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起与自性清净圆明体:华严宗的心性本体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维中 《佛学研究》 1999年第0期136-145,共10页
华严宗心性论的特色和根基在于“自性清净圆明体”本体地位的确立。华严学中,此“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心,亦即如来藏。此心在众生心识中叫作心体,在法界中叫作“一真法界”。此“体”不但是众生之本体,也是宇宙万物之本体。华严诸... 华严宗心性论的特色和根基在于“自性清净圆明体”本体地位的确立。华严学中,此“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心,亦即如来藏。此心在众生心识中叫作心体,在法界中叫作“一真法界”。此“体”不但是众生之本体,也是宇宙万物之本体。华严诸师将“法界”与一心同等使用,又用“一真法界”统摄四种法界,从而构成了独特的法界本体论。而相即相入的逻辑和唯心回转的本体论原理也可当作华严学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起 自性清净 华严宗 心性本体
下载PDF
《坛经》探释: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基于“不二”的双重释义
2
作者 李非 黄春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0-127,共8页
"不二"是始终贯穿《坛经》的核心方法。《坛经》新禅学体系以心性本体为理论根据,以心行实践为修行原则,构建了与传统佛教迥异的顿悟禅法。长久以来,"不二"作为佛教固有的把握中道实相的认知方法偏重否定性诠释,在... "不二"是始终贯穿《坛经》的核心方法。《坛经》新禅学体系以心性本体为理论根据,以心行实践为修行原则,构建了与传统佛教迥异的顿悟禅法。长久以来,"不二"作为佛教固有的把握中道实相的认知方法偏重否定性诠释,在经典解读时忽视了"不二"的双重释义,即存在"兼备两端"的肯定性诠释与"双谴两边"的否定性诠释。《坛经》构建新禅学体系的核心方法是"不二"法,但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不二"却表现为两种不同释义:在心性本体理论部分,"不二"是为肯定性"兼备两端"的中道实相诠释,体现为自性真如本体;而在心行实践原则部分,"不二"则表现为否定性"双谴两边"的中道实相诠释,体现为般若无分别智。因此,《坛经》旨归是为基于自性般若的心灵解脱之道,慧能禅法正是基于自性本体与般若智慧的绝妙融合,从而实现了从心性本体通往心行实践的解脱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慧能 不二 心性本体 心行实践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中的心性本体思想
3
作者 朱康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0-24,共5页
陆九渊、杨简、陈献章、王守仁、王畿、罗汝芳对心性本体特征的揭示层层深入,直至二曲达到极峰;明末冯从吾、高攀龙以及清初李二曲等学者分别主要从工夫和适用角度,在程朱、陆王基础上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结构模型的圣人理想。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心性本体思想 修养工夫 儒家 圣人理想 陆象山 陈白沙 王阳明 “内圣外王”
下载PDF
生佛互具:天台宗心性本体论的逻辑推展
4
作者 杨维中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20,共6页
关键词 十法界 天台宗 心性本体 无情有性 《大正藏》 诸法实相 十界互具 “色” 中道实相 逻辑
下载PDF
论周敦颐之心性本体论对儒学宋代转型的意义
5
作者 赵新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1-54,64,共5页
针对学术界对周敦颐评价的几个问题,审视周敦颐之前的儒家心性论是否有本体论的根基,对其哲学思想的主旨并与儒家的理论特点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周敦颐心性本体论思想的意义和作用。由此认为,周敦颐哲学虽继承了先秦儒家“性与天道”的思... 针对学术界对周敦颐评价的几个问题,审视周敦颐之前的儒家心性论是否有本体论的根基,对其哲学思想的主旨并与儒家的理论特点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周敦颐心性本体论思想的意义和作用。由此认为,周敦颐哲学虽继承了先秦儒家“性与天道”的思想,改变了被汉儒扭曲为政治至上的天人感应论,恢复了原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道德联系。但他对儒学的贡献是技术性的,而非根本性的;是学术性的扬弃,不是政治性的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心性 心性本体 周敦颐
下载PDF
从性本论到心本论:薛瑄心性本体论的理论契机
6
作者 龚瑞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1-16,共6页
薛瑄的心性本体论是以“性”“心”为本体而展开的,这是他在继承儒家心性之学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性”和“心”进行的深入论述。这种心性本体论自宇宙间天地万物生成的性本体转变到以“心”为中心的心本体,在性本论向心本论的... 薛瑄的心性本体论是以“性”“心”为本体而展开的,这是他在继承儒家心性之学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性”和“心”进行的深入论述。这种心性本体论自宇宙间天地万物生成的性本体转变到以“心”为中心的心本体,在性本论向心本论的转变中实现了“性”向“心”的延伸,以及性向心的流注和心对性的存有,使性有了向心转变的可能,从而赋予本体论以主体性,为心性本体论奠定了理论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本论 心本论 心性本体
下载PDF
本体·心性·工夫——基于北宋陈襄道学建构的理路探寻
7
作者 陈祥至 韩佳成 《炎黄地理》 2023年第6期1-3,共3页
庆历之际,儒家学统在四方兴起,共同助推了北宋道学之形成。而陈襄作为闽中首倡道学的代表之一,有效地推动了宋代道学的传播与发展。然而由于其著作未得到广泛传播,陈襄的道学思想在学界鲜有人关注与重视。考究陈襄的诸多著作可以发现,... 庆历之际,儒家学统在四方兴起,共同助推了北宋道学之形成。而陈襄作为闽中首倡道学的代表之一,有效地推动了宋代道学的传播与发展。然而由于其著作未得到广泛传播,陈襄的道学思想在学界鲜有人关注与重视。考究陈襄的诸多著作可以发现,陈襄在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等方面多有创见,其“道有变化”“以性驭情”“诚明之学”等诸多思想上承孔孟“尽性知天”之说,下启二程理学之心性本体,其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探讨与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学思想 陈襄 心性本体 心性 本体
下载PDF
论佛教心性本体论对宋明儒学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维中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2,共8页
儒家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心性论传统。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将儒学心性论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与其对于佛教心性本体论的吸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哲学诠释学方法来看,宋明时期的儒家对于孔孟思想的诠释在整体上超越了汉儒和韩、李,其最重要的... 儒家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心性论传统。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将儒学心性论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与其对于佛教心性本体论的吸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哲学诠释学方法来看,宋明时期的儒家对于孔孟思想的诠释在整体上超越了汉儒和韩、李,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以有系统而极富思辨的佛教心性论作为"前理解"。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本位而适当吸收佛、道的若干方法和理论命题的,因而仍然保持了理论的独立自主性。程朱理学固然与佛学有本质的区别,而朱熹以"全是禅学"来批评心学也是不公正的。儒学本身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作为"诠释对象"而起作用的,佛教心性论只是作为"前理解"而起作用。也就是说,在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中,佛教心性论只是一种思想背景,而孔孟学说才是"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本体 人性论 修养论 儒佛关系 宋明儒学
原文传递
论佛教心性本体论对宋明儒学的影响
9
作者 杨维中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年第5期188-188,共1页
儒家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心性论传统。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将儒学心性论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与其对于佛教心性本体论的吸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哲学诠释学方法来看,宋明时期的儒家对于孔孟思想的诠释在整体上超越了汉儒和韩、李.其最重要... 儒家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心性论传统。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将儒学心性论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与其对于佛教心性本体论的吸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哲学诠释学方法来看,宋明时期的儒家对于孔孟思想的诠释在整体上超越了汉儒和韩、李.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以有系统而极富思辨的佛教心性论作为“前理解”。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本位而适当吸收佛、道的若干方法和理论命题的,因而仍然保持了理论的独立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本体 宋明儒学 佛教 诠释学方法 儒家思想 宋明理学 独立自主性 心性
原文传递
本体与实践:牟宗三先生与康德哲学 被引量:4
10
作者 成中英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2期89-99,共11页
关键词 心性本体 牟宗三 物自身 道德行为 中国哲学 康德哲学 道德的形上学 宇宙意识 道德理性 智的直觉
下载PDF
儒家心性之学对现代人生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康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9-14,共6页
本文通过考察现代人生状况 ,指出人类精神追求在形上侧面的深层困乏 ;儒家心性之学对人性的分析及其衍生的规范 ,可以引导社会生活在善的途径上不断前进 ;
关键词 物欲人生 心性之学 心性本体 理想人生
下载PDF
二程理学:心性实学之萌芽
12
作者 朱康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9-12,共4页
二程初步阐发了心性本体观念,勾勒出修养工夫的基本进程,描绘出内圣外王的轮廓。二程的理学思想是心性实学的萌芽。
关键词 心性实学 心性本体 修养工夫 理学思想 明道
下载PDF
本体论与中西哲学的心灵之路
13
作者 徐才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5,共5页
本体论是人类的灵魂之思。在本体论的探求上,西方哲学走的是"知识论"道路,中国哲学走的是"心性"之路。西方哲学经过以理性探求"宇宙本体论"的灵魂之旅后,随着黑格尔哲学的终结和人文危机的加剧,开始向&qu... 本体论是人类的灵魂之思。在本体论的探求上,西方哲学走的是"知识论"道路,中国哲学走的是"心性"之路。西方哲学经过以理性探求"宇宙本体论"的灵魂之旅后,随着黑格尔哲学的终结和人文危机的加剧,开始向"心性"本体论回归。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层面所特有的慧观,可为人类心灵家园的重建提供有效的哲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本体 心性本体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下载PDF
科技人文化与东方心性之学
14
作者 朱康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4-38,43,共6页
科技与人文的失调集中表现在当今“真”与“善”的冲突上。文章试图用东方心性之学来解决这一困境 :将科技人文化即主要是科技道德化 ,尤其应当把心性形上思想融合到现代科技实践中 ,使其尽量避免负面效应 ,发挥正面功效 ,福祉人类。
关键词 心性之学 心性本体 道德化 科学丰义 人文主义
下载PDF
论李二曲以“本体”为基础的“适用”观
15
作者 朱康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李二曲的“适用”观以“本体”为基础,其本体发用的前提是本体的确立及其在动态中磨炼的完成;本体发用的表现是将它作为一个最高的道德准则指导儒家外王事业;本体发用只有与知识能力等因素结合才能贯彻到形下之学;本体发用的极诣是回归... 李二曲的“适用”观以“本体”为基础,其本体发用的前提是本体的确立及其在动态中磨炼的完成;本体发用的表现是将它作为一个最高的道德准则指导儒家外王事业;本体发用只有与知识能力等因素结合才能贯彻到形下之学;本体发用的极诣是回归“体用一源”的本体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本体 适用论 李二曲 道德准则 儒学 清朝
下载PDF
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特征
16
作者 朱康有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3-67,共5页
 本文以二曲之学为切入点,从横向角度概括了宋明理学有关心性修养的几个特征:次第性反映了理学家的"为学"深度;密成性是修养工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要求;自然性反映了在本体自控下工夫修养的自觉状态;一贯性反映了贯通各...  本文以二曲之学为切入点,从横向角度概括了宋明理学有关心性修养的几个特征:次第性反映了理学家的"为学"深度;密成性是修养工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要求;自然性反映了在本体自控下工夫修养的自觉状态;一贯性反映了贯通各个方面的修养境界。[摘要] 心性本体;工夫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心性本体 工夫修养 为学次第
下载PDF
试论儒家内圣心性论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光军 《华夏文化》 2018年第4期50-52,共3页
一、心性论与内圣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在中国哲学中,众多哲学家讨论的天人关系学说的核心往往是人,而人的问题即是心性问题。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论题。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与... 一、心性论与内圣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在中国哲学中,众多哲学家讨论的天人关系学说的核心往往是人,而人的问题即是心性问题。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论题。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与阐述甚至成为儒学内部派系区别的重要标志,而中国心性论的本体论诠释一直与中国哲学对主体的自觉性分不开。心性本体论其实质是一种本体主体论,主体与本体是分不开的,但不同学派对其关系的表达又是多样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哲学 心性 内圣 本体论诠释 中国哲学 意义 心性本体 心性之学
下载PDF
王阳明心性论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
18
作者 韩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3-50,共8页
王阳明的心性论中包含着真我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这对后来的现代新儒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濑溟、熊十力融合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提出了宇宙心和心性本体论,贺麟融合新黑格尔主义提出了主体逻辑心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都充分发挥了王阳... 王阳明的心性论中包含着真我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这对后来的现代新儒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濑溟、熊十力融合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提出了宇宙心和心性本体论,贺麟融合新黑格尔主义提出了主体逻辑心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都充分发挥了王阳明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性 现代新儒家 宇宙心 心性本体
下载PDF
被遗忘的“太虚”:张载关学心性之域的太虚说
19
作者 刘宗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2期52-59,共8页
张载关学的本体是“太虚”。“太虚”不只是宇宙本体,也是心性本体,即张载所谓的“太虚者心之实也”。作为心性本体的“太虚”,既是心的本然状态,即“本心”,也是人的本性,即“天地之性”;其内蕴含道德原则“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 张载关学的本体是“太虚”。“太虚”不只是宇宙本体,也是心性本体,即张载所谓的“太虚者心之实也”。作为心性本体的“太虚”,既是心的本然状态,即“本心”,也是人的本性,即“天地之性”;其内蕴含道德原则“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张载关学以“太虚”为心性本体决定其学以“虚心”为基本工夫。虚心工夫是由“虚其心”渐至“虚中求出实”,最终体验人固有的善性“仁”。张载心性之域的太虚说被心学派继承,并进而发展出太虚本心说和太虚良知说;同时,张载的虚心工夫也被心学派继承,并进而发展出“致虚立本”工夫和“无中生有”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心性本体 张载 关学 心学
下载PDF
袁宗道文艺观之心性基础
20
作者 李展 《昌潍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20-23,共4页
袁宗道是晚明公安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文艺理论之哲学基础是当时的心性学问。本文着重阐述了作为渐修派学者的袁宗道,在认知参照体系、功夫修养、心性本体以及“第一念”功用等问题上作的艰苦探索,从而指出了公安派文艺观具有禅学实践... 袁宗道是晚明公安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文艺理论之哲学基础是当时的心性学问。本文着重阐述了作为渐修派学者的袁宗道,在认知参照体系、功夫修养、心性本体以及“第一念”功用等问题上作的艰苦探索,从而指出了公安派文艺观具有禅学实践性质这样一种深厚哲学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宗道 心性本体 “第一念”机 虚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