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2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对老年三叉神经痛相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李小波 谢东 李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VD组64例和PBC组66例。比较2组术后即刻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血清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MVD组与PBC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vs 97.0%,P>0.05)。MV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PB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PBC组,SOD、GSH-Px水平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术前,SOD、GSH-Px、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3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5-羟色胺水平高于术前,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疼痛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1,P=0.182)。结论MVD和PBC均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可调节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水平;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而PBC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氧化性应激 预后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119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发生听力障碍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程东亮 申彦杰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3期110-113,共4页
目的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119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听力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该研究中11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均来源于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选取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3年7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 目的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119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听力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该研究中11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均来源于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选取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3年7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将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是否发生听力障碍将其分为听力障碍组(21例)和无听力障碍组(98例),将出现听力障碍的患者和未出现听力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对119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出现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偏侧、面肌痉挛程度、责任血管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听力障碍组未使用BAEPs、有乳突开放、有神经滋养血管痉挛的患者占比相较于无听力障碍组升高(均P<0.05);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模型,结果得出,术中乳突开放、术中神经滋养血管痉挛均为119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出现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O^R=2.779、1.390,均P<0.05)。结论 术中乳突开放、术中神经滋养血管痉挛均为119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出现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临床应据此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发生听力障碍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听力障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柳青 张晓霞 王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5年第4期26-29,共4页
目的 研究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首次接受面神经MVD手术治疗的64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镜MVD(M-MVD)作为辅助探查手段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神经内镜MVD(E-MVD)... 目的 研究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首次接受面神经MVD手术治疗的64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镜MVD(M-MVD)作为辅助探查手段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神经内镜MVD(E-MVD)作为辅助探查手段的32例患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前与术后3个月HFS强度、HFS频率、眼轮匝肌(OOM)表面肌电图指标水平,术中责任血管检出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Cohen Albert标准评分、Penn标准评分均比本组术前降低,且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OOM最大自主收缩状态下表面肌电图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MEG)、平均功率频率(MPF)均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术中责任血管检出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与M-MVD相比,E-MVD治疗HFS效果更好,可有效提高术中责任血管检出率及术后面部神经功能,改善患者HFS强度和HFS频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显微镜 临床疗效 面积痉挛强度与频率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左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分...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3月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月后,研究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疼痛程度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5
作者 钟灿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4期099-103,共5页
探究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剖析其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具体影响,为临床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选取 66 例面肌痉挛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实施... 探究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剖析其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具体影响,为临床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选取 66 例面肌痉挛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微血管减压术,此为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辅助手术,该技术可精准定位神经状态。对两组关键临床指标展开对比,包括手术成功率、痉挛缓解时长、面神经功能评分以及面部对称性恢复程度等。结果 数据显示,实验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9%vs69.7%,P=0.037),展现出该技术的优势。术后痉挛缓解时间,实验组更短(9.8±2.7天vs12.6±3.2天,P=0.001)。术后不同时段面神经功能评分,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且面部对称性恢复更佳(78.8%vs48.5%,P=0.003)。而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上,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作用显著,能提升手术成功率、缩短恢复周期、改善面神经功能及面部对称性,为临床治疗增添有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磁共振颅神经成像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王小军 余清 朱蔚骏 《交通医学》 2025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颅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 目的:探讨磁共振颅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MRTA图像,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确认术后是否解除血管神经压迫、接触,并与临床疗效进行比对,观察特氟龙垫棉位置。结果:术前MRTA与术中神经内镜观察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0)。与术前比较,术后MRTA显示神经受压、弯曲、接触的比例明显降低,无接触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MRTA成像显示的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接触程度与临床疗效间具有对应的一致性(Kappa=0.463,P<0.001)。OX-3D-FIESTA-C序列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的效果优于OX-3D-TOF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OX-3D-FIESTA-C序列特氟龙垫棉显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斜矢状位、轴位、斜冠状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MRTA扫描能清楚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关系,OX-3D-FIESTA-C序列显示术后特氟龙垫棉的效果较好,对评估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颅神经成像技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评估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及其对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分析
7
作者 刘培 杨贯钊 +2 位作者 王红涛 韩战栓 李小卡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4期459-461,共3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及其对患者面神经的损伤程度。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河南省禹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施以对...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及其对患者面神经的损伤程度。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河南省禹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施以对照组患者面神经部分切开术,施以观察组微血管减压术,术后两组患者均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Cohen痉挛强度,术前与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术后2年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2,P<0.05);术后,两组患者Cohen痉挛强度均有所好转,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48、8.529、4.532、3.910、4.763,P<0.05);术后,两组患者精神状态评分、躯体状态评分、生理职能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升幅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36、4.749、7.477、11.141,P<0.05);术后2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3.910,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面神经损伤,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文浩 叶敏 +2 位作者 张文波 梁明礼 范伟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41例行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3D Slicer软件对责任血管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确... 目的探讨基于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41例行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3D Slicer软件对责任血管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确定手术方案,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判断减压。观察手术效果并追踪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前建模图像发现40例存在微血管压迫,1例未见微血管压迫。未见微血管压迫的1例经术中证实为岩静脉压迫,1例小脑前下动脉经术中证实为小脑上动脉,其余责任血管判定均与术中所见一致。术前建模图像的责任血管判定正确39例,正确率为95%。4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均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100%。术后住院期间1例发生面瘫,1例发生听力下降,经对症处理后很快缓解,术后随访3~36个月无复发。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联合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直观了解责任血管及周围重要结构解剖情况,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可避免术中减压过度或不充分的情况,两项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多模态影像融合 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单明 王毅 +2 位作者 吕波 毛宏亮 程宏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MVD治疗的56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TOF-MRA、3D-FIESTA扫描,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MVD治疗的56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TOF-MRA、3D-FIESTA扫描,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影像重建,了解血管与神经的关系、责任血管走行并模拟手术;术中显微镜下不能充分暴露或操作困难时,应用神经内镜进行观察及操作。结果55例术中确认存在责任血管,其中12例在神经内镜下确认;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53例术前三维重建影像发现的责任血管与术中发现一致;3例术前三维重建影像为阴性,包括术中证实为静脉压迫2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42例术后疼痛即刻消失,明显减轻13例,无变化1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4例、口周疱疹1例,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随访15~47个月,BNI疼痛分级Ⅰ~Ⅱ级53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有效率为94.6%。结论应用MVD治疗PTN时,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有助于术前明确责任血管及其走行,可模拟手术以优化手术规划,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探查与牵拉。神经内镜可弥补显微镜视野盲区,有助于暴露责任血管,减少责任血管遗漏,并可辅助确认及调整棉片的位置,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3D-TOF-MRA 3D-FIESTA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 神经内镜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永泰 朱龙 寇堃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9期13-15,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研究对象为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N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采... 目的:分析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研究对象为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N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采用PMC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术后3 d,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TN患者,选择PMC比MVD临床疗效更确切,术后恢复更快,治疗费用更少,且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术后炎症反应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强 杨岸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MVD治疗的200例HFS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指导MV...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MVD治疗的200例HFS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指导MVD。以术中发现为金标准。结果除1例阴性外,术中发现责任血管199例,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111例,小脑后下动脉52例,椎动脉(VA)29例,AICA联合VA有7例。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与术中发现一致性一般(κ值=0.326),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90%、100.00%和91.00%;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与术中发现一致性良好(κ值=0.651),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0%、100.00%和100.00%。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预测责任血管的效果明显优于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P<0.001)。200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症状完全缓解142例(71.00%),部分缓解51例(25.50%),无变化7例(3.50%)。结论MVD治疗HFS术前应用3D Slicer软件根据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手术路径,可以降低遗漏责任血管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3D-FIESTA 3D-TOF MRA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 疗效
下载PDF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铮铮 张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经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组(P<0.05)。微血管组的手术时长、总住院时长显著长于球囊组(P<0.05)。术后,微血管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显著高于球囊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均可取得较佳疗效,但后者较前者的预后效果更佳,而前者较后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更小,在临床选择中需考虑患者的耐受度与适应证合理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 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 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
13
作者 申彦杰 程东亮 +2 位作者 成文平 任瑞明 张坤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537-540,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87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的构成:小脑前下动脉81例(43.3%),小脑后下动脉39例(20.9%),多根...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87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的构成:小脑前下动脉81例(43.3%),小脑后下动脉39例(20.9%),多根血管同时压迫67例(35.8%)。178例(95.2%)术后即刻症状完全消失,9例(4.8%)术后2周至3个月逐步消失。3例术后出现耳鸣,1个月后逐步恢复;1例出现听力丧失,未恢复;8例出现轻度面瘫,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及结合局部针灸、高压氧治疗恢复;3例出现中度发热,静脉应用地塞米松3~5 d体温恢复正常;1例出现伤口脑脊液漏,经局部加压包扎等保守治疗愈合。术后无颅内感染、脑内出血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技术成熟的手术方法,术中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分清责任血管,做好术中监测,避免过分牵拉,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下载PDF
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14
作者 王天恩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6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医院的82例PT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实施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 目的观察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医院的82例PT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实施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氧化应激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程度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术后14 d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4.63%)低于对照组(34.15%)(P<0.05);两组术后3 d的β-内啡肽(β-EP)、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髓过氧化物(MPO)水平高于术前,P物质(SP)、血管活化肠多肽(VI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术前,且研究组β-EP、AOPP、MPO水平高于对照组,SP、VIP、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PTN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手术远期效果佳,术视视野清晰,能够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 临床疗效 疼痛介质 氧化应激指标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夏英华 闵飞祥 +4 位作者 余桂 冷景兴 杨宇 钟凤英 向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1,共8页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9例PTN病人,其中接受MVD手术66例(MVD组),接受PBC手术53例(PBC组),并进行了至少2年的随访。每例病人在术前接受3.0 Tesla磁共振成像,以获得三维飞行时间序列(3D-TOF)。之后按照MRI的检查结果,通过3DSlicer软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压迫程度分为I、II、III型,将其与性别、年龄、侧别、发病区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时长一起纳入MVD和PBC的术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通过ROC曲线验证风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根据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结果:MVD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2.4%,复发率为11.5%,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81.8%;PBC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6.2%,复发率为21.6%,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75.5%;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发现MVD和PBC在术后立即缓解率、复发率、3年内总体缓解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D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管压迫程度与MVD的预后明显相关;PB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管压迫程度与PBC的预后无关。基于血管压迫程度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对于I型(无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和PBC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有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的预后优于PBC。结论:血管压迫程度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所取得的手术效果有影响,对于I型PTN病人而言,PBC与MVD的术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PTN病人而言,MVD的预后明显优于PBC,对于不同病人的手术方式选择,血管压迫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压迫 微血管减压术 典型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程度 效果
下载PDF
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
16
作者 邓昭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013-0016,共4页
分析对面肌痉挛患者实施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使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手段对我们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就诊的61例面肌痉挛患者分成2组,参照组、治疗组分别使用的是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经神经内镜辅助下显... 分析对面肌痉挛患者实施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使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手段对我们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就诊的61例面肌痉挛患者分成2组,参照组、治疗组分别使用的是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经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对比两组的手术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优良率、术后VAS评分、痉挛症状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有很大的差异(P<0.05)。结论 对面肌痉挛患者实施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都很高,可以很好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且很多出现复发的风险,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方面的意义也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神经内镜辅助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原文传递
面肌痉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涵 南成睿 +2 位作者 郭丽斯 赵宗茂 刘力强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面肌痉挛(HFS)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建立HFS患者MVD术后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MVD的HFS患者267例,将MVD后未复发的患者与复发的患者的临... 目的通过分析面肌痉挛(HFS)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建立HFS患者MVD术后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MVD的HFS患者267例,将MVD后未复发的患者与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MVD后HFS复发的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来绘制列线图、校准曲线和受试着工作特征(ROC)曲线图。结果本组患者中,复发的患者有58例,未复发的患者有209例,复发率为21.72%;年龄、异常肌反应(AMR)消失与否、责任血管数量、病程是影响HFS患者MV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55岁、异常肌反应未消失、责任血管2根及以上以及病程5年以上是HFS患者MV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校准曲线和ROC曲线显示评估HFS患者MVD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结论年龄≤55岁,病程≥5年,术中AMR未消失,责任血管2根及以上是HFS患者MVD术后复发的危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危险因素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江江 刘志红 刘宝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其中常规显微镜组(A组)36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B组)42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其中常规显微镜组(A组)36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B组)42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责任血管发现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B组责任血管发现率(95.2%)明显高于A组责任血管发现率(80.6%)、治愈率(97.6%)高于A组(83.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B组(14.3%)比A组(30.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助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提高责任血管发现率和手术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显微镜
原文传递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田恒 朱徐楠 +3 位作者 杨思源 王嘉禾 陈罡 孙青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MVD治疗的3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TOF-MRA和3D-FIESTA检查,利用BrainLab软件进行多模态影像融...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MVD治疗的3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TOF-MRA和3D-FIESTA检查,利用BrainLab软件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根据影像融合结果行MVD。结果多模态融合影像清晰显示责任动脉与神经的关系,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责任血管位置与术前多模态融合影像结果一致,术后即刻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无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结论原发性舌咽神经痛进行MVD时,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清晰显示责任血管,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有效性,减少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
下载PDF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基于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保华 周忠海 +1 位作者 孟凡刚 张树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4-839,共6页
目的对比术前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与微血管减压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山东省东阿县人民医院行微血管减压术的62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均行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和三维... 目的对比术前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与微血管减压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山东省东阿县人民医院行微血管减压术的62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均行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3D-TOF)MRA检查,通过3D Slicer软件将3D-FIESTA和3D-TOF MRA图像配准并进行三维重建以明确责任血管,以术中实际所见为“金标准”,对比术前三维重建与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结果共62例患者中61例经术前三维重建明确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47例、小脑后下动脉6例、椎动脉5例、椎动脉联合小脑前下动脉2例、小脑上动脉1例;59例与术中实际所见责任血管一致,1例术前三维重建考虑为椎动脉压迫,术中证实为椎动脉联合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例术前三维重建考虑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术中证实为小脑前下动脉联合迷路动脉压迫,1例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术中证实为小动脉压迫。术前三维重建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5.16%(59/62),经一致性检验,与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较高(κ=0.886,P=0.000)。结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明确责任血管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为术中责任血管的判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面部肌肉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