雷诺数(25-375)下,双螺旋微流控芯片在惯性分选不同大小的微球时,S型结直经(2.25mm、2.7mm、3.15mm)、通道高度(100μm、125μm、150μm)对微球分选均有影响,微球的聚焦情况与微通道结构有关,通道结构改变,导致惯性升力和Dean曳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微球在微通道中的聚焦情况。在S型结直径为2.7mm、通道高度为100μm,雷诺数为200时,各微球之间距离最大,分选效果最佳。本研究为设计用于分选循环肿瘤细胞的微流控芯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效应 CTCs分选 微流控芯片设计 仿真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