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al-Path Vision Transformer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辅助诊断
1
作者 张桃红 郭学强 +4 位作者 郑瀚 罗继昌 王韬 焦力群 唐安莹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14,共8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基于患者的正面和侧面DSA图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级评估,构建基于Vision Transformer的双路径图像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基于患者的正面和侧面DSA图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级评估,构建基于Vision Transformer的双路径图像分类智能模型DPVF。为了提高辅助诊断速度,基于EdgeViT的轻量化设计思想进行了模型的构建;为了使模型保持轻量化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度,提出空间-通道自注意力模块,促进Transformer模型捕获更全面的特征信息,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此外,对于DPVF的两分支的特征融合,构建交叉注意力模块对两分支输出进行交叉融合,促使模型提取更丰富的特征,从而提高模型表现。实验结果显示DPVF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98.5%,满足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视觉Transformer 双分支网络 特征融合
下载PDF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吴旭明 柯先金 +1 位作者 孙波 孙振杰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 探讨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联合HbA1c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 目的 探讨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联合HbA1c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AIS老年住院病人共234例,依据急性期内复查CT或MRI结果,将病人分为HT组(n=50)和非HT组(n=184)。收集并比较2组病人临床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SHR、HbA1c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AIS病人rt-PA后HT的价值。结果 2组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FPG、HbA1c水平,房颤、TOAST分型和梗死大面积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平SHR(OR=39.443,95%CI:1.847~842.343)、HbA1c(OR=1.777,95%CI:1.091~2.859)以及大面积梗死(OR=3.093,95%CI:1.359~7.036)是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c、SHR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风险的AUC分别为:0.631(95%CI:0.541~0.721)、0.656(95%CI:0.654~0.748)、0.741(95%CI:0.665~0.816)。HbA1c联合SHR预测的AUC显著大于两指标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水平SHR和HbA1c是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可更好地预测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转化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 糖化血红蛋白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栓成分及调节性T细胞表达与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3
作者 罗佳 马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7,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患者的血栓成分及调节性T细胞表达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接受颅内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对取栓术中...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患者的血栓成分及调节性T细胞表达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接受颅内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对取栓术中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和发病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临床结局进行评价。所有血栓标本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血栓红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以及调节性T细胞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共纳入具有完整血栓数据的44例患者,其中红细胞型15例、混合型11例、纤维蛋白/血小板型18例,三组间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分类试验(TOAST)病因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余一般临床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按TOAST病因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8例和心源性栓塞型1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血栓的红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栓塞型[分别为58.0%(44.2%,72.5%)和24.5%(12.7%,48.0%),P<0.01],而心源性栓塞型患者血栓的纤维蛋白/血小板比例明显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分别为73.0%(49.2%,84.5%)和40.0%(25.2%,54.5%),P<0.01]。44例患者中,神经功能结局良好者19例,神经功能结局不良者25例,对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CD4^(+)CD25^(+)T细胞数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结局相关(均P<0.05),而其余临床相关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无关(均P>0.05)。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年龄、手术时间、CD4^(+)CD25^(+)T细胞数等变量,发现血栓CD4^(+)CD25^(+)T细胞数是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69,95%CI:1.101~1.701,P<0.01)。结论:血栓中红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成分与患者功能结局无明显相关性,但调节性T细胞表达增高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栓 红细胞 纤维蛋白/血小板 调节性T细胞 预后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许海娜 梁慧 +4 位作者 王振平 冯志慧 赵应满 钟健 秦鑫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应用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AIS患者,均予以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后90 d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其纳入预后良好组...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应用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AIS患者,均予以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后90 d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其纳入预后良好组(66例,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组(26例,m RS评分>2分)。所有患者于入院1周内行MagnetomTrio型3.0T HR-MRI检查,对比管腔狭窄率、最狭窄处管腔面积、斑块负荷、T_(2)加权成像(T_(2)WI)信号强度指数、T_(1)WI信号强度指数及斑块强化率参数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0THR-MRI参数对AIS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I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梗死灶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74,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最狭窄处管腔面积低于预后良好组,T_(2)WI信号强度指数、T_(1)WI信号强度指数及斑块强化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8、4.443、4.413、3.89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_(2)WI信号强度指数、T_(1)WI信号强度指数、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及斑块强化率预测AI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43、0.739、0.706和0.74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灶直径>3.0 cm、T_(1)WI信号强度指数、T_(2)WI信号强度指数、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及斑块强化率是影响AI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9、257.151、105.073、4.091、1.121,P<0.05)。结论:3.0THRMRI在AIS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效能,能通过观察T_(2)WI信号强度指数、T_(1)WI信号强度指数、最狭窄处管腔面积、斑块强化率等参数变化,为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且上述参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往往代表患者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清骨钙素及SIRT6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分析
5
作者 何德英 潘成德 +1 位作者 郭富饶 江思德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35-439,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骨钙素、去乙酰化酶6(SIRT6)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1年2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AIS患者90例为AIS组,以同期诊治的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90例为非AIS组,...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骨钙素、去乙酰化酶6(SIRT6)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1年2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AIS患者90例为AIS组,以同期诊治的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90例为非AIS组,以同期体检的健康人90例为健康对照组。随访3个月,根据AIS患者预后分为预后不良亚组(n=24)和预后良好亚组(n=66)。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骨钙素及SIRT6水平。分析AIS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血清骨钙素、SIRT6对AIS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IS组血清骨钙素、SIRT6水平显著降低(t/P=25.013/<0.001、27.571/<0.001),与非AIS组比较,AIS组显著降低(t/P=31.808/<0.001、36.440/<0.001),健康对照组及非AI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2.559/0.152、3.113/0.067);重症亚组、中症亚组及轻症亚组AIS患者血清骨钙素及SIRT6依次降低(F/P=15.234/<0.001、30.388/<0.001)。与预后良好亚组比较,预后不良亚组AIS患者梗死面积大、NIHSS评分较高,血清骨钙素及SIRT6较低(χ^(2)/t=8.511、22.826、3.592、3.729,P均<0.001);梗死面积大、NIHSS评分高是影响AI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397(1.141~1.709)、1.363(1.076~1.728)],血清骨钙素及SIRT6高是影响AI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770(0.610~0.973)、0.709(0.549~0.915)]。血清骨钙素、SIRT6及两项联合对AIS患者不良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782、0.796、0.886,两项联合的AUC大于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4.526、4.209,P均<0.001)。结论AIS患者血清骨钙素、SIRT6降低,两者与AIS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评估AIS患者预后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骨钙素 去乙酰化酶6 预后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6
作者 聂红霞 于善花 +3 位作者 周芳 彭艳艳 张浩江 陶中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8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7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DA联合组和单纯...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7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DA联合组和单纯溶栓组,各54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单纯溶栓组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EDA联合组在单纯溶栓组基础上采取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功能康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小血流速度(V min)、最小血流量(Q min)]、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及不良反应。结果EDA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单纯溶栓组的77.78%(χ2=4.696,P=0.030)。治疗2周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EDA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2组V min、Q min较治疗前增大,且EDA联合组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NE、MDA、ROS水平较治疗前下降,SOD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且EDA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EDA联合组与单纯溶栓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6%vs.5.56%,χ2=0.135,P=0.713)。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可减轻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程度,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少松 李彬 +4 位作者 孙敬青 崔莹雪 王鑫 李倩倩 张文旭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期97-102,共6页
针刺疗法早期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有效性已得到认可,但对其作用机制却有不同认识。近年来,AIS的治疗机制主要分为神经保护和神经血管保护两方面。本文从炎性机制、神经元兴奋毒性和血脑屏障机制、细胞凋亡及自噬机制深入分... 针刺疗法早期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有效性已得到认可,但对其作用机制却有不同认识。近年来,AIS的治疗机制主要分为神经保护和神经血管保护两方面。本文从炎性机制、神经元兴奋毒性和血脑屏障机制、细胞凋亡及自噬机制深入分析针刺的神经保护作用;从神经血管耦合功能调节、对星形胶质细胞的调节、对脑灌注的影响分析针刺的神经血管保护机制。认为神经血管保护机制可能是未来针刺治疗AIS重点研究机制,并提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针刺 神经保护 神经血管保护 作用机制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预警模型构建
8
作者 林志超 潘思金 +1 位作者 谢玉龙 黄立安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421-425,共5页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的预后不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其不良预警模型为其并发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56例AIS患者,4.5 h内均行静脉溶栓及用药后1 h内进行DWI检查,治疗3个月后按MRS评分结果分为82例预后不良组(&g...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的预后不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其不良预警模型为其并发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56例AIS患者,4.5 h内均行静脉溶栓及用药后1 h内进行DWI检查,治疗3个月后按MRS评分结果分为82例预后不良组(>2分)和174例预后良好组(≤2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构建其预警模型及使用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效能。结果:低DWI-ASPECTS和高NIHSS评分均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显示,当NIHSS≥5分、DWI-ASPECTS<8分、NIHSS≥5分且DWI-ASPECTS<8分时,对静脉溶栓预后不良预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率及阴性率分别为92%、47%、45%、92%,79%、80%、65%、89%,93%、73%、69%、9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IS静脉溶栓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是高基线NIHSS评分和低基线DWI-ASPECTS评分,联合构建其预后不良预警模型有助于防治静脉溶栓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NIHSS DWI-ASPECTS 预警模型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李鑫 张蔚 +1 位作者 王睿韬 顾雪村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3期299-302,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北京市普仁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的临床治疗方法分为对...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北京市普仁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的临床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常规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两组均连续治疗14天。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比较两组AIS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HCT)、D-二聚体(D-D)水平。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5.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为(4.81±2.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2±3.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CT为(0.40±0.05)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9±0.04)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D为(0.21±0.51)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61±0.5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两药合用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患者D-D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灯盏细辛注射液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杨丽 邝金珂 +2 位作者 高子寒 尹磊 宫文韬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动态分析关键变量对就医决策延迟的影响。方法采用Anylogic仿真平台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以横断面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就医决策延迟过程仿真模拟,通过计算相对误差和均...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动态分析关键变量对就医决策延迟的影响。方法采用Anylogic仿真平台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以横断面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就医决策延迟过程仿真模拟,通过计算相对误差和均方百分比误差校核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改变关键变量参数进行仿真实验,动态化验证关键变量对就医决策延迟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所构建的仿真模型与真实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均<10%,均方百分比误差值为3%,模型拟合良好。仿真实验结果显示,卒中知识水平、健康素养、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社会支持和医疗服务可及性水平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卒中知识水平、健康素养、医疗服务可及性水平。结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提高卒中患者的知识和健康素养水平,增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加强社会支持以及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水平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就医决策延迟 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对患者临床疗效、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杜鑫 裴帅 +2 位作者 张翼 杨旭 贾晓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对患者临床疗效、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考治疗...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对患者临床疗效、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考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5),研究组联用阿司匹林、西洛他唑辅助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对照组单用氯吡格雷辅助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治疗后总有效率、出血率和再闭塞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oCA评分、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MoCA评分、FMA评分分别为(26.73±5.22)、(62.38±14.4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41±4.67)、(50.96±14.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SHPx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血清GSHPx水平为(50.58±6.28)U/L,明显高于对照组[(47.14±6.1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出血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再闭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氯吡格雷辅助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相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辅助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进一步促进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快速恢复,还可有效改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降低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 西洛他唑 认知功能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应用
12
作者 周建国 符大勇 +2 位作者 孙振虎 马先军 张芸芸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7±14.4)岁。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WI)、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 Flair)、SWAN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序列检查,将DWI显示高信号区、表观弥散系数(ADC)显示低信号区判定为梗死核心区,分析SWAN序列提示突出血管征(PVS)阳性区域、3D ASL序列提示脑血流量(CBF)低灌注区域分别与梗死核心区间的不匹配范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SWAN-DWI不匹配区的范围为(2289.42±721.47)mm^(2)、3D ASL-DWI不匹配区范围为(2331.59±730.71)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5,P=0.838)。结论利用磁共振SWAN序列提示的PVS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半暗带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 突出血管征 血流量
下载PDF
S-100β CysC和NF-κB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李鹤 李樱 李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415-419,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外周血中S-100β、CysC和NF-κB水平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03—2022-03接受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40例,根据溶栓后24 h是否发生出血转化(HT)将患者分为非HT组(n=112)和HT组(...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外周血中S-100β、CysC和NF-κB水平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03—2022-03接受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40例,根据溶栓后24 h是否发生出血转化(HT)将患者分为非HT组(n=112)和HT组(n=28)。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100β、CysC和NF-κB预测HT发生的价值。结果 HT组与非HT组相比,患者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房颤、TOAST分型、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S-100β、CysC、NF-κB、白质高信号和脑微出血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S-100β、CysC和NF-κB为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S-100β、CysC和NF-κB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902~0.923)、0.874(0.856~0.882)和0.789(0.771~0.796),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S-100β、CysC和NF-κB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HT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枢神经特异蛋白 胱抑素C 核因子ΚB 外周血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磁共振3D-ASL灌注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价值
14
作者 邢威 贺俊景 +3 位作者 孙杰梅 周丽格 张刚 牛慧慧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18-20,共3页
目的本研究联合应用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探讨3D-ASL灌注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由卒中通道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的55例单侧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评... 目的本研究联合应用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探讨3D-ASL灌注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由卒中通道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的55例单侧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估、测量DSC-PWI及3D-ASL两种成像方法,比较两者筛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致性;比较3D-ASL脑血流值(CBF)的组间差异;计数血管高信号(FVH征)与动脉穿行伪影(ATA征)出现情况,总结两征象出现的规律。结果以DSC-PWI作为金标准,3D-ASL在评估AIS患者核心梗死区、血流灌注情况及缺血半暗带方面呈现出相当的诊断效能;3D-ASL测得的梗死核心区、IP区、健侧镜像区的CBF值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侧IP区脑组织FVH、ATA征象的出现呈较高一致性(=10.154,P>0.05)。结论3D-ASL技术可以对AIS患者进行精准的定性、定量影像评估,具有多重优势及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灌注 缺血半暗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
15
作者 张孝琴 骆志显 +3 位作者 郭文君 周晓军 夏能志 洪伟峰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MC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术并实现血管完全再通的AIS患者4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MCE将患者分为MCE...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MC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术并实现血管完全再通的AIS患者4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MCE将患者分为MCE组(n=89)和非MCE组(n=31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M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00例行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完全再通的AIS患者中,男277例,女123例,年龄(68.09±12.17)岁。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MCE组的舒张压高于非M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E组的ASPECT评分低于非MCE组,更可能位于前循环位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舒张压(OR=1.022,95%CI=1.005~1.039,P=0.010)、术前ASPECT评分(OR=0.742,95%CI=0.655~0.840,P<0.001)、NIHSS评分(OR=1.043,95%CI=1.004~1.083,P=0.031)以及前循环血栓(OR=8.942,95%CI=2.595~30.816,P=0.001)是术后M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低ASPECT评分、高NIHSS评分以及前循环血栓是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M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后舒张压升高会增加术后发生MCE风险。术后血压管理尤其是降低舒张压可能减少患者术后发生MCE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术 恶性水肿 血压 舒张压
下载PDF
择时穴位贴敷结合坐式偏瘫复原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
16
作者 杨乐 黄丽娜 +1 位作者 蒋冰容 杨复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择时穴位贴敷结合坐式偏瘫复原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1∶1的比例随机分成4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择时穴位贴敷、C组为常... 目的探讨择时穴位贴敷结合坐式偏瘫复原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1∶1的比例随机分成4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择时穴位贴敷、C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择时坐式偏瘫复原操锻炼、D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择时穴位贴敷和坐式偏瘫复原操,各30例。4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采用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简式Fugl-Meyer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4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各项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D组各项评分优于A、B、C组(P<0.05)。结论择时穴位贴敷结合坐式偏瘫复原操锻炼,能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择时 穴位贴敷 坐式偏瘫复原操
下载PDF
TEG参数HbA1c联合梗死体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徐艳丽 卢才磊 张晓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治疗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84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生和未发生颅...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治疗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84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生和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临床资料、TEG参数、HbA1c及DWI梗死体积等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EG参数、HbA1c联合DWI梗死体积预测颅内出血的应用价值。结果184例患者中,发生颅内出血43例,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3.37%。发生颅内出血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bA1c、D-二聚体(D-D)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P<0.01)。发生颅内出血患者R值(凝血反应时间)、K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DWI梗死体积大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而Angle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MA值(最大血块强度)、CI值(凝血指数)小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值、DWI梗死体积、HbA1c是AIS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P<0.01)。R值、DWI梗死体积、HbA1c三项指标联合预测颅内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70%和65.20%。结论TEG参数、HbA1c联合DWI梗死体积在预测AIS患者治疗后颅内出血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血栓弹力图 糖化血红蛋白 梗死体积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化痰通络汤联合中风醒脑液辅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18
作者 郭莹莹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4期724-726,共3页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中风醒脑液辅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通络汤联合中风醒脑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中风醒脑液辅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通络汤联合中风醒脑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半身不遂评分、口舌歪斜评分、舌强言謇或不语评分、偏身麻木评分、头晕目眩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中风醒脑液辅治AIS效果较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化痰通络汤 风醒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基线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
19
作者 王庭欢 钟晚思 +6 位作者 陈智才 沈轲 叶惠雅 喻志慧 罗佳 马骏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中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全国多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中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全国多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曲线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EN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162例患者。与非END患者比较,END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更低(分别为136与140 g/L,P<0.01),贫血比率更高(分别为24.2%与16.9%,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红蛋白水平(OR=0.995,95%CI:0.991~0.999,P<0.05)和贫血(OR=1.238,95%CI:1.055~1.454,P<0.01)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独立相关。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风险呈U型关系(P<0.01),但这种U型关系只在男性患者中观察到(P<0.05)。结论: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END发生风险相关,特别是男性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或升高均可能增加END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血红蛋白 贫血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外周血炎症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
作者 王丽君 张萍 +13 位作者 呼延梅华 杨洁 沈红健 沈芳 陈蕾 吴雄枫 刑鹏飞 姜一 张敏敏 朱宣 袁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0,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炎症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 目的探讨外周血炎症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脑卒中组(NIHSS评分<4分,n=50)和中重度脑卒中组(NIHSS评分≥4分,n=30);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n=74)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n=6)。收集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外周血炎症指标[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与轻度脑卒中组相比,中重度脑卒中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43.3%(13/30)vs 18.0%(9/50),P=0.014],NLR较高[2.81(1.93,5.97)vs 2.01(1.64,3.37),P=0.028]。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83.3%(5/6)vs 23.0%(17/74),P=0.007],但两组间MLR、NLR、PLR、SII、SI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重度脑卒中AIS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NLR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炎症标志物 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