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2篇文章
< 1 2 1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4例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王一然 阿荣 +1 位作者 张迎军 阿拉腾宝力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的21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为60~6...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的21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为60~69岁组(60例)、70~80岁组(82例)、> 80岁组(72例)。对比3组患者首发症状、起搏器植入病因、起搏器类型及随访电极参数。结果 所有入选者首发症状以黑蒙、晕厥为主(33.64%)。不同年龄组首发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女性乏力比例高于男性(P <0.05)。植入起搏器的病因依次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79例(36.92%)、房室传导阻滞(AVB)78例(36.44%)、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合并长间歇34例(15.89%)、双结病变23例(10.75%)。60~69岁组、70~80岁组病窦的占比均高于>80岁组(P <0.05),而>80岁组房颤合并长间歇占比高于其他两组(P <0.05)。老年女性病窦的占比高于男性,而男性Ⅱ度Ⅱ型AVB的占比高于女性(P <0.05)。起搏器植入类型以双腔为主体(185例,86.45%),>80岁组单腔起搏器植入数量高于70~80岁组(P <0.05);术后7、90 d各组患者电极阈值和阻抗较术中均下降(P <0.05),术后7 d与术后9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相同时间点各个电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年龄和性别差异。通过短期随访,不同年龄的老年患者右心室中低位间隔固定电极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老年
下载PDF
1例携带心脏起搏器的老年喉癌患者置入PICC的护理体会
2
作者 朱玉霞 李凤菊 +2 位作者 田小玲 王兵 邓艳 《甘肃医药》 2024年第2期179-181,共3页
本文通过报告1例携带心脏起搏器老年喉癌放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过程,总结携带心脏起搏器的老年喉癌患者在置入PICC前、置管后的护理经验,以确保留置过程中无导管堵塞、导管脱出、血栓、肿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直至治疗结束... 本文通过报告1例携带心脏起搏器老年喉癌放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过程,总结携带心脏起搏器的老年喉癌患者在置入PICC前、置管后的护理经验,以确保留置过程中无导管堵塞、导管脱出、血栓、肿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直至治疗结束顺利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喉癌患者 心脏起搏器 置管护理 非计划性拔管
下载PDF
循证护理结合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3
作者 林小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42-0145,共4页
探讨对心脏起搏病人采取心血管功能恢复的循证护理措施,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本研究以2022年3月-2023年3月住院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于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相结... 探讨对心脏起搏病人采取心血管功能恢复的循证护理措施,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本研究以2022年3月-2023年3月住院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于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结合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脏起搏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心脏康复护理干预 心脏起搏器 植入术后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
4
作者 刘一鸣 吕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3例)与被动组(42例)。主动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起搏治疗,被动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心室起搏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主动组起搏器置入即刻的心室起搏参数起搏阈值、阻抗、P波幅度、电流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后7 d起搏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搏电极脱位、起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留置时间均短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其心室起搏参数,增加患者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减少右心尖起搏带来的心室非同步的电激动,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心室起搏参数 右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下载PDF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
5
作者 张粲那 王福军 罗亚雄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7期55-58,共4页
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手段,而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传统心脏起搏器其导线及囊袋导致的并发症居高不下。导线可引起三尖瓣反流、心内膜炎、导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而囊袋也可致皮肤溃烂、感染甚至败血症的发生。无导线心脏... 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手段,而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传统心脏起搏器其导线及囊袋导致的并发症居高不下。导线可引起三尖瓣反流、心内膜炎、导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而囊袋也可致皮肤溃烂、感染甚至败血症的发生。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没有导线,无需制作囊袋,明显降低了起搏器的总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由单腔起搏发展至房室同步起搏甚至多个起搏器联合起搏,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对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心律失常 安全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6
作者 王莹君 沈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61-0064,共4页
对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将射阳县人民医院于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49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双腔组(25例,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单腔组(24例,采用单腔心... 对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将射阳县人民医院于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49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双腔组(25例,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单腔组(24例,采用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对比2组效果。结果 双腔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单腔组(P<0.05);双腔组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心功能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双腔组并发症(心力衰竭、心悸、心肌梗死)发生率比单腔组更低(P<0.05)。结论 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能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心脏起搏器 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单能量去金属伪影算法在心脏起搏器中去伪影效果评价
7
作者 胡亚辉 吴月 +2 位作者 张新伟 栗岩 邢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研究单能量去金属伪影(SEMAR)算法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去伪影效果,探讨其对无导线起搏器与有导线起搏器改善图像质量的效果对比。方法:前瞻性收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患者的图像,进行两次容积重建:一... 目的:研究单能量去金属伪影(SEMAR)算法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去伪影效果,探讨其对无导线起搏器与有导线起搏器改善图像质量的效果对比。方法:前瞻性收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患者的图像,进行两次容积重建:一次使用自适应迭代算法重建(非SEMAR组);一次使用自适应迭代算法联合SEMAR算法重建(SEMAR组)。在金属伪影覆盖面积最大的层面,高、低密度伪影区的右冠状动脉及周围脂肪组织等划取感兴趣区(ROI),记录CT值和标准差以计算伪影指数(AI)对图像进行客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取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行主观评价,并采用Kappa检验评估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共计32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被纳入评价。2名阅片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κ=0.92)。SEMAR组比非SEMAR组主观评分高(P<0.01)。SEMAR组无导线起搏器主观评分高于有导线起搏器(P<0.01)。起搏器(总体),有、无导线起搏器组内比较,SEMAR组AI值均低于非SEMAR组(P<0.01)。有、无导线起搏器组间比较,SEMAR前后AI值相同(P>0.05)。结论:SEMAR算法能够有效减少心脏起搏器金属伪影,改善图像质量,其在无导线起搏器中改善图像质量的效果优于有导线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单能量去金属伪影算法 伪影指数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崔祎 马如意 刘西平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55-1060,共6页
传统经静脉起搏器(transvenous pacemaker,TVP)挽救了万千患者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起搏器装置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也给患者带来痛苦。无导线心脏起搏器(leadless cardiac pacemaker,LCP)的诞生解除了传统经静脉起搏器电极导... 传统经静脉起搏器(transvenous pacemaker,TVP)挽救了万千患者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起搏器装置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也给患者带来痛苦。无导线心脏起搏器(leadless cardiac pacemaker,LCP)的诞生解除了传统经静脉起搏器电极导线及囊袋所带来的并发症,但它的临床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许多未知和挑战。本综述将进一步介绍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来源和种类、安全性和临床性能,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后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应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功能终止的管理以及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 传统经静脉起搏 并发症 感染 房室同步起搏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医源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1例
9
作者 陈启鸿 高晓杰 +1 位作者 黄金旗 张庆贤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26-128,共3页
心脏起搏器是采用特定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替代心脏的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是目前治疗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1-2]。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包括静脉选择、电极导线植入和起搏器埋置3个部分,其中,静脉选择包括... 心脏起搏器是采用特定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替代心脏的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是目前治疗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1-2]。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包括静脉选择、电极导线植入和起搏器埋置3个部分,其中,静脉选择包括腋静脉、头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3-4]。手术的具体步骤是穿刺选择的靶静脉,将电极导线近心端植入并固定在预定的心脏起搏位置,电极导线远心端与起搏器相连并包埋于胸壁皮下[5]。心脏起搏器的植入过程是一项有创性操作,存在发生出血、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性[6-7]。莆田市第一医院出现1例罕见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胸壁医源性出血的患者,并经介入栓塞成功止血,现将病例汇报如下,旨在为相关科室的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植入术 医源性出血 介入栓塞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李妍妍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心尖组(起搏部位为...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心尖组(起搏部位为心尖部)和间隔组(起搏部位为右心室间隔部),各80例。观察两组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术前,间隔组NT-proBNP、CK-MB水平低于心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术前,间隔组CO、LVEF、LVEDD高于心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LVESV)、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LVEDV)、左心室18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QRS均高于术前,间隔组LVESV、LVEDV高于心尖组,Tp-SD、QRS低于心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与心尖组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能减轻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心肌损伤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提高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 心尖部 右心室间隔部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临床研究
11
作者 郭雨龙 刘晨 +4 位作者 郭金锐 刘可 乔宇 付明鹏 郭涛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线断裂,3例为电量耗竭,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记录转用起搏器后新发并发症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后1例出现慢性心包填塞。无新发感染,无导线起搏器(微)脱位及工作故障。结论: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可行;对于心腔内遗留有传统电极导线的患者,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存在一定远期并发症的风险,需要慎重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 起搏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互动达标理论的康复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陶萌 《医疗装备》 2024年第3期135-137,141,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互动达标理论的康复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医院收治的78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讨基于互动达标理论的康复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医院收治的78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互动达标理论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心功能康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1个月后,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左心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距离均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互动达标理论的康复护理可改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达标理论 康复护理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自我管理能力 并发症
下载PDF
渐进性康复训练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13
作者 郭新瑶 《医疗装备》 2024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渐进性康复训练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76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行术后常规康复训练)与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渐进性康复训练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76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行术后常规康复训练)与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渐进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的肩关节功能(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心功能指标(N端B型钠尿肽前体、左心射血分数)及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估)。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肩关节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N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左心射血分数、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渐进性康复训练,可减轻肩关节功能障碍程度,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性康复训练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肩关节功能 心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余肖华 吴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26-0129,共4页
探究将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应用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21年1月-2022年6月,观察本院收治的8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 探究将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应用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21年1月-2022年6月,观察本院收治的8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比较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的实施,可使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显著的好转,减少了患者的躯体化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著地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康复护理 早期 多维度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原文传递
心脏起搏器 守护每一次“心”动
15
作者 林美 单蓉 《健康博览》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心脏起搏器可以助力心脏稳定、有力地跳动,它能拯救生命,也能帮助患者改善生活。在2021年,中国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就接近十万人次。目前全国心脏起搏器使用者将近80万人,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或许就有佩戴心脏起搏器的人。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改善生活 日常生活 使用者
下载PDF
基于混合磁负超材料的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伟华 侯海涛 +2 位作者 闫孝姮 陈宏强 叶智权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5-878,共14页
针对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传输效率低、抗偏移能力差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磁负超材料的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首先,根据磁负超材料的谐振原理、品质因数理论,设计了两种谐振频率的磁负超材料(MNG)基元;其次,通过分析无线供... 针对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传输效率低、抗偏移能力差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磁负超材料的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首先,根据磁负超材料的谐振原理、品质因数理论,设计了两种谐振频率的磁负超材料(MNG)基元;其次,通过分析无线供能系统漏磁情况以及基元负磁导率和磁损耗之间的关系,构成具有两种负磁导率的混合MNG阵列;最后,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人体各组织电场强度峰值与比吸收率峰值,验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线圈间距16~28 mm情况下,加入混合MNG阵列的无线供能系统输出功率从0.19~0.81 W增加到1.02~1.67 W,传输效率从8.53%~43.15%提升到40.78%~57.32%;接收线圈发生水平偏移情况下可以维持最低0.86 W的输出功率和32.81%的传输效率,30 min充电测试下系统最大温升为3.49℃,符合人体安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负超材料 无线供能系统 心脏起搏器 安全评估
下载PDF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质量随访观察
17
作者 马洁 朱男 +1 位作者 李晓刚 王晓亮 《海军医学杂志》 2023年第8期805-810,共6页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起搏参数及远期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老年患者35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120例和非高龄组(6...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起搏参数及远期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老年患者35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120例和非高龄组(65岁≤年龄<80岁)230例。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起搏参数及术前和术后36个月时门诊随访时心脏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并采用起搏器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个月时门诊随访时生活质量。结果高龄组患者心肌穿孔、心室颤动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P<0.05),囊袋感染、切口延迟愈合、囊袋出血或血肿、电极脱位发生率与非高龄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心室起搏阈值高于非高龄组(P<0.05),心房起搏感知、心房阻抗、心室起搏感知、心室阻抗与非高龄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患者LVEF较术前升高(P<0.05),LVESD、LVEDD较术前降低(P<0.05),但高龄组患者与非高龄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维度、一般认识维度评分及总分较术前升高(P<0.05),但高龄组患者与非高龄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有利于有绝对适应证的老年或高龄老年患者。相较于年龄为65~80岁患者,年龄≥80岁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心肌穿孔、心室颤动发生风险更高,心房及心室起搏阈值更高,而远期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并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 并发症 心脏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弹力绷带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切口压迫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李娟 唐欢 +3 位作者 吴漫 李廷慧 潘婷婷 张杨 《老年医学研究》 2023年第4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切口压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偶遇抽样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9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15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6例。术后,试验组采取...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切口压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偶遇抽样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9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15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6例。术后,试验组采取弹力绷带对手术切口进行加压包扎,对照组予以盐袋加压。分别于患者入组1 h内、干预24 h后使用舒适状况量表(GCQ)、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数字评定量表(NRS)对患者舒适度、睡眠质量、疼痛状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电极移位、囊袋感染、切口出血、囊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GCQ、AIS、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试验组GCQ、AIS、N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电极移位、囊袋感染、切口出血、囊袋血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切口是安全可行的,可显著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绷带 心脏起搏器 舒适度 睡眠质量 疼痛 囊袋血肿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19
作者 廖然 张历 韩青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1期55-58,63,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在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在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右心室低位间隔部起搏,观察组术中采用LBBP。观察两组起搏参数、心室房室同步性、心功能变化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感知、阻抗及阈值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左心室充盈时间与RR间期比值(LVFT/RR)均低于本组术后即刻,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低于本组术后即刻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预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BBP能够减少对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机械同步性,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