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血康胶囊(肠溶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作者 杜金行 刘尊敬 中华中医药学会代表编制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8,共9页
脉血康胶囊(肠溶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和脉血康胶囊(肠溶片)研究文献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临床医学专家共识研制方法,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充分结合专家经验,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 脉血康胶囊(肠溶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和脉血康胶囊(肠溶片)研究文献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临床医学专家共识研制方法,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充分结合专家经验,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国内26位中西医临床、药学、方法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制该共识,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药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其临床合理用药。共识采用国际公认的证据分级推荐标准即评估、发展和评价建议的分级(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如果证据充分则形成“推荐意见”,采用GRADE网格计票规则;如果证据不充分,则形成“共识建议”,采用多数计票规则。共识对脉血康胶囊(肠溶片)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疗程、禁忌证、合并用药进行了推荐或建议,并完善了安全性信息,为其临床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血康胶囊(肠溶片) 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
作者 孟宪辉 鄢丽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4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4月—2023年4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治疗的7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轻度组(n=25)、中度组(n=25)、重度组(n=20),检测三...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4月—2023年4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治疗的7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轻度组(n=25)、中度组(n=25)、重度组(n=20),检测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52)和死亡组(n=18),检测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凝血功能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短于中度组和轻度组,重度组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TT、PT、APTT长于死亡组,ATⅢ、D-D、FIB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T、PT、APTT、ATⅢ、D-D、FIB均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随着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的升高,TT、PT、APTT、ATⅢ、D-D、FIB水平均显著升更高,可用于指导临床判断预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预后 凝血功能 应用效果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结构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3
作者 全雪萌 华扬 +2 位作者 贾凌云 马兆毅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1,共9页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多中心“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分”数据库273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男78...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多中心“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分”数据库273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男787例,女1951例),分别将男性、女性分为18~29、30~39、40~49、50~59、≥60岁5组,统计比较各年龄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D_(CCA))、颈动脉球部内径(D BULB)、颈内动脉内径(D_(ICA))及颈动脉不同节段内径之比[以颈动脉指数(CI)表示,CI_(BULB)/CCA为D_(BULB/DCCA),CI_(BULB)/ICA为D BULB/D_(ICA),CI_(ICA/CCA)为D_(ICA)/D_(CCA)]的差异性,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单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参数随年龄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男女间以及不同侧别间各CI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各CI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CI_(BULB)/CCA、CI_(BULB)/ICA及CI_(ICA/CCA)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IMT、D_(CCA)、D BULB、D_(ICA)、CI_(BULB)/CCA及CI_(BULB)/ICA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性(男性r值分别为0.121、0.229、0.260、0.055、0.107、0.229,女性r值分别为0.364、0.185、0.199、0.073、0.077、0.129,均P<0.01),CI_(ICA/CCA)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男性r=-0.118,女性r=-0.049,均P<0.05),且年龄每增长1岁,男性IMT、D_(CCA)、D BULB、D_(ICA)分别增长0.003、0.015、0.025、0.004 mm,女性IMT、D_(CCA)、D BULB、D_(ICA)分别增长0.005、0.011、0.018、0.005 mm。(2)男性CI_(BULB)/ICA小于女性(1.47±0.21比1.51±0.22;t=-5.566,P<0.01),CI_(ICA/CCA)大于女性(0.78±0.11比0.76±0.11;t=6.629,P<0.01);左侧CI_(BULB)/CCA(1.14±0.15比1.13±0.15;t=-2.973,P<0.05)、CI_(ICA/CCA)(0.77±0.11比0.76±0.11;t=-3.946,P<0.01)大于右侧。男女性别之间CI_(BULB)/CCA及左右侧之间CI_(BULB)/I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比女性:1.13±0.15比1.13±0.15,t=1.212,P=0.226;左侧比右侧:1.49±0.22比1.50±0.21,t=1.112,P=0.266)。CI_(BULB)/CCA、CI_(BULB)/ICA与IMT的增加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039、0.070,均P<0.05),而CI_(ICA/CCA)与IMT的增加呈负相关性(r=-0.032,P<0.05)。(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081,P<0.01)、左侧(β=0.040,P<0.05)显著正向预测CI_(BULB)/CCA,而IMT对CI_(BULB)/CCA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012,P>0.05)。年龄(β=0.148,P<0.01)、女性(β=0.070,P<0.01)及IMT(β=0.030,P<0.05)为CI_(BULB)/ICA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β=-0.063,P<0.01)、女性(β=-0.088,P<0.01)显著负向预测CI_(ICA/CCA),左侧显著正向预测CI_(ICA/CCA)(β=0.053,P<0.01),但IMT对CI_(ICA/CCA)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022,P>0.05)。结论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的颈动脉管腔结构参数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性别、侧别及IMT为颈动脉内径比值变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动脉 结构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主动健康”理念的心脑血管疾病慢病管理模式
4
作者 刘素丽 衣蕾 +4 位作者 李娟娥 李静 姜小帆 南晓强(综述) 雷鹏(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655-659,共5页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慢病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基于“主动健康”理念的慢病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慢病健康管理模...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慢病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基于“主动健康”理念的慢病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慢病健康管理模式,该模式使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便利、经济实惠的互通模式,节省了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时间、人力及经济成本,有利于提高慢病管理的质量、效率及居民健康素养。该文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论述了基于“主动健康”理念的慢病管理模式及研究内容,旨在探讨“主动健康”慢病管理模式的形式及标准,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 慢病管理模式 综述
下载PDF
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
5
作者 郑烁 许联 +2 位作者 赵楚英 刘渚 唐小荣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50-53,共4页
目的:分析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4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 目的:分析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4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实施吲哚布芬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s-CRP、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吲哚布芬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布芬 氯吡格雷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 安全性
下载PDF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型降脂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惠 蒋萌 +1 位作者 束宁德 刘庆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5期157-164,共8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动脉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循环系统血流障碍,从而导致组织缺氧而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狭窄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导致循环血管闭塞,从而导致组织坏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致死风...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动脉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循环系统血流障碍,从而导致组织缺氧而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狭窄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导致循环血管闭塞,从而导致组织坏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致死风险。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循环中血脂水平的降低,他汀类药物仍然是一线降脂药物,尽管他汀类药物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广泛适用性,但由于其剂量依赖性和副作用,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血脂水平未达到指南推荐的标准时就不得不停用,因此,开发除他汀类药物之外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并具有良好疗效和耐受性的替代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篇文章主要综述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降脂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降脂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降脂治疗 降脂药物
下载PDF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相关研究
7
作者 刘童君 胡洁玲 梁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世界上造成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增加了全球死亡率,尤其冠心病和脑卒中老年患者占很大比例,远高于随机对照试验的入组率[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尽管传统的预... 心脑血管疾病是世界上造成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增加了全球死亡率,尤其冠心病和脑卒中老年患者占很大比例,远高于随机对照试验的入组率[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尽管传统的预测指标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仍然是心血管事件诊断及预后的主要指标,但是准确度和特异度都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疾病负担 血管事件 老年患者 随机对照试验 诊断及预后 脑卒中 甘油三酯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曹紫晨 金梦龙 付真彦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164-168,共5页
心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目前已经明确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可干预危险因素。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随着我国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病率逐年增加,HUA所引起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心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目前已经明确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可干预危险因素。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随着我国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病率逐年增加,HUA所引起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表明,HUA可能在高血压、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目前针对HUA与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干预HUA对心脑血管病结局的影响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从尿酸的代谢、HUA的流行情况、HUA与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血脂异常 心脑血管疾病 降尿酸治疗
下载PDF
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及早死减寿分析
9
作者 赵玉锐 郭庆 +2 位作者 冯亚莉 李盛 王金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40-246,共7页
目的 分析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及早死减寿水平,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系统”,直接死亡原因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中的心脑血管疾病I00~I99进... 目的 分析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及早死减寿水平,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系统”,直接死亡原因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中的心脑血管疾病I00~I99进行筛选。利用SPSS 26.0和joinpoint 4.9.0.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结果 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累计死亡84 790人,粗死亡率为251.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214.38/10万。0~、15~和≥65岁三个年龄段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显示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顺位前5位依次是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各病种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除高血压病和风湿性心脏病以外,其余各病种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为6.12%,由2014的6.77%下降至2022年的5.30%,APC=-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5,P=0.052)。早死减寿分析显示,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PYLL累计409 596人年,其中男性为244 441人年,女性为165 155人年。PYLL的APC为-5.44%(P=0.021)。PYLLR为12.23‰,男性为14.24‰,女性为10.11‰。PYLLR的APC=-5.91%(t=-2.70,P=0.032)。结论 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等是兰州市居民死亡和早死寿命损失的主要心脑血管疾病,应加强对老年人口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和筛查工作,提高人们对早期症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降低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趋势 疾病负担
下载PDF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
10
作者 朱艺 宋丽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4期0101-0103,共3页
目的: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03月~2023年03月收治的120例疑似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二者对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房内血栓、冠心病瓣膜病的诊断结果。对... 目的: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03月~2023年03月收治的120例疑似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二者对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房内血栓、冠心病瓣膜病的诊断结果。对比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患者对两种检查方式满意度。结果:MRI对脑梗死(100.00%)、脑出血(100.00%)、动脉瘤(100.00%)、房内血栓(93.33%)、瓣膜病(100.00%)等心脑血管疾病检出率较CT的83.33%、85.71%、80.00%、83.33%、70.00%更高(P<0.05),二者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差异不大(P>0.05)。MRI敏感度(98.33%)、特异度(8.33%)、阴性预测值(5.83%)较CT的83.33%、0.00%、0.00%更高(P<0.05),二者阳性预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MRI检查患者满意度(95.83%)较CT(81.67%)更高(P>0.05)。结论:运用医学影像技术检测心脑血管疾病,其准确率值得信赖,可为后期诊疗提供准确、丰富的医学信息,医师通过分析影像学特征,能够快速完成心脑血管病症类型的鉴别,对提高诊疗效率、患者满意度有重要意义,值得推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 诊断 预防
下载PDF
天麻钩藤饮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评述
11
作者 张彦彦 李晶洁 +4 位作者 龙芸鸾 杜番攀 王无忌 张仕倩 李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2-157,共6页
天麻钩藤饮是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代表方,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化合物,精制工艺技术包含超滤膜技术、大孔树脂法、吸附澄清法、醇沉法。天麻钩藤饮药理活性广泛,具有降低血压、神经功能保护、镇痛镇静... 天麻钩藤饮是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代表方,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化合物,精制工艺技术包含超滤膜技术、大孔树脂法、吸附澄清法、醇沉法。天麻钩藤饮药理活性广泛,具有降低血压、神经功能保护、镇痛镇静、抗炎作用,在临床上常单独或联合给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在高血压、头痛、脑卒中、眩晕、创伤性脑损伤、高脂血症、老年性耳鸣等方面治疗效果颇为显著。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天麻钩藤饮的化学成分、精制工艺、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的研究报道进行整理综述,以期为天麻钩藤饮后续研究和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钩藤饮 化学成分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药理作用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调脂治疗早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新思路
12
作者 张建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172-0175,共4页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中应用中西医结合调脂治疗新思路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2021年1-2022年1月份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数表法)研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中应用中西医结合调脂治疗新思路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2021年1-2022年1月份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数表法)研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上加荷丹片、痰瘀同治中西医相结合疗法,比较疗效、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不同干预实施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中,应用中西医结合调脂治疗新思路的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早期防治 中西医结合 调脂治疗 新思路 效果
原文传递
抗糖化和抗氧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13
作者 乌日娜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4年第3期96-96,共1页
在现代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在我国,每15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20秒就有1人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致残。我国当前慢性病管理现状和负担令人担忧。然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 在现代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在我国,每15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20秒就有1人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致残。我国当前慢性病管理现状和负担令人担忧。然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密切相关。过去,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不良习惯 :预防 抗糖化 抗氧化
下载PDF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分析
14
作者 娄璐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37-0140,共4页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试验时间在2021.07~2022.07,实验对象为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用双盲法将其分组为对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2组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活血化瘀类中药进...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试验时间在2021.07~2022.07,实验对象为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用双盲法将其分组为对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2组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活血化瘀类中药进行治疗,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用药不良反应率(5.0%)、用药后3项心功能(LVEDV、LVESV、dPmax)指标值低于对照组(22.50%),其SV、LVEF指标值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较大;用药前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值相近,P>0.05;研究组治疗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2.50%),且其显效时间(29.14±2.84)d低于对照组(44.58±4.28)d,P<0.05,差异较大。结论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进行治疗,效果更为优良,可以明显改善该类患者心功能,同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少,见效更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活血化瘀类中药 心功能
下载PDF
阿司匹林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究
15
作者 曹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47-0150,共4页
探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的应用。方法 我院9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参与本研究,控制时间为2022年7月-2023年6月。之后根据随机法分组,先将45例划为参照组,剩余45例自动归为实验组。参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接受治疗之前明确... 探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的应用。方法 我院9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参与本研究,控制时间为2022年7月-2023年6月。之后根据随机法分组,先将45例划为参照组,剩余45例自动归为实验组。参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接受治疗之前明确不存在阿司匹林不耐受、过敏情况,基于对症治疗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记录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 组间对比,实验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而疗效较优,P<0.05。结论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依照患者病情科学使用阿司匹林可以提高疗效,并且具备较高安全性、可靠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 疗效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陈三班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57-0060,共4页
探讨中西医结合对心脑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2023年1月-2023年6月间,选取本院住院的心脑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80例,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40名患者。实验组接受传统的中医治疗和西... 探讨中西医结合对心脑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2023年1月-2023年6月间,选取本院住院的心脑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80例,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40名患者。实验组接受传统的中医治疗和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最后通过观察患者的疗效、心理指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结果 在观察期结束时,实验组的中西医结合方法的焦虑症状明显改善,并且实验组的焦虑症状改善情况更好(P<0.05)。两组在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指标方面的改善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能够综合利用传统中医和西医的优势,通过调理身体和药物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身体健康。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气血运行等方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心脑血管疾病 焦虑症 疗效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体会
17
作者 陈三班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94-0097,共4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及其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定为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0日,期间共选取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接受常规西医治...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及其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定为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0日,期间共选取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B组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和西医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加入中医治疗。研究重点为比较三组在一年内的治疗优良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结果 研究发现,B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A组,C组的治疗优良率则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在研究期限内,A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例数为5例,B组为3例,而C组仅为1例。与A组相比,B组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上的降低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C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不仅提高了治疗的优良率,还显著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这一结果强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高血压治疗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方面的临床效果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护理
下载PDF
分析急救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邹玉珺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期211-213,218,共4页
目的 总结分析急救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2月—2023年3月本院急诊收治的32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为自行入院并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协助,列入对照组,另外200例患者为本院120救护车急救护... 目的 总结分析急救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2月—2023年3月本院急诊收治的32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为自行入院并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协助,列入对照组,另外200例患者为本院120救护车急救护理分队护送入院并接受规范化的急救护理干预,列入观察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急诊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急救护理效率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1)观察组急诊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效果明显(P<0.05)。(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明显(P<0.05)。(3)观察组急救护理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救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以规避不利因素,预防病情恶化,又能高效率完成急救,缩短急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护理 心脑血管疾病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研究
19
作者 张建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78-0081,共4页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 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成40例/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之后,观察组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 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成40例/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之后,观察组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水平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中西医结合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
作者 常艳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92-0095,共4页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病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凝血功能检验,依照检验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50例。其中观察组为(三...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病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凝血功能检验,依照检验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50例。其中观察组为(三项凝血指标下降或上升30%);反之为对照组,而后对两组病患功能指标差异进行数据对比。结果 依照数据结果可知,观察组病患入院时、入院2d、4d的四项凝血指标数据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致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指标评估中,实施凝血功能检验,应用效果显著,实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检验 心脑血管疾病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