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探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鲁燕侠 蔺兴遥 +1 位作者 崔佳 逯振宇 《中医药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8-10,共3页
阐明了“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概念 ,提出了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引发的在临床与药物研发中遇到的问题 ,并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及其现代研究进展 ,“心胃同治”思路与方法探讨 ,“心胃同治”方药研究... 阐明了“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概念 ,提出了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引发的在临床与药物研发中遇到的问题 ,并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及其现代研究进展 ,“心胃同治”思路与方法探讨 ,“心胃同治”方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胃同病 胃同 理论基础 现代研究进展
下载PDF
心胃同病辨治验案剖析
2
作者 万毅 池建淮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5年第2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心胃同病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心胃同病的论治 被引量:2
3
作者 邱岚 《镇江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243-244,共2页
心胃同病的论述,启始于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有了较大发展,突出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论述了心胃同病,并开创了心胃同治的证治先河。 胃心相通,生理上互相资生,关系紧密。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曰“食气... 心胃同病的论述,启始于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有了较大发展,突出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论述了心胃同病,并开创了心胃同治的证治先河。 胃心相通,生理上互相资生,关系紧密。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直指方》亦说,“心之包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治 心胃同病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 被引量:1
4
作者 解良才 《光明中医》 1999年第2期3-5,共3页
概说所谓“心胃同病”,是指心病或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一症状———“疼痛”而言。命题的同一性,在于部位的同一:胃脘;症状的同一:疼痛。而痛之有异,异于是心病之心痛、抑或是胃病之胃痛?然,心病之痛、胃病之痛,均可在胃脘... 概说所谓“心胃同病”,是指心病或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一症状———“疼痛”而言。命题的同一性,在于部位的同一:胃脘;症状的同一:疼痛。而痛之有异,异于是心病之心痛、抑或是胃病之胃痛?然,心病之痛、胃病之痛,均可在胃脘部反映出来,统述“胃脘痛”。这便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胃同病 胃同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续完)
5
作者 解良才 《光明中医》 1999年第3期11-13,共3页
2缓则治其本的辨证分型及其同治法2.1心脾气虚“同治”法:【治则】健脾、益气、生脉。【方药】生黄芪20g,红参4g,茯苓15g,生苡仁15g,土白术12g,生山楂15g,当归15g,五味子9g,麦冬12g,元胡10g... 2缓则治其本的辨证分型及其同治法2.1心脾气虚“同治”法:【治则】健脾、益气、生脉。【方药】生黄芪20g,红参4g,茯苓15g,生苡仁15g,土白术12g,生山楂15g,当归15g,五味子9g,麦冬12g,元胡10g,丹参15g,甘草6g。【方义】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胃同病 胃同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宋鲁成治疗心胃同病验案3则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敬楠 宋鲁成 《湖南中医杂志》 2018年第2期82-83,共2页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心血管病病死率居于疾病死亡构成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十人九胃”,我国亦是胃病高发国家.心胃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此二者可单一存在,可互为因果相继存在,亦可同时并存. 宋鲁成教授...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心血管病病死率居于疾病死亡构成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十人九胃”,我国亦是胃病高发国家.心胃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此二者可单一存在,可互为因果相继存在,亦可同时并存. 宋鲁成教授行医30年余,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的研究,对脾胃疾病亦有独特的见解.宋教授认为“心胃不分家”,心血管疾病与脾胃疾病关系密切,二病兼见者可统称为“心胃同病”,其包括3种情况:(1)胃病引起的心脏不适;(2)心脏疾病引起的胃部不舒;(3)心胃同时发生病变.笔者(第一作者)跟随宋教授学习的过程中所见“心胃同病”典型临床验案较多,现举3则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胃同病 验案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整体观探讨“心胃同治”理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孔令旗 孔军辉 +6 位作者 王静 张楠楠 修晟尧 李天力 杨青澍 刘文慧 常佩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76-1379,共4页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肢百骸、经络脏腑均密切相关,心、胃在此中医整体观的认识下,存在极大相关性。本文探讨了心、胃之间的位置联系、经络联系、功能联系,及基于位置、经络、功能联系的症状...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肢百骸、经络脏腑均密切相关,心、胃在此中医整体观的认识下,存在极大相关性。本文探讨了心、胃之间的位置联系、经络联系、功能联系,及基于位置、经络、功能联系的症状联系和治疗联系,认为这是“心胃同治”的基础;并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心血管疾病与胃肠疾病之间存在联系的机制;以此希望为中医“心胃同治”法治疗心系、脾胃系疾病,扩展“心胃同治”治法的应用范畴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观 藏象 心胃同病 胃同
下载PDF
冠心病心胃同治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5
8
作者 宋瑞瑞 《哈尔滨医药》 2017年第1期78-79,共2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疾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很高。在中医学属于"胸痹,心痛"&qu...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疾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很高。在中医学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本文论述了心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冠心病在心胃方面的治疗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胃同病 胃同 求本
下载PDF
徐景藩教授论治胃心同病的经验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晓波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12-13,共2页
胃与心 ,解剖位置上相互毗邻 ,生理上息息相关 ,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 ,中老年胃病患者不少兼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症 ,并互为诱发或加重的因素 ,可谓之胃心同病。徐景藩教授诊视胃心同病 ,尤其注重对舌象和脉象的观察。其分证治疗常... 胃与心 ,解剖位置上相互毗邻 ,生理上息息相关 ,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 ,中老年胃病患者不少兼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症 ,并互为诱发或加重的因素 ,可谓之胃心同病。徐景藩教授诊视胃心同病 ,尤其注重对舌象和脉象的观察。其分证治疗常规是 :胃心气痛者 ,理气宽胸 ;胃心虚痛者 ,补虚宁络 ;胃心饮痛者 ,通痞化饮 ;胃心瘀痛者 ,行瘀通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病 气痛 虚痛 徐景藩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徐景藩治疗胃心同病验案分析及辨治特色——徐景藩诊治脾胃病经验之二
10
作者 陆为民 周晓波 《江苏中医药》 CAS 2009年第9期10-13,共4页
(徐景藩诊治脾胃病经验之一已刊登于本刊2008年第12期)1验案分析案1.孙某,男,47岁。2006年2月13日初诊。主诉:胸脘疼痛间作3月。
关键词 同病 名医经验 验案
下载PDF
心胃学说理论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孔令彪 江琪 +1 位作者 李颖 陈阳 《北京中医药》 2014年第12期928-929,共2页
心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角度看,心胃同源,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相关;从病理角度看,心胃同病,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上有心胃同治之说。阳明客气上逆,致心胃同病之心胃不和、心神不安2种主要病理趋... 心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角度看,心胃同源,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相关;从病理角度看,心胃同病,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上有心胃同治之说。阳明客气上逆,致心胃同病之心胃不和、心神不安2种主要病理趋势,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角度理解,运用心胃学说理论予以心胃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象 胃同 心胃同病 胃同
原文传递
平胃散合枳术丸治疗心悸之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兴建 《光明中医》 2018年第4期567-568,共2页
心悸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防治心悸上有着独特的经验和疗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对心悸的病因及脉象变化有深刻认识,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心悸的辨证施治达到新的高度,并详尽体现了心胃同病及心胃同治的思想。平胃散合... 心悸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防治心悸上有着独特的经验和疗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对心悸的病因及脉象变化有深刻认识,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心悸的辨证施治达到新的高度,并详尽体现了心胃同病及心胃同治的思想。平胃散合枳术丸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临床上往往忽略其在治疗心悸方面的功用。现根据中医心胃学说之思想指导,结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采用平胃散合枳术丸治疗脾胃湿阻、心胃同病型心悸获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合枳术丸 胃同 心胃同病
下载PDF
从五脏气机升降辨治胃食管反流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金萍 吕冠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9期4-6,共3页
胃食管反流属"反酸""呕吐""呃逆"等范畴,为气机升降失调,病在胃,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气机升降异常均可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应和胃降逆,辅以疏肝、健脾、宣肺、补肾、养心之法,标本同治。肝失疏泄,胃失... 胃食管反流属"反酸""呕吐""呃逆"等范畴,为气机升降失调,病在胃,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气机升降异常均可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应和胃降逆,辅以疏肝、健脾、宣肺、补肾、养心之法,标本同治。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肝胃同居中焦,升降相依,相互为用,肝气疏泄升发之性可促进胃气之和降,情绪畅达,则不易发病,治疗疏肝气以降胃气之柴胡疏肝散。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关系密切,脾气虚弱,无力布散水谷精微时易导致病理产物瘀滞中焦,加重胃气阻滞导致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肺气不宣,胃气不降:全身气机通过肺的运动维持动态平衡,调节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对于通降胃气可起到提壶揭盖之功。肾失摄纳,胃失和降:胃为水谷之海,肾为气之根,肾火不暖胃土则致胃气虚寒,治疗以和胃降逆,酌加枸杞、山药、杜仲等补肾之品,以达到补先天以养后天的功效。火不暖土,心胃同病:心胃毗邻,心为气血之大主,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心气亢盛,心火上炎而不能下降以暖胃土,水谷不化,胃气失于和降临床上可借鉴"调心以治胃"的辨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 反酸 呕吐 呃逆 气机升降 肝失疏泄 气不降 柴胡疏肝散 脾不升清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肺气不宣 肾失摄纳 火不暖土 心胃同病 中医药治疗
原文传递
奚凤霖胸痹病中医治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46期19-20,共2页
胸痹病常常累及胃(包括脾),二者有时单独出现,或合并发作,如并见心中痞,胁下逆抢心,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关上小紧等,此可谓心胃同病矣。胸痛病常兼见胃肠道症状,中医学认为是由胸阳衰弱所致,胸阳衰弱,同样也可引起脾胃气... 胸痹病常常累及胃(包括脾),二者有时单独出现,或合并发作,如并见心中痞,胁下逆抢心,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关上小紧等,此可谓心胃同病矣。胸痛病常兼见胃肠道症状,中医学认为是由胸阳衰弱所致,胸阳衰弱,同样也可引起脾胃气的不足。而脾失运化,不能化生精微,以致内生痰浊,瘀阻血脉;且营卫不足,宗气亦无由生成,乃致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则使胸中阳气势微,不能贯注心脉,影响心脉之血液循环,进而血脉凝滞不通。脉不通则心虚,心虚则胸中冷,胸中冷则膈气虚,膈气虚则胃阳微,胃阳微致脾胃虚弱无能。一则痰饮湿瘀滋生,一则宗气不行,血脉凝滞,胸痹病成矣。在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又可从阴热化,或素体阴分不足,均可表现为阴虚证候。阴虚则又可产生心肝之阳亢盛,脾胃受侮,从而煎灼精血、津液,即成瘀浊阻滞,血脉受病而成为发病之另一因素。发胸痹并有心胃同病者,其舌象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见舌质在阳虚证中多淡胖,胖嫩,舌边齿痕,淡紫,紫暗等;阴虚证中多舌体瘦瘪,舌质红或深红,红绛、紫绛、津少、液涸;血虚证中更见舌淡无华。部分还有瘀斑,或舌下瘀筋粗绽紫黑等。舌苔属气滞者多薄苔;寒饮湿聚,苔多白腻,白滑,厚浊;灰黑而润,质淡而胖,更为阳虚寒痹之证;若舌黄焦干,舌质暗红,是为痰热瘀阻,阴津耗伤之象。总之,舌苔由白而黄,由黄而焦而黑为病进,反之则为好转。随着病情之转归,舌质、舌苔的变化,必随时审察之。脉象在诊疗中,亦有重要意义,如脉率之迟数,脉律之不整,脉象之洪细、软硬不均等,均为失去正常胃气的病态脉象。阳虚寒凝,脉多见迟,或沉迟,或小紧等;阴虚内热,脉多见数脉、疾脉,但数有虚实之辨,虚者即所谓"愈数则愈虚也";气滞多濡脉;痰浊多弦脉、滑脉;血瘀多涩脉;阴寒痼冷可见沉伏;虚寒欲脱多沉微;以及气血衰弱,循环失常的促、结、代脉或参差不调等。总之,还须结合症状、舌象,全面综合分析,则诊断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中医治验 奚凤霖 虚弱 肠道症状 心胃同病 瘀阻血脉 血液循环
下载PDF
徐景藩运用和、疏、补、消四法治疗胃心同病经验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吉跃进 臧帅 +1 位作者 李红晓 陆为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453-1456,共4页
介绍徐景藩教授治疗胃心同病的经验。胃心同病,有虚有实,证分胃心气痛、胃心虚痛、胃心饮痛及胃心瘀痛四型。胃心气痛者,常与情志相关;胃心虚痛者,有气虚、阴虚和阳虚之别;胃心饮痛者,多有湿邪作祟;胃心瘀痛者,常由久病入络、经血不行... 介绍徐景藩教授治疗胃心同病的经验。胃心同病,有虚有实,证分胃心气痛、胃心虚痛、胃心饮痛及胃心瘀痛四型。胃心气痛者,常与情志相关;胃心虚痛者,有气虚、阴虚和阳虚之别;胃心饮痛者,多有湿邪作祟;胃心瘀痛者,常由久病入络、经血不行而发。生理上,胃、心二者在经脉络属、气血运化等方面密切关系;病理上二者又能生痰致瘀。治疗上以和法贯穿始终,疏、补、消三法分证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病 和法 疏法 补法 消法 名医经验 徐景藩
原文传递
郑师“心胃同治”理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云清 郑洪新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2年第7期125-128,共4页
在临床中常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系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状,或胸闷、胸痛、心痛为主要症状,伴胃脘不适、腹胀便溏等症状;或由于饮食不当等发病因素导致的心系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对心系... 在临床中常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系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状,或胸闷、胸痛、心痛为主要症状,伴胃脘不适、腹胀便溏等症状;或由于饮食不当等发病因素导致的心系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对心系疾病进行治疗,同时要兼顾脾胃。故郑洪新老师采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心及胃相关疾病,本研究阐明了“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概念。对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引发的生理学基础、病因病机以及在遣方用药方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胃同病 胃同
原文传递
论理气温通法在胃食管反流疾病中的运用
17
作者 汪晓敏 王晶 +2 位作者 黄鑫 黄超 李培 《四川中医》 2018年第7期52-54,共3页
李培教授是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临证多以脾胃为中心的五脏辨证理论为基础,潜心脾胃病研究,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心得颇深。笔者... 李培教授是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临证多以脾胃为中心的五脏辨证理论为基础,潜心脾胃病研究,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心得颇深。笔者常年跟诊左右,发现李师多以理气温通之法治疗该病,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 李培 理气温通法 心胃同病
原文传递
老年冠心病患者需要全素饮食吗
18
作者 徐瑛 《康复》 2013年第3期17-17,共1页
Q:我爱人年纪挺大了,前些日子被查出有冠心病医生说要多吃素,请问肉还可以吃吗?是不是要全素饮食?有什么食物对病情有帮助? A:冠心病患者耍少吃肉类,不等于不吃,要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还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脾胃虚弱... Q:我爱人年纪挺大了,前些日子被查出有冠心病医生说要多吃素,请问肉还可以吃吗?是不是要全素饮食?有什么食物对病情有帮助? A:冠心病患者耍少吃肉类,不等于不吃,要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还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脾胃虚弱,功能减退,不能把水果当饭吃,也不能把豆浆当水喝,过型都会损伤脾胃,造成泛酸、腹胀、嗳气,还会出现胸闷不适等,造成心胃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冠患者 饮食 虚弱 荤素搭配 功能减退 心胃同病 老年人 食物
原文传递
运用“四舒法”论治胃心综合征探析
19
作者 赵宇栋 单兆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297-1299,共3页
胃心综合征主要由胃部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与心前区疼痛症状,多无明显诱因可伴有胸闷气短,心脏检查多无异常,应用解痉止酸药物可获缓解。中医胃心同病是指胃部症状与心脏不适感同时出现,如胃痛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脏憋闷时出... 胃心综合征主要由胃部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与心前区疼痛症状,多无明显诱因可伴有胸闷气短,心脏检查多无异常,应用解痉止酸药物可获缓解。中医胃心同病是指胃部症状与心脏不适感同时出现,如胃痛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脏憋闷时出现胃脘不适等,皆可按胃心同病来治。其病虚实夹杂,情志异常或饮食不节引起气血逆行而发;或气机阻滞,气血不足,痰瘀内停,心络闭阻互为诱发甚至加重。单兆伟在继承和发扬孟河医学治疗特色基础上,提出“四舒法”:舒胃降气、舒痹止痛、舒心除烦、舒益宁神,收效甚佳,其在中医辨治胃心综合征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经验 同病 四舒法 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