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8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部位DVT与APTE后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的相关性
1
作者 姜锋 孙树东 +5 位作者 庞桂芬 赵志伟 米术斌 张庆 刘美新 于国云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3264-326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后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20年8月初次确诊为APTE患者231例,分为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n=94)、胫...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后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20年8月初次确诊为APTE患者231例,分为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n=94)、胫腓腘静脉血栓组(n=31)、股腘静脉型血栓组(n=90)和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n=16)。统计4组临床资料;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和右心室径水平;Pearson检验法分析DVT与APTE后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的相关性。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PTE后DVT部位的影响因素。结果4组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明显升高(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与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均升高(P<0.05)。不同部位DVT与APTE后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和右心室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是DVT部位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不同部位DVT与APTE后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具有相关性,且是DVT患者APTE后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右心室径水平在诊断不同部位DVT患者病情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心室流出道宽度 心室径水平 相关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与低位间隔起搏患者心电学参数变化及预后对比研究
2
作者 朱永新 张颖 张芸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3期1424-1428,共5页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与低位间隔起搏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心电学参数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采用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145例,按照起搏器电极植入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n=69,右...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与低位间隔起搏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心电学参数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采用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145例,按照起搏器电极植入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n=69,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对照组(n=76,右心室低位间隔起搏)。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心电学参数(R波感知、起搏阈值、阻抗、QRS波时限、QTc间期)、心功能[N末端B型脑钠钛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预后情况。结果 术中、术后两组R波感知、起搏阈值、阻抗、QRS波时限、QTc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浆NT-proBNP、LVEF、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浆NT-proBNP、 LVEDD水平分别为(336.42±35.46) ng/L、(48.51±5.82) mm,均低于对照组[(363.78±38.76) ng/L、(49.78±5.92) mm],LVEF为(55.42±7.34)%,高于对照组[(52.62±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出现阵发性房颤1例,不良预后发生率为1.45%(1/69)。对照组出现阵发性房颤2例,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1例,不良预后发生率为3.95%(3/76),两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低位间隔起搏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心电学参数差异不大,但前者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更小,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 低位间隔起搏 心电学参数 预后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憩室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继发室性早搏1例
3
作者 黄强辉 章艳平 +2 位作者 詹碧鸣 陈琦 胡金柱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633-636,共4页
右心室流出道憩室内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在国内外少有报道。本病例报道1例中老年男性患者,急性起病,表现为“无休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入院,术中标测时发现右心室流出道存在一异常畸形的解剖结构。根据阻抗值变化,并结合术中造影,考虑... 右心室流出道憩室内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在国内外少有报道。本病例报道1例中老年男性患者,急性起病,表现为“无休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入院,术中标测时发现右心室流出道存在一异常畸形的解剖结构。根据阻抗值变化,并结合术中造影,考虑右心室流出道憩室,再通过多种标测方法,证实为憩室内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经谨慎选择消融方式后,达到即刻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无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再发。通过本病例,笔者认为心律失常介入的每一环节,需细微缜密的观察、分析,方可对临床病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室 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左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致冠状动脉夹层一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葛南南 陈瑶 +2 位作者 周冬辰 陆建华 来钰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73-875,共3页
本例75岁男性患者,在行左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出现胸闷、血压降低,且心电图aVR、V_(1)导联ST段抬高,伴多导联ST段压低,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主干至左前降支夹层,遂于此处置入两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患者生... 本例75岁男性患者,在行左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出现胸闷、血压降低,且心电图aVR、V_(1)导联ST段抬高,伴多导联ST段压低,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主干至左前降支夹层,遂于此处置入两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随访过程中无明显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射频导管消融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夹层
下载PDF
经导管支架治疗外科术后右心室流出道狭窄
5
作者 杨磊 章旭 +4 位作者 高伟 郭颖 徐欣怡 傅立军 刘廷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支架治疗外科术后右心室流出道狭窄(RVOT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术后接受经导管右心室流出道支架植入术的新生儿或婴幼儿5例资料分析。结果 在右心室流出道支架植入术后的(19.50±0.50)月,4例患儿(1例... 目的 探讨经导管支架治疗外科术后右心室流出道狭窄(RVOT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术后接受经导管右心室流出道支架植入术的新生儿或婴幼儿5例资料分析。结果 在右心室流出道支架植入术后的(19.50±0.50)月,4例患儿(1例尚在随访)右心室流出道直径从(3.02±0.45) mm增加至(6.30±0.76) mm(P<0.05);右心室流出道流速从(5.38±0.28) m/s(支架术前)降低到(3.10±0.73) m/s(P<0.05)。左肺动脉直径从(3.33±0.31) mm(z值:-2.51±0.17)增加到(9.55±0.21) mm(z值:1.45±0.95)(P<0.05);右肺动脉直径从(3.43±0.43) mm(z值:-2.77±0.13)增加到(9.10±0.36) mm(z值:1.11±0.17)(P<0.05)。结论 经导管右心室流出道支架植入术治疗外科术后RVOTS,可避免急诊再次外科手术,有效解除RVOTS,促进肺动脉发育,缓解紫绀,为后续手术提供时间和机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婴幼儿 外科术后 支架 心室流出道 介入性 放射学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上和瓣下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分析
6
作者 黄金焕 谢鹏 +7 位作者 孙瑜 李世兴 李健 苑洪涛 国建萍 郭红阳 时向民 单兆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1106-1110,共5页
目的对右心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瓣上和瓣下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实现VAs的较精确定位。方法纳入2018年10月到2022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39例RVOT起源VAs患者进行研... 目的对右心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瓣上和瓣下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实现VAs的较精确定位。方法纳入2018年10月到2022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39例RVOT起源VAs患者进行研究,根据起源点与肺动脉瓣的位置关系分为瓣上起源组和瓣下起源组,进行心电图参数分析。结果139例RVOT起源VAs患者中,71例(51.1%)VAs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其中左窦43例(30.9%),右窦11例(7.9%),前窦7例(5.0%),左右窦交界10例(7.2%);68例(48.9%)VAs起源于肺动脉瓣下,其中游离壁侧14例(10.1%),室间隔侧54例(38.8%)。肺动脉瓣上起源组VAs心电图Ⅱ导联和aVF导联R波振幅显著高于肺动脉瓣下起源组VAs;在亚组分析中,肺动脉瓣上不同位置起源VAs体表心电图存在显著差异,肺动脉瓣下游离壁起源VAs心电图QRS波时程显著大于室间隔侧起源VAs,下壁导联QRS波切迹发生率显著大于室间隔侧起源VAs。结论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和瓣下的VAs具有不同的体表心电图表现,可根据体表心电图表现初步判断VAs的起源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 肺动脉 室性心律失常 体表心电图
下载PDF
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与右心室流出道支架植入术姑息性治疗法洛四联症的比较
7
作者 李棣文 赵天力 +3 位作者 胡世军 张伟志 吴忠仕 刘继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25-1332,共8页
目的:对于不适合一期根治或手术风险高的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者,经导管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干预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RVOT支架植入术和改良Blalock-Ta... 目的:对于不适合一期根治或手术风险高的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者,经导管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干预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RVOT支架植入术和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modified Blalock-Taussig shunt,mBTS)在TOF新生儿和婴儿期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并比较2种姑息干预方式对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及肺动脉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于2011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32例TO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行RVOT支架植入术的支架植入组(n=15)和行mBTS术的mBTS组(n=17),评估和比较2组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再干预率等,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使用z-评分评估患者的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及左肺动脉的发育情况。结果:与mBTS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患儿的年龄较小,体重较低(均P<0.05)。与术前相比,支架植入组术后患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75±17)%vs(96±3)%,P=0.026],肺动脉干[(−2.82±1.27)分vs(0.86±0.77)分,P=0.014]、右肺动脉[(−1.88±0.59)分vs(−0.28±0.71)分,P=0.011]及左肺动脉[(−2.34±0.36)分vs(−1.67±0.36)分,P=0.036]的z-评分明显增加。而mBTS组患儿术前与术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及肺动脉z-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OT支架植入术对低出生体重、伴有严重合并症的TOF患儿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与mBTS相比,RVOT支架植入术术后患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更高且肺动脉发育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 心室流出道支架置入术 肺动脉发育
下载PDF
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朱文锋 李力 胡丽琳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5期657-659,694,共4页
目的 探讨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2200例孕产妇。应用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超声图进行分析。经超声... 目的 探讨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2200例孕产妇。应用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超声图进行分析。经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CHD)或其他疾病类型均要进行产前诊断及尸检进行佐证。结果 经胎儿尸检或产后确诊,2200产妇中,共有42例确诊为CHD。心脏超声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胎儿CHD诊断的特异度100%(42/42),灵敏度95.00%(2050/2158)。经超声诊断为永存左上腔患儿为7例、右位主动脉弓患儿为8例、主动脉弓离断患儿为5例、左心发育不良患儿为4例、法乐四联症患儿为4例、永存主动脉干患儿为3例、主动脉缩窄患儿为2例、单心室患儿为3例、大动脉转位患儿为1例、三尖瓣闭锁或发育不良患儿为2例、心内膜垫缺损患儿为1例、心脏反位患儿为1例、室间隔大缺损患儿为1例、房间隔大缺损患儿为1例、心脏普大患儿为2例;四腔心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右流出道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右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CHD的检出率低到高为:66.67%、73.81%、100.00%(P<0.05)。结论 心脏超声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胎儿心脏畸形的检出结果较为准确,对CHD预防效果显著,畸形检出率高,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腔心切面 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 三血管切面 胎儿心脏畸形筛
下载PDF
肥厚性心肌病双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吴璨 饶燕彪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7期57-60,共4页
目的 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双心室流出道梗阻的临床表现与特征。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64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心脏核磁共振影像资料,将44例左心室流出... 目的 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双心室流出道梗阻的临床表现与特征。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64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心脏核磁共振影像资料,将44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双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与临床资料特征。结果 观察组年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35.31±4.06)mm、最大心室壁厚度(66.42±3.86)mm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7、3.333,P<0.05)。观察组左心房内径(41.58±9.03)mm、心室流出道梗阻压差(73.51±5.23)mmH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8、21.489,P<0.05)。结论 通过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双心室流出道梗阻的临床表现与特征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心肌病 心室流出道梗阻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法乐四联症矫治术后右心室流出道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凌雁 郭少先 +2 位作者 沈向东 闫军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矫治术后右心室流出道(RVOT)瘤形成的原因、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诊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01至2010-06间14例TOF术后RVOT瘤及伴随病变的初次手术方法、心功能状态和治疗结果。结果:因TOF矫治术后残余心...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矫治术后右心室流出道(RVOT)瘤形成的原因、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诊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01至2010-06间14例TOF术后RVOT瘤及伴随病变的初次手术方法、心功能状态和治疗结果。结果:因TOF矫治术后残余心内畸形诊治患者中,合并RVOT瘤者14例,年龄(5.6±3.7)岁,距初次手术(3.4±3.6)年。1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其中9例初次修补手术时未跨环补片,3例虽跨环补片但残余重度狭窄。4例合并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初次手术均用自体心包跨环补片,其中3例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功能NYHA(2.7±0.7)级。12例再次外科手术,术中切除RVOT瘤并重建RVOT。合并肺动脉狭窄者,予跨环补片加宽。2例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分别予带单瓣的同种主动脉跨环补片、植入牛颈静脉管道。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随访(1.9±2.1)年,NYHA心功能均Ⅰ~Ⅱ级,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TOF术后RVOT瘤的形成与初次手术方式有关。RVOT瘤促使TOF术后早期出现心功能不全。及时手术重建RVOT和矫治伴随病变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法乐四联症 心室流出道 心室流出道重建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起源于左冠窦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加锋 黄晓芳 +2 位作者 陈小峰 李嘉 李岳春 《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5期434-436,438,共4页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左心室流出道较少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均安全有效。...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左心室流出道较少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均安全有效。近来我们发现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 室性期前收缩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传导 左冠窦 心室流出道 射频导管消融 左冠状动脉窦
下载PDF
左心室流出道单点消融终止左右心室流出道两种室性期前收缩1例
12
作者 林加锋 戴小丫 +3 位作者 陈小锋 黄晓芳 李岳春 林佳选 《心电与循环》 2015年第2期126-129,共4页
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呈多个传导通路或多突破口现象较为少见,消融术中往往需要多位点消融方可成功。近来我院收治1例罕见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起源PVCs经LVOT与RVOT双处突破并经LVOT单靶点消... 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呈多个传导通路或多突破口现象较为少见,消融术中往往需要多位点消融方可成功。近来我院收治1例罕见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起源PVCs经LVOT与RVOT双处突破并经LVOT单靶点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心室流出道 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动过速 RVOT 传导通路 PVCs 消融术
下载PDF
左心室流出道三通道传导现象1例
13
作者 林加锋 戴小丫 +2 位作者 陈小锋 黄晓芳 李岳春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5期369-373,380,共6页
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经RVOT多个传导通路或多突破口现象并非少见,消融术中往往需要多位点消融方可成功.近来我院收治1例罕见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多通道传导并经单靶点消融成功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 传导通路 三通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心室流出道 RVOT 多通
下载PDF
左心室流出道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多个出口1例
14
作者 林加锋 林佳选 +3 位作者 李岳春 李进 殷日鹏 李嘉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4期293-299,共7页
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最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LVOT,约占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安全有效。近期我院收... 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最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LVOT,约占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安全有效。近期我院收治1例起源于LVOT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多个出口现象,并经消融成功治疗,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9岁,有糖尿病病史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流出道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出口 心室流出道 射频导管消融 糖尿病 治疗
下载PDF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经心大静脉最远端消融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
15
作者 林加锋 陈小锋 +2 位作者 黄晓芳 李嘉 李岳春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6期525-529,共5页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然而,近来我们发现,部分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流出道均未能找到理想靶点,但在冠状静脉最远端存在理想靶点并消融成功。本期结合2例典型病例,介绍经心大静脉最远端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室性期前收缩 心室流出道 心大静脉 体表心电图定位 远端 心室流出道 心电图特征
下载PDF
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16
作者 林佳选 林加锋 +5 位作者 季亢挺 李嘉 殷日鹏 李岳春 李进 张文武 《心电与循环》 2013年第1期55-62,共8页
多数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VCs)起源下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左心室中后问隔部.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和房室环附近。本文报道起源于左心窄流出道(LVOT)的特发性PVCs/窀性心动过速(VT)的射频导管消融(... 多数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VCs)起源下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左心室中后问隔部.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和房室环附近。本文报道起源于左心窄流出道(LVOT)的特发性PVCs/窀性心动过速(VT)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结果,并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特发性PVCs/VT进行比较,以探讨RVOT、LVOT及LVOT不同部位特发性PVCs/VT的心电网特征,提出鉴别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心室流出道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征 同部位 心室流出道 PVCs
下载PDF
Valsalva动作在非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隐匿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17
作者 艾慧俊 施振华 +3 位作者 陈君美 戴丽雅 周宁 陈方红 《心电与循环》 2022年第3期250-253,257,共5页
目的探讨Valsalva动作在非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隐匿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不典型胸痛患者800例,行常规超声心动图联合Valsalva动作检查。测量静息期及Valsalva动作后二尖瓣口舒张... 目的探讨Valsalva动作在非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隐匿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不典型胸痛患者800例,行常规超声心动图联合Valsalva动作检查。测量静息期及Valsalva动作后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比值(E/A)、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压差的水平变化。结果发现隐匿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57例(7.13%),其中二尖瓣前叶冗长5例(8.77%),左心室假腱索3例(5.26%),乳头肌肥大3例(5.26%),室间隔增厚28例(49.12%),室间隔成角7例(12.28%),混合型(两种及以上)11例(19.30%)。隐匿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Valsalva动作后的E、A、E/A,LVEDV均低于静息状态水平,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压差均高于静息状态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alsalva动作可用于不典型胸痛患者隐匿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LSALVA动作 不典型胸痛 隐匿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心室流出道
下载PDF
形态心电图标准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俏俏 林佳选 +2 位作者 李进 李岳春 林加锋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OT Vhs)的鉴别价值.方法:分析272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与72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 VAs患者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OT Vhs)的鉴别价值.方法:分析272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与72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 VAs患者进行比较,观察V1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v2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胸导联移行指数≥0,V2导联移行此<0.6及胸导联移行≥V35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诊断RVOT V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上述5种标准的敏感性分别为93.38%、91.18%、93.75%、71.69%、77.94%,特异性分别为87.50%、88.89%、91.67%、88.89%、93.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58%、96.88%、97.70%、96.06%、97.7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72.72%、79.52%、45.39%、52.76%.②5种诊断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 (SE1:0.024,95% CI:0.857 - 0.952)、0.900(SE2:0.024,95% CI:0.854- 0.947)、0.927(SE3:0.021,95% CI:0.887 - 0.968)、0.803(SE4:0.027,95% CI:0.749-0.857)、0.855(SE5:0.023,95% CI:0.809-0.901).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比值<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分别与V2导联移行比<0.6比较,以及胸前导联移行指数≥0与胸导联移行≥V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95、2.685、3.625、2.311,均P<0.05).其余各个标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VOT VAs的鉴别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鉴别RVOTVAs诊断具有相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心室流出道 心室流出道
下载PDF
神经递质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兰平 张晓云 +4 位作者 陈彦静 李建东 张三明 王雪芳 葛赋贵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3-598,共6页
为研究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神经支配和受体分布,本实验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分 别观测了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及相应的受体拮抗剂对离体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自发慢反应电位的影响。观测 指标有:最大舒... 为研究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神经支配和受体分布,本实验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分 别观测了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及相应的受体拮抗剂对离体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自发慢反应电位的影响。观测 指标有:最大舒张电位(maximal diastolic potential,MDP)、动作电位幅度(amplitude of action potential,APA)、0相最大去极 速度(maximal rate of depolarization,Vmax)、4相自动去极速度(velocity of diastolic depolarization,VDD)、复极50%时间(50%of duration of action potential,APD50)和90%时间(90%of duration of action potential,APD90)以及自发放电频率(rate of pacemaker firing,RPF)。结果表明:(1)100 μ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可使RPF和VDD显著加快(P<0.01),MDP绝对值和 APA显著增大(P<0.05,P<0.01),Vmax加快(P<0.05),APD50缩短(P<0.01),这些变化均可被5 μamol/L心得安拮抗;(2)100 μmol/L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可使RPF和VDD加快(P<0.01,P<0.05),APA显著增大(P<0.001),Vmax加快(P<0.05),APD50 和APD90缩短(P<0.05):(3)100μmol/L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可使VDD和RPF加快(P<0.05),APA显著增大 (P<0.05),Vmax明显加快(P<0.05),APD50缩短(P<0.05),这些变化可被100μmol/L酚妥拉明拮抗;(4)10μmol/L ACh可使 VDD和RPF减慢(P<0.05),APA显著减小(P<0.01),APD50缩短(P<0.05);ACh对APD50的缩短效应可被10 μmol/L阿托 品拮抗(P<0.05)。结果提示: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膜上可能存在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adrenergic receptor,α-AR)、β-肾 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β-AR)以及M型胆碱能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MR),其自律性电活动可能也接受心交 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递质 豚鼠 心室流出道 电活动
下载PDF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学基础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彦静 王有明 +2 位作者 马建伟 王德宝 葛赋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1303-1305,共3页
目的 研究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 ,观察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活动特性。结果  (1)在 32例豚鼠左室流出道组织标本中 6例 (18 75 % )未经电刺激即可记录到自律性电活动 ... 目的 研究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 ,观察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活动特性。结果  (1)在 32例豚鼠左室流出道组织标本中 6例 (18 75 % )未经电刺激即可记录到自律性电活动 ,2 3例 (71 88% )在常规电刺激诱导下也可出现自律性电活动。 (2 )在左心室流出道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形态呈多样性 ,可分为 3大类 :①上升支缓慢、幅值小且 4相自动去极化明显的自律性慢反应电位 ,其特征与窦房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相似 [APA :(5 0 2 3± 13 5 6 )mV ,Vmax :(10 0 3± 6 32 )V/s,VDD :(33 36± 6 38)mV/s],记录部位为紧靠瓣膜下及流出道光滑部的局部区域 ;②非自律性慢反应电位 ,其上升支缓慢、幅值小无 4相自动去极化 [APA :(6 3 2 6± 17 33)mV ,Vmax :(18 2 7± 8 33)V/s],分布在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周围及相邻的局部区域 ;③非自律性快反应电位 ,其特征与普通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似 [APA :(88 32± 6 86 )mV ,Vmax :(10 9 6 0± 8 6 2 )V/s],流出道的大部分组织为此类电位。各类型动作电位的 0相去极化速度、幅度及动作电位时程均变异较大。结论 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与普通心室肌不同 ,具有明显的自律性和电生理各向异性 ,我们认为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流出道 动作电位 电活动 电生理特性 电生理学 电刺激 自律性 结论 观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