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量铜离子联合碳酸氢盐类芬顿体系降解水中双酚A 被引量:1
1
作者 辛丽红 晏彩霞 +4 位作者 聂明华 张艺民 袁玉龙 丁明军 王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6-1196,共11页
基于铜离子(Cu^(2+))的类芬顿体系通常需要较高的Cu^(2+)剂量,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构建了微量Cu^(2+)(2.5μmol/L)联合碳酸氢盐活化过氧化氢(Cu^(2+)/H_(2)O_(2)/HCO_(3)^(-))体系用于水中双酚A(BPA)的高效降解.结果表明:... 基于铜离子(Cu^(2+))的类芬顿体系通常需要较高的Cu^(2+)剂量,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构建了微量Cu^(2+)(2.5μmol/L)联合碳酸氢盐活化过氧化氢(Cu^(2+)/H_(2)O_(2)/HCO_(3)^(-))体系用于水中双酚A(BPA)的高效降解.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Cu^(2+)/H_(2)O_(2)/HCO_(3)^(-)体系对BPA的降解效果随Cu^(2+)投加量的升高而上升,随H_(2)O_(2)和HCO_(3)^(-)投加量的升高呈先上升再降低的趋势.在溶液初始pH值5.06~11.02范围内,BPA均可得到有效去除,且升高反应温度可促进BPA的降解.Cl-、HPO_(4)^(2-)、腐殖酸会抑制BPA降解,而NO_(3)^(-)、SO_(4)^(2-)的影响则可以忽略不计.活性物种猝灭和捕获实验表明,单线态氧和Cu^(3+)是BPA降解过程的主要活性物种.CuCO_(3)(aq)可能是H_(2)O_(2)活化生成的活性氧化物种与Cu^(3+)的主要络合物.同时,Cu^(2+)/H_(2)O_(2)/HCO_(3)^(-)对天然水体基质中的BPA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另外根据5种鉴定的中间体,提出了Cu^(2+)/H_(2)O_(2)/HCO_(3)^(-)体系中BPA的可能降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微量铜离子 碳酸氢盐 过氧化氢 降解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簇荧光探针快速检测中药中的微量铜 被引量:2
2
作者 仁增 徐进之 +3 位作者 仁青加 王飞 徐明 李曹龙 《广东化工》 CAS 2017年第22期55-56,共2页
在本文中,以生物大分子牛血清蛋白(BSA)等作为合成金纳米簇的还原剂和保护剂,利用二价铜离子对金纳米簇的荧光淬灭作用,研究了铜离子浓度和荧光强度的线性关系,实现了对微量铜离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快速检测。文中收集了16种中药,通... 在本文中,以生物大分子牛血清蛋白(BSA)等作为合成金纳米簇的还原剂和保护剂,利用二价铜离子对金纳米簇的荧光淬灭作用,研究了铜离子浓度和荧光强度的线性关系,实现了对微量铜离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快速检测。文中收集了16种中药,通过金纳米簇的荧光淬灭作用,考察干扰离子的影响,并且实现了对中药中铜离子浓度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簇 荧光猝灭 微量铜离子 中药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潘忠成 赖娜 《杭州化工》 CAS 2013年第4期11-14,共4页
综述了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在测定六价铬、总铬、微量铜离子、二氧化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铬的测定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六价铬 总铬 微量铜离子 二氧化硫
下载PDF
Cu^(2+)对活性污泥代谢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笑雪 孙宝盛 +2 位作者 苗楠 赵双红 齐庚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5-268,共4页
为探究微量Cu^(2+)对微生物代谢产物及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以含Cu^(2+)原水作用下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质量浓度Cu^(2+)对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代谢产物(SMP)的影响,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为探究微量Cu^(2+)对微生物代谢产物及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以含Cu^(2+)原水作用下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质量浓度Cu^(2+)对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代谢产物(SMP)的影响,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总细菌在不同质量浓度微量Cu^(2+)驯化前后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EPS质量浓度受Cu^(2+)的影响呈波动下降趋势,反应中后期趋于稳定,稳定区间与Cu^(2+)质量浓度成反比。Cu^(2+)加入反应体系后会造成SMP质量浓度短暂下降,随后微生物释放SMP来缓解环境压力,SMP质量浓度有所回升;中后期由于Cu^(2+)积累导致细胞自溶、释放SMP,SMP质量浓度突增,增长幅度与Cu^(2+)质量浓度成正比。不同质量浓度Cu^(2+)会造成特定菌群的消亡,还会促进耐受力强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含Cu^(2+)原水会使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降低,当Cu^(2+)质量浓度为3.5 mg/L时SDI由1.92下降至1.23,而由于新优势菌种的产生,Cu^(2+)质量浓度为5.0 mg/L时SDI有所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微量铜离子 胞外聚合物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微生物多样性 PCR-DG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