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4种耐盐植物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侯晖 龚佳 +4 位作者 谢沁宓 赵宏亮 程昊 王芳 倪细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73,共13页
为探讨盐碱地耐盐植物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黑果枸杞、沙棘、银水牛果和柽柳4种耐盐植物为材料,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NaCl和NaHCO_(3)溶液模拟不同盐碱胁迫条件,设置中度盐胁迫(T1,500 mmol·L^(-1)NaCl)、... 为探讨盐碱地耐盐植物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黑果枸杞、沙棘、银水牛果和柽柳4种耐盐植物为材料,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NaCl和NaHCO_(3)溶液模拟不同盐碱胁迫条件,设置中度盐胁迫(T1,500 mmol·L^(-1)NaCl)、重度盐胁迫(T2,750 mmol·L^(-1)NaCl)、中度碱胁迫(T3,500 mmol·L^(-1)NaHCO_(3))和重度碱胁迫(T4,750 mmol·L^(-1)NaHCO_(3))处理,以浇灌自来水为对照(CK,0 mmol·L^(-1)),分别测定不同处理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测定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耐盐植物的土壤有机质随盐碱胁迫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且种植1 a后土壤有机质呈降低趋势;不同盐碱胁迫下土壤全N、全P和全K含量也呈降低趋势,但方差分析显示差异不显著,种植1 a后的土壤全N、全P和全K含量升高。柽柳和黑果枸杞根际土壤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比沙棘和银水牛果高,但丰富度、Shannon均匀度和Simpson指数在不同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N和有机质与AWC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N与微生物Shann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P与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能力由大到小为胺类、多聚物类、糖类,其次是氨基酸类、羧酸类。因此,耐盐植物有利于提高根际土壤养分,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盐碱地区生态恢复的一项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植物 盐碱胁迫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独山子区优势草本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悦 吕光辉 李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10-3117,共8页
以独山子区3种优势草本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丰富度指数Shannon(H)和均匀度指数Mc Intosh(U)均存... 以独山子区3种优势草本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丰富度指数Shannon(H)和均匀度指数Mc Intosh(U)均存在不同差异,且博乐蒿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优于非根际土壤及其他两种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糖类、脂类、酸类和胺类碳源物质比较敏感,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敏感于酸类、氨基酸类以及糖类碳源,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更强,且不同植物根际环境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不同;微生物活性、丰富度指数和微生物均匀度指数与土壤pH值、SOM、AP和NO-3-N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博乐蒿根际土壤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均较高,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在独山子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中可对其进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种 根际土壤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独山子区 Biolog-ECO微平板
下载PDF
生草提高山核桃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29
3
作者 吴家森 张金池 +1 位作者 钱进芳 黄坚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11-117,共7页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中国特有的高档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但高强度经营导致林地土壤性质的改变,为了解生草对土壤的修复效果,在山核桃主产区设置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黑麦草(Lolium...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中国特有的高档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但高强度经营导致林地土壤性质的改变,为了解生草对土壤的修复效果,在山核桃主产区设置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免耕4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草栽培后,山核桃林地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分数显著增加,与免耕相比,种植油菜、黑麦草、紫云英4 a后土壤TOC分别提高了23.12%,26.61%和24.74%,增加的组分以羰基碳为主,但并未改变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的质量分数,MBC增加了138.61%~159.68,WSOC提高了56.24%~69.47%%。3种生草的土壤微生物活性(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显著高于免耕,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H)和均匀度指数(evenness index,E)则表现为油菜、紫云英处理显著高于免耕。研究表明,生草栽培能有效提高林地土壤TOC质量分数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为山核桃林地土壤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微生物 山核桃 生草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DEHP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0
4
作者 秦华 林先贵 +1 位作者 陈瑞蕊 尹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29-834,共6页
选用肥熟旱耕人为土(黄棕壤),设置了在土壤中施加100 mg kg-1 DEHP与不施加DEHP两个水平,盆栽试验研究了DEHP对土壤脱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施加DEHP显著抑制了土壤脱... 选用肥熟旱耕人为土(黄棕壤),设置了在土壤中施加100 mg kg-1 DEHP与不施加DEHP两个水平,盆栽试验研究了DEHP对土壤脱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施加DEHP显著抑制了土壤脱氢酶活性,30 d时与对照相比降低了约30%, 第60 d时尽管有缓慢的回升,但仍明显低于对照(p<0.05)。从BIOLOG反应的结果可以看出,DEHP也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均度均显著低于无污染的对照,说明DEHP的污染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下降。种植植物对土壤脱氢酶和微生物活性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DEHP的毒害作用,但并未消除DEHP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HP 土壤脱氢酶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绿豆
下载PDF
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73
5
作者 安韶山 李国辉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225-5234,共10页
选择宁南山区9种典型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方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活性(AWCD)、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除冰草外... 选择宁南山区9种典型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方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活性(AWCD)、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除冰草外,其他各种植物的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活性AWCD、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均比非根际土壤的高;9种典型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碳源利用类型是羧酸类和氨基酸类,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碳源利用类型是羧酸类、胺类、氨基酸类;微生物活性、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微生物均匀度指数两两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化学性质各指标之间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植物 根际土壤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宁南山区
下载PDF
种植水稻对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胡君利 林先贵 +5 位作者 褚海燕 尹睿 张华勇 王俊华 曹志洪 胡正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0-287,共8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种植水稻对长江三角洲绰墩山遗址的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在60d的试验期内观察发现,现代水稻土含有0.416~1、235MPN mg^-1的氨氧化细菌,古水稻土在温室培养后也检...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种植水稻对长江三角洲绰墩山遗址的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在60d的试验期内观察发现,现代水稻土含有0.416~1、235MPN mg^-1的氨氧化细菌,古水稻土在温室培养后也检测到0.013—0、055MPN mg^-1的氨氧化细菌,但数量远远低于现代水稻土;在不施氮的条件下种植水稻会降低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中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但施加硫酸铵在种植水稻30d时增加了其数量,而施加硝酸钠对其数量没有显著影响。现代水稻土的碳底物利用能力明显弱于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不同程度的低于古水稻土;种植水稻60d后,现代水稻土中微生物群落的整体活性显著提高,三种多样性指数也达到与古水稻土相同的水平,但施加氮肥又减缓了种植水稻对微生物整体活性的增强作用。种植水稻和施用氮肥对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三种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而且3320a古水稻土和6280a古水稻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也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稻土 氨氧化细菌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种植水稻 施用氮肥
下载PDF
戴云山南坡不同海拔森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7
作者 何中声 陈佳嘉 +7 位作者 朱静 王紫薇 谷新光 江蓝 陈博 徐道炜 吴则焰 刘金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04-3515,共12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解者,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戴云山南坡不同海拔... 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解者,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戴云山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900—1500 m),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夏季与冬季),揭示驱动戴云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夏季海拔1400 m区域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最强,微生物活性最高。冬季表现为海拔900 m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最强,活性最高。(2)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特征的研究表明,夏季与冬季中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是7个海拔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且夏季碳源利用程度高于冬季。(3)冗余分析表明夏季和冬季戴云山南坡7个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受土壤环境因子驱动,解释量分别为72.63%和44.12%,均高于地形因子的解释量。(4)土壤温度和全钾含量等因子是驱动夏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钾、全磷、有效磷含量和坡向是驱动冬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海拔和季节变化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ECO平板法 季节变化 海拔 戴云山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蔡进军 董立国 +3 位作者 李生宝 潘占兵 许浩 张源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5-562,共8页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状况以及与土壤化学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为区域土壤微生物研究以及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采集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样38...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状况以及与土壤化学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为区域土壤微生物研究以及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采集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样38份,采用生态板(Biolog-ECO)方法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状况,利用主成分综合评价和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平均吸光值、多样性指数、6类碳源和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平均吸光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活性呈现直线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从表层到底层呈现递减趋势;(2)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总体趋势为林地>天然草地>耕地,苜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不同层次间变异大;(3)土壤全量氮、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氮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相同利用方式下不同措施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较大,Biolog-ECO技术可以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ECO 土地利用方式 主成分分析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莠去津对野生植物群落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闫冰 齐月 +3 位作者 付刚 贺婧 肖能文 李俊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46-1254,共9页
为探明亚致死剂量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基于大田控制试验,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分析喷施亚致死剂量的莠去津对野生植物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莠去津的喷施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全部碳源的... 为探明亚致死剂量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基于大田控制试验,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分析喷施亚致死剂量的莠去津对野生植物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莠去津的喷施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全部碳源的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喷施处理后第30天相比,处理后第60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全部碳源的能力有所降低,其中处理Ⅰ[喷施浓度(以质量浓度计)为1 200 g/hm^2]、处理Ⅲ(喷施浓度为300 g/hm^2)显著下降(P<0.05),而CK(对照组)、处理Ⅱ(喷施浓度为600 g/hm^2)降低程度不显著(P>0.05),并且其各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全部碳源的利用能力大小为CK>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2)喷施处理后第30天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相对较弱;喷施处理后第60天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降幅最大,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分别下降了0.63、0.78、0.85、0.76.(3)喷施除草剂后第30天处理Ⅱ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而第60天各处理间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与喷施处理后第30天相比,第60天各处理多样性指数都有所下降,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4)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6.6%,主成分1能够区分喷施处理后两个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5)冗余分析(RDA)表明,pH是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显示,除草剂莠去津的施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野生植物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莠去津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ECO微平板技术
下载PDF
不同菌肥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王梦雅 符云鹏 +3 位作者 贾辉 张晓娟 赵兵飞 宋显峰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3,共7页
为了解不同菌肥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功能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配施不同菌肥后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配施菌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以配施土著菌扩繁剂增加幅度最大,... 为了解不同菌肥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功能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配施不同菌肥后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配施菌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以配施土著菌扩繁剂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较对照提高了7.82%,39.19%和48.95%,但土壤碱解氮有小幅下降;土壤脲酶活性以配施土著菌扩繁剂最高,为1.03 mg/(g·24 h),土壤蔗糖酶活性以配施生物有机肥最高,为70.96 mg/(g·24 h)。此外,配施菌肥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呼吸速率。因此,配施菌肥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而且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酶活性,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综合菌剂对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来看,配施土著菌扩繁剂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肥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土壤呼吸 土壤酶活性 土壤速效养分
下载PDF
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氮肥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代迪 字洪标 +4 位作者 杨有芳 阿的鲁骥 陈焱 罗雪萍 王长庭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4,共8页
采用Biolog-ECO生态板法研究了4个施N水平[0g/m^2(CK),10g/m^2(N_(10)),20g/m^2(N_(20)),30g/m^2(N_(30))]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高水平氮肥添加显著增加了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和根土比,但降低了土壤... 采用Biolog-ECO生态板法研究了4个施N水平[0g/m^2(CK),10g/m^2(N_(10)),20g/m^2(N_(20)),30g/m^2(N_(30))]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高水平氮肥添加显著增加了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和根土比,但降低了土壤含水量。施N肥0—10cm土层平均颜色变化率降低,而10—20cm土层则被提高,且N_(20)最大。施N肥后降低了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cIntosh指数,但10—20cm土层则被提高。PCA分析表明,施N肥改变了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类型,糖类、氨基酸、酸类是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RDA分析表明,在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全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而10—20cm土层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速效磷的影响。综上,施N肥增加了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碳源利用能力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N肥 Biolog-ECO 不同梯度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甘蓝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邵泱峰 梅洪飞 +2 位作者 潘忠潮 刘欢 王超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8-842,共5页
在甘蓝蔬菜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秸秆还田试验处理,即JG1(低用量,秸秆7 500 kg·hm^(-2)),JG2(中用量,秸秆11 250 kg·hm^(-2)),JG3(高用量,秸秆22 500 kg·hm^(-2))和CK(秸秆不还田),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及... 在甘蓝蔬菜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秸秆还田试验处理,即JG1(低用量,秸秆7 500 kg·hm^(-2)),JG2(中用量,秸秆11 250 kg·hm^(-2)),JG3(高用量,秸秆22 500 kg·hm^(-2))和CK(秸秆不还田),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MBC增加了127.0%~147.7%,WSOC提高了54.1%~69.4%。中、高用量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AWCD)、微生物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均显著高于对照,甘蓝产量分别提高16.6%和11.1%。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土壤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对设施菊花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姜蓉 徐智 汤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5-902,共8页
【目的】研究化肥减量20%配施精制有机肥(ROF)、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有机肥(BOF)和常规施肥(CF,100%化肥)处理对设施菊花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活性及设施菊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基于田间小区试验,以切花菊主栽品种‘优香’为材... 【目的】研究化肥减量20%配施精制有机肥(ROF)、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有机肥(BOF)和常规施肥(CF,100%化肥)处理对设施菊花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活性及设施菊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基于田间小区试验,以切花菊主栽品种‘优香’为材料,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和稀释平板计数方法。【结果】与CF处理相比,BOF处理的土壤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3.7%、85.6%和70.1%,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降低了63.9%;Shannon(H)和Mc Intash(U)指数分别显著提高了4.8%和27.0%,同时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并显著提高了设施菊花观赏性状。ROF处理的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降低了48.4%,Mc Intash(U)指数显著提高了18.2%,糖类碳源的利用显著提高了11.5%。与ROF处理相比,BOF处理的土壤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4.1%、51.3%和35.0%;聚合物类、酚类和胺类的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3.7%、84.9%和22.5%。PCA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主要为糖类、聚合物类和羧酸类。【结论】在全生育期化肥减量20%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肥处理能够保证设施菊花产量,且配施生物有机肥改善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并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设施菊花
下载PDF
樱桃大苗培育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司鹏 邵微 +4 位作者 于会丽 乔宪生 高登涛 王志强 杨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9-614,共6页
以樱桃苗圃行间土壤为试材,采用Biolog-Eco板技术与酶活性测定方法,研究樱桃大苗培育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樱桃苗圃中育苗年限的增长不仅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比... 以樱桃苗圃行间土壤为试材,采用Biolog-Eco板技术与酶活性测定方法,研究樱桃大苗培育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樱桃苗圃中育苗年限的增长不仅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比例,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以及蔗糖酶活性。双因子方差分析以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酶活性受土层深度(过氧化氢酶除外)和生长年限的显著影响;微生物碳源的平均吸光值与育苗年限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微生物多样性与4种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在樱桃大苗培育过程中,樱桃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酶活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苗 育苗年限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君珑 刘小龙 +2 位作者 李帆 曹兵 张维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93-2199,共7页
为了揭示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泾源县移民区6种人工混交林(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loli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为了揭示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泾源县移民区6种人工混交林(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loli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旱柳Salix matsudana+刺槐+山杏Prunus armeniaca、油松+山杏、刺槐+山杏+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油松+旱柳+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为对象,自然恢复为对照,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AWCD值以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模式为最高(0.94±0.44),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最低(0.26±0.18)。(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对各碳源的利用状况有所差异,碳水化合物类是7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类,而其他化合物和胺类的利用较低。(3)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刺槐+山杏+紫花苜蓿和油松+山杏混交林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Brilloui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4)PCA分析显示,PCA1和PCA2分别占总方差的36.54%和26.83%。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油松+山杏、油松+旱柳+红豆草混交模式及自然恢复可利用碳源较多,旱柳+刺槐+山杏混交模式次之,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和刺槐+油松混交模式可利用碳源少。以上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不同混交模式对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具有显著差异。该研究区内,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植被恢复模式较其他植被恢复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生态移民迁出区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养分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晓琛 刘红梅 +4 位作者 皇甫超河 王慧 白龙 王彩灵 杨殿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33-1939,共7页
为揭示养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了在无养分添加对照(CK)和7种不同氮磷钾养分添加方式(单养分添加:N、P、K,不同组合添加:PK、NK、NP、NPK)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 为揭示养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了在无养分添加对照(CK)和7种不同氮磷钾养分添加方式(单养分添加:N、P、K,不同组合添加:PK、NK、NP、NPK)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养分添加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值从高到低依次为NP>P>NPK>NK>N>CK>K>PK。(2)含磷添加处理(PK除外,NP、P、NPK)和含氮添加处理(N、NK)的丰富度指数H均显著高于CK、K、PK,而均匀度指数E和优势度指数D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K、K、PK、NK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相似,而NP、P和N、NPK分别具有不同的碳源利用方式。据此可知,NP、P、NPK、N养分添加方式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针茅草原 养分添加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朱梦遥 徐大兵 +4 位作者 佀国涵 彭成林 朱秀秀 赵书军 王毅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8,共7页
为探究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商品有机肥、农家肥(牛粪)和绿肥(光叶紫花苕子)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烟株团棵期到采收后,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呈现先升高后... 为探究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商品有机肥、农家肥(牛粪)和绿肥(光叶紫花苕子)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烟株团棵期到采收后,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处理烤烟团棵期的土壤微生物AWCD值分别提高了22.0%和31.0%,Mclntosh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了15.2%和18.0%。旺长期商品有机肥处理AWCD值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相比于单施化肥分别显著提高了19.9%~37.4%和11.9%~21.0%,以农家肥最为显著。有机肥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pH、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其中以商品有机肥效果较为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速效钾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综合来看,以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生育时期 烤烟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生态演替的响应--以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喻文强 许超 +7 位作者 米屹东 周民 魏源 张音波 龙颖贤 赵鑫 赵妍 李信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4-581,共8页
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生态演替的响应情况。在研究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个不同群落演替阶段:原生乔木林、次生乔灌混合林、灌丛、草坡,同时选择一个非喀斯特森林样地作为对照,对选取的不同生态... 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生态演替的响应情况。在研究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个不同群落演替阶段:原生乔木林、次生乔灌混合林、灌丛、草坡,同时选择一个非喀斯特森林样地作为对照,对选取的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乔木林逆向演替到灌丛的过程,微生物活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功能多样性对生态演替响应灵敏,土壤微生物在喀斯特地区比非喀斯特地区总体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和丰富度,但群落均匀度较低,结构不稳定。主成分分析显示,演替使微生物的代谢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分异,起主要分异作用的碳源是糖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类。颜色变化率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表明,演替进行到草坡阶段,较大的环境变化可能使土壤微生物采取了r-策略(r-strategistis)。根据逆向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灌丛阶段可以视为岩溶生态系统整个演替阶段的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演替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
下载PDF
沼液对河西绿洲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郝燕 李金霞 +1 位作者 孙小妹 陈年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03-1211,共9页
在甘肃祁连葡萄观光园进行了增施沼液试验,旨在探明沼液施用量和年限对土壤质量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的处理包括:对照处理(施用化肥,N 180 kg/hm2,P2O5150 kg/hm2,K2O 22.5 kg/hm2)、沼液替代化肥处理(33%、67%和100%... 在甘肃祁连葡萄观光园进行了增施沼液试验,旨在探明沼液施用量和年限对土壤质量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的处理包括:对照处理(施用化肥,N 180 kg/hm2,P2O5150 kg/hm2,K2O 22.5 kg/hm2)、沼液替代化肥处理(33%、67%和100%化肥氮分别被沼液氮替代)及沼液增施处理(沼液氮用量分别为化肥氮的133%、167%和200%),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①33%沼液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高,连续2 a使用沼液的处理间差异大于1 a使用。②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为碳水化合物类,使用沼液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率。连续两年使用沼液,133%和167%沼液处理的效果优于其他处理。③与对照相比,使用沼液处理仅在提高土壤微生物均一度指数方面存在优势,且133%和167%沼液处理效果优于其他处理。④主成分分析表明,沼液使用量和使用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水平以及代谢多样性的影响有差异,且使用年限增加能使各处理间变异程度增大。⑤碳水化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引起不同沼液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分异的主要碳源,其中碳水化合物类是沼液使用年限增加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敏感碳源。⑥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综上,长期使用沼液(尤其是沼液与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且当沼液使用量较大时可以完全取代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使用年限 Biolog-ECO微平板法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间作体系的响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建晶 罗珠珠 陈英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为了明确土壤微生物对间作体系的响应,本研究基于粮草(药)间作定位试验,运用Biolog方法研究间作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菘蓝(Isatis tinctoria)间作模式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 为了明确土壤微生物对间作体系的响应,本研究基于粮草(药)间作定位试验,运用Biolog方法研究间作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菘蓝(Isatis tinctoria)间作模式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其AWCD值在0–10 cm、10–30 cm土层分别高于小麦单作26%、29%(培养96 h),且在10–30cm土层两者差异显著(P <0.05),土壤微生物利用基质碳源的能力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小麦单作相比,间作可以显著提高McIntosh指数和Richness指数,尤以小麦||菘蓝间作效果显著(P <0.05);与单作小麦相比,小麦||菘蓝间作可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对六大类碳源的利用强度,间作体系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糖类碳源的变化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方面起主导作用。间作种植模式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理活性,促进对土壤碳源的利用,小麦||菘蓝间作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体系 Biolog法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