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硬死后Ramipril或安慰剂治疗心力衰竭随访研究
1
作者 穆子石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1997年第19期19-20,共2页
据《The Lancet》1997年349卷第9064期报道 1989~1992年在英国进行的急性心肌梗死Ramipril疗效(AIRE)的研究中,关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
关键词 急性心肌硬死 急性心肌 RAMIPRIL 安慰剂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 血管紧张素 存活率 亡率 抑制剂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因子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熊石龙 王前 +3 位作者 郑磊 李俊玲 文志斌 贺石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21-182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途径相关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分析69例急性心肌梗死、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50名健康老年人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因子VII等指标。血浆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途径相关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分析69例急性心肌梗死、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50名健康老年人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因子VII等指标。血浆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抗原测定用ELISA法;凝血因子VII(FVII)促凝活性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FVIIa水平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TFPI活性与TFPI抗原均显著增加(P均<0.05),而血浆中FⅦ:C无显著变化(P>0.05),但FⅦa显著增加(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均升高(P均<0.05),TFPI活性、TFPI抗原均降低(P均<0.05),而血浆中FⅦ:C、FⅦa显著增加(P均<0.05)。两病例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TF活性、抗原升高更为显著(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组TFPI活性、抗原增加,而急性脑梗死组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FⅦ:C在急性脑梗死组显著升高(P<0.05),而FⅦa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测定上述指标对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具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硬死 急性脑梗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下载PDF
PTCA+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方玉强 杨成明 +1 位作者 王旭开 储伟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2 2例AMI患者在发病 12h内行PTCA术 +直接支架置入术 ,其中 5例为心源性休克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共 33支 :前降支 (LAD)...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2 2例AMI患者在发病 12h内行PTCA术 +直接支架置入术 ,其中 5例为心源性休克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共 33支 :前降支 (LAD) 12支、左回旋 (LCX) 7支、右冠状动脉 (RCA) 14支。术前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呈完全闭塞 (TIMI 0级或Ⅰ级 ) 19例 ,不全堵塞 (TIMIⅡ级或Ⅲ级 ) 3例 ;有明确新鲜血栓者 2例。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进行PTCA并置入了冠状动脉内支架 ,住院期间死亡 1例 (2 .6 %) ,为术后再狭窄行溶栓治疗时发生脑出血患者。 1例发生术后再狭窄 ,再次PTCA +支架置入术 ,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点出血 ,经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 直接PTCA +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有效措施 ,成功率较高 ,并发症少 ;术后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较溶栓治疗和单纯PTCA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硬死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支架 并发症
下载PDF
呈急性心肌梗死样表现的暴发性心肌炎1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颜彦 王翔飞 +5 位作者 朱文青 潘翠珍 舒先红 王齐冰 钱菊英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的分析呈急性心肌梗死样表现的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符合①45岁以下;②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③既往无心绞痛表现;④心肌酶学增高(较正常参考值高2倍以上);⑤ECG... 目的分析呈急性心肌梗死样表现的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符合①45岁以下;②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③既往无心绞痛表现;④心肌酶学增高(较正常参考值高2倍以上);⑤ECG除极相及(或)复极相出现较典型的AMI样改变,即出现异常Q波、ST段抬高或压低;⑥1个月内恢复正常或死亡者.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11例入选,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6岁.8例有前驱感染症状,9例发生心功能不全或室速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10例患者心电图多导联出现异常.根据心超表现分为3型,Ⅰ型3例为心脏结构、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无明显异常;Ⅱ型4例为心室腔不增大,但室壁(室间隔或正后壁)增厚,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减退,但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Ⅲ型4例为左心室腔明显扩大,心脏收缩功能明显减退.糖皮质激素对2型效果好.存活7例,经1~2年随访逐渐恢复.结论呈急性心肌梗死样表现的暴发性心肌炎病情重、死亡率高,多有前驱感染症状,常出现多导联心电图异常,依据心超表现的分型对治疗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心肌 急性心肌硬死 心功能不全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其与预后
5
作者 钟志雄 林新华 刘华坤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1999年第2期82-82,共1页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QTd反映了心肌电活动复极过程在各个局部的不均一,可用于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旨在通过测定我院近6年来急性心肌硬死(AMI)病人QTd,探明AMI早期QT...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QTd反映了心肌电活动复极过程在各个局部的不均一,可用于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旨在通过测定我院近6年来急性心肌硬死(AMI)病人QTd,探明AMI早期QTd的改变及其预后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急性心肌 肌电活动 常规12导联 T波终点 急性心肌硬死 警告值 心电学 梅州市 等电位线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低血压状态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6
作者 纪志尚 李芳芳 《青岛医药卫生》 2000年第1期30-30,共1页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急性心肌硬死(AMI)病人QTd明显增加已得到广泛证实,成功溶栓可使之降低。我院1998年共溶栓再通36例AMI病人,其中12例溶栓再通后低血压状态病人的QTd明显增加,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急性心肌 低血压状态 溶栓再通 QT间期 QT离散度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硬死 心肌缺血 正常血压 离子电流
下载PDF
rt-pA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疗效观察
7
作者 熊俊杰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04-1504,共1页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15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t-pA组80例,先给rt-pA8 mg静脉推注,之后42mg rt-pA90min内静脉滴注;尿激酶组70例,给予尿激酶150万...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15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t-pA组80例,先给rt-pA8 mg静脉推注,之后42mg rt-pA90min内静脉滴注;尿激酶组70例,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5%葡萄糖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两组均皮下注射肝素,其余治疗也相同。结果:rt-pA组与尿激酶组的血管开通率、开通时间分别为75%、62%,0.4-2.5h、0.8~3.1h,P〈0.05;副作用:轻度出血率在rt-PA组与尿激酶组分别为3.75%、6.25%。结论: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尿激酶且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尿激酶 急性心肌硬死 溶栓
下载PDF
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夏卫东 张惠兴 李慧斌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21期121-123,共3页
目的:观察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0例AMI患者,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再灌注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观察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0例AMI患者,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再灌注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等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梗死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再灌注治疗AMI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 急性心肌硬死 血压 治疗效果 血管再通率
下载PDF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判定
9
作者 鹿庆波 彭凤菊 《泰山卫生》 2006年第3期14-14,共1页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特别是急性心肌硬死(AMI)患者差异较大。近年研究发现,AMI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Q-Td明显增加。而我们测定62例AMI患者QT变化与正常人对比...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特别是急性心肌硬死(AMI)患者差异较大。近年研究发现,AMI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Q-Td明显增加。而我们测定62例AMI患者QT变化与正常人对比,旨在探测AMI患者QTd变化与其心律失常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急性心肌 预后判定 室性心律失常 AMI患者 QTD变化 心肌复极差异 急性心肌硬死
下载PDF
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行PTCA的术后整体护理
10
作者 刘啟华 《青岛医药卫生》 1999年第3期227-227,共1页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行PTCA可获得较完全的再灌注,对有溶栓禁忌证、右室功能减弱或严重失调出现低血压时,首选PTCA,1998年2月3日我科成功地对首例急性心肌硬死早期急症行PTCA,手术获得成功,现将术后整体护理总结如下。
关键词 急性心肌 PTCA 整体护理 低分子肝素 急性心肌硬死 急性心肌早期 穿刺口 出院康复指导 右室功能 利多卡因
下载PDF
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11
作者 孙静 孙俊 张春红 《青岛医药卫生》 2000年第1期28-29,共2页
近来不少研究认为,年龄因素已成为决定急性心肌硬死(AMI)疗效及预后的指标之一。本研究对自1985年1月~1999年10月住院的AMI患者共337例分组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的AMI的临床特点。
关键词 老年人急性心肌 心律失常 相关因素 心血管系统 临床特点 急性心肌硬死 亡原因 年龄因素 不典型胸痛 回顾分析
下载PDF
ST-T伪性改善6例的临床意义分析
12
作者 彭晓榕 梁玲娥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1999年第4期210-211,共2页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硬死以及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有其特征,病情加重时往往伴有心电图的ST-T伪性改善易混淆临床诊断,必须作一系列的动态观察。笔者试将近来遇见的6例这类患者,分析如下。
关键词 伪性改善 ST-T 临床意义 扩张型心肌 T波倒置 急性心肌硬死 冠心病心绞痛 异常心电图 超急期 口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