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65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病变特征分析——基于超声研究
1
作者 孙浩 杨丽娟 +3 位作者 戴云跃 鲁睿文 杨志成 王旭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927-930,共4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颈部血管超声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病变特征,以期为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765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年龄≤60岁)270例(35.3%)和老年组(≥60岁)495例(64... 目的本研究基于颈部血管超声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病变特征,以期为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765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年龄≤60岁)270例(35.3%)和老年组(≥60岁)495例(64.7%),比较两组间椎动脉病变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为主,青中年组以椎动脉颅内段病变及少见病变(夹层、血栓)为主(P值分别为0.02、0.01),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正常及生理性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97、0.141);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73.6%,563/76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9.7%,380/765)居多,且高血压、糖尿病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6、0.068),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间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年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椎动脉病变分布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椎动脉病变 超声
下载PDF
基于超声及临床资料构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预测模型及验证
2
作者 段瑞欣 杨丽娟 +2 位作者 李桂萍 杨志成 路竑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910-915,共6页
目的基于超声及临床资料构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3年12月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超声诊断为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椎动脉发育... 目的基于超声及临床资料构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3年12月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超声诊断为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和验证。结果347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中有50例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为14.4%。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以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优势为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95%0.700~0.844),Brier评分为0.105。结论以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优势为预测因子构建的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发育不良 超声表现 临床指标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模型预测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3
作者 顾程福 毛周琳 韩乐乐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2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与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对患者氧化应激、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与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对患者氧化应激、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氧疗、溶栓、抗凝及补充血容量等基础治疗措施。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单一组(瑞舒伐他汀钙治疗,30例)和联合组(依达拉奉右莰醇+瑞舒伐他汀钙治疗,30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d后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14d后两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单一组;丙二醛(MDA)水平及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单一组(均P<0.05)。与单一组比,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相比,在依达拉奉右莰醇用药的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依达拉奉右莰醇 瑞舒伐他汀钙 氧化应激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陈柳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34-0037,共4页
探讨针对临床以急性期循环系统源性脑梗死确诊的患者,观察分析其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医院作为研究地址,研究的对象是120例急性期循环系统源性脑梗死患者,研究起止时间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根据患... 探讨针对临床以急性期循环系统源性脑梗死确诊的患者,观察分析其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医院作为研究地址,研究的对象是120例急性期循环系统源性脑梗死患者,研究起止时间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每组各60例。研究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对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在女性比例方面、高血压方面、糖尿病方面、冠心病方面以及NIHSS评分方面,两组之间的数据显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年龄、体质量、吸烟史、既往脑梗死病史、尿酸、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数据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120例患者中,经过有效分型发现,共有四种类型的脑梗死,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37例(30.83%),心源性栓塞型占7例(5.83%),小动脉闭塞型占39例(32.50%),不明原因型占37例(30.83%);经过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四型的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患者的梗死和血管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梗死中段方面、椎动脉狭窄方面、基底动脉狭窄方面和大脑后动脉狭窄方面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梗死的近段、远段、存在胚胎大脑后动脉显示组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均属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临床需要引起重视,并实施早期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神经功能恶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田飞 戴红波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其对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n=52)、联合组(n=...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其对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n=52)、联合组(n=53)。单一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联合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指标[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脑血管阻力(CVR)、脉动指数(PI)]、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6.23%,高于单一组84.62%(P<0.05);治疗后联合组Vp、Vm、CVR高于单一组,PI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GSH-Px、SOD水平高于单一组,MDA、NSE、S100-β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单一组,BI评分高于单一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其脑血流灌注,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改善,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阿替普酶 依达拉奉右莰醇 疗效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特征与中医体质分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泽春 姜燕 +5 位作者 郑峰 闫瑾 柳淑青 袁杰 李佳勇 许长敏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9期1212-121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CI)患者椎动脉颅内段(IVA)钙化特征与中医体质分型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椎动脉及颅脑CT检查,并分成APCCI组(n=50)、非APCCI组(n=50),对比两组IVA钙化情况,并分析A...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CI)患者椎动脉颅内段(IVA)钙化特征与中医体质分型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椎动脉及颅脑CT检查,并分成APCCI组(n=50)、非APCCI组(n=50),对比两组IVA钙化情况,并分析APCCI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对比不同中医体质分型APCCI患者IVA钙化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APCCI患者IVA钙化特征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进一步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APCCI患者IVA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APCCI患者IVA钙化率明显高于非APCCI患者;APCCI患者常见的中医体质为痰湿质、气虚质,分别占比32.00%、28.00%;不同中医体质分型的APCCI患者IVA钙化情况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而Spearman分析发现APCCI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IVA钙化存在一定相关性(r=0.413,P<0.05);钙化组UA、HDL-C、ALP高于无钙化组(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基础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UA、ALP、HDL-C是影响APCCI患者IVA钙化的确切性风险因素。结论:APCCI患者IVA钙化与中医体质分型有一定相关性,且影响APCCI患者IVA钙化的因素较多,需进一步加强APCCI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椎动脉颅内段 钙化特征 中医体质分型 相关性分析 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PDF
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朱志华 洪诸权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3期143-146,共4页
目的观察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PCCI患者100例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目的观察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PCCI患者100例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治疗+氢溴酸樟柳碱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4 d,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较高、阻力指数较低,炎症因子水平较低,神经缺损评分较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高(P<0.05)。两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PCCI常规治疗同时增加使用氢溴酸樟柳碱,可促进患者脑血流状态及炎性反应得到良好改善,积极改善预后情况,且用药方案安全性表现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溴酸樟柳碱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炎症因子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卫丽 耿君杰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9期41-43,51,共4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66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两组均予以...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66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两组均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31/33),高于对照组的75.76%(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降低NSE、S100β水平,效果优于单纯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静脉溶栓 静注射液 依达拉奉右莰醇 神经功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血管内支架取栓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常钦达 史普坤 巩涛 《系统医学》 2023年第9期25-29,共5页
目的 探究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血管内支架取栓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2月期间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行血管内支架取栓的AP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 目的 探究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血管内支架取栓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2月期间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行血管内支架取栓的AP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管取栓术后血管再通情况评估支架取栓术后疗效,并分为无效组(17例)及有效组(108例)。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CI患者血管内支架取栓效果的因素。结果 125例患者中108例支架取栓有效,17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6.40%;无效组梗死至手术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取栓次数与侧支循环不良人数均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至手术时间长、NIHSS评分高、取栓次数≥3次与侧支循环不良是影响APCI患者支架取栓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1、3.796、4.116、3.370,95%CI为1.605~8.305、1.669~8.636、1.810~9.364、1.482~7.667)。结论 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APCI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取栓效果受到梗死至手术时间、NIHSS评分、取栓次数及侧支循环不良的影响,临床应对上述因素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支架取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
10
作者 焦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40-42,共3页
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窗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情况。方法 抽集2020年1月到2022年10月因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症状发生于我院寻求急救措施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演的全部样本;结合路程、症状发生时间、患者到... 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窗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情况。方法 抽集2020年1月到2022年10月因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症状发生于我院寻求急救措施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演的全部样本;结合路程、症状发生时间、患者到院时间,将症状发生后3h内到达我院并成功接受干预措施的患者50患者作为1组;将症状发生后3h外、4.5h以内的并且成功到达我院、接受干预措施的患者50例作为2组;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1组患者的NIHSS、运动能力评分较之于2组患者评分更高,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较之于2组患者而言同时处于更加健康的状态,P<0.05。结论 采用阿替普酶通过静脉途径针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展开溶栓治疗,应当尽快开展,缩短其中耗费的时间,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并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时间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信宏 史壮宏 +1 位作者 李浩 孙启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8-559,共2页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79例,其中动脉溶栓4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37例;比较两组血管的再通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79例,其中动脉溶栓4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37例;比较两组血管的再通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单纯动脉溶栓组再通率59.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率75.7%;两组患者治疗后1 h、24 h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静脉联合溶栓可以增加血管的再通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联合溶栓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疗效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付建忠 黄开梅 +1 位作者 王锋 沈蓉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2期89-93,共5页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阿司匹林治疗)、双抗组(阿司匹林+...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阿司匹林治疗)、双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和观察组(阿加曲班+阿司匹林治疗),所有患者治疗7天后均改为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分别于入院时(起病48小时内)、治疗1周及1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评估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并于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检测三组患者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结果入院时三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单抗组和双抗组(P=0.014,P=0.039),BI评分高于单抗组(P=0.020),与双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双抗组和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单抗组(P=0.010,P<0.001),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双抗组(P=0.031);双抗组和观察组患者BI评分均显著高于单抗组(P=0.025,P=0.017),观察组患者BI评分高于双抗组(P=0.046)。治疗1周内,单抗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事件;双抗组和观察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但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P=0.999)。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三组患者PLT、APTT及INR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F=1.416,P=0.248)。结论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阿加曲班 阿司匹林 神经功能恢复 安全性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韩晓云 吴翠翠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27期42-43,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联合采用阿加曲班及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3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联合应用阿加曲班和...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联合采用阿加曲班及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3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联合应用阿加曲班和阿司匹林治疗)和对照组(51例,单独采用阿司匹林治疗),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巴氏指数(BI)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指数变化、再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入院时、治疗1周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以及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1个月后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BI指数均高于入院时(P<0.05),但试验组患者治疗1周后、1个月后NIHSS评分、B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内试验组出血率(3.8%)和对照组(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1周后PLT、APTT、INR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联合采用阿加曲班及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安全性也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阿加曲班 阿司匹林 临床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脑循环治疗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敏 刘志强 +1 位作者 蒋玲霞 屈新辉 《江西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1052-1054,1057,共4页
目的探讨脑循环治疗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观察... 目的探讨脑循环治疗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观察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治疗及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两组治疗1周、2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治疗1周、2周NIHSS评分较观察组下降,Barthel指数较观察组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循环治疗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循环治疗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下载PDF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大鹏 单敏 +1 位作者 宁方波 张谦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2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注射液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变学、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注射液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变学、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长春西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功能水平。结果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0%,高于对照组的74.51%(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注射液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尤瑞克林注射液 长春西汀 血流变学 血小板功能
原文传递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帆 高连波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1期1-2,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6例。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溶栓疗效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4.5 h组与4.5~8 h组在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90 d BI指数、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指导下的超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适当延长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成峰 吴宗艺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3期95-97,共3页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动静脉联合治疗(联合组)和22例经静脉溶栓(静脉组)的病例资料,分析两组的血管再通、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组和静脉组溶栓...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动静脉联合治疗(联合组)和22例经静脉溶栓(静脉组)的病例资料,分析两组的血管再通、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组和静脉组溶栓后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0.8%和18.2%(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为12.5%和9.1%,死亡率分别为8.3%和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后Rankin量表(m RS)评分联合组明显优于静脉组(P<0.01)。结论:相对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治疗血管再通率、疗效可能更佳,但结果仍有待于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联合治疗 静脉溶栓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短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崔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20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7)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治疗...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7)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n=57)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凝血相关指标水平及短期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高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小板水平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6.38±2.91)分低于对照组的(10.25±2.94)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60.24±13.25)分高于对照组的(52.24±13.2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25%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能够恢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凝血相关指标水平,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阿司匹林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抗凝治疗对大动脉狭窄所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静 滕继军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第2期158-160,165,共4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两种治疗方案用于大动脉狭窄所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生脑梗死且确诊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两种治疗方案用于大动脉狭窄所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生脑梗死且确诊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治疗组(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第7日和第14日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凝血功能变化,并记录用药期间是否有症状性颅内出血及全身脏器出血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果:治疗第14日,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日,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0%(2/80)、3.75%(3/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大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低分子肝素钠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安全性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像阴性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九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荧 刘欣 +2 位作者 王红霞 王丽娟 崔世磊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739-743,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阴性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的发病72h内DWI阴性的急性PCI 9例患者,分析其症状、...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阴性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的发病72h内DWI阴性的急性PCI 9例患者,分析其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和病因学分类。结果 DWI阴性的急性PCI 9例,男性4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为47~82岁。责任病灶分别位于脑桥(4例)、小脑(3例)、延髓(1例、)和丘脑(1例)。NIHSS评分1.33±1.12(0~3)分,6个月后随访NIHSS评分均值为0.44±0.73(0~2)分,与发病时比较明显好转(P=0.009)。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TOAST)的分型标准,小动脉闭塞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4例。结论头颅MRI DWI阴性的急性PCI多为轻型卒中,预后较好。由于DWI在急性PCI早期诊断中存在假阴性,应重视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以期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像 假阴性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