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9篇文章
< 1 2 2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宗金鉴》治疗心悸用药规律
1
作者 徐煌钰 陈莉 +5 位作者 李彤 徐晨曦 王钰碧 洪伟栋 谢迪 鹿小燕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22-27,35,共7页
目的挖掘并分析《医宗金鉴》中治疗心悸的方剂,探讨《医宗金鉴》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医宗金鉴》治疗心悸处方,使用Microsoft Excel将符合标准的方剂建立数据库,使用Python软件对其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及药物种类等... 目的挖掘并分析《医宗金鉴》中治疗心悸的方剂,探讨《医宗金鉴》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医宗金鉴》治疗心悸处方,使用Microsoft Excel将符合标准的方剂建立数据库,使用Python软件对其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及药物种类等进行频数分析,并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54首方剂,涉及中药72味,其中高频使用的药物为甘草、人参、茯苓、桂枝、生姜等;设置合适的支持度与置信度,得到关联规则11条,如“大枣,生姜”“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生姜”等;聚类分析得到5组组合,如“甘草”“桂枝,生姜”“人参,茯苓,白术”等。结论《医宗金鉴》治疗心悸重补益而轻攻伐,注重温通心阳、利水蠲饮,学术思想具有医崇仲景的特点,并提出悸由水饮、悸本为虚、“心痹”致悸等独到观点,拓宽了现代临床诊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医宗金鉴》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证治特点探析
2
作者 王哲 高利东 +1 位作者 徐存 王保和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75-581,共7页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证治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北宋时期,心悸病的发展多承晋唐“类分”思想之遗风,医家们注重对前朝医药理论的整理和继承,但又有所发挥。北宋医者新提出时气热毒、热邪两种病因,补入心实热、心中风和肾虚3种脏腑证...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证治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北宋时期,心悸病的发展多承晋唐“类分”思想之遗风,医家们注重对前朝医药理论的整理和继承,但又有所发挥。北宋医者新提出时气热毒、热邪两种病因,补入心实热、心中风和肾虚3种脏腑证型,扩充了他病致悸的种类,心悸的通用药物被首次提出,历代效验方在方书中也得到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南宋时期,医家们受理学影响本经典、重求理,对心悸的病名和分类方式进行规范,发挥火热、脾胃气虚、血虚、气郁、痰浊等病机,并对心悸方剂进行精简,创立诸多名方,同时注重用药的次第问题,丰富了心悸的治法治则。纵观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部分用药存在古今变迁,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病机的理解及治法用药亦与当代不同,值得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元时期 心悸 中医 证治特点
下载PDF
探析《伤寒杂病论》重视脾胃辨治心悸的思想
3
作者 刘萍 王雅玉 +1 位作者 杜启雪 张若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72-374,共3页
心悸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张仲景于《伤寒论杂病论》中论述了心悸的病机证治。张仲景重视脾胃在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多见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本文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相关条文,明确了心悸的病因病机和中焦脾胃功能的... 心悸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张仲景于《伤寒论杂病论》中论述了心悸的病机证治。张仲景重视脾胃在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多见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本文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相关条文,明确了心悸的病因病机和中焦脾胃功能的密切关系。脾胃功能的健旺与否是心脏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亦是心悸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心悸之本在于中焦脾胃功能失常,治疗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中心,兼顾心、肝、肾等脏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心悸 脾胃
下载PDF
徐浩教授从“肝主疏泄”论治心悸经验
4
作者 万颖颖 尚青华 徐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1146-1148,共3页
心悸病机多由于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所致。西医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机体的脏腑经络依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肝的疏泄功能可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徐浩教... 心悸病机多由于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所致。西医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机体的脏腑经络依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肝的疏泄功能可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徐浩教授临床以“肝主疏泄”理论来论治心悸实证,临床分为肝气郁滞证、肝郁化火证、气滞血瘀证、肝热气逆证。对徐浩教授运用“肝主疏泄”论治心悸的经验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肝主疏泄 名医经验 徐浩
下载PDF
王行宽从“相火周流”论治心悸经验
5
作者 陶俊宏 张稳 +1 位作者 范建民 王行宽(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5期525-528,共4页
通过对相火的释意,阐明“相火周流”途径与“相火致悸”规律,总结王行宽教授从“相火周流”论治心悸经验。外感风湿热邪,饮食、情志失调是引发“相火致悸”的始动因素。脾湿胃逆,相火扰神,动击失序是主要病机,同时兼有气阴易伤、痰瘀易... 通过对相火的释意,阐明“相火周流”途径与“相火致悸”规律,总结王行宽教授从“相火周流”论治心悸经验。外感风湿热邪,饮食、情志失调是引发“相火致悸”的始动因素。脾湿胃逆,相火扰神,动击失序是主要病机,同时兼有气阴易伤、痰瘀易生、神明易乱的病理特点。据此,王行宽教授提出,健脾降胃、清泻相火、安神定悸为主要治法,同时注重补养气阴、祛痰化瘀、调神益智,方以宁心定悸汤化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相火周流 相火致悸 健脾降胃 清泻相火 安神定悸 宁心定悸汤 王行宽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祝元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
6
作者 王慧惠 彭远 方祝元(指导)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岐黄学者方祝元教授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祝元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纳入医案资料完整、有复诊记录且疗效确定者,提取一般资料、中医诊断、处方用药...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岐黄学者方祝元教授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祝元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纳入医案资料完整、有复诊记录且疗效确定者,提取一般资料、中医诊断、处方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方祝元治疗心悸医案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及处方中各中药使用频次,对药物的功效类别和性、味、归经做分类统计,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诊次562次,涉及患者194例、中药处方562首。562诊次心悸中医证型主要为气阴两虚型(283次)、气虚血瘀型(214次)、痰瘀互结型(45次)。562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20种,累计用药频次为11221次。220种中药中使用频次≥100次的中药有23种,其中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百合(520次)、党参(519次)、红景天(518次)、五味子(516次)、麦冬(514次);按中药功效类别归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5616次)、活血化瘀药(1416次)、清热药(770次)、安神药(744次)、收涩药(658次);按药性归纳,依次为寒(4627次)、温(3682次)、平(2568次)、凉(287次)、热(57次);按药味归纳,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甘(8043次)、苦(4319次)、辛(2457次)、酸(1221次)、淡(204次);按归经归纳,排名前5位依次是肺经(7026次)、脾经(5669次)、心经(4865次)、肝经(3803次)、胃经(3273次)。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截距为15时,可将高频中药分为6类;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二项关联排名前3位的是麦冬-玉竹、丹参-莪术、麦冬-莪术,三项关联排名前2位的是麦冬-玉竹-红景天、麦冬-丹参-红景天,四项关联排名前2位的是麦冬-玉竹-党参-红景天、红景天-玉竹-党参-麦冬。结论:方祝元教授临床治疗心悸多用甘温、苦寒类中药,治则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根本,兼顾调和营卫、养心安神、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方祝元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史载祥运用升陷三甲复脉汤治疗长新冠心悸胸闷经验
7
作者 崔海兰 高伟 +1 位作者 朱婷婷 史载祥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3期283-285,共3页
长新冠综合征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的长期症状,其中以心悸、胸闷为主症的患者较为多见。史载祥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中医学“疫病”范畴,其临床表现符合温病的发病及传变规律,因此对于长新冠人群应参照温病后期的调摄原则,在... 长新冠综合征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的长期症状,其中以心悸、胸闷为主症的患者较为多见。史载祥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中医学“疫病”范畴,其临床表现符合温病的发病及传变规律,因此对于长新冠人群应参照温病后期的调摄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固护人体气阴及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根据长新冠人群心悸、胸闷为主症的证候特点,史载祥教授将其核心病机总结为疫毒之邪耗气伤阴、久病入络,所致大气下陷、气阴两虚、血瘀络阻,运用升陷三甲复脉汤加减施治此类病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 心悸胸闷 升陷三甲复脉汤 史载祥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方祝元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心悸验案3则
8
作者 丛慧敏 张思奇 方祝元(指导)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49-52,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目前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采取乙级管理措施。部分患者在发病数月后仍伴有咳嗽、心悸、胸闷、乏力、失眠、多汗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长新冠”综合征,即新冠病毒感染康复后遗留的长期并发症[1]。...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目前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采取乙级管理措施。部分患者在发病数月后仍伴有咳嗽、心悸、胸闷、乏力、失眠、多汗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长新冠”综合征,即新冠病毒感染康复后遗留的长期并发症[1]。心悸是“长新冠”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2]。有关心悸的阐述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其中“心澹澹大动”“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均生动地描述了其症状特征。迄今为止,关于新冠病毒对心脏影响的可能发病机制研究较少,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康复后长期存在的一些症状,现存的西医治疗方法有限,且仍需时间验证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3-4]。因此,寻求中医调治的患者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后遗症 “长新冠”综合征 心悸 方祝元 名医经验 验案
下载PDF
毛德西运用心悸八味方治疗心律失常
9
作者 潘海涛 路永平 赵闯 《河南中医》 2024年第2期204-207,共4页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多为虚实两端,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为痰火、水饮、血瘀等阻滞心脉。毛德西教授认为,心律失常的病机以气虚与血瘀为主,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兼夹痰火、水饮等证。毛教授在补虚祛实治法下,尤其重视益气活血,自拟心悸八...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多为虚实两端,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为痰火、水饮、血瘀等阻滞心脉。毛德西教授认为,心律失常的病机以气虚与血瘀为主,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兼夹痰火、水饮等证。毛教授在补虚祛实治法下,尤其重视益气活血,自拟心悸八味方治之,该方具有益气养血、活血祛瘀、安神定悸的功效,临床随证加减运用,可取效甚佳。痰湿明显者,加茯苓、橘红、佛手以燥湿化痰;血瘀甚者,加苏木、红景天、茶树根以活血化瘀;心烦失眠者,加夜交藤、合欢皮、茯神以宁心安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悸八味方 气虚 血瘀 毛德西
下载PDF
从六郁论治小儿心悸经验探析
10
作者 乔梓 孙丽平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3期84-86,共3页
孙丽平教授认为心悸从病性而言可分虚实,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外易感,内易伤,病易传,故临床症状多虚实夹杂,而实邪留滞不去则是本病的关键成因。导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六郁”理论,提出心悸实邪乃“气、食、痰、火、血、湿... 孙丽平教授认为心悸从病性而言可分虚实,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外易感,内易伤,病易传,故临床症状多虚实夹杂,而实邪留滞不去则是本病的关键成因。导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六郁”理论,提出心悸实邪乃“气、食、痰、火、血、湿”六者。以气郁为先的六郁相互衍变,扼阻脏腑经脉,导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导师以“开郁定悸”为治疗大法,分设“行气、畅中、消痰、清火、活血、化湿”六法,同时对于虚象明显者辨证给予扶正之品,以期邪去正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六郁 孙丽平 儿童
下载PDF
程晓昱临床论治心悸特色经验拾萃
11
作者 刘大伟 程晓昱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232-236,共5页
心悸作为心血管临床的常见疾病,拥有庞大的患病人群,症状轻者多表现为心慌、胸闷,严重者心慌持续不能自止,可合并多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对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产生难以评估的消极作用。程晓昱教授通过... 心悸作为心血管临床的常见疾病,拥有庞大的患病人群,症状轻者多表现为心慌、胸闷,严重者心慌持续不能自止,可合并多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对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产生难以评估的消极作用。程晓昱教授通过分析心悸患者的病因病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合理正确辨证治疗的同时体现出“心肝同治”“调理脾胃”“内外结合”的治疗特色。文章介绍了程晓昱教授临床治疗心悸的经验及特色,并附临床病案一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晓昱 心悸 临床经验
下载PDF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石园园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937-939,共3页
心悸作为一种临床症状存在,也可独立存在,与心脏活动频率与节律异常变化相关,少数患者可在心脏正常活动下发生[1]。常规情况下,健康人仅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可自觉心悸表现,此种状态被认为是正常情况,无需特殊处理。但在病理条件下... 心悸作为一种临床症状存在,也可独立存在,与心脏活动频率与节律异常变化相关,少数患者可在心脏正常活动下发生[1]。常规情况下,健康人仅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可自觉心悸表现,此种状态被认为是正常情况,无需特殊处理。但在病理条件下所引起的心悸需引起重视,如心动过速或过缓、房颤、心脏神经症等引发的心悸症状,应结合实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在中医学中心悸主要因情志失调及过度劳累等因素引发,可通过情志干预及中药汤剂等方法进行治疗。如炙甘草汤是中医进行多种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对于心悸病也具有显著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炙甘草汤加减 效果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论治心悸规律
13
作者 王朵 唐海波 刘菊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25-29,共5页
心悸是指心中悸动、惕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及心悸病名,但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及感受邪气是其病因病机。至汉代,张机(字仲景)提出心悸病名,并于《伤寒论》中记载数十条关于心悸病证的条文。张机从病因病机... 心悸是指心中悸动、惕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及心悸病名,但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及感受邪气是其病因病机。至汉代,张机(字仲景)提出心悸病名,并于《伤寒论》中记载数十条关于心悸病证的条文。张机从病因病机、诊断鉴别及遣方用药等方面论治心悸,对心悸的认识较为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斟酌《伤寒论》原文,不难发现张机立论心悸不过三者,或虚或饮或为误治。其因于“虚”者,立足于心之生理特点,“心主血”且“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悸或由发汗不当、损伤阳气,或为心脾不足、气血亏虚,阳气与阴血的匮乏必然使得心无所主则见悸动不安;因于“饮”者,或为脾肾阳虚、水饮上犯,或为少阳受邪、三焦气化不利,邪气内舍于心,扰动心神,故使心悸而发;另有因于“误治”,或吐或下,易至津液耗伤,徒伤正气,而使邪气内陷,心神不守,悸动不安。据其病机的不同,张机组建桂枝甘草汤、真武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茯苓甘草汤等宁心止悸方药,探其遣方用药规律亦有迹可循,一者桂枝甘草汤为温阳止悸基本架构;二者善用茯苓利水止悸。其组方不外乎从虚实两端立论,虚则补之,实则泄之,方药所用极简,对后世心悸的治疗极具阐发意义。故文章从张机立论出发,探析其对于心悸的认识,并从《伤寒论》所遣方药分析心悸诊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伤寒论》 诊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的规律分析
14
作者 王位位 李彩萍 宋丽娟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30-36,共7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索气阴两虚型心悸处方中的用药规律,从中得到高频处方以及高频中药,为气阴两虚型心悸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四...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索气阴两虚型心悸处方中的用药规律,从中得到高频处方以及高频中药,为气阴两虚型心悸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四个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22年10月载录的中医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的医案,筛选并录入气阴两虚型心悸医案中包含的处方,应用WPS Excel、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分别进行中药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网络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纳入处方268首,共涉及中药227味,高频药物51味,温性和寒性中药分别为74味和73味,甘味中药105味,归肝经、心经中药分别为60味和5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处方为炙甘草汤、生脉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药组为“大枣-生姜and阿胶”,可聚类为5类,因子分析共提取到公因子11个。结论:气阴两虚型心悸的治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处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生脉散,可采用调气和血、益气温阳、宁心安神的方法治疗心悸,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气阴两虚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基于《金匮要略》胸痹、心悸、消渴病证治探讨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诊疗
15
作者 孟醒 谭丽 +1 位作者 高慧娟 冯兴中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糖尿病性心脏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视其症状可将其归为中医学“胸痹”“心悸”等范畴。《金匮要略》所载的许多条文和经方,对本病的治疗极具指导意义,至今仍被后世临床广泛运用。《金匮要略》认为消渴病心病的病机多与阴阳... 糖尿病性心脏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视其症状可将其归为中医学“胸痹”“心悸”等范畴。《金匮要略》所载的许多条文和经方,对本病的治疗极具指导意义,至今仍被后世临床广泛运用。《金匮要略》认为消渴病心病的病机多与阴阳偏盛、痰瘀阻滞、水饮凌心、气机不畅等因素相关,治疗时当审病求因,明辨证型,兼顾消渴,活用经方,对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心脏病变 金匮要略 胸痹 心悸 消渴
原文传递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临床观察
16
作者 于首闽 王映棋 赵稀 《光明中医》 2024年第2期291-294,共4页
目的 观察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在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心阳不振型心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常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基础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基础上加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 目的 观察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在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心阳不振型心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常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基础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基础上加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结合常规的西药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悸 心悸 心阳不振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交通心肾法在社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7
作者 王忠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交通心肾法在社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市崇明区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患者72例,1:1分为治疗组与常模组,各36例。常模组给... 目的:探讨与分析交通心肾法在社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市崇明区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患者72例,1:1分为治疗组与常模组,各36例。常模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治疗组则在常模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基于交通心肾法的中药汤剂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常模组的72.2%(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恶心、头晕、肾功能异常、胃部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2.8%、2.8%、0.0%、2.8%,常模组分别为5.6%、2.8%、2.8%、0.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通心肾法在社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中的应用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心肾法 社区人群 心悸 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中医辨证施护联合情志护理治疗围绝经期心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伟 祝宪庭 +2 位作者 马家国 刘凤亭 郭玲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3期286-289,共4页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联合情志护理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心悸症状的效果。方法 120例患者简单随机抽样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一般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护联合情志护理。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联合情志护理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心悸症状的效果。方法 120例患者简单随机抽样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一般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护联合情志护理。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以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6.3±2.1)分,优于对照组的(9.5±2.3)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F-36评分比较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施护联合情志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悸的症状,改善其情感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辨证施护 情志护理 围绝经期 心悸
下载PDF
王兴华辨证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光耀 吕新华 +3 位作者 王兴华 TehSiewHoon(郑秀芬) Goh Sze Chin(辜诗晶) 杨海霞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2期28-32,共5页
基于临床验案,探讨王兴华运用经典方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王兴华教授认为因痰热扰心者,治以清热化痰;因水火不济者,治以滋阴降火;因气血亏虚者,治以补气养血;因阴阳失调者,治以益阴通阳;因寒凝厥阴者,治以温经散寒。
关键词 心悸 辨证论治 医案 王兴华
下载PDF
《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中心悸的用药规律分析
20
作者 刘建召 高红梅 董玉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期21-25,共5页
目的 对《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中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查阅、筛选《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收录的历代医家治疗心悸怔忡的常用方药,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药性... 目的 对《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中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查阅、筛选《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收录的历代医家治疗心悸怔忡的常用方药,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药性统计。采用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IBM 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涉及61位医家,312首古方,共有320味中药,总频次为2 995次。经统计高频药物有36味;药味以甘为主;药性以平为主;归经以心经为主;药物类别以补虚药为核心;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1组常见组合。因子分析得出11组公因子。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中治疗心悸以滋阴养血为主,常配合振奋心阳、养心安神、清热化饮祛痰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心悸 怔忡 用药规律 《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