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2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心房扑动行导管消融术后合并病窦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1
作者 王曼 马少培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4期127-130,共4页
目的总结1例心房扑动进行导管消融术后出现窦房结功能异常的特殊患者的围术期护理重点。方法对本科室2022年8月收治的1例心房扑动进行导管消融术后发现窦房结功能存在异常并及时置入临时起搏器的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 目的总结1例心房扑动进行导管消融术后出现窦房结功能异常的特殊患者的围术期护理重点。方法对本科室2022年8月收治的1例心房扑动进行导管消融术后发现窦房结功能存在异常并及时置入临时起搏器的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患者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病情观察及安全管理、完善术前常规准备、术中配合以及术后常规护理、临时起搏器的管理、出血与血栓栓塞风险的综合管理、术后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结论此患者的护理重难点在于术后平衡出血与血栓形成的风险。主要措施包括伤口管理及活动指导、出血与栓塞的观察、抗凝药物管理、营养支持及病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病窦综合征 临时起搏器 慢快综合征 导管消融
下载PDF
高龄急性心房扑动患者行开腹探查术的麻醉管理(附1例报告)
2
作者 刘颖 李志华 +1 位作者 徐贯杰 郄晓娟 《老年医学研究》 2023年第5期52-54,共3页
心房扑动是心房内折返回路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心室率甚至可超过150次/分,严重时会出现低血压、晕厥甚至休克。高龄患者发生急性心房扑动较为少见,可诱发心功能不全,甚至可导致死亡,麻醉管理困难且风险较大。本文报道1例80岁高龄急性... 心房扑动是心房内折返回路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心室率甚至可超过150次/分,严重时会出现低血压、晕厥甚至休克。高龄患者发生急性心房扑动较为少见,可诱发心功能不全,甚至可导致死亡,麻醉管理困难且风险较大。本文报道1例80岁高龄急性心房扑动患者,行开腹探查术,并在术中成功电复律。患者术后心电监测显示窦性心律,转入ICU继续治疗13 d后,患者复查生化全项、血常规、血凝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准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高龄 电复律 麻醉
下载PDF
食管调搏终止心外科术后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赵少锋 陈元禄 +2 位作者 陈庆华 高静 崔壮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45-124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终止心外科术后心房扑动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单中心心脏外科术后5 d内发生心房扑动的患者29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胺碘酮治疗(对照)组150例和TEAP治疗(观察)组148例,分析2组心房内径和手术相关... 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终止心外科术后心房扑动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单中心心脏外科术后5 d内发生心房扑动的患者29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胺碘酮治疗(对照)组150例和TEAP治疗(观察)组148例,分析2组心房内径和手术相关指标差异,以及有效率、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等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EAP终止房扑疗效的因素。结果 2组心房内径及手术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增加(47.3%vs. 83.8%,P<0.05),2组不良反应、住院期间病死率、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大的左房前后径(OR=1.156,95%CI:1.066~1.255)、连续刺激终止方式(OR=6.019,95%CI:1.911~18.953)是TEAP治疗房扑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EAP终止心脏外科术后心房扑动疗效可靠,刺激方式建议采用递增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心房扑动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危险因素 方案评价
下载PDF
术中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对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终点判定的有效性评估
4
作者 王华 李博 +3 位作者 郝京霞 张会敏 张涛 张英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2期911-914,共4页
目的通过术中测量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心房扑动(房扑)消融前后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探讨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在CTI线性阻滞消融终点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入组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诊断CTI依赖房扑并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共37... 目的通过术中测量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心房扑动(房扑)消融前后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探讨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在CTI线性阻滞消融终点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入组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诊断CTI依赖房扑并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共3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5例,河北省儿童医院2例),术中均诱发CTI依赖房扑,并采用解剖消融方法沿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行线性消融,术后经右心房激动标测验证CTI呈线性阻滞。分别统计入组患者心动过速周长(TCL)、冠状窦起搏下消融前局部传导间期(P-ABL1)、冠状窦起搏下消融后局部传导间期(P-ABL2),计算局部传导期间百分比(P-ABL2/TCL)。评估P-A BL 2/T C L对诊断C T I双向传导阻滞的价值,并通过消融后激动顺序验证其有效性。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解剖方法行射频消融,并行激动标测验证CT I呈线性阻滞。术中诱发TCL为(310.00±46.32)ms。术前测定P-ABL1为(92.16±27.65)ms,术后测量P-ABL2为(173.65±16.35)m s,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P-A B L 2/T C L为(0.81±0.12)。P-A B L 2/T C L越接近1,评估C T I双向传导阻滞的特异性及有效性越高。结论采用术前局部传导间期可预估CTI阻滞终点,并结合术后P-ABL2/TCL的方法可提高CTI阻滞线完整性,减少反复消融,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局部传导间期百分比 射频消融 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 双向传导阻滞
下载PDF
左心房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5
作者 柯嘉伟 黄松群 +1 位作者 黄新苗 马丽萍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5期425-429,共5页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大折返性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关系密切,二者经常共存。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但随访发现患者消融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比例仍然较高。左心房房扑与典型右心房房扑相比机制更为复杂,常与各种原因导致...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大折返性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关系密切,二者经常共存。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但随访发现患者消融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比例仍然较高。左心房房扑与典型右心房房扑相比机制更为复杂,常与各种原因导致的左心房纤维化有关,且左心房周围毗邻结构也较复杂,对安全有效地消融造成一定困难。随着高精密度标测系统和消融能量的发展,左心房房扑机制越来越清晰,这为左心房房扑实施有效透壁消融终止房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心房扑动 射频消融 三维电解剖标测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后复发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一例
6
作者 薛祚臣 程爱娟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456-458,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5岁,主因“间断心悸2年余,再发半年”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年余于我院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并行冷冻消融术,术后规律服用利伐沙班抗凝,心悸症状明显改善。入院前半年,患者再次...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5岁,主因“间断心悸2年余,再发半年”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年余于我院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并行冷冻消融术,术后规律服用利伐沙班抗凝,心悸症状明显改善。入院前半年,患者再次出现心悸症状,曾于院外服用倍他乐克、普罗帕酮等药物效果不理想。本次入院心电图示:窄QRS心动过速,不排除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图1)。入院检查心脏超声及化验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 二尖瓣峡部线消融
下载PDF
儿童非典型心房扑动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玉娟 杨艳章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753-755,共3页
非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时体表心电图有别于典型房扑,由于诊断意识不强,易被误诊为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本文报道1例儿童非典型房扑病例,除具有心房律规整、心室率波动较大、心房率快于心室率等典型房... 非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时体表心电图有别于典型房扑,由于诊断意识不强,易被误诊为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本文报道1例儿童非典型房扑病例,除具有心房律规整、心室率波动较大、心房率快于心室率等典型房扑的特点外,还存在等电位线、发作时心房率慢、下壁导联和V1导联F波同时直立等有别于典型房扑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描记术 儿童 非典型心房扑动
下载PDF
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于忠 项美香 +2 位作者 马长生 张树龙 杨延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mg。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 治疗应用 普罗帕酮 治疗应用 心房颤动 药物疗法 心房扑动 药物疗法 输注 静脉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肌钙蛋白I在急诊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患者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闻松男 杜昕 +7 位作者 康俊萍 吕强 胡荣 宁曼 汤日波 刘小慧 董建增 马长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76-578,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在急诊科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房颤/房扑)患者的检测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2 190例房颤/房扑患者病例,随机抽取了5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在急诊科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房颤/房扑)患者的检测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2 190例房颤/房扑患者病例,随机抽取了5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肌钙蛋白I检测次数,TnI阳性率和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概率。结果:患者至少有1次TnI检测的为86.8%(434/500),其中TnI阳性率为15.7%,诊断为ACS者的概率为5.1%。至少2次检测的患者为41.8%(209/500),其中TnI阳性率为26.8%(56/209),诊断为ACS的占9.6%。结论:在急诊科,房颤/房扑患者有很高的TnI检测率,而急诊患者确诊为ACS仅约5%,提示急诊内科医师需综合评估房颤/房扑患者临床状况后再进行TnI检测,避免临床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肌钙蛋白I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婴儿心房扑动治疗及随访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野峰 陈智 +3 位作者 肖云彬 曾闵 杨舟 王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婴儿心房扑动(房扑)的临床治疗转归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4例婴儿期房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类型房扑药物治疗效果。结果 34例患儿中,单纯型房扑24例,复杂型房扑10例。药物治疗总复律率为70.6%(2... 目的探讨婴儿心房扑动(房扑)的临床治疗转归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4例婴儿期房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类型房扑药物治疗效果。结果 34例患儿中,单纯型房扑24例,复杂型房扑10例。药物治疗总复律率为70.6%(24/34);24例单纯型房扑患儿中21例(87.5%)复律,10例复杂型房扑患儿中3例(30.0%)复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用洋地黄治疗,24例单纯型房扑患儿中11例(45.8%)复律,8例复杂型房扑患儿中1例(12.5%)复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联合用药治疗,13例单纯型房扑患儿中10例(76.9%)复律,9例复杂型房扑患儿中2例(22.2%)复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经药物治疗,14例新生儿房扑患者中12例(85.7%)复律,20例非新生儿患者中12例(60.0%)复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10例复杂型房扑患儿中,2例有心衰症状者使用同步电复律,1例恢复窦性心律后未复发,1例多次电复律后仍有房扑反复发作,出现心源性休克后死亡。3例单纯型房扑、6例复杂型房扑患儿治疗后仍有短阵房扑及房速发作,出院后予以地高辛及普罗帕酮口服治疗。结论单纯型婴儿房扑预后良好,无需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复杂型婴儿房扑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房扑复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治疗 预后 婴儿
下载PDF
依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亚安 刘桂花 +1 位作者 马青变 陈菲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7-468,共2页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依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研究。共入选发作持续时间1 h^4 d的房颤、房扑患者30例,其中房颤27例,房扑3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16)、普罗帕酮组(n...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依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研究。共入选发作持续时间1 h^4 d的房颤、房扑患者30例,其中房颤27例,房扑3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16)、普罗帕酮组(n=14)。两组分别在心电、血压监测下于10 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或普罗帕酮70 mg,如给药后10min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各组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1.5 h内房颤、房扑的转复率及4 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①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成功率高于普罗帕酮(57.1%vs 4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所用时间的明显短于普罗帕酮,给药后30 min中内依布利特的转复率达100%,普罗帕酮的转复率为8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依布利特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短阵室速、连发室早,均未经特殊处理很快消失。有1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未经特殊处理。结论依布利特能有效、快速、安全的转复近期发作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布利特 普罗帕酮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心律转复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危险因素和抗凝治疗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德彦 高鹏 +8 位作者 刘永太 陈太波 程中伟 邓华 程康安 林雪 陈未 方理刚 方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8期421-427,共7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左心房血栓(LAT)的危险因素以及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拟行导管消融的非瓣膜性房颤或房扑患者333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左心房血栓(LAT)的危险因素以及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拟行导管消融的非瓣膜性房颤或房扑患者333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结果分为LAT组和非LAT组;LAT组患者接受抗凝后,根据LAT溶解情况分为LAT溶解组和LAT持续组;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LAT危险因素和LAT持续存在危险因素。结果 333例患者中22例(6.6%)存在LAT,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55%)是LAT独立危险因素(OR 6.112,95%CI 2.041~18.302,P=0.001);17例(17/22)LAT患者在抗凝中位时间98 d后接受复查,LAT溶解和持续分别为10例(10/17)和7例(7/17),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左心房前后径≥46 mm是LAT持续的危险因素,但logistic多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633,95%CI 0.747~416.436,P=0.07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和房扑患者中LAT常见,LVEF下降是LAT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后41.2%的LAT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心房血栓 导管消融
下载PDF
经食管心房调搏急诊转复心房扑动83例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金龙 覃绍明 +3 位作者 卢军 覃丽萍 王孟杰 袁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6-447,461,共3页
目的:比较经食管心房调搏( TEAP)中两种刺激方法急诊转复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将83例AF患者分为连续频率递增刺激组5 6例和猝发起搏组2 7例,前者输出电压2 0~30 v,脉宽1 0 ms,调搏起始频率以高于AF频率1 0次/min,且频率以1 0次/min递... 目的:比较经食管心房调搏( TEAP)中两种刺激方法急诊转复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将83例AF患者分为连续频率递增刺激组5 6例和猝发起搏组2 7例,前者输出电压2 0~30 v,脉宽1 0 ms,调搏起始频率以高于AF频率1 0次/min,且频率以1 0次/min递增,直到AF中止或调搏频率达到40 0次/min为止;后者输出电压至30~35 v,脉宽1 0 ms,用S1 S1刺激法,频率5 0 0次/min,起搏时间1 s。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75 %和88.9%。结论:采用猝发起搏可能是较好的经食管心房调搏急诊转复心房扑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心房调搏 心房扑动 转复 急诊 输出电压 递增刺激 刺激方法 有效方法 频率 起搏 AF 刺激法 500 有效率 患者 脉宽
下载PDF
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心房扑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兴华 郝建华 +2 位作者 王鹏飞 王山岭 蔡翔宇 《临床荟萃》 CAS 1994年第2期57-59,共3页
心房扑动(房扑)可严重影响血液动力学,甚至导致心绞痛、心衰、休克和猝死。当前房扑治疗以直流电复律为首选,50~100瓦秒电量常可奏效,但其缺点是受洋地黄应用的限制。并需在静脉麻醉下进行,且患者对电击复律多有恐惧心理,往往不易接受... 心房扑动(房扑)可严重影响血液动力学,甚至导致心绞痛、心衰、休克和猝死。当前房扑治疗以直流电复律为首选,50~100瓦秒电量常可奏效,但其缺点是受洋地黄应用的限制。并需在静脉麻醉下进行,且患者对电击复律多有恐惧心理,往往不易接受。治疗房扑的药物常用洋地黄、奎尼丁、胺碘酮和心律平等,其疗效多欠佳,或起效缓慢,并常有毒副作用,故也非治疗房扑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心房调搏 疗效
下载PDF
心腔内损伤电流联合解剖定位指导心房扑动或颤动时心房起搏导线的植入 被引量:2
15
作者 季小波 高永兴 +3 位作者 袁彬 薛勇 蒋敏勇 冯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42-1246,共5页
目的 :采用心腔内损伤电流联合解剖定位指导心房扑动或颤动时心房起搏导线的植入,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病窦综合征需植入双腔起搏器且术中发生心房扑动或颤动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房扑或房颤未进行转复、采用心腔内损伤... 目的 :采用心腔内损伤电流联合解剖定位指导心房扑动或颤动时心房起搏导线的植入,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病窦综合征需植入双腔起搏器且术中发生心房扑动或颤动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房扑或房颤未进行转复、采用心腔内损伤电流联合X线解剖定位指导心房起搏导线植入,定义为未转复组,术中使用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记录起搏导线的单极腔内心电图,观察损伤电流的振幅,X线提示起搏导线位于右心房前壁,术中未测定导线的感知和阈值,只测定导线阻抗,术后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另一组为先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扑或房颤为窦性节律后,按照常规方法植入心房起搏导线,定义为转复组,常规方法是指心房起搏导线固定于右心房前壁,且感知、阈值和阻抗等主要参数在正常范围,术后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较两组植入方法的成功率和对术后1周和1个月起搏参数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74.6±7.3)岁;未转复组和转复组各6例,均成功植入双腔起搏器。未转复组中房扑1例,房颤5例,术中可以清晰记录心房损伤电流,导线阻抗在正常范围内,平均(724±202)Ω,术后经静脉注射胺碘酮均成功转复。转复组全部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成功复律;术中感知、阈值和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平均分别为(3.9±1.4)m V、(0.7±0.3)V、(751±213)Ω。术后1周和1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导线均活动良好,固定牢靠,术后均为AAIR模式起搏,两组感知、阈值和阻抗均在正常范围,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腔内明显的损伤电流和良好的解剖定位可以指导术中发生心房扑动或颤动时心房起搏导线的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起搏导线植入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解剖定位 损伤电流
原文传递
典型心房扑动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强荪 赵玉 +3 位作者 杜日映 薛玉生 王毅 汤雁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1期37-39,共3页
回顾分析 35例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结果。心内激动标测显示沿三尖瓣环 (TA)逆钟向折返性房扑 2 7例 ,顺钟向折返 2例 ,同时存在二种折返 6例。 8例行TA峡部拖带起搏者均呈隐匿性拖带 ,起搏后间... 回顾分析 35例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结果。心内激动标测显示沿三尖瓣环 (TA)逆钟向折返性房扑 2 7例 ,顺钟向折返 2例 ,同时存在二种折返 6例。 8例行TA峡部拖带起搏者均呈隐匿性拖带 ,起搏后间期与房扑周长差值为 1± 4(- 3~ 5 )ms。采用TA峡部双线性消融、后峡部或 /和间隔峡部消融的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 15例以房扑不能再诱发为手术终点 ,随访 10例 ,3例复发 ,复发率 30 % ;2 0例达到TA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19例 ,1例复发 ,复发率 5 % ,两组比较P <0 .0 5。随访的 2 9例中 ,7例发生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发生率 2 4%。与无房颤发作者相比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有房颤病史者的比例明显增加 (6 / 7比 9/ 2 2 ,6 / 7比 4/ 2 2和 7/ 7比 2 / 2 2 ,均P <0 .0 5 )。结果表明 ,心内激动标测结合拖带起搏技术可确定典型房扑的诊断 ,后峡部或间隔峡部消融是治疗房扑的有效方法 ,以TA峡部双向阻滞为手术终点较房扑不能被再诱发为终点可明显降低复发率。房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健玲 李小鹰 +2 位作者 郭继鸿 张海澄 张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终止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268例发作持续时间<90 d的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静脉应用(1~2次,每次10 min推注)伊布利特(1.0 mg和1.0 mg)和普罗帕酮(70.0 mg... 目的观察和比较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终止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268例发作持续时间<90 d的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静脉应用(1~2次,每次10 min推注)伊布利特(1.0 mg和1.0 mg)和普罗帕酮(70.0 mg和70.0 mg)。结果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成功率分别为67.6%(46/68)和92.4%(61/66),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房扑的成功率分别为32.5%(26/80)和29.6%(16/54)。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27±13)min,转复窦性心律时平均使用量为(1.5±0.4)mg。普罗帕酮组平均转复时间(39±7)min,转复窦性心律时平均使用量为(134.1±6.4)mg。房颤的转复率与左心房直径呈负相关,左心房直径<4.0 cm患者的转复率明显高了左心房直径≥4.0 cm患者的转复率;房扑持续时间可作为房扑终止的预测因子。扑动波周长延长是伊布利特终止房扑的主要特征。结论伊布利特作为一种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在监测的条件下,能迅速、安全、有效地终止房颤/房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伊布利特
下载PDF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跃民 于向东 +3 位作者 李永乐 王清 徐绍鹏 万征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391-393,共3页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注射液转复房颤、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房扑且发作在90 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静脉推注70~140 mg)和伊布利特组(静脉推注1~2 mg)。结果:29例患者入选,普罗帕酮...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注射液转复房颤、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房扑且发作在90 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静脉推注70~140 mg)和伊布利特组(静脉推注1~2 mg)。结果:29例患者入选,普罗帕酮组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4 h内房颤、房扑转复成功7例(46.7%),90 min内房颤、房扑转复成功分别为2例(16.7%)、1例(33.3%),90 min内的平均转复时间为(28.33±11.55)min,1例出现恶心、呕吐;伊布利特组14例,男性3例,女性11例,4 h内房颤、房扑转复成功9例(64.3%),90 min内房颤、房扑转复成功分别为6例(54.5%)、3例(100%),90 min内的平均转复时间为(27.89±18.14)min,1例发生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结论:伊布利特是一个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疗效优于普罗帕酮,尤其对房扑患者。但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引起警惕,尤其对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普罗帕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