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生物-脑-肠轴”理论探讨帕金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赵雨欣 王亚辉 +1 位作者 李杰(综述) 邢军(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38,共6页
帕金森病(PD)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病情逐渐进展,对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非运动功能影响巨大。目前PD的主要治疗是药物治疗,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微生物-脑-肠轴(MGBA)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消化系... 帕金森病(PD)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病情逐渐进展,对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非运动功能影响巨大。目前PD的主要治疗是药物治疗,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微生物-脑-肠轴(MGBA)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的通道,在P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就肠道菌群、脑肠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PD的影响,以及基于MGBA理论对PD的治疗现状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微生物-脑-肠轴 微生物 针刺 神经调控技术 益生菌 粪菌移植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脑-肠轴”理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伴发抑郁症的诊疗思路
2
作者 胡壮壮 陈永华 杨文明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1279-1283,1288,共6页
肝豆状核变性(WD)是常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病变部位常累及多脏器、多系统,其临床表现复杂。中医学认为该病以先天禀赋不足、铜毒内聚为根本病因,湿热内蕴、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以培补肝肾、清热利湿、化痰祛瘀、解毒排... 肝豆状核变性(WD)是常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病变部位常累及多脏器、多系统,其临床表现复杂。中医学认为该病以先天禀赋不足、铜毒内聚为根本病因,湿热内蕴、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以培补肝肾、清热利湿、化痰祛瘀、解毒排铜为治则,临床疗效显著。WD患者常伴发抑郁症,严重影响其日常工作与生活。近年,随着微生物-脑-肠轴相关理论及研究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微生物-脑-肠轴是一种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双向调控的复杂机制,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中药、针灸治疗通过调节微生物-脑-肠轴功能,改善WD伴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为WD伴发抑郁症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抑郁症 微生物-脑-肠轴 中药 针灸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脑-肠轴”探析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 被引量:6
3
作者 韩欢 王康锋 +3 位作者 侯翰如 刘长宁 李明襄 张立娟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证实了大脑与胃肠系统之间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作用于脑-肠轴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微生物-脑... 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证实了大脑与胃肠系统之间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作用于脑-肠轴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微生物-脑-肠轴”作为切入点,提出从肠治脑的方法,探讨中医(中药、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微生物-脑-肠轴 道菌群 中药 针灸
原文传递
微生物-脑-肠轴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许慧 李恋秋 +2 位作者 周鑫 刘辉 叶海敏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3149-3155,共7页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指发生于脑卒中后,表现出脑卒中症状以外的一系列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常伴有躯体症状。微生物-脑-肠轴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之间持续的双向沟通,微生物-脑-肠轴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指发生于脑卒中后,表现出脑卒中症状以外的一系列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常伴有躯体症状。微生物-脑-肠轴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之间持续的双向沟通,微生物-脑-肠轴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现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就微生物-脑-肠轴在脑卒中后抑郁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卒中后抑郁 微生物-脑-肠轴 道菌群 益生菌 粪便移植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脑-肠轴探讨针刺治疗FC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高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048-051,共4页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相关研究认为,针刺治疗FC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针刺可基于微生物-脑-肠轴来治疗FC。本研究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肠道菌群...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相关研究认为,针刺治疗FC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针刺可基于微生物-脑-肠轴来治疗FC。本研究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肠道菌群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针刺基于微生物-脑-肠轴治疗FC的作用机制,为针灸临床应用提供证据,为临床的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微生物-脑-肠轴 针刺 机制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探讨补肾通腑方对APP/PS1小鼠肠道菌群及LPS/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旭 张杰 +2 位作者 赵敏 宋晓雨 段建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8,共8页
目的探讨补肾通腑方调控肠道菌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以APP/PS1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补肾通腑方治疗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16S rDNA检测小... 目的探讨补肾通腑方调控肠道菌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以APP/PS1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补肾通腑方治疗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16S rDNA检测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变化;HE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LR4、NF-κB、IL-6等炎症因子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补肾通腑方可以缩短AD模型小鼠逃避潜伏期、游泳路径,增加跨越平台次数(P<0.05),提升肠道菌群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丰度,促进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修复,降低iNOS/Iba1共表达,提高Arg1/Iba1共表达(P<0.01),促进小胶质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下调TLR4、NF-κB、IL-6等促炎因子的表达。结论补肾通腑方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介导的LPS/TLR4/NF-κB通路,从而抑制促炎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改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补肾通腑方 道菌群 LPS/TLR4/NF-κB通路 16S rDNA 微生物--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机制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威 田艳萍 +4 位作者 胡素芬 赖燕媚 姚云冲 郭貔 吕智海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当前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各异,缺乏针对性治疗策略。本研究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治疗ASD的效果及潜在机制,通过综述文献深入分析,以期...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当前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各异,缺乏针对性治疗策略。本研究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治疗ASD的效果及潜在机制,通过综述文献深入分析,以期为ASD儿童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益生菌 微生物--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月美 贾含香 +4 位作者 郭蒙 夏雨晴 杨宁 周泓 王军 《工业微生物》 2025年第1期116-124,共9页
肠道菌群已被发现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与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各种生理过程进行调节。同时,微生物-肠-脑轴在抑郁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双相情感障碍、雷特综合征和注意缺失障碍等精神疾病中具有显著作用。在此背景下,文章就微生物-肠... 肠道菌群已被发现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与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各种生理过程进行调节。同时,微生物-肠-脑轴在抑郁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双相情感障碍、雷特综合征和注意缺失障碍等精神疾病中具有显著作用。在此背景下,文章就微生物-肠-脑轴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雷特综合征 注意缺陷障碍 微生物-- 道菌群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脑-肠轴探讨益气解毒方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家霖 蔡冰洁 +7 位作者 戴玉豪 李淑婷 张可可 高艳华 张琪曼 张滢 沈建英 李韶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0,共10页
目的:从微生物-脑-肠轴(MGBA)角度探讨益气解毒方(YQ)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YQ低、中、高剂量组(1、5、25 mg˙kg^(-1)),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 目的:从微生物-脑-肠轴(MGBA)角度探讨益气解毒方(YQ)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YQ低、中、高剂量组(1、5、25 mg˙kg^(-1)),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首先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判断是否建模成功并对YQ的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进行评价,再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比较大鼠MCAO造模前后及YQ给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该方作用可能相关的生物学通路。最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在脑和肠组织中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皮层区和结肠的病理变化,对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结果:YQ显著提高了MCAO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P<0.01),对在急性期由于富集病原体和机会致病菌引发的肠道微生物紊乱起到了较好调节作用,其中显著变化的微生物包括摩根氏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Adlercreutzia和安德克氏菌属等,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菌可能与脑内炎症调节密切相关。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中炎症因子检测发现IS模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6与IL-17A显著升高(P<0.01),抑炎因子IL-10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血清中炎症因子IL-6与IL-17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抑炎因子IL-10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屏障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表明IS模型大鼠在脑、结肠组织中两者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给药组两者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破坏肠道屏障,增加肠道通透性。YQ可调节脑缺血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和改善肠道-血脑屏障的破坏,阻止脑组织因炎症导致的继发性级联损伤。微生物-脑-肠轴可能是其发挥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解毒方 道菌群 微生物-脑-肠轴 缺血性卒中 16S rDNA
原文传递
微生物-肠-脑通讯对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神经炎症的影响
10
作者 张浩峻 敬梅 +4 位作者 朱雨锋 徐天鹏 陈羲 石容怡 单怡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1-915,共5页
心脏骤停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生命和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是经历心脏骤停的患者最主要预后不良因素和死亡原因,目前治疗手段及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肠-脑通讯的深入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 心脏骤停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生命和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是经历心脏骤停的患者最主要预后不良因素和死亡原因,目前治疗手段及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肠-脑通讯的深入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心脏骤停后脑损伤中神经炎症起到调控作用。微生物-肠-脑通讯的关键物质是短链脂肪酸,机制涉及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通路,通过补充产短链脂肪酸菌群或者短链脂肪酸,可以改善心肺复苏后肠道菌群紊乱,减轻神经炎症。短链脂肪酸作为微生物-肠-脑通讯中的关键介质对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力。该综述探讨了微生物-肠-脑通讯通过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通路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神经炎症中的影响和调控机制,为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后损伤 短链脂肪酸 微生物--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转 王亚敏 +5 位作者 刘瑞东 苏凯奇 吴明莉 张铭 高静 冯晓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3-1079,共7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功能。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脑轴可维持神经、代谢和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功能。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脑轴可维持神经、代谢和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众多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在卒中及相关PSCI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肠道微生物-肠-脑轴有望成为PSCI治疗的潜在靶标。本文对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与PSCI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的机制探索和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微生物-- 屏障 中枢炎症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下述中医治疗郁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浩 赵杰 王铁云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135-138,共4页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肠脑之间存在双向应答的互动机制。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肠脑之间存在双向应答的互动机制。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便使得临床医者在不断深入寻求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在西医药优化抗抑郁药物作用的同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也不断凸显,中医药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已成为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和接受的治疗方式。“五脏致郁”学说一直是中医界所遵从的治疗郁症的准则与方向,心、肝、脾、肺、肾无论何脏不及或过极均会引发情志的不适,诱发抑郁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发现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来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持久。文章通过对“微生物-肠-脑轴”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总结了近年来中医界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对郁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及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而影响抑郁情绪。从临床使用的抗抑郁中药制剂来看,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结合现代科学方法与研究成果,“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为探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微生物-- 中医药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伊尔扎提·艾则孜 任彤 +3 位作者 刘兴 柴瑞峰 王毅 于湘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11-716,共6页
脓毒症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仍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临床挑战。脓毒症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肝肾功能损伤、脑功能障碍等。脑功能障碍是脓毒症主要并发症之一,被称为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 脓毒症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仍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临床挑战。脓毒症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肝肾功能损伤、脑功能障碍等。脑功能障碍是脓毒症主要并发症之一,被称为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精神错乱、昏迷、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体征等。SAE不仅可导致短期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还能对患者长期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目前SAE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在SAE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引起越来越多关注。本研究就MGBA在SAE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相关性 微生物-- 微生物菌群 粪菌移植
下载PDF
脓毒症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微生物-肠-脑轴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牟青松 任香凝 +1 位作者 陆金帅 张静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11期15-17,89,共4页
脓毒症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脓毒症存活患者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并发症,影响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密切。本文探讨了脓毒症后认知障碍与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 MGBA... 脓毒症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脓毒症存活患者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并发症,影响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密切。本文探讨了脓毒症后认知障碍与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 MGBA)之间的联系,指出肠道微生物失衡与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可能通过炎症失衡、血-脑脊液屏障破坏和代谢物质合成减少等途径影响大脑健康,并分析通过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移植等手段对认知功能的潜在改善效果,为脓毒症后改善认知功能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认知功能障碍 微生物-- 微生物组调节 治疗
下载PDF
基于“脾肾通于脑”理论探讨微生物-肠-脑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霍英坤 马进 《湖南中医杂志》 2024年第7期101-105,共5页
随着对微生物-肠-脑(MGB)轴理论的发展及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D)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MGB轴对AD病理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脾肾通于脑”是指脾肾两脏与脑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紧密,脾肾之间互根互用,相辅相成,共同濡养脑窍,而脑代心... 随着对微生物-肠-脑(MGB)轴理论的发展及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D)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MGB轴对AD病理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脾肾通于脑”是指脾肾两脏与脑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紧密,脾肾之间互根互用,相辅相成,共同濡养脑窍,而脑代心统领诸神,影响五脏六腑。在微观层面,肠道、微生物、脑三者间交互为用,相互影响。本文重点从“脾肾与脑相通”理论、MGB轴、AD的相关性着手,探析中医药基于“脾肾通于脑”理论防治AD的科学性,旨在为深入拓展中医药治疗AD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脾肾 微生物-- 中医药治疗
原文传递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的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丹丹 申丹 +6 位作者 付复华 苏东林 李绮丽 张馨懿 陈嘉序 李涛 李高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8-377,共10页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在长期治疗时会伴随许多副作用。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多项研究发现植物中广泛分布的黄酮类化合物对抑郁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抑郁症的...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在长期治疗时会伴随许多副作用。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多项研究发现植物中广泛分布的黄酮类化合物对抑郁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代谢产物,进而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影响人体的情绪和行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基于肠道菌群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等从而改善抑郁症的潜在机制,为后续探索抑郁症发病机制与预防、改善抑郁症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黄酮类化合物 抑郁症 道菌群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视域下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17
作者 于丽 苗蓓亮 +1 位作者 刘学焕 刘筠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945-952,共8页
认知障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微生物-肠-脑轴(MGBA)为认识认知障碍提供了新视域,也为今后认知障碍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方向。文章从MGBA视域出发,探讨了其在认知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同时也归... 认知障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微生物-肠-脑轴(MGBA)为认识认知障碍提供了新视域,也为今后认知障碍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方向。文章从MGBA视域出发,探讨了其在认知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同时也归纳了此视域下中医药治疗认知障碍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MGBA可通过免疫炎症途径、神经途径及内分泌途径影响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同时,相关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针刺治疗手段已被证明能通过调节MGBA改善认知功能,为中医药治疗认知障碍提供了较好的现代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认知障碍 机制 中医药
下载PDF
全身麻醉药物对微生物-肠-脑轴影响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谷茜 舒进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5-1088,共4页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共生关系,并且肠道微生物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双向交流的通路,即“微生物-肠-脑轴”。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物与大脑之间可以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进行复杂的双向交流,全身麻醉药物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共生关系,并且肠道微生物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双向交流的通路,即“微生物-肠-脑轴”。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物与大脑之间可以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进行复杂的双向交流,全身麻醉药物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代谢。本文就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麻醉与微生物-肠-脑轴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微生物 全身麻醉药物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偏头痛
19
作者 梁爽 成泽东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5期153-157,共5页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以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为主要特点,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重大困扰,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肠道微生态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以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为主要特点,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重大困扰,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肠道微生态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本文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从经络、气血、情志、痰浊4个方面进行探讨,为中医从脾胃论治偏头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道菌群 脾胃 偏头痛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在抽动障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梁妍 万林 +4 位作者 闫会敏 刘欣婷 朱刚 张璟 杨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05-209,共5页
抽动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常合并共患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当前主流学说认为神经生化因素参与抽动障碍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肠-脑轴概念的提出,有学者认为微生物参与调控包括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常合并共患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当前主流学说认为神经生化因素参与抽动障碍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肠-脑轴概念的提出,有学者认为微生物参与调控包括抽动障碍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本文就微生物-肠-脑轴在抽动障碍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微生物相关制剂治疗抽动障碍的相关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促进抽动障碍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障碍 微生物 益生菌 微生物--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