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现实技术在成人心肺复苏培训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1
作者 冯佳 邵翠梅 +6 位作者 陈姝怡 张秋霞 姚晓芳 郑苏炜 彭丹 郑琳琳 兰美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对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成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培训中的应用进行范围审查,以识别VR技术干预的内容要素和应用效果。方法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检索PubMed、Emb... 目的对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成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培训中的应用进行范围审查,以识别VR技术干预的内容要素和应用效果。方法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VR技术干预的内容要素包括实施CPR的意愿、反应、自我效能、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无血流时间、复训时间、时间成本;结局指标类型为心理指标、胸外按压的质量指标、经济指标。结论VR技术在成人CPR培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心理、胸外按压质量、经济等方面的效果还可进一步挖掘。未来可基于面对面培训联合数字化反馈装置,最大化发挥VR技术的优势,形成一套综合干预策略和创新的培训模式,以进一步提高CPR培训的整体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心肺复苏 培训 范围综述 自我效能 按压频率 按压深度 无复流时间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功能及生存情况的影响机制
2
作者 黄德庆 高玉广 +5 位作者 张元侃 王政林 邓海霞 黄夏冰 庞延 吴林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3-658,共6页
目的基于S-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GSNOR)/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途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心脏骤停(CA)/心肺复苏(CPR)后神经功能及生存情况影响的潜在机制。方法以室颤法建立CA/CPR大鼠模型,以假手术组大鼠为参照,采用高通量测序分... 目的基于S-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GSNOR)/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途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心脏骤停(CA)/心肺复苏(CPR)后神经功能及生存情况影响的潜在机制。方法以室颤法建立CA/CPR大鼠模型,以假手术组大鼠为参照,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挖掘两者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其海马组织中GSNOR、GSNO含量;筛选血必净注射液活性成分,并与GSNOR进行分子对接。将同法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30只)、抑制剂(GSNOR抑制剂)组(30只)、血必净组(30只)、血必净+抑制剂组(30只),并设置假手术组(30只),分别于药物首次干预后3h、24h、3d时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及生存情况记录,并检测上述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SNOR、GSNO含量,分析GSNOR、GSNO含量与大鼠改良的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程度评分表(m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GSNOR编码基因是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之一;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SNOR含量显著升高,而GSNO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必净注射液中去甲丹参酮、鼠尾草酚酮等活性成分与GSNOR蛋白的结合能均低于-6 kcal/mol,以氢键连接为主。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的mNSS评分和海马组织中GSNOR含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生存率和GSNO含量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各给药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血必净组mNSS评分显著低于抑制剂组,抑制剂组GSNOR、GSNO含量的变化较血必净组更明显,血必净+抑制剂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血必净组和抑制剂组(P<0.05)。GSNOR含量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GSNO含量与m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改善CA/CPR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存率,该作用可能与下调GSNOR并上调GSNO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脏骤停 心肺复苏 S-亚硝基谷胱甘肽 S-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
下载PDF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结合情景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与评价
3
作者 王磊 曹秋梅 +1 位作者 王大为 周开国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4期498-501,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结合情景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21—2022年轮转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4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学员20人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 目的观察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结合情景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21—2022年轮转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4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学员20人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为观察组,2021年学员2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对照组。结束轮转出科前分别对两组学员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心肺复苏技能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评分(CTDI-CV)。结果两组学员出科前的基础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出科前心肺复苏术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员出科时OSCE总评分及紧急情况判断及处置、沟通能力两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员出科前CTDI-CV总评分及寻找真相、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自信心及认知成熟度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求知欲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结合情景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肺复苏培训中,更有利于学员心肺复苏的掌握,培养其全面分析、独立判断、开拓思维、紧急处置等综合能力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心肺复苏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肺复苏救治致死性肺栓塞1例
4
作者 王浩 杨明川 +4 位作者 侯明 严雨 张宁 刘勇 赖应龙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07-109,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因“反复胸闷、气促1周,突发呼吸困难1 h”于2023年4月10日入院。入院前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有咳嗽、咳痰,为少量白色泡沫痰,无咳血、发热等不适,至当地医院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入院前1... 1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因“反复胸闷、气促1周,突发呼吸困难1 h”于2023年4月10日入院。入院前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有咳嗽、咳痰,为少量白色泡沫痰,无咳血、发热等不适,至当地医院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入院前1 h,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随后出现意识丧失,遂急送至我院。患者1个月前行左肺上叶恶性肿瘤切除术,10余年前行左侧乳腺癌切除术,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泡沫痰 上叶 对症处理 意识丧失 乳腺癌切除术 心肺复苏 入院前 呼吸困难
下载PDF
IGF-1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肌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5
作者 胡振飞 李帆 戴晓雯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49-554,共6页
目的探究心肺复苏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及其调节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1组为sham组,其余4组大鼠构建心室颤动型心脏骤停... 目的探究心肺复苏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及其调节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1组为sham组,其余4组大鼠构建心室颤动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选取1组作为CA/CPR,剩余3组分为补充IGF-1、补充TAK-242[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抑制剂以及同时补充IGF-1和TAK-242组。利用伊文思蓝染色检测不同处理组大鼠的心肌损伤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IGF-1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检测TLR4、NF-κB、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protein 88,MyD88)、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混合谱系激酶域样蛋白(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MLKL)的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8,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当大鼠心脏骤停后,利用心肺复苏恢复心脏自主循环后,大鼠的心肌组织均出现较为严重的损伤,其中CA/CPR组损伤严重,补充IGF-1和TAK-242组心肌损伤减轻;与sham组相比,CA/CPR组大鼠心肌细胞IGF-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sham组相比,CA/CPR大鼠心肌组织中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补充IGF-1和TAK-242组大鼠在所有模型大鼠中IL-1β和IL-18的表达量最低(P<0.05);与sham组相比,CA/CPR大鼠TLR4、MyD88、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模型组大鼠在所有模型大鼠中的表达水平最高,补充IGF-1和TAK-242组大鼠在所有模型大鼠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ham组相比,CA/CPR大鼠RIPK3、MLKL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补充IGF-1和TAK-242组大鼠在所有CA/CPR大鼠中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IGF-1的表达量会降低,IGF-1可以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的坏死性凋亡,从而减轻大鼠的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细胞 心肺复苏 坏死性凋亡
下载PDF
ECPCS模式在新护士团体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6
作者 唐琳 郭瑛 +4 位作者 张源慧 蒋丽群 李卓颖 胡萍 韦艳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7期1246-1249,共4页
目的:探讨ECPCS在新护士团体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22年9—10月,选择某医院2021年入职的新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护士分为对照组(n=36)和干预组(n=36)。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团体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干预组在对... 目的:探讨ECPCS在新护士团体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22年9—10月,选择某医院2021年入职的新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护士分为对照组(n=36)和干预组(n=36)。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团体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ECPCS[Equipment(设计环境)、Circumstance(情境任务)、Process(作业流程)、Character(角色体验)、Safe(安全管理)]模式培训。采用护士临床推理能力量表、护士团队合作能力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后,干预组临床推理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2)干预后,干预组团队合作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且除了团队领导维度外,其余3个维度(信任与支持、团队取向、团队心智模型)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CPCS能够有效提高新护士团体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效果,提高其临床判断水平和团队合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心肺复苏 新护士 ECPCS 技能培训 临床推理 合作
下载PDF
医院物业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状况的调查研究
7
作者 陈清秀 陈杰 +4 位作者 汤根兄 唐维兵 徐瑶 蒋承路 蔡榕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第1期133-136,共4页
目的:了解医院物业人员现场心肺复苏掌握现状和培训需求。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物业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符合问卷调查要求的物业人员共720人,年龄主要集中在36-60岁,... 目的:了解医院物业人员现场心肺复苏掌握现状和培训需求。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物业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符合问卷调查要求的物业人员共720人,年龄主要集中在36-60岁,占79.45%。医院的物业人员通过医院内医务人员的讲解了解CPR的占54.58%,但接受CPR培训的仅占25.69%。物业人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CPR的占75.97%;对CPR知识与技能非常感兴趣的占57.92%;认为呼吸或心跳停止非常有可能被救治的人占33.75%。对医院物业人员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测评最高分100分,最低分33分,平均(65.25±15.72)分,其中按压深度和复苏有效指针的判断准确率最低。结论:对包括物业人员等院内非医务人员加强CPR的相关培训,对于院内抢救生命,提高患者生存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业人员 搏骤停 心肺复苏 问卷调查
下载PDF
自主循环恢复后初始肺部超声评分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张伊玲 杨舟 +2 位作者 曹杰 韦晚霞 王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32-0037,共6页
虽然床边肺部超声的有效性被普遍接受,但其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的价值仍相对未知。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首次肺部超声评分(lung ultrasound score,LUS)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 虽然床边肺部超声的有效性被普遍接受,但其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的价值仍相对未知。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首次肺部超声评分(lung ultrasound score,LUS)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院内发生的年龄大于18岁的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自主循环恢复后首次LUS评分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初始低LUS评分组比较,初始LUS评分越高,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越低,心脏按压持续时间越长,心肺复苏72小时存活率越低。初始LUS评分对预测CPR继发不良事件 ( aOR:1.353,95% CI: 1.018-1.797, P=0.037)和72 h存活率( [aOR]:1.145, 95% CI 1.014 ~ 1.294;P = 0.029) 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结论 ROSC后初始LUS对于CPR患者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超声评分 心肺复苏 临床价值
下载PDF
急诊复苏病人临床护理中人工标准心肺复苏与萨勃心肺复苏机的作用
9
作者 周海强 王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05-0008,共4页
探讨急诊复苏病人临床护理中人工标准心肺复苏与萨勃心肺复苏机的作用。方法 将90例心脏骤停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急诊护理,对照组行人工标准心肺复苏,实验组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复苏,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复苏... 探讨急诊复苏病人临床护理中人工标准心肺复苏与萨勃心肺复苏机的作用。方法 将90例心脏骤停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急诊护理,对照组行人工标准心肺复苏,实验组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复苏,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复苏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搏动恢复时间、面色红润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应用于急诊复苏患者,能够增强心肺复苏效率,缩短急救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减少骨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标准心肺复苏 萨勃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 应用效果
原文传递
急诊护理在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评价
10
作者 马晶 马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73-0075,共3页
分析急诊护理运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效果,并探究其对康复情况的积极影响。方法 筛选样本时间于2022.6-2023.6,以收治的58例实施心肺复苏患者为样本参数,基于时间差异拟定组别,即:参照组(29例,样本时间为2022.6-2022.12,实施常规护理)... 分析急诊护理运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效果,并探究其对康复情况的积极影响。方法 筛选样本时间于2022.6-2023.6,以收治的58例实施心肺复苏患者为样本参数,基于时间差异拟定组别,即:参照组(29例,样本时间为2022.6-2022.12,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29例,样本时间为2023.1-2023.6,实施急诊护理),比对有关指标,即:临床指标(ICU入住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血气指标(PaO2、PaCO2)、心理状态(SAS、SDS)、不良反应(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意识模糊、抽搐)。结果 临床指标2组有数据差异,且观察组ICU入住时间(10.35±1.27)d、呼吸机使用时间(5.16±1.02)d较参照组ICU入住时间(13.12±1.32)d、呼吸机使用时间(7.41±1.11)d有更短值(P<0.05)。护理前,2组血气指标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PaO2(80.38±6.29)kPa、PaCO2(56.62±6.62)kPa较参照组PaO2(85.47±6.34)kPa、PaCO2(50.28±6.57)kPa有更佳数据值(P<0.05)。护理前,2组心理状态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30.32±3.47)分、SDS(30.38±3.37)分有更低值(P<0.05)。不良反应经统计以观察组计算值3.45%较参照组20.69%有更低表现(P<0.05)。结论 急诊护理运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效果明显,对于患者的康复情况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情况 理状态
下载PDF
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
11
作者 梁春芳 郭静 +1 位作者 徐宁宁 刘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反馈技术。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正确率、滞留率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成功率、复苏成功用时、24 h存活率。同时观察两组复苏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_(2))、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液酸碱度(p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施救人员疲劳程度。结果:观察组按压深度、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滞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按压频率、ROSC率、心肺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MAP、PaO_(2)、呼吸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5 min时疲劳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馈技术的应用可纠正心肺复苏过程中按压过浅问题,确保动作规范,提高按压正确率,减轻施救人员疲劳程度,降低滞留率,对改善复苏质量、恢复病人生命体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骤停 心肺复苏反馈技术 心肺复苏 质量改进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吴淑虹 赵曼云 刘妍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3期317-321,共5页
目的 分析海口市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现状,探索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选取海口市2019年8月-2022年8月在院外实施CPR抢救的患者416例。基于Utstein模式比较患者院前CPR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目的 分析海口市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现状,探索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选取海口市2019年8月-2022年8月在院外实施CPR抢救的患者416例。基于Utstein模式比较患者院前CPR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心脏骤停复苏有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剔除混杂因素,416例患者中38例复苏有效(有效组),378例复苏无效(无效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生地、急救反应时间、初始心律类型、目击者是否执行CPR、是否予肾上腺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救反应时间(OR:0.750,95%CI:0.640~0.891,P<0.001),目击者是否执行CPR(OR:0.063,95%CI:0.006~0.648,P=0.02)、初始心律类型(OR:0.105,95%CI:0.024~0.449,P=0.002)是院外心脏骤停患者CPR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救反应时间是影响复苏有效的危险因素,急救反应时间越长,患者生存率越低且风险指数越大。结论 急救反应时间、目击者是否执行CPR和初始心律类型是影响OHCA CPR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HCA停在流行病学上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点,院前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有赖于进一步完善院外生存链的各个关键环节,构筑全民急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质量评价 脏骤停 心肺复苏 生存链
下载PDF
春天里,我们敲响生命复苏的钟声——2024全面启动中国心肺复苏年
13
作者 李宗浩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1-142,共2页
据最新统计,我国仅心脏猝死每年已高达103万人,而抢救成功率却长期低于1%,全国的心肺复苏急救普及培训率也仅为1%。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启动的时代背景、中国复苏除颤科研受到全球高度关注、... 据最新统计,我国仅心脏猝死每年已高达103万人,而抢救成功率却长期低于1%,全国的心肺复苏急救普及培训率也仅为1%。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启动的时代背景、中国复苏除颤科研受到全球高度关注、中国CPR与国际共创共进3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CPR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开展的重要意义,我国CPR的现状,指出了2024年全面启动CPR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复苏除颤 国际合作
下载PDF
不同气道管理对心肺复苏患者心肺复苏质量指数的影响
14
作者 郭伟 楼滟 +1 位作者 张锦丽 吴杭捷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管理对心肺复苏患者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QI)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气道管理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两组均常规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对照组进行常规气管插管的气道管理,研究组...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管理对心肺复苏患者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QI)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气道管理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两组均常规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对照组进行常规气管插管的气道管理,研究组进行喉罩辅助呼吸的气道管理。统计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治疗相关时间。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氧分压(PaO2)等血气指标水平。评价两组患者的CQI。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心搏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及意识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27、5.24、6.37、9.83,P均<0.05),初始期和终末期CQI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6.65、-16.76,P均<0.05)。观察组复苏后1 h和3 h pH、PaO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96、11.65、5.95、8.76、-3.47、-4.18,P均<0.05)。结论喉罩辅助呼吸的气道管理更有助于改善心肺复苏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和CQI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管理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下载PDF
虚拟仿真实验在心肺复苏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15
作者 黄艳娟 潘翠 +1 位作者 龙玫 蒋双双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期150-153,159,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仿真实验在心肺复苏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药学三年制大专60名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研究组采用线上虚拟仿真实验+线下心肺复苏仿真模拟人混合式教学,对照组采用线... 目的探讨虚拟仿真实验在心肺复苏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药学三年制大专60名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研究组采用线上虚拟仿真实验+线下心肺复苏仿真模拟人混合式教学,对照组采用线下心肺复苏仿真模拟人传统教学。比较两组学生对心肺复苏教学满意度、心肺复苏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结果心肺复苏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研究组教学模式满意度、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教师授课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仿真实验在心肺复苏混合式教学中可以提高医学生心肺复苏教学满意度和理论考试、技能考核成绩,为心肺复苏教学培训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心肺复苏仿真模拟人 心肺复苏 混合式教学 教学满意度
下载PDF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机、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联合干预的效果评价
16
作者 胡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74-0077,共4页
分析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机、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共120例,随机分2组比对,对照组以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经心肺复苏机、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联合干预。比较... 分析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机、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共120例,随机分2组比对,对照组以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经心肺复苏机、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联合干预。比较两组复苏后生理指标、抢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复苏后生理指标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机、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联合干预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呼吸骤停患者 心肺复苏 人工标准心肺复苏 联合干预 效果
下载PDF
中国老年心肺复苏急诊专家共识
17
作者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7 位作者 中国老年心肺复苏急诊专家共识组 顾伟 郭伟 张国强 马岳峰 谢苗荣 孙子程 张文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5期369-375,共7页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突发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循环征象消失,无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是临床常见的严重事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是我国当下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提出,CA是...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突发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循环征象消失,无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是临床常见的严重事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是我国当下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提出,CA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2023年BASIC研究显示,我国院外CA(out-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30天生存率仅为1.2%[2],而美国约为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呼吸 脏骤停 心肺复苏 公共卫生 专家共识 生存率 慢性病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紧急溶栓序贯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8
作者 祖晓天 段小春 +2 位作者 米玉红 屈超 贺晓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目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溶栓后即刻PCI治疗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焦点并存在争议,研究旨在优化急性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策略。方法:因急性STEMI心脏骤停2例患者,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 目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溶栓后即刻PCI治疗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焦点并存在争议,研究旨在优化急性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策略。方法:因急性STEMI心脏骤停2例患者,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行紧急溶栓治疗并序贯即刻PCI救治过程。结果:2例患者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均达到II级,即刻序贯PCI进一步取得稳定而确切再灌注疗效。结论:急性STEMI心肺复苏成功后紧急溶栓序贯即刻PCI治疗安全有效,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肌梗死 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心肺复苏
下载PDF
施救者不同按压体位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
19
作者 张楠 王江山 +1 位作者 姜辉 朱华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评估施救者站姿及跪姿体位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交叉、随机模拟研究,在医学生中招募参与者,参与者需按照CPR指南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并通过考核。将参与者分成... 目的评估施救者站姿及跪姿体位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交叉、随机模拟研究,在医学生中招募参与者,参与者需按照CPR指南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并通过考核。将参与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跪姿及站姿对CPR人体模型实施胸外按压2 min,完成后进行组间交换。按压期间采用质量跟踪反馈系统监测及记录数据。结果研究最终纳入126名医学生参与,参与者平均年龄(22±2)岁,其中男性47名(37.3%)。站姿按压与跪姿按压相比,按压正确率[(24.64±25.47)%vs.(31.65±28.16)%,P=0.039]、平均深度[mm:53.10±10.44)vs.(50.50±7.04),P=0.022]及按压过深比例[(29.51±34.95)%vs.(15.67±24.0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无关;两组按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线性回归提示,站姿胸外按压深度与参与者身高呈正相关(P=0.001,95%CI 0.217~0.857)。结论在初学者实施CPR时,施救者体位对胸外按压质量存在影响,站姿更容易出现按压过深的情况,且在固定床高的情况下,按压深度与施救者身高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施救者体位 按压深度 身高 站姿 跪姿
下载PDF
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兰旭红 周红芳 +3 位作者 王倩 贾东珲 王恒阳 张志刚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标准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金标准,但对于俯卧位心搏骤停的重症患者,翻转至仰卧进行心肺复苏,不仅需要额外人力,而且还会增加大脑和心脏无血流的时间,从而错过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故该文通过整合现有证据,从俯卧位心肺复苏... 标准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金标准,但对于俯卧位心搏骤停的重症患者,翻转至仰卧进行心肺复苏,不仅需要额外人力,而且还会增加大脑和心脏无血流的时间,从而错过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故该文通过整合现有证据,从俯卧位心肺复苏的起源和发展、指南推荐、实施原理、技术要点、除颤、有效性和可行性、安全性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搏骤停 心肺复苏 通气机 机械 综述文献(主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