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综合疗效评价及心脏超声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作元 安毅 +5 位作者 王志斌 廉哲勋 孙品 蔡尚郎 聂晶 李艳 《齐鲁医学杂志》 2005年第1期39-41,45,共4页
①目的探讨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因素综合疗效评价.②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4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0例,室间隔缺损(VSD)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在TTE及X线... ①目的探讨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因素综合疗效评价.②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4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0例,室间隔缺损(VSD)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③结果 46例病人全部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5例病人有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阵发性房颤,1例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ASD、VSD及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22~1.136,P>0.05).术后50%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④结论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脏导管插入 超声心动描记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致病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唐闽 崔岭 +3 位作者 时东彦 梁宜武 马千里 王宪德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7-49,76,共4页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菌群分布状况,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减少CRI、CRB的发病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菌群分布状况,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减少CRI、CRB的发病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300根中心静脉导管共培养出35例病原菌,CRI发生率11.7%;CRB5例,发生率1.7%。病原菌菌群分布为: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色念珠菌。CRI、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疾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病因学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导管 医原性疾病 心脏外科手 后期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监测经导管心脏间隔缺损关闭术
3
作者 施红 徐爱芬 +3 位作者 李黎 余秀华 平海琳 任森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6-87,共2页
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9例。术中监测的主要内容有:①确定关闭器在心内的位置;②显示残余分流和瓣膜返流;③观察房间隔缺损球囊探测的过程。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在显示心内结构、关闭器位置、残余分流... 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9例。术中监测的主要内容有:①确定关闭器在心内的位置;②显示残余分流和瓣膜返流;③观察房间隔缺损球囊探测的过程。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在显示心内结构、关闭器位置、残余分流和瓣膜返流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同时可结合声学造影或术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监测,并用于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提出超声心动图是经导管心脏间隔缺损关闭必不可少的一项监测手段,尤其对房间隔缺损的关闭术,可望不久的将来能在超声室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导管插入 心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阮宏标 林晨萍 +1 位作者 陈海虹 黄锡通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6年第4期332-333,共2页
传统心脏临时起搏术需要到放射科在X线透视下进行,患者需要搬动;部分基层医院缺少导管室,尚需搬运监护抢救设备和抢救药物等,有影响到抢救及时性的可能。我院于2002年至2006年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非X线透视下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2... 传统心脏临时起搏术需要到放射科在X线透视下进行,患者需要搬动;部分基层医院缺少导管室,尚需搬运监护抢救设备和抢救药物等,有影响到抢救及时性的可能。我院于2002年至2006年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非X线透视下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28例,取得临床经验,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 心脏临时起搏 临床分析 床旁 监护抢救设备 非X线透视 基层医院 临床经验 放射科 导管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导管封堵术的麻醉管理
5
作者 卢建华 陈霞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2-62,共1页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导管封堵术的麻醉方法及呼吸管理。方法全部采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即氯胺酮加丙泊酚。结果32例患儿,除1例出现过敏反应外,31例麻醉效果满意。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导管封堵术应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即氯胺...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导管封堵术的麻醉方法及呼吸管理。方法全部采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即氯胺酮加丙泊酚。结果32例患儿,除1例出现过敏反应外,31例麻醉效果满意。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导管封堵术应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即氯胺酮加丙泊酚,操作方便,对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小,镇痛完善,麻醉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动脉导管 心脏导管插入 麻醉 呼吸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胸腔积液应用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段书华 纪志娴 +1 位作者 邢泉生 荣佑宝 《齐鲁医学杂志》 2014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胸腔积液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经胸片和超声诊断为胸腔积液的29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病儿。通过床旁超声先行定位,局麻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评估操作的安全性。结果...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胸腔积液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经胸片和超声诊断为胸腔积液的29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病儿。通过床旁超声先行定位,局麻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评估操作的安全性。结果 29例病儿均一次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时间为3~24 d,累计引流量120~3 300 mL。所有病儿耐受性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消失或减少,有效率达100%,未出现出血、气胸、导管脱出、感染、堵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胸腔积液,具有简便、安全、有效、微创等特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心脏 胸腔积液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敬明 金茹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60-1362,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于床旁应用无球囊普通电极导管,以心腔内心电图(IEG)引导,心脏起搏时体表心电图II、III、aVF的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定位行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病情...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于床旁应用无球囊普通电极导管,以心腔内心电图(IEG)引导,心脏起搏时体表心电图II、III、aVF的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定位行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病情稳定后行胸透或心脏彩超证实电极导管的位置。结果:28例均取得成功,未有并发症发生,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完全起搏时间约15min。测起搏阀值低于1V。28例均为右心室起搏,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搏1例,心尖部起搏27例,维持临时起搏时间6h至7d不等。5例患者在推送电极导管至右室的过程中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适当调整电极导管方向后消失,1例出现膈肌起搏,调整起搏电极位置及起搏电压后消失。4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电极在右室流出道1例,电极在心尖部3例,18例经胸部透视证实电极在右室心尖部。结论: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是一种效果可靠,操作简便,安全实用的急救措施,适合条件有限的、没有床旁X线机、没有导管室的基层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治疗 急救 心脏起搏 人工 心脏导管插入 心电描记
下载PDF
儿科心脏导管插入中的职业受照
8
作者 李征 《医学信息(云南)》 1996年第3期 27-28,共2页
关键词 心脏导管插入 医护人员 X射线 剂量 辐射防护
下载PDF
心导管插入术的护理
9
作者 刘鲁霞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年第3期134-134,共1页
关键词 导管插入 护理 心肌缺血 心脏瓣膜疾病 急性心肌梗阻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治远 舒茂琴 +5 位作者 胡厚源 仝识非 冉擘力 刘建平 李永华 何国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624-162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4—37岁)心脏复合畸形患者,包括: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4—37岁)心脏复合畸形患者,包括: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7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5例,ASD合并PDA4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PDA1例。按照“先难后易,先复杂后简单”的原则进行介入治疗操作,先行Ps球囊扩张术,再行VSD封堵术,后行PDA封堵术及ASD封堵术。分别于术后第4天、1、2、6个月及1年复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结果19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6例分别植入2个封堵器,2例ASD合并Ps患者成功地进行了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及ASD封堵术,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PDA患者经球囊扩张及带膜支架植入治疗获得成功。平均随访(15.5±9.4)个月(1个月至3年),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只要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遵循适当的手术方略,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手段一次性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畸形 先天性 心脏导管插入 封堵器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经导管闭合术中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琦 赵宝珍 +1 位作者 翁三川 孙秀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 (ASD)经导管闭合术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经导管ASD闭合术患者 2 0例 ,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 /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 0例患者ASD均为单发继发孔型 ,超声测量房缺直径为 2 2 .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 (ASD)经导管闭合术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经导管ASD闭合术患者 2 0例 ,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 /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 0例患者ASD均为单发继发孔型 ,超声测量房缺直径为 2 2 .3± 8.1mm ,术中伸展直径为 2 5 .2± 8.1mm ,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型号 10~ 36mm。术后即刻观察 :房缺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者 12例 ,少许残余分流者 8例 ;5例 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 ,2例 10个月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心脏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滔 周胜华 +5 位作者 沈向前 祁述善 刘启明 方臻飞 胡信群 李旭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对行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31例患者中122例(2.7%)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其中局部血肿86例(1.90%)、假性...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对行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31例患者中122例(2.7%)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其中局部血肿86例(1.90%)、假性动脉瘤15例(0.33%)、动静脉瘘8例(0.18%)、静脉血栓5例(0.11%)、严重出血5例(0.11%)、动脉血栓2例(0.04%)、股神经功能障碍1例(0.02%),除其中1例需外科处理外,其余均经内科保守治疗成功。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治疗是心脏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果内科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导管插入 外周血管疾病 动静脉瘘 血栓形成
下载PDF
40岁以上患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诚 赵世华 +10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吕滨 张岩 金敬琳 闫朝武 戴汝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以下简称外科组,共96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住院天数、输血量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49±8)岁和(48±7)岁,P=0.135]、性别构成比和术前心功能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外科组较介入组缺损直径大,分别为(24.9±6.8)mm和(18.9±5.4)mm(P<0.001)。两组技术成功率(97.1%和100%,P=0.151)和残余分流率(0.7%和0%,P=0.583)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死亡,但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30.2%和16.1%, P=0.015)和输血量[(273.1±491.5)ml和0ml,P<0.001]高于介入组,住院时间[(12.0±4.0)d和(4.6±3.3)d,P<0.001]和操作时间[(212±36.5)min和(60.0±17.7)min,P<0.001]均长于介入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9839.6±7533.1)元和(39570.0±5929.5)元(P<0.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40岁以上ASD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修补
下载PDF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玉顺 马东江 +2 位作者 和旭梅 李寰 代政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研究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34例患者,男12例,女22例。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分别是16例、7例、3例,合并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 目的研究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34例患者,男12例,女22例。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分别是16例、7例、3例,合并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2例;VSD合并PDA3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1例;2例并发3种畸形(并发ASD、VSD和PDA1例,并发ASD、PS和PDA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4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16例ASD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2.6±20.5mmHg下降到术后14.3±9.5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1.0和1.2cm2增加到术后1.9和2.0cm2,平均左房压分别由29和26mmHg降至8和7mmHg。对于1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者,用18mmASD伞成功封堵16mmPDA,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患者症状,为二次手术创造条件。术后72h、1个月、6个月TTE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左心房、左心室进行性地缩小,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同时行X线检查,肺血均明显减少,房室内径均明显恢复。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虽较单纯型复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如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同期治疗 复合型先天性心脏 疗效观察 心脏导管插入
下载PDF
经二尖瓣超声多普勒法与经肺动脉导管热稀释法测定心脏指数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振红 史宏伟 +3 位作者 魏海燕 葛亚力 赵雅梅 缪娟娟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5期448-453,共6页
目的比较与验证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经二尖瓣(MV)测定的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心脏指数(ClMV)与肺动脉导管(PAC)热稀释法测定的心脏指数(CIPAC)问的一致性。方法选择择期在心肺转流(CPB)下行MVR或者双瓣置换术(DVR)患... 目的比较与验证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经二尖瓣(MV)测定的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心脏指数(ClMV)与肺动脉导管(PAC)热稀释法测定的心脏指数(CIPAC)问的一致性。方法选择择期在心肺转流(CPB)下行MVR或者双瓣置换术(DVR)患者2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25~78岁。将患者分为机械瓣膜组(M组,n=16)和生物瓣膜组(B组,n=9)。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放置TEE探头,于CPB停止后15min(T1)、30min(T2)、45min(T3)、60min(T4),关胸后5min(T5)、10min(T6)、15min(T7)时测定经MV的CI(CIMV),同时在各时间点记录经Swan-Ganz导管测定的CI(CIPAC)。CIMV与CIPAC的一致性分析采用Bland-AltmanPLOT和MountainPLOT一致性检验,以及相关关系。结果M组105对测量值,CIPAC测量值为1.50~3.60L(min·m2)(2.42±0.43),CIMv值为1.44~5.98L/(min·m2)(2.94±0.87);平均偏差为-0.50L/(min·m2),95%的一致性界限为-1.97~0.97L/(min·m2);回归方程Ym=1.72+0.24Xm(r=0.47,P〈0.0001)。B组63对测量值,CIPAC值为1.90~4.00l/(min·m2)(2.58±0.49),CIMv值为1.83~7.71L/(min·m2)(3.93±1.13);平均偏差为-1.30L/(min·m2),95%的一致性界限为-3.10~0.50L/(min·m2)。回归方程yb=1.564+0.26xb(r=0.60,P〈0.0001)。结论在MVR中。由TEE经人工二尖瓣测量的CIMV与经肺动脉导管热稀释法测量的CIPAC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不能相互替代,需要回归方程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指数 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 心输出量 二尖瓣 导管插入 SWAN-GANZ
原文传递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与左心导管法对比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霄云 郑知刚 +2 位作者 张小平 钱端 王勇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与左心导管法对比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超声心动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21例高血压患者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束后24小时内行左心导管检查。QTVI测量左室壁(侧壁和后间隔、前壁和下壁、前间隔和后壁... 目的与左心导管法对比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超声心动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21例高血压患者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束后24小时内行左心导管检查。QTVI测量左室壁(侧壁和后间隔、前壁和下壁、前间隔和后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处收缩期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左心导管检查测定左心室收缩期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 ax、左心室舒张期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 in]、计算等容舒张期左心室压力下降时间常数T值。结果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处的平均峰值S即MSm与(dp/dt)m ax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显著正相关性,分别为(r=0.77,P<0.01;r=0.61,P<0.05)。左心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处的平均峰值Em即MEm与(dp/dt)m in和T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分别为(r=-0.68和r=-0.76,P<0.01);E/A与(dp/dt)m in和T以及Em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结论QTVI所测MSm及MEm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无创、简便、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心脏导管插入 心室功能
下载PDF
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诚 赵世华 +10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吕滨 张岩 金敬琳 闫朝武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2-375,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方法:观察269例接受封堵治疗的40岁以上ASD患者术前和术后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电图变化。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的相同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对象作... 目的:探讨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方法:观察269例接受封堵治疗的40岁以上ASD患者术前和术后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电图变化。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的相同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对象作为超声指标的正常对照。结果:全组缺损TTE最大径平均17.7±5.3(5~30)mm,选用封堵器直径平均27.5±6.0(13~40)mm。心功能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胸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电图:右心房高负荷率、RV1+SV5、QRS间期、右束支传导阻滞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前后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主肺动脉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缩小,但术后6个月仍高于正常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三尖瓣反流程度分级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左心房前后径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增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封堵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中老年ASD右心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增加左心室内径,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室电传导。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超声心动描记 心功能
下载PDF
中老年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潘静薇 秦永文 赵仙先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探讨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用导管封堵术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 2 1例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 ,并于术后 6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所得结果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 6个月 ... 目的 探讨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用导管封堵术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 2 1例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 ,并于术后 6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所得结果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 6个月 ,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提示心脏收缩末期右房最大容积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降低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提高 ;心电图提示PR间期和QRS宽度明显缩短。结论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心房间隔封堵术能够降低右心室的容量负荷 ,提高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导管封堵 超声心动描记 ASD 心功能 中老年 心电图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蕾 陆凤翔 +6 位作者 许迪 孔祥清 雍永宏 陈莉 杨荣 盛燕辉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5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5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随访。结果:①5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超声检查显示VSD最大直径为9.7mm,最小为2.6mm,平均4.89±0.92mm,术中X线左心室造影显示分别为10.8mm、2.0mm,平均5.22±0.91mm,超声测值与造影测值间无明显差异;VSD残端距主动脉瓣距离:超声测值小于X线测值(3.13±1.32mmvs5.84±1.71mm),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封堵术后即刻超声检查可见5例存在残余分流,其中2例1周后残余分流消失,2例1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6个月后虽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分流速度小于200cm/s,且未见溶血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复查示左室内径明显缩小及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利于术前选择合适的VSD封堵术患者,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对了解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被引量:10
20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8 位作者 赵世华 黄连军 郑宏 凌坚 张戈军 金敬琳 戴汝平 刘玉清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02-305,共4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mm,平均4.1±2.0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导管插入 心血管外科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