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孙瑜 黄金焕 +6 位作者 谢鹏 国建萍 苑洪涛 时向民 郭红阳 黄亚 单兆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94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99例(≥60岁)及非老年...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94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99例(≥60岁)及非老年组95例(<60岁)。比较2组患者手术特征、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分析老年组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年龄、B型钠尿肽、高血压、冠心病、CHA_(2)DS_(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高于非老年组,男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P<0.01)。老年组左心房纤维化比例高于非老年组(30.3%vs 8.4%,P=0.001)。老年组术后出现1例心包积液,2例穿刺部位血肿,均经治疗后好转。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术后1年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71.7%vs 69.5%,P=0.763);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空白期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1.2%vs 21.1%,P=0.981)。心房颤动持续时间(HR=1.020,95%CI:1.007~1.032,P=0.002)和空白期复发(HR=6.781,95%CI:3.078~14.935,P=0.001)是老年组患者术后复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心房颤动持续时间长和空白期复发的老年患者术后1年内更容易出现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的初步构建
2
作者 笃铭丽 陈松文 +3 位作者 朱丽 姚娴凤 叶磊 刘少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初步构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为改善患者围手术期体验提供可量化的依据。方法于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采用文献分析、质性研究、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 目的初步构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为改善患者围手术期体验提供可量化的依据。方法于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采用文献分析、质性研究、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问卷的内容及各测量内容的权重。结果3轮专家的积极性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46、0.961、0.976,第2、3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30、0.370(P<0.001)。初步构建的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包含操作及技术质量体验、舒适度管理体验、信息与沟通交流体验、情感支持体验、服务流程与响应体验5个维度,共46个测量条目。结论根据专科特点初步构建的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不仅可以精准化评估患者体验现状,而且可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改进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AF) 导管消融术 患者体验 测量工具 德尔菲法
下载PDF
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的预后
3
作者 张东 张然 +6 位作者 王艳红 李玲 韦海燕 李勇 侯书敏 黄晶 栢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机械取栓的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73)和预后不良组(n=85)。比较...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机械取栓的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73)和预后不良组(n=8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相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D-二聚体水平显著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2.863)、合并糖尿病(OR=2.113)、基线NHISS评分(OR=1.131)、D-二聚体(OR=1.093)是老年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NHISS评分预测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9,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6.3%;D-二聚体的AUC为0.851,敏感度为85.9%,特异度为74.0%。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基线NHISS评分和D-二聚体水平是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危险因素,这可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源性 心房颤动 机械取栓 预后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周国庆 朱祖福 +1 位作者 王辉 徐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详细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吸烟史);收集入院检查指标[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随机血糖、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纤维蛋白原];根据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区分责任血管所在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并收集相关影像学参数(梗死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单纯静脉溶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及取栓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收集患者出院时情况(出院NIHSS评分)。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不良(mRS评分3~6分)组和结局良好(mRS评分0~2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因素,并分别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探讨对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152例,男86例,女66例;年龄38~91岁,平均(73±10)岁。其中单纯静脉溶栓52例,单纯机械取栓24例,桥接治疗76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患者69例(结局不良组),结局良好患者83例(结局良好组),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NIHSS评分、治疗前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T灌注参数方面,结局不良组具有较大的梗死核心[49(20,84)ml比8(2,19)ml,Z=-7.049,P<0.01]和缺血半暗带体积[164(107,243)ml比55(17,131)ml,Z=-6.1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OR=1.203,95%CI:1.085~1.334,P<0.01)、梗死核心体积(OR=1.048,95%CI:1.023~1.073,P<0.01)。联合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P<0.01)。结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联合入院NIHSS评分与梗死核心体积或可对结局不良患者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梗死 预测 结局
下载PDF
应用压力监测技术高功率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效果
5
作者 张雪莲 安佰富 +5 位作者 崔文章 张广成 邹艳惠 刘宗武 白玫 王鑫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压力监测技术采用高功率短时程(HPSD)射频消融模式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行低功率长时程(LPLD)模式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HPSD模式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60例为研究组。两组均采用损伤指数(LSI)控制... 目的探讨应用压力监测技术采用高功率短时程(HPSD)射频消融模式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行低功率长时程(LPLD)模式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HPSD模式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60例为研究组。两组均采用损伤指数(LSI)控制每个消融点终点,前壁和底部LSI 4.5~5.5,后壁和顶部LSI 4.0~4.5,观察两组双侧肺静脉电位一次性单圈隔离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1年手术成功率。结果两组均能达到手术即刻成功,研究组肺静脉电隔离(PVI)一次性单圈隔离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透视X射线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内复发的比例较高,研究组空白期内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1年复发率明显下降,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HPSD房颤消融模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X线曝光时间,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高功率短时程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轨迹及预测因素的纵向研究
6
作者 王洁 孙国珍 +6 位作者 鲍志鹏 王琳 高敏 刘沈馨雨 于甜栖 王琴 高蓉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6,183,共10页
背景我国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亟需关注。现有研究证实运动康复是改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不佳的有效方式。依从性是衡量运动康复益处是否持续存在的关键指标,但其变化轨迹未知。... 背景我国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亟需关注。现有研究证实运动康复是改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不佳的有效方式。依从性是衡量运动康复益处是否持续存在的关键指标,但其变化轨迹未知。目的基于前瞻性纵向观察的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5期追踪数据,考察发展轨迹及预测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1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术的246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其中入组1周为基线调查,入组后3、6、9个月和12个月为追踪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使用智能设备或运动日志对依从性进行监督和记录,从强度-时间依从性评估运动依从性;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运动恐惧量表(Fact-CHF)、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别评估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运动恐惧水平、社会支持情况、积极度水平。利用Mplus工具构建潜类别增长模型(LCGM),取最优的拟合模型确定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的发展轨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44例患者失访,最终共202例纳入分析。基线、运动3个月、运动6个月、运动9个月、运动12个月患者例数分别为202、201、185、174例和159例,患者强度-时间依从性分别为(0.83±0.55)、(1.07±0.54)、(0.99±0.57)、(0.91±0.55)、(0.89±0.60)。LCGM结果显示,患者的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变化过程具有群体异质性,分为3个潜类别轨迹组:缓慢下降-低水平组(n=69,34.2%)、快速上升-高水平组(n=14,6.9%)、持续依从组(n=119,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缓慢下降-低水平组为参照组,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男性患者的强度-时间依从性水平更高(P<0.001);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患者的年龄更大,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更高(P<0.05);快速上升-高水平组患者的运动恐惧水平更低(P<0.05);持续依从组患者的积极度水平更高(P<0.05)。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呈多类别曲线增长的发展轨迹;未来可依据依从性的时变特点和因素定期进行强化干预,进而提高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水平且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居家运动康复 依从性 影响因素研究 纵向研究
下载PDF
基于“肺朝百脉、主治节”探讨心房颤动的辨治
7
作者 孙非非 王智先 +2 位作者 袁宏伟 刘岩 杜武勋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81-185,共5页
“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对“血-脉-心-肺”相互作用的高度概括。肺主宗气生血,行治节而调控生命节律,肺损伤可诱导血、脉循行失常,节律紊乱。心房颤动为心体受损,造成血脉失和、心体失养、神不安位,其发... “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对“血-脉-心-肺”相互作用的高度概括。肺主宗气生血,行治节而调控生命节律,肺损伤可诱导血、脉循行失常,节律紊乱。心房颤动为心体受损,造成血脉失和、心体失养、神不安位,其发生和转归涉及到血、脉、心、肺多个环节相兼共病的病理过程。文章以“血-脉-心-肺”一体观为基点,探讨“肺朝百脉、主治节”与心房颤动间的内在关联,提出治疗上应以调“肺”朝“脉”、调“肺”使“治”为主要原则,稳定期补气益肺、气血并治、加重期和调枢机、痰瘀同调、病进期升阳举陷、解毒防变为主要治则,分阶段动态辨治,同时注重恢复肺功能常态,以求标本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朝百脉 主治节 心房颤动 调补宗气
下载PDF
心律失常病房与非心律失常病房在心房颤动管理中的差异比较研究
8
作者 杨倩 柏庚 李广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对心律失常病房及非心律失常病房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管理情况进行比较,以期进一步优化房颤患者的管理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病房及非心律失常病房住院的1537例房颤患者资料... 目的对心律失常病房及非心律失常病房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管理情况进行比较,以期进一步优化房颤患者的管理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病房及非心律失常病房住院的1537例房颤患者资料。根据房颤患者住院时入住心律失常病房与否,分为房颤专病管理组和房颤非专病管理组。对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心率控制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房颤非专病管理组CHA_(2)DS_(2)-VASc评分分数的平均值高于房颤专病管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6±1.71)分比(3.46±1.87)分,P<0.00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血管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房颤非专病管理组内阵发性房颤类型及永久性房颤类型较房颤专病管理组更多(P<0.001)。房颤非专病管理组控制心室率药物使用率(56.0%比40.1%)、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50.7%比36.6%)、地高辛使用率(17.6%比5.2%)均明显高于房颤专病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房颤专病管理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率(49.8%比22.6%)、胺碘酮使用率(26.2%比5.6%)、决奈达隆使用率(3.1%比0.4%)及普罗帕酮使用率(2.9%比0.1%)均明显高于房颤非专病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索他洛尔使用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房颤非专病管理组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明显高于房颤专病管理组(43.6比25.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患者因接受不同专病病房的管理而在治疗方案上有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病房 非心律失常病房 心房颤动管理差异
下载PDF
不间断抗凝治疗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体位及制动时间的探讨
9
作者 周文悦 石继慧 +5 位作者 刘畅 马艾 刘玮 马晓桦 桑才华 马长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不间断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不同绝对平卧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00例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且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绝对平卧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绝对平... 目的:探讨在不间断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不同绝对平卧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00例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且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绝对平卧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绝对平卧8h,观察组实施绝对平卧2h,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腰背疼痛情况、血管并发症、尿潴留情况、术肢麻木、舒适度、24h睡眠时间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4~8h的腰背疼痛评分和术肢麻木情况均更低(P<0.05),且舒适度评分、满意度评分和24h睡眠时间更高(P<0.001),血管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实施绝对平卧2h,可有效减轻其腰背疼痛程度和术肢麻木的发生,提升患者睡眠时间和卧床期舒适度和患者满意度,并不增加出血、血肿等血管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不间断抗凝治疗 射频消融术 制动时间
下载PDF
术前床上排尿训练联合集束化护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卧位排尿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魏小英 李嘉蔚 +2 位作者 陈群连 颜琼 殷然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83-187,共5页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以下称“房颤”)患者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期间接受术前床上排尿训练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以下称“房颤”)患者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期间接受术前床上排尿训练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射频护理,观察组开展术前床上排尿训练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导尿次数、术后12 h残余尿量、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术后膀胱功能分级、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导尿次数和术后12 h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膀胱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期间接受术前床上排尿训练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改善膀胱功能,保持良好心态,缩短治疗操作时间和恢复时间,减少导尿次数,防止尿潴留的发生,使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术前床上排尿训练 集束化护理 排尿功能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3相互作用蛋白2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耿金 李涛 +3 位作者 李伟 袁国良 王丙剑 章延春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572-575,580,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3相互作用蛋白2(TRAF3IP2)与心房颤动(下称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1年6至12月收治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41例,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1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3相互作用蛋白2(TRAF3IP2)与心房颤动(下称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1年6至12月收治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41例,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1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全血以及部分心房肌组织,比较两组患者TRAF3IP2表达水平和纤维化指标[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含量]。结果房颤组左心房直径(LAD)、TRAF3IP2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TRAF3IP2表达与LAD呈直线相关(r=0.33,P=0.037)。分层分析显示在LAD≤3.5 mm的患者中,房颤组TRAF3IP2表达水平高于非房颤组;在LAD>3.5 mm的患者中,房颤组TRAF3IP2表达水平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马松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房颤组心房肌胶原含量及TRAF3IP2表达水平高于非房颤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房颤组心房肌组织TRAF3IP2和α-SMA表达水平高于非房颤患者。结论TRAF3IP2与房颤存在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房颤患者的TRAF3IP2表达水平高于非房颤患者,提示TRAF3IP2可能参与房颤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3相互作用蛋白2 心房颤动 瓣膜性心脏病 心肌纤维化
下载PDF
肾胺酶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王玉兵 帅壮 +3 位作者 李宗宇 邹璐蔚 张敏 吕湛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肾胺酶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房颤与否将208例患者分为房颤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4例;按照房颤类型将房颤组分为持续性房颤组(n=68)与阵发性房颤组(n=36)。收集各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静脉血,测定血... 目的:探讨肾胺酶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房颤与否将208例患者分为房颤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4例;按照房颤类型将房颤组分为持续性房颤组(n=68)与阵发性房颤组(n=36)。收集各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静脉血,测定血浆肾胺酶、总儿茶酚胺浓度,比较两组肾胺酶及儿茶酚胺浓度的差异,分析其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房颤组肾胺酶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肾胺酶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之间及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之间总儿茶酚胺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组左房内径组大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肾胺酶浓度与儿茶酚胺浓度负相关(r=-0.167,P<0.05)、与左房内径负相关(r=-0.212,P<0.05),但肾胺酶浓度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之间无相关性(P>0.05);总儿茶酚胺浓度与心率(r=0.176,P<0.05)、左房内径正相关(r=0.188,P<0.05),但总儿茶酚胺与收缩压、舒张压之间无相关性(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胺酶是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肾胺酶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并改善心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肾胺酶 总儿茶酚胺 相关性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护理方案的构建
13
作者 张静华 曾超男 +3 位作者 白阳娟 胡家丽 罗苏娴 周洁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标准化、具有较强临床实践性且符合我国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术护理方案。方法 于2022年1-6月,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方案,对19名专家实施德尔菲函询完成方案调整,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 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标准化、具有较强临床实践性且符合我国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术护理方案。方法 于2022年1-6月,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方案,对19名专家实施德尔菲函询完成方案调整,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结果 2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9和0.896。最终确立了6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护理方案。各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47~5.00,满分率为52.6%~100.0%,变异系数为0.00~0.16,肯德尔系数为0.202~0.327(P<0.001)。结论 构建的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护理方案可信且具科学性,能够为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护理方案 德尔菲函询法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经皮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脑钠肽分泌的影响
14
作者 杨婧 尤玲 +5 位作者 王连霞 张艳 尹磊 张光明 邢航航 谢瑞芹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钠肽(BNP)分泌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连续纳入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240例,其中行经皮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一站式组)66例,行单纯射频消融术(射...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钠肽(BNP)分泌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连续纳入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240例,其中行经皮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一站式组)66例,行单纯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组)174例,根据性别、年龄、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行倾向性评分1︰1匹配。2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 d、2 d、3 d、3个月、12个月时取静脉血行BNP测定。结果:根据倾向性评分,共入组65对匹配患者。2组患者成功行环肺静脉隔离术,一站式组均成功植入Watchman封堵器,术后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一站式组患者术后1、2 d时BNP水平较基线明显下降,术后3 d时升高,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下降[(102±138)ng/L对(256±181)ng/L,P<0.001],1年时BNP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66±53)ng/L对(256±181)ng/L,P<0.001]。射频消融组患者的BNP水平也观察到相同的趋势。2组间BN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显著改善了持续性房颤患者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 射频消融 脑钠肽
下载PDF
2023年美国心房颤动指南解读——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15
作者 李康 丁燕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164-167,共4页
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美国心律学会(HRS)心房颤动(房颤)诊断与治疗指南,提出对房颤患者尽早干预和持续治疗,强调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性。近年的研究证实无论持续性房颤还是阵发性房颤... 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美国心律学会(HRS)心房颤动(房颤)诊断与治疗指南,提出对房颤患者尽早干预和持续治疗,强调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性。近年的研究证实无论持续性房颤还是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均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且尽早实施节律控制策略是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对于经选择的房颤患者,新指南将导管消融提升为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策略。从长远来看,相对年轻的房颤患者从导管消融中获益更多。在消融策略方面,对于所有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肺静脉隔离是首要目标,其他消融终点目前证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节律控制 导管消融 适应证 手术策略
下载PDF
不同强度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16
作者 陈安 梁国泉 +4 位作者 潘敏 翟永新 白建雄 易燕桃 黄小瑜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1期150-154,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和利伐沙班用于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劣。方法收集2021年5月~2022年10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就诊的88例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评价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和利伐沙班用于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劣。方法收集2021年5月~2022年10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就诊的88例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予华法林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值在联合抗栓时为2.0~2.5,单药治疗时为2.5~3.0。对照组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期间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卒中、体循环栓塞、心肌梗死、需要血运重建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全因死亡(心脏缺血性或血管栓塞原因相关的死亡)、出血事件(轻、中度出血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期间,两组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5,P=0.48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心脏缺血性死亡和血管栓塞原因相关的死亡。轻、中度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35);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1,P=0.093)。结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选择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和利伐沙班抗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利伐沙班 稳定性冠心病 心房颤动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陶红 沈骁 章淬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234-237,共4页
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心脏术后新发房颤增加了患者卒中甚至死亡的风险,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者认为在“房颤基质”的基础上,各种触发因素刺激了房颤的发生。最近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心包炎... 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心脏术后新发房颤增加了患者卒中甚至死亡的风险,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者认为在“房颤基质”的基础上,各种触发因素刺激了房颤的发生。最近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心包炎症的作用,既往研究侧重于危险因素的发掘。此外,利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早期预测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就近年来心脏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预测手段以及防治措施等展开综述,以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心房颤动 发生机制 围手术期管理
下载PDF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倩 孙超峰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24-229,共6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衰老、遗传突变、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钙稳态异常、代谢异常等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上述机制在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塑的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衰老、遗传突变、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钙稳态异常、代谢异常等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上述机制在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塑的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房颤发生发展可能的分子机制,其中涉及多个典型的炎症途径,以及抗炎治疗、纠正代谢异常等方法对房颤的防治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衰老 遗传突变 炎症 氧化应激 钙稳态异常 代谢异常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伴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26例的护理
19
作者 潘盈盈 李冬眉 施敏敏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8期59-60,共2页
脑梗死主要由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致使动脉血管出现狭窄甚至闭塞,以大脑中动脉多见[1]。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栓子较大,脱落后易引起大动脉急性闭塞。而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自然延伸,是栓子堵塞的最高发部位... 脑梗死主要由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致使动脉血管出现狭窄甚至闭塞,以大脑中动脉多见[1]。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栓子较大,脱落后易引起大动脉急性闭塞。而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自然延伸,是栓子堵塞的最高发部位,故心房颤动伴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发生率较高,机械取栓是最常见术式。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心房颤动伴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患者26例,经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预后良好,现将护理过程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护理
下载PDF
常规心电图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20
作者 彭南燕 黄重云 袁文琳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心电图检查在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疑似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1例,均接受常规心电图、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经冠状动脉造影剂综合诊断确诊(金标准),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1... 目的 分析不同心电图检查在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疑似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1例,均接受常规心电图、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经冠状动脉造影剂综合诊断确诊(金标准),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30例,分析不同心电图检查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不同疾病的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情况。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阵发性心房颤动及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0.05);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93%、93%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68%、73%、70%(P<0.05);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效果显著,可准确鉴别阵发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差异,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有效提高疾病检出率,对患者病情改善、治疗方案拟定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12导联 心房颤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