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密度与肾肿瘤性质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附70例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胡红星 郑克立 林汉良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33-734,共2页
目的:评估肾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与肾肿瘤的良、恶性病变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肾肿瘤手术标本70份,每份切片2张,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在光镜下计数5个视野的微血管密度。结果:肾恶性肿瘤微血管密度高于良性肿瘤... 目的:评估肾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与肾肿瘤的良、恶性病变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肾肿瘤手术标本70份,每份切片2张,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在光镜下计数5个视野的微血管密度。结果:肾恶性肿瘤微血管密度高于良性肿瘤,肾错构瘤、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肾细胞癌的平均微血管密度依次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肾透明细胞癌、肾颗粒细胞癌及肾混合性细胞癌的微血管密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肾恶性肿瘤进行组织学分级,在Ⅰ级、Ⅱ级、Ⅲ级3组标本中分级越高微血管密度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肾肿瘤微血管密度,能较好地反映肾肿瘤的性质及组织学分级。肾恶性肿瘤的微血管密度高于肾良性肿瘤,肾恶性肿瘤的分级越高,微血管密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密度 肾肿瘤 性质 组织学分级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下载PDF
细胞增殖微血管密度及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滑膜肉瘤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夏文彬 孙燕 +5 位作者 赵秀兰 魏秀平 蔡文娟 娄丹 班新超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微血管密度及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滑膜肉瘤患者复发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本院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并在随访期间未见转移的滑膜肉瘤5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i-67和CD31的表达...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微血管密度及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滑膜肉瘤患者复发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本院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并在随访期间未见转移的滑膜肉瘤5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i-67和CD31的表达,应用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比较上述因素及临床病理学参数与复发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患者无复发生存的影响。结果:1)在随访期间41例(73.2%)患者出现复发,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9.5个月,患者术后1、2、3、4、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5.0%、41.0%、34.0%、28.0%和28.0%。2)56例滑膜肉瘤中,Ki-67标记指数为19.98%±11.64%,微血管密度为51.83±21.92个/高倍视野(×400),凋亡指数为0~9.0%。3)组织学类型(P=0.000)和微血管密度分级(P=0.045)在复发与无复发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表达(P=0.009)、组织学类型(P=0.012)、放疗(P=0.014)与滑膜肉瘤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有关。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学类型(RR=0.207,P=0.031)、Ki-67表达(RR=1.944,P=0.045)和放疗(RR=0.482,P=0.04)是滑膜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组织学类型和微血管密度可能影响滑膜肉瘤的复发,并且组织学类型和肿瘤细胞增殖情况可能影响滑膜肉瘤患者的无复发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肉瘤 复发 KI-67 微血管密度组织学类型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微血管密度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爱民 翁景萱 高凌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NHL恶性程度、免疫学类型、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Bio-UEA-I)免疫组化ABC法对102例NHL的MVD进行原位观察和数量分析;结果:MVD随NHL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NHL恶性程度、免疫学类型、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Bio-UEA-I)免疫组化ABC法对102例NHL的MVD进行原位观察和数量分析;结果:MVD随NHL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高度恶性组和中度恶性组MVD显著高于低度恶性组MVD;T细胞性NHL中的MVD显著高于B细胞性NHL也的MVD;短生存期组的MVD显著高于长生存期组的MVD;结论:NHL中的MVD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免疫学类型及预后估计的有意义的指标,在临床病理中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微血管密度 荆豆凝集素I 免疫组织化学 恶性程度 免疫学类型 预后
下载PDF
超声在研究肾癌彩色血流平均密度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崔涛 葛明珠 +3 位作者 赵燕辉 张延辉 徐涛 刘春雷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2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肾癌手术前超声检测彩色血流平均密度(Mean Color Vessel Density,MCVD)与手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9例肾癌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根据彩色血管能量成像结果... 目的探讨肾癌手术前超声检测彩色血流平均密度(Mean Color Vessel Density,MCVD)与手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9例肾癌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根据彩色血管能量成像结果,计测MCVD值,术后对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MVD值,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癌病灶中MCVD值越高,检测的MVD值也越高,两者呈正相关(r=0.998,P<0.05);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Ⅰ~Ⅲ级,各病理组织学分级的MCVD与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测肾癌的MCVD值与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和MVD值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具有无创伤、可重复性等特点,可作为术前评价肾癌新生血管的可靠方法。对肾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彩色血流平均密度 肾肿瘤 微血管密度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甲状腺癌病理微血管密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石维超 张少波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449-1452,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病理微血管密度(MVD)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21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病理MVD计数,采用超声确定范围,病理判读的方式判定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210例患者中,颈...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病理微血管密度(MVD)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21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病理MVD计数,采用超声确定范围,病理判读的方式判定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210例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78例,发生率37.1%,其中Ⅰ区22例,Ⅱ区8例,Ⅲ区19例,Ⅳ区21例,Ⅴ区6例,Ⅵ区2例。转移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发病位置、病理类型等与非转移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的病理平均MVD计数显著多于非转移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甲状腺癌的病理平均MVD计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性(r=0.76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病理平均MVD计数均为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均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理平均MVD增加,可导致颈部淋巴结的转移,两者存在相关性,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病理平均MVD计数都为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微血管密度 临床分期 组织学分化程度 相关性
下载PDF
FN13762大鼠乳腺癌:首过灌注CT指数与组织学血管参数的区域对区域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C.M. Park J.M. Goo +5 位作者 H.J. Lee M.A Kim H.C. Kim K.G. Kim 何珍(译) 万业达(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91-391,共1页
目的采用区域对区域的相关方法研究FN13762大鼠乳腺癌的首过灌注CT指数与组织学血管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经动物保护和应用委员会批准。FN13762大鼠乳腺癌细胞被移植到14只雌性Fischer344大鼠.并且行首过灌注CT检查。使用商业灌注... 目的采用区域对区域的相关方法研究FN13762大鼠乳腺癌的首过灌注CT指数与组织学血管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经动物保护和应用委员会批准。FN13762大鼠乳腺癌细胞被移植到14只雌性Fischer344大鼠.并且行首过灌注CT检查。使用商业灌注软件可获得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表面通透性的CT灌注影像。在灌注影像上整个肿瘤被分成6个独立的区域,获得区域灌注指数量化值。在与灌注影像一致的组织学区域,测量组织学血管参数。包括微血管密度、血管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CT检查 乳腺癌细胞 血管参数 CT指数 组织学 大鼠 平均通过时间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MRI测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大小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7
作者 阳宁静 陈天武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3-387,共5页
目的利用MRI测量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大小,并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DC的42例病人的MRI资料,病人均为女性,年龄30~71岁,平均(51.68±10.24)岁。... 目的利用MRI测量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大小,并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DC的42例病人的MRI资料,病人均为女性,年龄30~71岁,平均(51.68±10.24)岁。用MRI测量肿瘤病灶的大小,具体参数包括肿瘤长径、短径、长短径比率和最大截面面积,通过手术标本检测肿瘤MVD,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的肿瘤大小和MVD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肿瘤大小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组织学Ⅲ级IDC肿瘤长短径比高于组织学Ⅰ~Ⅱ级(P<0.05),肿瘤长径、短径、最大截面面积及MVD在不同组织学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学Ⅰ~Ⅱ级肿瘤长径、短径及最大截面面积分别与MVD呈正相关(分别为r=0.440,P=0.008;r=0.572,P<0.001;r=0.579,P<0.001),其中肿瘤最大截面面积与MVD间的正相关关系最明显,而肿瘤长短径比与MVD无相关性(r=0.023,P=0.896)。组织学Ⅲ级IDC肿瘤的最大截面面积、肿瘤长径、长短径比、短径与MVD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809,P=0.002;r=-0.783,P=0.003;r=-0.694,P=0.012;r=-0.596,P=0.041),其中最大截面面积与MVD的负相关关系最明显。结论在不同组织学分级时,IDC大小与MVD相关性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IDC在不同组织学分级时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活性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成像 组织学分级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肌纤维组织学特性与肌肉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67
8
作者 秦召 康相涛 李国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5872-5873,5878,共3页
综述了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肌纤维类型、肌纤维面积比例、肌节长度等组织学特性与肌肉品质的关系。
关键词 肌纤维直径 肌纤维密度 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比例 肌节长度 组织学特性
下载PDF
胃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对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沈钧康 汤群锋 +2 位作者 杨晓春 陆之安 钱铭辉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44-944,共1页
关键词 胃癌 动态增强MRI 病理组织学 临床分型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微血管密度和组织学分级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国淳 王深明 吴惠茜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17-619,共3页
目的 研究采用TEF +CF联合化疗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的细胞增殖、微血管密度和组织学分级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染色法分别检测 13例行新辅助化疗的病人和 13例对照组病人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标... 目的 研究采用TEF +CF联合化疗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的细胞增殖、微血管密度和组织学分级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染色法分别检测 13例行新辅助化疗的病人和 13例对照组病人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标记指数以及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MVD) ,并且对两组病人的HE染色标本进行组织学分级。结果 新辅助化疗组对化疗的总反应率为 92 9%。两组病例的PCNA标记指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MVD和组织学分级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采用TEF +CF新辅助化疗方案近期疗效明显 ,可以显著地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 ,降低组织学的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化疗 乳腺癌 细胞增殖 微血管密度 组织学分级 泰素帝 表阿霉素 四氢叶酸
原文传递
肾癌彩色血流平均密度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微血管密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麻继红 赵玉珍 +2 位作者 纪小惠 王小玲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齐铮琴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9期682-684,共3页
目的探讨肾癌术前超声检测彩色血流平均密度(mean color vessel density,MCVD)与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肾癌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计测MCVD值,术后对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 目的探讨肾癌术前超声检测彩色血流平均密度(mean color vessel density,MCVD)与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肾癌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计测MCVD值,术后对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用抗CD105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测MVD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CVD与MVD呈正相关(r=0.480,P<0.05),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Ⅰ~Ⅲ级,各病理组织学分级的MCVD及MV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随肾癌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增高,MVD值增加,MCVD值也增加,MCVD能客观显示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肾癌的血管分布情况,可作为术前判断肾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彩色血流平均密度 病理组织学分级 微血管密度 超声检测 血管分布
原文传递
人体器官组织学(显微解剖学、组织解剖学)
12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999年第5期6-7,共2页
9915532 个体发生中大脑皮层突触超微结构[俄]/.-1997,97(12),-80~82 友谊医9915533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超微结构 个体发生 大脑皮层 显微解剖学 器官组织学 组织解剖学 间皮细胞 动脉平滑肌细胞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兔VX2软组织肿瘤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景峰 王仁法 +1 位作者 王敏 吴静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5-448,共4页
目的 对兔VX2软组织肿瘤进行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大腿近段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 .1ml,分别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2 1d行CT平扫和灌注扫描,扫描... 目的 对兔VX2软组织肿瘤进行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大腿近段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 .1ml,分别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2 1d行CT平扫和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AW4 .0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随后处死荷瘤兔,取出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其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进行测定,分析MSCT功能参数图像与肿瘤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兔大腿VX2肿瘤组织BF、BV、PS值明显高于正常肌肉组织,且与肿瘤MVD呈正相关;而MTT值则明显低于正常肌肉组织,与肿瘤MV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准确且相对简单、便捷的定量评估软组织肿瘤性病变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灌注成像 病理对照研究 组织肿瘤 VX2 vascular 病理组织学检查 新西兰大白兔 肿瘤组织 平均通过时间 肌肉组织 微血管密度 肿瘤性病变 MVD 应用价值 灌注扫描 CT平扫 扫描图像 参数图像 成像方法 灌注状态 定量评估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力男 卢美松 韦淑琴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7-299,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2000年7月至2003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3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2000年7月至2003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3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VEGF和MVD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与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60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VEGF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0.00%,MVD为26.43±10.40,显著高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率(36.67%)及MVD值4.11±2.31。VEGF表达阳性的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的MVD值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P<0.05);VEGF阳性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与MVD值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而与手术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VEGF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有关,并可能成为卵巢癌临床生物学治疗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组织 相关性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微血管密度(MVD) 表达及 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VEGF表达 临床病理因素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3年7月 免疫组化方法 无淋巴结转移 临床医学院 2000年 组织学类型
原文传递
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血管生成关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5
作者 宋爱莉 孙贻安 +3 位作者 杨毅 叶林 李静蔚 刘晓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乳腺增生病证型诊断的客观标准。方法14 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按中医辨证类型分为3组,活检后观察病理分型、分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碱性成...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乳腺增生病证型诊断的客观标准。方法14 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按中医辨证类型分为3组,活检后观察病理分型、分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 ,MVD)的表达情况。结果14 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中,不同中医证型的病理分级及VEGF、bFGF、MVD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5) ;痰瘀互结型与肝郁气滞型、冲任失调型比较,非典型增生所占比例高,MVD计数多,VEGF与bFGF表达程度高(P <0 .0 5)。结论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血管活性及增生程度有相关性,病理特征及VEGF、bFGF、MVD表达可作为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研究、疗效判定的客观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中医证型 临床观察 生成关系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factor VEGF bFGF 微血管密度 肝郁气滞型 痰瘀互结型 冲任失调型 非典型增生 MVD计数 病理特征及 客观化指标 血管生成 辨证类型 病理分型
下载PDF
胰腺癌血管生成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池鸣鸣 黄华 施公胜 《中国临床医学》 2003年第4期552-553,共2页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以CD34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标记胰腺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正常胰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 ,检测其微血管密度 (MVD)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对照分析。结果 :胰腺癌...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以CD34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标记胰腺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正常胰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 ,检测其微血管密度 (MVD)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对照分析。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 (49.71± 2 0 .5、2 4 .3± 8.4 ,P <0 .0 1)。分化差的、或伴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分化好的、或无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 (6 9.5 2± 14 .5 2、34.2 4± 16 .9,P <0 .0 1;6 9.73± 16 .8、34.71±15 .5 ,P <0 .0 1)。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高于正常胰腺组织 ,其微血管生成与组织学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血管生成 生物学行为 微血管密度 组织学分级
下载PDF
生存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晓 陈卫昌 +1 位作者 刘强 康苏娅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52例大肠癌组织,48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生存素mRNA的表达,序列分析验证PCR扩增的正确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大肠癌组织中生存素蛋白... 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52例大肠癌组织,48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生存素mRNA的表达,序列分析验证PCR扩增的正确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大肠癌组织中生存素蛋白、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LI)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大肠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阳性表达率为67.3%,而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5.0%(P<0.01);生存素mRNA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所扩增生存素与人生存素序列具有99%的同源性。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大肠癌组织中生存素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1.9%(27/52)。生存素表达阳性组的凋亡指数为(0.67±0.18)%,显著低于生存素表达阴性组(1.14±0.42)%,(P<0.01);生存素表达阳性组的LI(51±22)%,MVD(21.4±8.2),显著高于生存素表达阴性组的(27±18)%,(P<0.01)和(14.2±5.4)(P<0.05)。结论(1)生存素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关系。生存素抑制凋亡和促进增殖可能是参与大肠癌发生的重要机制。(2)生存素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素 血管生成 表达及 微血管密度(MVD) 大肠癌组织 RT-PCR方法 阳性表达率 免疫组织化学法 大肠癌患者 淋巴结转移 癌旁正常组织 mRNA表达 免疫组化检测 凋亡指数 肿瘤大小 病理类型 相关关系 临床分期 远处转移 PCR扩增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癌中HIF-1α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颖丽 梁志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1263-1265,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HIF-1α表达,并检测其微血管密度(CD34标记)和癌细胞增殖指数(PCNA标记)。结果:卵巢上皮性...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HIF-1α表达,并检测其微血管密度(CD34标记)和癌细胞增殖指数(PCNA标记)。结果: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HIF-1α、微血管密度(MVD)、PCNA指数明显高于良性肿瘤;HIF-1α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与病理分级和组织学分类无相关性;HIF-1α表达与MVD及PCNA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HIF-1α过度表达可能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且与卵巢癌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反映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F-1Α 血管生成 表达及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 微血管密度(MVD) 缺氧诱导因子-1α 免疫组织化学法 PCNA标记 细胞增殖指数 PCNA指数 癌生物学行为 组织学分类 良性肿瘤 临床分期 病理分级 发生发展 过度表达 密切关系 新生血管
下载PDF
芩柏复方烫伤膏对大鼠实验性烫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海岩 李婷婷 +4 位作者 范慢利 吕心蕊 苏宇 张骏艳 周兰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研究芩柏复方烫伤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00只,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芩柏复方烫伤膏组(0.4,0.2,0.1 g浸膏/g生药),湿润烧伤膏组(0.32 g浸膏/g生药),创面外用药物,每天... 目的:研究芩柏复方烫伤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00只,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芩柏复方烫伤膏组(0.4,0.2,0.1 g浸膏/g生药),湿润烧伤膏组(0.32 g浸膏/g生药),创面外用药物,每天一次,连续21 d。在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测定药物对烫伤创面的结痂面积和脱痂愈合时间、病理组织学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测定药物对烫伤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芩柏复方烫伤膏(0.4,0.2,0.1 g浸膏/g生药)在不同时相点可不同程度地减少大鼠烫伤创面结痂面积,明显缩短脱痂愈合时间;改善烫伤创面病理组织学变化;升高烫伤创面MVD含量;降低烫伤大鼠血清升高的MDA含量,升高SOD水平。结论:芩柏复方烫伤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明显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改善创面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创面微血管生成,降低烫伤大鼠血清MDA含量,提高SOD活力,抗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芩柏复方烫伤膏 烫伤 微血管密度 脂质过氧化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大鼠C6脑胶质瘤MR扩散加权成像及灌注成像与组织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范国光 臧培卓 +2 位作者 景奉东 吴振华 郭启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3-618,共6页
目的对大鼠脑胶质瘤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成像(PWI)的实验研究,探讨两者在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只颅内种植C6胶质瘤细胞的雌性Wistar大鼠分别于种植后1~4周行MRT1WI、T2WI、DWI、PWI及增强T1WI检查。处死后... 目的对大鼠脑胶质瘤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成像(PWI)的实验研究,探讨两者在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只颅内种植C6胶质瘤细胞的雌性Wistar大鼠分别于种植后1~4周行MRT1WI、T2WI、DWI、PWI及增强T1WI检查。处死后行脑组织HE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种植后3~4周,肿瘤实质区及肿瘤周围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种植后1~2周及对侧脑白质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胶质瘤实质区的ADC值随镜下肿瘤组织细胞构成比增加而降低,呈明显的负相关(r=-0.682,P<0.01)。种植后2~4周,肿瘤实质部分最大局部脑血容量(rCBVmax)与种植后1周及对侧脑白质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种植后1~2周,肿瘤周围区出现宿主血管rCBVmax值的增高,以种植后1周最为显著(t=3.88,P<0.01)。肿瘤实质区的rCBVmax值与CD34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值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716,P<0.01)。结论DWIC6胶质瘤肿瘤实质区ADC值的减低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C6胶质瘤的PWI肿瘤实质区rCBVmax值与组织学MVD值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1种活体评价肿瘤微血管的指标。肿瘤周围区rCBVmax值可对肿瘤的新生血管与正常脑组织原有血管扩张的鉴别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成像 C6脑胶质瘤 组织学 对照研究 微血管密度(MVD) Wistar大鼠 C6胶质瘤细胞 肿瘤实质 免疫组织化学 表观扩散系数 肿瘤恶性程度 T1WI 免疫组化 CD34 ADC值 肿瘤微血管 正常脑组织 周围区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