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3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楝酰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邓娜 高议雁 +4 位作者 李佳瑞 张镒 李君兰 周佳钰 宋佳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3,共7页
探讨楝酰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线粒体的作用。MTT法测定楝酰胺对AML细胞HEL生长增殖的影响,PI法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楝酰胺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 探讨楝酰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线粒体的作用。MTT法测定楝酰胺对AML细胞HEL生长增殖的影响,PI法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楝酰胺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变化,钙黄绿素法分析楝酰胺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影响,JC-1染料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荧光素酶实验测定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结果显示楝酰胺抑制HEL细胞的生长增殖并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楝酰胺诱导HEL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激活HEL细胞mPTP的开放,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以上结果说明,楝酰胺改变了HEL细胞的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楝酰胺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线粒体通透转换孔 线粒体膜电位 凋亡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雷小茹 李巧燕 +7 位作者 袁茂文 韩叶 吴雯 史瑞 温静 李光 任婧婧 宋艳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9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例初诊APL伴DIC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双诱导缓...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例初诊APL伴DIC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DIC指标改善情况、血制品输注、出血程度和1个月内完全缓解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7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逐渐上升(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第3天FIB升高较普通肝素组更显著(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普通肝素组有效率为65.38%,低分子肝素组有效率为76.9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内两组患者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人纤维蛋白原输注量较普通肝素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初始治疗7d内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第30天,普通肝素组有21例骨髓完全缓解,2例未缓解,3例因脑出血导致死亡;低分子肝素组25例骨髓完全缓解,1例因脑出血死亡;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APL合并DIC同样有效。低分子肝素可更快地提升初诊APL合并DIC患者的FIB水平,减少早期人纤维蛋白原输注,可能减少早期致命出血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肝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散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适配体亲和性鉴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高丽君 杜冰洋 +4 位作者 刘昂 郎英卉 张亚丽 孙娜 夏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10期1225-1229,共5页
目的用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鉴定HL60细胞适配体单链DNA(ssDNA)亲和性,比较不同方法的鉴定结果。方法用荧光显微镜、化学法(酶标仪)和流式细胞术三种方法,通过镜下观察、OD值、荧光强度和平衡解离常数等指标鉴定HL60细胞适配体的亲和性。... 目的用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鉴定HL60细胞适配体单链DNA(ssDNA)亲和性,比较不同方法的鉴定结果。方法用荧光显微镜、化学法(酶标仪)和流式细胞术三种方法,通过镜下观察、OD值、荧光强度和平衡解离常数等指标鉴定HL60细胞适配体的亲和性。结果荧光显微镜法可见在蓝色背景下,被标记的适配体(5’-FAM-ssDNA)与HL60细胞结合,发出绿色荧光,并应用ImageJ对该荧光结果进行分析,发现L36P的亲和性最高;化学法测定OD值,通过GraphPad Prism7制作柱状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5条ssDNA与HL60细胞的亲和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个核细胞),且L36P的亲和性最高;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计算平衡解离常数,确定5条ssDNA与HL60细胞的亲和性由高到低依次为:L36P、L24P、L139P、L2P、L135P。结论荧光显微镜法可更直观地观察ssDNA与细胞的结合情况,化学方法(酶标仪)和流式细胞术可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HL60 适配体 亲和
下载PDF
PCT和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细菌感染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曲伟 商军锋 +1 位作者 邹慧琳 杨瑞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703-1708,共6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又称presepsin,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又称presepsin,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患者细菌感染的鉴别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07月至2022年0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化疗且出现FN的121例AML患者,分为非细菌感染组化疗期间发生FN且发热原因不明(细菌培养阴性,无临床迹象表明存在感染)与细菌感染组菌血症(血培养阳性)和局部感染(血培养阴性,细菌培养提示局部感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FN发病第1至3天血浆PCT和PSPN水平。结果: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患者FN发病第1至3天的PCT和PSPN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天的PCT水平鉴别FN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2、0.737、0.715,而PSPN诊断AUC分别为0.799、0.729、0.703。此外,PCT和PSPN联用可进一步提高对FN细菌感染诊断的AUC值(0.892、0.808、0.763)。发病第1天PCT≥2.02 ng/mL或者PSPN≥2.40μg/L,FN细菌感染风险显著增加(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当PSPN≥2.91μg/L时,AML患者FN细菌感染风险增加2.177~2.624倍(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CT与细菌性脓毒症患者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呈正相关(P<0.001),PSPN值与SOF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PCT较PSPN在区分FN细菌感染性病因和非感染病因方面准确性更高,其浓度与细菌性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有关;二者联用能进一步提高PCT对FN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可溶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 急性髓系白血病 感染发热粒细胞减少症
下载PDF
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中的表达及对其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齐松青 刘洋 +2 位作者 朱洁 张振南 王新有 《医学研究杂志》 2025年第1期61-66,72,共7页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ML-M2)患者骨髓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对AML-M2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qRT-PCR方法检测126例AML-M2患者和30例对照样本骨髓中WT1基因和AML1-ETO基因表达量;Sanger基因测序法检测NPM1、FLT3-ITD/TKD、...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ML-M2)患者骨髓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对AML-M2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qRT-PCR方法检测126例AML-M2患者和30例对照样本骨髓中WT1基因和AML1-ETO基因表达量;Sanger基因测序法检测NPM1、FLT3-ITD/TKD、C-Kit8/17、DNMT3A及CEBP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WT1基因在AML-M2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0024 vs 0.080,P<0.001)。WT1基因表达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14,P=0.011),WT1基因表达水平与骨髓原始细胞数量比例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4,P=0.010)。比较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正常核型组、核型异常组的WT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比较AML1-ETO阳性组和AML1-ETO阴性组分析发现两组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初治AML1-ETO阳性的AML-M2患者骨髓中的WT1基因与AML1-ETO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24,P=0.037),并同时有效追踪20例初治AML1-ETO阳性患者的AML1-ETO基因及WT1基因表达量,均呈正相关(P<0.05);WT1基因高表达组与WT1基因低表达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 60.4%,P>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COX分析均提示WT1高表达组有较高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P<0.05);结论 骨髓中WT1基因表达水平可能可以作为监测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一项分子指标,对于AML-M2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1基因 急性粒细胞部分分化型白血病 aml1-ETO基因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经放疗和靶向治疗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胡刘平 李月 +3 位作者 成斌 韦宝生 蔡建雷 杜玉珍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510-512,共3页
治疗相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t-AML)是在初发癌(血液恶性肿瘤、实体肿瘤)治疗后续发的晚期合并症之一,而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t-APL... 治疗相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t-AML)是在初发癌(血液恶性肿瘤、实体肿瘤)治疗后续发的晚期合并症之一,而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t-APL)是t-AML的一个亚型,发病率占t-AML的2%左右[1]。目前,t-APL继发初始疾病散在报道有乳腺癌、恶性血液病、多发性硬化和生殖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等[2-3],但原发性肝癌经过放疗和仑伐替尼靶向治疗后继发t-APL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收治的1例原发性肝癌t-APL患者的诊治体会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肝癌 放射治疗 靶向治疗 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生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朱学军 张明徽 +3 位作者 弭静 曹雪涛 楼国良 吕书晴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7-252,共6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激发机体抗白血病T细胞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DC可以由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分化生成,本研究应用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向DC的分化.从M3型APL患者外周血分离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激发机体抗白血病T细胞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DC可以由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分化生成,本研究应用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向DC的分化.从M3型APL患者外周血分离白血病细胞,加入GM-CSF(100ng/ml)或GM-CSF(100ng/ml)+rhIL-4(500U/ml)体外培养14天,并于培养结束前3天加人TN-α(100ng/ml).结果表明,GM-CSF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并从幼稚状态逐渐分化成熟,表达高水平的CD45分子,其中部分为CD14^+的单核细胞,部分为CDla^+的DC(M3DC);培养后期加入TNF-α,可以促进DC生成,约占35%;以GM-CSF+IL-4培养也诱导了幼稚细胞的成熟,2周后DC约占10%,但较少单核细胞生成,培养至3周时DC约占60%;而在培养后第11天加入TNF-α则可以加速DC生成,3天后生成的白血病型DC达90%.电镜观察到M3DC具有与单核细胞来源的DC相似的超微结构,但具有的突出特征是部分细胞存在少量胞浆颗粒;M3DC高表达HLA-DR、B7-2、CD40、CD54分子,体外可以强烈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此类由白血病细胞诱导生成的DC可被用于体内外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CTL,在APL的免疫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诱导分化 急性 粒细胞 生物疗法
下载PDF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杨华 朱成英 +7 位作者 王全顺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徐媛媛 靖彧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散血管内凝血 高白细胞血症
下载PDF
氧化酚砷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孙岳平 陈国强 +8 位作者 蔡循 黄莺 沈水源 贾培敏 沈玉雷 余韵 陈赛娟 王振义 陈竺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了解氧化酚砷(phenylarsineoxide,PA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系NB4细胞的可能作用。方法:在台盼蓝排除法计数活细胞和细胞活力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对细胞进行Rhodamine(Rh... 目的:了解氧化酚砷(phenylarsineoxide,PA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系NB4细胞的可能作用。方法:在台盼蓝排除法计数活细胞和细胞活力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对细胞进行Rhodamine(Rh)123和碘化丙啶双重染色,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荧光强度,以反映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Ψm)。结果和结论:低浓度(005和0.1μmol/L)的PAO明显抑制NB4细胞的生长,并显著降低其细胞活力。进一步地,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这些浓度的PAO诱导NB4细胞凋亡。该效应可能与△Ψm下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酚砷 细胞凋亡 急性 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下载PDF
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_4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思宇 刘陕西 +1 位作者 张梅 李信民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F002-F002,共1页
目的 研究雄黄作用后白血病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寻找雄黄作用的靶基因 .方法 分别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预处理细胞前后 ,以 10 2 4D芯片研究雄黄作用前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细胞株 NB4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 .结果 雄... 目的 研究雄黄作用后白血病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寻找雄黄作用的靶基因 .方法 分别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预处理细胞前后 ,以 10 2 4D芯片研究雄黄作用前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细胞株 NB4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 .结果 雄黄 (35 5μg· L- 1 砷 )作用 4h后 ,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 13条 ,其中 2条表达增加 ,11条表达降低 ;放线菌酮抑制试验筛选出差异基因 4条 ,其中 1条表达增加 ,3条表达下调 ,与前次芯片结果上下调趋势一致、程度相似 .结论 细胞信号传递蛋白类基因 U5 190 3和 Z2 2 5 33,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相关基因 AF0 36 6 13,代谢类基因 X6 6 435等可能是雄黄作用于 A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矩阵基因芯片 雄黄 表达谱 急性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相关分化综合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贵年 林东军 +5 位作者 许晓军 郭子文 何慧清 邱大发 林淑华 宋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29-113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治疗发生分化综合征(differentiation syndrome,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3例APL患...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治疗发生分化综合征(differentiation syndrome,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3例APL患者初治应用ATRA治疗发生DS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 DS发生率为20.5%,其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是否有发热、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无明显相关;但与患者治疗前血清肌酐水平相关。发生DS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其发生率为73.3%。发生DS患者总病死率为26.7%,而发生轻度DS患者的病死率低于发生重度DS组。但生存分析提示:未发生和发生DS患者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轻度DS患者5年生存率有高于重度DS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S在初诊APL患者ATRA联合化疗诱导治疗过程中具有相对较高发生率,其病死率高,预测因素不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分化综合征 临床特点 生存分析
下载PDF
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4例经验总结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锋 陈楠楠 成玉斌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39-642,共4页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名医经验 雄黄 青黛
下载PDF
威灵仙皂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_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云 黄纯兰 +1 位作者 李录克 李晓明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1-885,共5页
目的探讨威灵仙皂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NB4细胞为实验对象,1.0μmol/L的三氧化二砷为阳性对照,0.01%DMSO为阴性对照,用不同浓度的威灵仙皂苷作为实验组,利用MTT法观察细胞的增殖抑制状... 目的探讨威灵仙皂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NB4细胞为实验对象,1.0μmol/L的三氧化二砷为阳性对照,0.01%DMSO为阴性对照,用不同浓度的威灵仙皂苷作为实验组,利用MTT法观察细胞的增殖抑制状态,瑞氏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进行细胞周期测定,Real-time PCR检测威灵仙皂苷干预细胞后PML-RARa mRNA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威灵仙皂苷作用细胞后,均能抑制细胞增殖,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但抑制率低于砷剂组。瑞氏染色可见典型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与砷剂组有同样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凋亡细胞随时间延长而增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凋亡率低于砷剂组。细胞周期测定提示G2期细胞增多,G1期细胞明显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威灵仙皂苷作用后的NB4细胞PML-RARa 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威灵仙皂苷可能通过诱导NB4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可能的机制是通过细胞周期阻滞,但不影响PML-RARa 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灵仙皂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NB4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东辉 贺立山 +1 位作者 李志英 潘静夫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治疗 疗效 安全
下载PDF
小剂量阿糖胞苷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慧清 许晓军 +4 位作者 任志娟 邱大发 古滔华 林淑华 郭子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21-1622,共2页
目的探患者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初发的老年AML采用小剂量Ara-C加G-CSF治疗,具体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0μg/(m2·d)皮下注射,... 目的探患者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初发的老年AML采用小剂量Ara-C加G-CSF治疗,具体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0μg/(m2·d)皮下注射,在第一次注射阿糖胞苷(Ara-C)之前开始使用,至最后一次注射Ara-C之前停用,当中性粒细胞>30×109/L时减少G-CSF的剂量或暂时停用]联合小剂量Ara-C(10mg/m2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用14~21d)诱导化疗,如1疗程未获缓解,可接受第二疗程治疗。结果1疗程完全缓解(CR)率为40%,2疗程CR率60%;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最低值平均为0.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AP)<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d,血小板(PLT)平均输注量为3个治疗量;非造血系统毒副反应低;感染发生率为60%,无治疗相关死亡率。结论小剂量Ara-C加G-CSF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细胞白血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阿糖胞苷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为民 诸江 +4 位作者 王鸿利 赵维莅 王学锋 陈竺 王振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复钙时间检测使用1μMAs2O3处理APL细胞株NB4细胞以及使用As2O3治疗中不同时间的APL病人的骨髓细...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复钙时间检测使用1μMAs2O3处理APL细胞株NB4细胞以及使用As2O3治疗中不同时间的APL病人的骨髓细胞的促凝活性(PCA),并用ELISA方法检测其TF抗原、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TF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As2O3可以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APL细胞的促凝活性、TF抗原水平以及TFmRNA的转录;此外,通过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发现APL细胞中还存在TF第五个外显子缺失的转录本,其生物学意义尚不明了。结论As2O3可下调APL细胞TF的表达;而且在使用As2O3诱导APL细胞凋亡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急性 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TF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原代培养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 被引量:34
17
作者 梁勇 羊裔明 +6 位作者 袁淑兰 刘霆 贾永前 徐才刚 牛挺 秦慧 秦萍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207-210,共4页
为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原代培养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将5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分别与0.5μg/ml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7天,而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测定药物作用前后细胞的四唑... 为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原代培养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将5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分别与0.5μg/ml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7天,而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测定药物作用前后细胞的四唑氮蓝(NBT)还原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周期、CD33及CD11b的表达。结果显示:0.5μg/mlTanⅡA可诱导82.5%±4.8%的APL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并使细胞生长明显受抑,NBT还原能力显著增强;CD33表达下降,CD11b表达升高,与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TanⅡA将APL细胞阻滞于G0/G1期,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TanⅡA在体外能诱导APL细胞向终末分化,其作用与全反式维甲酸相当,进一步开发它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分化
下载PDF
雄黄诱导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MR_2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思宇 刘陕西 李信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 :深入了解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机理。方法 :以对全反式维甲酸 (ATRA)耐药的APL细胞株MR2 细胞为体外模型 ,用不同剂量的雄黄处理细胞一定时间后 ,利用MTT实验观察细胞的存活、增殖状态 ,应用细胞形态学、基因组DN... 目的 :深入了解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机理。方法 :以对全反式维甲酸 (ATRA)耐药的APL细胞株MR2 细胞为体外模型 ,用不同剂量的雄黄处理细胞一定时间后 ,利用MTT实验观察细胞的存活、增殖状态 ,应用细胞形态学、基因组DNA电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膜AnnexinⅤ的表达。结果 :一定浓度范围内雄黄对MR2 细胞的生长、增殖有剂量、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 ;Wright’s及HE染色均可见凋亡细胞 ,透射电镜下可见核染色质边集、核碎裂及凋亡小体 ;基因组DNA电泳出现“梯形”条带 ;流式细胞仪分析出现低于G1期DNA含量的亚二倍体细胞峰 ;经雄黄处理后AnnexinⅤ FITC+ /PI-的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结论 :雄黄可诱导ATRA耐药的APL细胞发生凋亡 ,提示雄黄治疗APL的效应途径可能不同于AT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凋亡 维生素A酸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葛洪峰 袁钟 +5 位作者 李旭 段永建 高玉花 宋华勇 翟彦杰 时磊 《当代医学》 2010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对应用ATRA和As2O3联合诱导治疗的21例AP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单独应用ATRA组43例和As2O3组32...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对应用ATRA和As2O3联合诱导治疗的21例AP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单独应用ATRA组43例和As2O3组32例进行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方法为ATRA25mg/(m2·d),0.1%As2O310ml/d直至CR。结果联合用药组与单独应用ATRA、As2O3组相比,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2%、86.1%、84.3%,均P>0.05);联合用药组获得CR所需的时间短于单独用药组(平均时间分别为24d、45d、42d,均P<0.05);早期死亡率较单独用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9.3%、12.5%,均P>0.05);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不良反应并未增加。结论ATRA联合As2O3诱导治疗初发APL的疗效优于单用药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维甲酸 砷剂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TCR Vβ T细胞体内外克隆性增殖的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力建 李扬秋 +4 位作者 陈少华 韩素芳 陈盛亭 张学利 张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99-502,共4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T细胞受体Vβ基因 ;T细胞培养 ;克隆性增殖为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经诱导后TCRVβ亚家族的分布和克隆性增殖特点 ,利用T淋巴细胞液体培养法 ,在rhIL 2和抗CD3单抗条件下诱导扩增...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T细胞受体Vβ基因 ;T细胞培养 ;克隆性增殖为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经诱导后TCRVβ亚家族的分布和克隆性增殖特点 ,利用T淋巴细胞液体培养法 ,在rhIL 2和抗CD3单抗条件下诱导扩增APL患者单个核细胞 ,并应用RT PCR分别扩增培养前后患者T细胞的TCRVβ 2 4个亚家族基因的互补决定区 3 (CDR3 )片段 ,了解各Vβ亚家族的表达情况 ;对阳性的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素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产物的CDR3长度 ,了解T细胞克隆性。结果发现 ,APL患者T细胞仅表达部分Vβ亚家族 ,但经体外培养后可检测到部分新增TCRVβ亚家族T细胞。全部患者存在某些TCRVβ亚家族的克隆性增殖T细胞。 2例患者均出现相似的Vβ1,Vβ3 ,Vβ7,Vβ16和Vβ2 0T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情况。结论 :T细胞的体外培养可诱导某些Vβ亚家族的表达。在T细胞培养不同时间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T细胞受体VΒ基因 T细胞培养 克隆增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