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阐释方法与心性之学——论简帛文献的先秦儒学诗学传统
1
作者 许春华 《管子学刊》 2023年第2期83-92,共10页
在《孔子诗论》中,诗文之“兴”起发为“初(志)”“民(人)性”,释放出《孔子诗论》的心性之学。在帛书《五行》中,《鸤鸠》之“兴”以“舍夫五而慎其心”、《燕燕》之“兴”以“舍其体而独其心”阐释“慎独”,引发出帛书《五行》的心性... 在《孔子诗论》中,诗文之“兴”起发为“初(志)”“民(人)性”,释放出《孔子诗论》的心性之学。在帛书《五行》中,《鸤鸠》之“兴”以“舍夫五而慎其心”、《燕燕》之“兴”以“舍其体而独其心”阐释“慎独”,引发出帛书《五行》的心性之学。引诗、论诗之“兴”成为孔门儒学心性之学的阐释方法和致思路径,《论语》之“兴”,《孔子诗论》与帛书《五行》之“兴”,构成了先秦儒学诗学的经典阐释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 心性之学 《孔子诗论》 帛书《五行》
下载PDF
北宋心性之学的发展与宋代《四书》学的形成 被引量:4
2
作者 肖永明 殷慧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4,共7页
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论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的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书》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心性之学 宋代 北宋 心性理论 《大 《中庸》 《孟子》
下载PDF
“无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兼论中国哲学的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 被引量:5
3
作者 徐小跃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4年第1期5-14,共10页
中华传统文化重"明心性"的价值取向和主"一天人"的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尤其是儒道两家对"上帝"与"鬼神"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儒家的&qu... 中华传统文化重"明心性"的价值取向和主"一天人"的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尤其是儒道两家对"上帝"与"鬼神"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儒家的"人事为本"与道家的"自然为本"的思想,其实质亦皆是取向"无神"的。中国无神论所昭示的"人文""有为""创造""自由"诸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并最终成中华民族千古以来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无神的人文精神终将能够成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再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 人文 中华文化 心性之学 天人之学
下载PDF
论战国楚简从“心”之字与心性之学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宝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69,共8页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和义同于《说文》...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和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符字 心性之学 战国 楚简
下载PDF
复见天地心,艮止圣贤境——《复》、《艮》二卦义理与宋儒心性之学 被引量:4
5
作者 黄黎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宋代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易》学史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多端而丰富,但占据主流地位者,当属围绕“性与天道”这一哲学核心问题的探讨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理学,宋代《易》学的总体发展也与此相关。宋儒... 宋代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易》学史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多端而丰富,但占据主流地位者,当属围绕“性与天道”这一哲学核心问题的探讨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理学,宋代《易》学的总体发展也与此相关。宋儒论《易》,特别注重《复》、《艮》二卦,并对此二卦的义理作了独具特色的阐述与发挥,从中显示了宋代《易》学之时代特色及其与宋儒“心性之学”之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儒 《复》卦 《艮》卦 心性之学
下载PDF
孟子心性之学的信仰维度——儒家道德善性的追根溯源与深层检讨 被引量:2
6
作者 丁为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共9页
孟子是儒家心性之学的开创者,也是性善论的确立者,但无论是其对人之道德善性之存在根源的追溯,还是"尽心则知性知天"的追求指向,实际上都是一个并未得到确保的开放性体系。从其"此天之所与我者"来看,这一道德善性... 孟子是儒家心性之学的开创者,也是性善论的确立者,但无论是其对人之道德善性之存在根源的追溯,还是"尽心则知性知天"的追求指向,实际上都是一个并未得到确保的开放性体系。从其"此天之所与我者"来看,这一道德善性之天道依据不仅是通过人之"秉彝"来"遥接"与"遥承"的,而且还需要人"从其大体"之具体抉择与道德实践来承当;而从其"尽心则知性知天"的实践追求来看,则这种通过"尽心"方式所实现的"知"其实也只是具体、部分与观照性的知,永远无法达到性、天合一的地步。如果从殷周政权更替所形成的忧患意识、人文关怀及其历史积淀的角度看,则所谓"天之所与"又永远需要具体的历史际遇和时代势运来落实。这样一来,无论是"人性本善"的天道依据还是作为人生终极追求之"知性知天"的指向,实际上也就既需要人之实践抉择来具体承当,同时也必须一定的信仰蕴涵来作为其天人合德之最后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心性之学 信仰维度 道德善性 知性知天
下载PDF
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 被引量:3
7
作者 冯学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4,共7页
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是西方美学引进的结果,这一西学脉络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然而,也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美育先贤引进西方美学的动机、接受西方美学的路径、阐释西方美学的方式,皆受到儒家心性之学的决定性影响。换言之,中国现代... 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是西方美学引进的结果,这一西学脉络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然而,也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美育先贤引进西方美学的动机、接受西方美学的路径、阐释西方美学的方式,皆受到儒家心性之学的决定性影响。换言之,中国现代美育话语是儒家心性之学选择西方美学的结果,从而构成另一条至关重要的本土谱系脉络。研究者极易因西方知识体系的强势介入,而忽略中国现代美育与本国学术传统斩不断的历史连续性。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等人对于西方美学的接受动机及本土化阐释等问题,将使这条内在的学术谱系变得更加清晰,从而凸显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本土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育话语 儒家心性之学 术谱系
下载PDF
新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嘉明 《东南学术》 CSSCI 1998年第3期33-36,共4页
关键词 心性之学 当代新儒家 牟宗三 中国文化 自由意志 智的直觉 儒家文化 道德理性 民主政治 “返本开新”
下载PDF
儒家心性之学对现代人生的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康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9-14,共6页
本文通过考察现代人生状况 ,指出人类精神追求在形上侧面的深层困乏 ;儒家心性之学对人性的分析及其衍生的规范 ,可以引导社会生活在善的途径上不断前进 ;
关键词 物欲人生 心性之学 心性本体 理想人生
下载PDF
儒家的“心性之学”与现代化
10
作者 朱丽霞 张三萍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3-105,共3页
儒家的"心性之学"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理想,它虽然不是现代化的发生学意义上的因素,却是现代化的重要的构成性因素。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既不能夸大儒学的作用,也不能过分贬损它的... 儒家的"心性之学"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理想,它虽然不是现代化的发生学意义上的因素,却是现代化的重要的构成性因素。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既不能夸大儒学的作用,也不能过分贬损它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之学 现代化
下载PDF
从明儒的“号”:山、水、川、谷看“心性之学”
11
作者 刘康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1-46,共6页
本文对明儒常以“山水川谷”为其“号”的文化现象作探讨,认为明儒的这种文化现象是传统“学宗自然”的持续表现,但又有别于以往,具有“反情还性”的特征,故明儒以“山水川谷”为其“号”是对明代“心性之学”的反映。而之所以能以... 本文对明儒常以“山水川谷”为其“号”的文化现象作探讨,认为明儒的这种文化现象是传统“学宗自然”的持续表现,但又有别于以往,具有“反情还性”的特征,故明儒以“山水川谷”为其“号”是对明代“心性之学”的反映。而之所以能以“山水川谷”反映“心性之学”又与明儒的“融识归真”、“心造外境”等方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儒案》 心性之学 陈献章 《文选》 自然万物 以物观物 万物一体 自然界 天地万物 人之心
下载PDF
从明儒“斋”“庵”“轩”之号看心性之学
12
作者 刘康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0-54,共5页
关键词 《明儒案》 “斋” 心性之学 陈白沙 泰州 罗近溪 平旦之气 致良知 抱朴子
下载PDF
朱元璋的历史性成就与心性之学
13
作者 吴雁南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1-46,共6页
在中国古代,许多志士仁人临难不苟,舍身取义,多被认同为曾受心学的影响.在此,我们要研究的却是另一类型的人物——皇帝是否也有人曾受心性之学的影响.本文现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例,试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关键词 心性之学 历史性成就 朱元璋 阶级矛盾 主体精神 《孟子》 思想资料 经济措施 社会经济 《明史》
下载PDF
牟宗三心性之学的三个问题意识及其遗留的课题——纪念《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60周年
14
作者 杨泽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51,共8页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特别凸显了心性之学的重要性。虽然后来学界对这种过于抬高心性之学的倾向提出了批评,但这并不能掩盖现代新儒家第二代在心性之学研究方面做...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特别凸显了心性之学的重要性。虽然后来学界对这种过于抬高心性之学的倾向提出了批评,但这并不能掩盖现代新儒家第二代在心性之学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牟宗三早期较为关注政治问题,但中期和晚期的精力都集中在心性之学方面。牟宗三心性之学研究始终贯穿着三个问题意识,即活动问题、流弊问题、存有问题。所谓活动问题是指一种道德学说如何能够具有动能的问题,与之相应牟宗三提出了活动论;所谓流弊问题是指如何杜绝心学走向弊端的问题,与之相应牟宗三提出了形著论;所谓存有问题是指道德之心除决定个人成德成善之外,对宇宙万物能否以及如何发生影响的问题,与之相应牟宗三提出了存有论。为解决这些问题牟宗三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提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观点,但也留下了一些问题亟待后人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心性之学 活动问题 流弊问题 存有问题
下载PDF
科技人文化与东方心性之学
15
作者 朱康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4-38,43,共6页
科技与人文的失调集中表现在当今“真”与“善”的冲突上。文章试图用东方心性之学来解决这一困境 :将科技人文化即主要是科技道德化 ,尤其应当把心性形上思想融合到现代科技实践中 ,使其尽量避免负面效应 ,发挥正面功效 ,福祉人类。
关键词 心性之学 心性本体 道德化 丰义 人文主义
下载PDF
心性之学与当代儒学的世界化——《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60周年评议 被引量:4
16
作者 倪培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40-48,共9页
60年前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先生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将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本源和核心。这一观点需要得到认真的质疑和反思: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功夫论,故应以功夫看本体论之必要性,而不是以本体... 60年前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先生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将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本源和核心。这一观点需要得到认真的质疑和反思: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功夫论,故应以功夫看本体论之必要性,而不是以本体论出发论证其功夫之可能性。宋明儒以本体论为儒家学说建立"超越的安立transcendental justification",从社会政治层面而言是成功的,但从学理的层面看很难成立。在当代语境当中,儒学需要说明儒家心性之学本质上不是反映形上实在的镜子,而是提升人的境界与功夫的杠杆,方能既不致误解儒学精髓,又能使儒学显示其内在价值,成为当代世界文化的建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之学 本体论 功夫论 世界化 人禽之别
下载PDF
“淬沥固有”与“采补本无”《心性美学——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关系研究》评介
17
作者 刘强强 《美育学刊》 2016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冯学勤博士以及浙江财经大学许宏香博士合作研究的成果——《心性美学: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关系研究》,是以中文出版的第一本研究中国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历史连续性的专著。通过对王国维、蔡元... 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冯学勤博士以及浙江财经大学许宏香博士合作研究的成果——《心性美学: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关系研究》,是以中文出版的第一本研究中国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历史连续性的专著。通过对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朱光潜等中国现代美学家的考察,梳理他们各自的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学术关联性,在知识谱系上再建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历史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 心性之学 儒家 历史连续性 评介 术文化 师范大 财经大
下载PDF
程敏政的心性之学及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寒鸣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20-24,共5页
本文对长期以来不为学界所重的明代朱学家程敏政的心性之学作了较为系统的阐析 ,指出程氏虽非构建了严整体系的思想大家 ,但确实堪称为中国儒学史、尤其是理学史上由宋学而明学发展的重要过渡型人物。
关键词 程敏政 心性之学
下载PDF
二程“性即理”思想的确立与追求——兼论儒家心性之学与修养论之关系
19
作者 田倩倩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6-29,共4页
二程在其"性即理"的命题中,将"理"与"性"直接贯通,开创了儒家心性之学的新方向,并由此决定着修养之学的基本路向以及特色。儒家心性之学与修养论的关系,在宋明之际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多的相互关联。
关键词 性即理 心性之学 修养论
下载PDF
儒家哲学与文化“儒家心性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想 《人文论丛》 2019年第1期366-370,共5页
2018年12月14日至16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阳明心学的历史渊源及其近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6JJD720014)'课题组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在长沙市联合举办了一场重... 2018年12月14日至16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阳明心学的历史渊源及其近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6JJD720014)'课题组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在长沙市联合举办了一场重要的学术大会,会议主题为'儒家哲学与文化’儒家心性之学’学术学术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哲 心性之学 先秦儒家 心性 阳明心 四句教 研讨会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