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邓铁涛心脾相关论治疗心悸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泽银 邹旭 +1 位作者 罗英 邓铁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82-83,共2页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邓铁涛教授运用心脾相关理论指导本病辨证论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就此简要介绍如下。
关键词 心脾相关论 邓铁涛
下载PDF
邓铁涛心脾相关论在针灸治疗心悸中的运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许冬梅 刘泽银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22-123,共2页
介绍邓铁涛教授针灸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医生在运用针灸治疗心悸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心脾相关论 针灸
原文传递
基于五脏相关学说探讨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脾胃病的思路与临床应用
3
作者 黄远程 刘鹏 +4 位作者 黄超原 文艺 李培武 庄昆海 刘凤斌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6期33-37,共5页
从心脾相关理论源流、心脾关系辨析出发,探讨基于心脾相关理论的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认为心脾相关理论萌芽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兴盛于宋元,完善于明清,成熟于近代。在相互关系方面,心脾通过经络、五行、气血、精神情志相关,并在... 从心脾相关理论源流、心脾关系辨析出发,探讨基于心脾相关理论的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认为心脾相关理论萌芽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兴盛于宋元,完善于明清,成熟于近代。在相互关系方面,心脾通过经络、五行、气血、精神情志相关,并在现代研究中的脑-肠轴学说中得到验证。在病因病机方面,火衰土虚、心火乘脾、心脾两虚、心胃不和是心脾相关理论中的最常见的脾胃病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时,可针对各个病机分别以益火补土、泻心扶脾、补心健脾、调心安脾为核心治疗方法。在用药方面,以附子、干姜、桂枝、炙甘草温补心阳,以黄芪、黄连补脾泻火,以黄芪、人参、龙眼肉、当归补心健脾,以首乌藤、玫瑰花、合欢皮等调养心神以安脾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相关 相关 胃病
下载PDF
基于“心脾相关”论治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佳敏 曾敏 +2 位作者 谢煌烈 韩鹏宇 郑朝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171-175,181,共6页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schaemia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INOCA)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胸闷等不适症状反复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五脏相关,心脾为要”的论治体系,INOCA属本虚标...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schaemia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INOCA)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胸闷等不适症状反复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五脏相关,心脾为要”的论治体系,INOCA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心脾肾虚,重在心脾同调,标实为痰、瘀为主,甚者痰瘀互结。治疗上当以养心为主,重视健脾,兼顾固肾、疏肝理肺之法,辨证施治,屡见奇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相关 胸痹
下载PDF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发病机制
5
作者 南茜蕾 郭丹丹 《中医学》 2024年第8期1888-1893,共6页
心脾相关理论是“五脏相关”学说子系统之一。本文以“心脾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形成机制,认为痰湿、血瘀的形成多由于脾司运化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心主血脉功能的异常引发胸痹。分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证型占比增... 心脾相关理论是“五脏相关”学说子系统之一。本文以“心脾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形成机制,认为痰湿、血瘀的形成多由于脾司运化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心主血脉功能的异常引发胸痹。分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证型占比增加大多由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主要包括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情志不畅、作息失调等,并总结名中医调脾护心、除痰化瘀法的珍贵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提供新的临床思路。The heart-spleen correlation theory is one of the subsystems of the “five visceral correlation” theo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eart-spleen-rela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hlegm an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believ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phlegm-dampness and blood stasis is mostly due to the dysfunction of spleen transport, which leads to the abnormalit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main blood vessels of the heart and causes chest par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phlegm an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ue to changes in people’s lifestyles, including changes in dietary structure and eating habits, poor mood, and irregular work and rest, etc., and summarizes the precious clinical experience of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n regulating the spleen and protecting the heart, removing phlegm and removing stasis, so as to provide new clinical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phlegm and stasis syndr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理论 痰瘀互结证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中医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思路
6
作者 岳哲宇 郑娴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0期76-80,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我国发生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中医在以“痰浊-痰结-痰瘀”为整体病机演变的基础上,依据心脾相关理论提出了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其形成与脾密切相关的观点。心与脾经脉相连、五行相生、气血生化互...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我国发生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中医在以“痰浊-痰结-痰瘀”为整体病机演变的基础上,依据心脾相关理论提出了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其形成与脾密切相关的观点。心与脾经脉相连、五行相生、气血生化互相依存,一方功能异常常会引起另一方的异常。因此,中医治疗冠心病不仅从心本身脏腑出发,还从脾论治。从脾论治冠心病主要是根据脾主运化及脾主统血两个方面:脾主运化功能主要通过影响血脂、血糖水平等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老年人脾气不足、痰浊内生,用益气健脾、祛痰化浊之法治疗,如四君子汤,方中人参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抗心肌缺血,茯苓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糖的作用,白术和甘草分别能够降血糖和降血脂;而脾主统血功能则通过影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水平来影响冠心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痰浊日久影响血液运行,形成痰浊和瘀血并存的痰瘀,采取健脾祛痰化瘀的治法,如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二陈汤,前者可以有效改善心肌微循环状态。中医依据心脾相关理论,从脾主运化及脾主统血两个方面来治疗冠心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延缓冠心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理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 中医
下载PDF
基于“心脾相关,调气为先”探讨双心病中医治疗
7
作者 袁冰 袁洁 +2 位作者 黄凯琳 廖家桢 吴焕林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1期1529-1532,共4页
双心病是机体心脏与精神心理共同致病。随着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病率也逐年上涨。双心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慌、抑郁善忧、心惊胆怯、精神紧张等。根据双心病临床症状特征,可归属于中医学“胸... 双心病是机体心脏与精神心理共同致病。随着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病率也逐年上涨。双心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慌、抑郁善忧、心惊胆怯、精神紧张等。根据双心病临床症状特征,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郁证”范畴。胸痹与郁证合而为病与目前西医提出的双心病相似,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共病体现的一类疾病,故“心身同治”“心神同调”成为目前治疗本病的关键。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心脾两脏存在母子相生、经络相贯、阴阳相承、气血相济、神志相合的生理学关系。而情志失畅为双心病重要危险因素,与肝脏密切相关。同时肝木与脾土间存在五行相克的关系。温胆汤作为化痰经典方,具有健脾化痰、理气解郁之功效;小柴胡汤具有疏解少阳枢机的功效,二者联用加强畅达气机之效。试从“心脾相关,调气为先”理论出发,探讨温胆汤联合小柴胡治疗双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病 胸痹 相关 疏肝理气 温胆汤 小柴胡汤
下载PDF
从“心脾相关”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脑肠相关发病机制
8
作者 张汇 闫英 +1 位作者 杨漪 聂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59-962,共4页
中医学认为心脾两脏通过五行经络息息相关;心脾两脏可各自影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发病,心影响CSU发病的关键病机在于心神失养和心火炽盛,脾则在于脾胃运化失常和思虑伤脾;心脾两脏通过气血经脉互相影响发病。现代医学认为CSU脑肠相... 中医学认为心脾两脏通过五行经络息息相关;心脾两脏可各自影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发病,心影响CSU发病的关键病机在于心神失养和心火炽盛,脾则在于脾胃运化失常和思虑伤脾;心脾两脏通过气血经脉互相影响发病。现代医学认为CSU脑肠相关发病机制主要集中于心理应激及肠道菌群相关机制,并以脑肠肽为枢纽互相影响CSU发病。CSU现代医学脑肠相关发病机制与中医学的心脾相关的理论相互印证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肠道菌群 理应激 相关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辨治冠心病合并抑郁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刘佳 张立晶 +3 位作者 金晓 张健真 黄凯琳 吴焕林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80-82,共3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抑郁为临床常见的双心疾病,中医“形神同调”的理念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心脾相关”理论,从心脾母子相生、阴阳相承、气血相济、神志相合等理论出发,以中医藏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抑郁为临床常见的双心疾病,中医“形神同调”的理念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心脾相关”理论,从心脾母子相生、阴阳相承、气血相济、神志相合等理论出发,以中医藏象、气血理论为支撑,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病机进行了探讨,提出心脾气虚为疾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瘀、郁为疾病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虚、痰、瘀、郁互结是疾病发病的关键病机,在治疗上强调调脾护心、痰瘀并治、气血同调,倡导因时制宜,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相关 痰瘀相关 理论探讨
下载PDF
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心力衰竭心脏能量代谢障碍 被引量:8
10
作者 苏莎 王蕾 +2 位作者 陆梓雯 郭自强 赵明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3期562-566,共5页
心力衰竭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甚多,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病理的联系方面少有新的进展。本研究拟探索中医“心脾相关”理论与心力衰竭心脏能量代谢病理过程的相关性。
关键词 力衰竭 相关 气虚 能量代谢障碍
下载PDF
基于心脾相关探讨益气升阳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作用
11
作者 李计龙 郑娴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11期2071-2075,共5页
基于“五脏相关”提出的心脾相关理论指出心病发展关键在于心脾二脏,慢性心力衰竭作为本虚标实性疾病,心气虚及体内的痰饮、瘀血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中焦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于人体气血津液的运化有着重要作用;深入探究益气升阳法对于... 基于“五脏相关”提出的心脾相关理论指出心病发展关键在于心脾二脏,慢性心力衰竭作为本虚标实性疾病,心气虚及体内的痰饮、瘀血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中焦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于人体气血津液的运化有着重要作用;深入探究益气升阳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是应用中医藏象理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体现,对于丰富中医心脾二脏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临床诊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一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 益气升阳法 气虚 补中益气
下载PDF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天王补心丹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12
作者 顾庆龙 钱海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2期26-29,共4页
天王补心丹作为中医学滋养安神方之代表,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积累与拓宽,发现天王补心丹在消化系疾病的治疗中同样能发挥优良效用。本文从中医经典心脾理论出发,着重探讨天王补心丹在神经、心... 天王补心丹作为中医学滋养安神方之代表,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积累与拓宽,发现天王补心丹在消化系疾病的治疗中同样能发挥优良效用。本文从中医经典心脾理论出发,着重探讨天王补心丹在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天王补心丹打开思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王补 相关理论 基础研究 综述
下载PDF
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被引量:121
13
作者 赵益业 林晓忠 +5 位作者 张敏州 邹旭 吴焕林 李健 潘光明 邓铁涛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共2页
邓铁涛教授在胸痹心痛的论治上提出心脾相关学说,灵活运用调脾护心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相关 痰瘀 中药疗法 邓铁涛
下载PDF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 被引量:38
14
作者 邹旭 潘光明 林晓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19-421,共3页
从心脾相关理论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认为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痰瘀水饮为标,心脾功能失调为其重要因素。治疗上治脾胃以安五脏,治脾胃益气化痰。通过健脾气... 从心脾相关理论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认为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痰瘀水饮为标,心脾功能失调为其重要因素。治疗上治脾胃以安五脏,治脾胃益气化痰。通过健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预防心衰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相关 相关 衰/中医病机 衰/中药疗法 邓铁涛
下载PDF
周杰教授从“心脾相关”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探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林家茂 李珩 +1 位作者 郭伟星 周杰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4期344-346,350,共4页
周杰教授归纳慢性心力衰竭心气鼓动乏力、血脉瘀阻、痰浊内阻、水饮停聚之病理局面,属因虚致实、虚实交错之证候。其基于"心脾相关"学说,提出脾失健运是促使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兼阴虚证、兼血瘀证、兼血瘀水肿证病程发展... 周杰教授归纳慢性心力衰竭心气鼓动乏力、血脉瘀阻、痰浊内阻、水饮停聚之病理局面,属因虚致实、虚实交错之证候。其基于"心脾相关"学说,提出脾失健运是促使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兼阴虚证、兼血瘀证、兼血瘀水肿证病程发展的关键环节。脾失健运既是导致心气亏虚发生的始动因素,又为痰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生成的关键所在。治疗方面,周杰教授善于从脾脏之角度入手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多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以达到补益心气、化痰泄浊、逐瘀行水之目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力衰竭 相关 中医证治规律
下载PDF
“心脾相关”理论源流探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潘光明 盛小刚 +2 位作者 吴瑜 赖仁奎 邹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6期744-745,共2页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源流 藏象学说 中医经典 生血 五行学说 历代医家
下载PDF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现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田苗 陈智慧 +1 位作者 张哲 王凤荣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第7期1191-1193,共3页
心脾相关理论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有医家基于此理论探索"从脾论治"他脏疾病的诊疗思路。本文以"从脾论治"心系疾病为例,对其理论基础、应用现状和对现代临床的启发做出探讨。
关键词 相关 论治
下载PDF
《黄帝内经》心脾相关理论浅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潘光明 邹旭 林晓忠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4-95,共2页
心脾相关理论肇始甚早,且代有阐发,日臻完善。笔者仅就《黄帝内经》中的心脾相关理论作一浅析。
关键词 相关 脏腑学说 治法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慢性心衰合并贫血症的心脾相关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南夷 洪创雄 +1 位作者 姚浩荣 马锦程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共2页
脾在慢性心衰合并贫血症的病机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病及脾、子耗母气、心脾同病是慢性心衰合并贫血症的主要病机。治疗上要重视健脾,使气血双补,阴阳平调。
关键词 力衰竭 充血性 贫血 相关
下载PDF
田芬兰对心脾相关的认识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建平 张淼 +1 位作者 王焕玲 张红霞 《河南中医》 2015年第1期33-34,共2页
田芬兰教授认为,心衰病多因痰饮、瘀血、水湿所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但尤其以脾脏关系更为重要,治疗常常从脾论证,并且兼顾从心治疗,用一些温补心脾之阳的药物来达到温阳利水的效果,同时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酌加养阴之品。
关键词 力衰竭 相关 温补 化气利水 二至丸 田芬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