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8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急救的那些事
1
作者 刘双 《科学之友》 2024年第3期28-28,共1页
急诊急救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在紧急情况下,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技能可以挽救生命,减轻伤害。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急诊急救知识,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指导,并鼓励大家参加急救培训,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
关键词 急救能力 急救培训 急诊急救 急救措施 紧急情况 挽救生命 知识
下载PDF
PDCA结合情景模拟的培训模式对提高门诊急救质量的研究
2
作者 邓雪芹 陈瑜 +1 位作者 陈帅军 包璇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结合情景模拟的培训模式对提高门诊突发事件急救质量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门诊护士经筛选后共38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名,女性37名,平均年龄(29.8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结合情景模拟的培训模式对提高门诊突发事件急救质量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门诊护士经筛选后共38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名,女性37名,平均年龄(29.89±5.62)岁。此外选取同一时期门诊突发急救事件共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前采用常规模式下的急救培训设为实施前,2022年1月后采用PDCA结合情景模拟模式(新模式)下的急救培训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门诊护士急救能力(理论考试、基本操作考试、综合急救能力考试)、急救病例中的急救表现(启动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成功率、纠纷及投诉率、满意度评分)以及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量表评分)。结果:经过不同模式培训后,实施后护士急救能力中的理论考试[(89.19±6.50)分比(85.11±6.84)分]、综合急救能力考试[(87.76±6.10)分比(84.38±5.19)分]及基本操作各项技能考试成绩均优于实施前(均P<0.001);在真实急救病例中,实施后启动时间[(4.89±1.24)min比(5.56±1.19)min]、转运时间[(9.36±1.05)min比(10.24±1.26)min]、纠纷及投诉率(2.8%比17.1%)及满意度评分[(87.14±9.68)分比(81.63±11.18)分]也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5);实施后护士一般自我效能量表总评分也较实施前明显提高[(2.53±0.24)分比(2.31±0.22)分,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结合情景模拟模式下的急救培训可有效提升门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减少其紧张焦虑情绪,并在真实突发事件中提高急救质量,急救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 情景模拟 急救培训 突发事件 急救质量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及应用效果
3
作者 王鑫 崔嬿嬿 +1 位作者 赵丽丽 底瑞青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8期1009-1011,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样本医院收治的94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样本医院收治的47例SAP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样本医院收治的94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样本医院收治的47例SAP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7月—2021年12月应用基于流程再造理论重组院内SAP急救护理流程的47例SAP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和救治结局。结果:研究组分诊时间、候诊时间和就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3、9.136、7.075,P<0.05)。研究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4,P<0.05)。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1,P>0.05)。研究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1,P<0.001)。结论:对SAP患者应用基于流程再造理论重组急救护理流程,可提高SAP急救效果,改善患者救治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流程再造理论 急救护理流程 急救效率 救治结局
下载PDF
《急救工作站配置规范》地方标准编制研究
4
作者 向珍君 计玉容 +1 位作者 陈辉 于海玲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急救工作站是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固定场所。《急救工作站配置规范》地方标准编制遵循规范性、一致性、协调性、科学性原则,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规范了急救工作站功能布局、设备设施、人员配置、外观标识等... 急救工作站是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固定场所。《急救工作站配置规范》地方标准编制遵循规范性、一致性、协调性、科学性原则,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规范了急救工作站功能布局、设备设施、人员配置、外观标识等内容,可用于指导急救工作站建设,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医疗急救 急救工作站 地方标准
下载PDF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李莎莎 吴磊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急诊科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7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护理分为2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急诊科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7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护理分为2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比较2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和院前急救效果,比较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指数。结果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院前急救总有效率(81.08%)明显高于对照组(54.05%)(P<0.05);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脑卒中 老年 院前急救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团队程式化急救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郭茹芳 龙嘉雯 尚晨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3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程式化急救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纳入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观...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程式化急救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纳入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观察组接受多学科协作团队程式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急救效率及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2.50%(P<0.05)。结论采用多学科协作团队程式化急救护理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急救效率、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多学科协作团队 急救效率 急救结局
下载PDF
院前急救评估和分级用于急性创伤患者转运的效果研究
7
作者 邓伟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58-0161,共4页
分析了急性创伤患者转运过程中应用院前急救评估和分级护理的效果。方法 比较两组的急性创伤评估准确度、急救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对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我院所接受治疗的100名急性创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50名,... 分析了急性创伤患者转运过程中应用院前急救评估和分级护理的效果。方法 比较两组的急性创伤评估准确度、急救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对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我院所接受治疗的100名急性创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50名,给予患者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与研究组(50名,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院前急救评估和分级护理干预)。结果 经干预后,两组的急性创伤评估准确度、急救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对急性创伤患者入院转运前应用完善后的院前急救评估和分级护理工作,能更准确的判断出患者的伤情状况,进而缩短患者的抢救花费时长,对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患者的急救护理满意度较高,转运途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也有所下降,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性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故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普及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评估 院前急救分级 急性创伤患者 转运 影响效果
下载PDF
标准流程化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王洪洪 崔娴 陆晓芳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523-525,538,共4页
目的 探究标准流程化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如皋市中医院在2019年6月—2022年5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51例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干预组51例... 目的 探究标准流程化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如皋市中医院在2019年6月—2022年5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51例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干预组51例实施标准流程化急救护理措施,对两组临床急救效果、不良心脏事件(MACE)、急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组在预检分诊、首次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PCI治疗时间、再灌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心律失常、再次梗死、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急救护理质量满意度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标准流程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各个急救环节耗时,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其急救效率及护理质量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标准流程化 急救护理 急救效果 心脏不良事件 急救成功率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急症科——扬急救之帆 为生命续航
9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I0003-I0003,共1页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急症科肩负着市区及周边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任务,是应对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保障部门。市五院急症科拥有先进的软、硬件配备及优质的服务,以现场急救——转运——病房、重症监护室的绿色生命通道急救...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急症科肩负着市区及周边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任务,是应对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保障部门。市五院急症科拥有先进的软、硬件配备及优质的服务,以现场急救——转运——病房、重症监护室的绿色生命通道急救模式,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肯定与赞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任务 重症病人 急症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急救模式 硬件配备 现场急救 重症监护室
下载PDF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急症科——扬急救之帆 为生命续航
10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I0003-I0003,共1页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急症科肩负着市区及周边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任务,是应对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保障部门。市五院急症科拥有先进的软、硬件配备及优质的服务,以现场急救——转运——病房、重症监护室的绿色生命通道急救...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急症科肩负着市区及周边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任务,是应对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保障部门。市五院急症科拥有先进的软、硬件配备及优质的服务,以现场急救——转运——病房、重症监护室的绿色生命通道急救模式,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肯定与赞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任务 重症病人 急症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急救模式 硬件配备 现场急救 重症监护室
下载PDF
分析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影响效果
11
作者 贾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77-0180,共4页
探讨将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对此类病患急救效率、临床转归、护患关系等情况的影响效果。方法 以特定时间区间内我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共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1)研究时间区... 探讨将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对此类病患急救效率、临床转归、护患关系等情况的影响效果。方法 以特定时间区间内我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共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1)研究时间区间选取为2022年10月-2023年11月;(2)随机分组方法选择信封法;(3)每组AMI患者例数均为33例;(4)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5)研究组实施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6)记录各组急救效率、临床转归、急救护理满意率等指标并将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急救效率方面研究组更优,即该组接诊至首次心电图检查完成时间、接诊至疾病确诊时间、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少(组间比较P<0.05);研究组急救成功率(90.91%)高于对照组(69.70%),研究组急救成功患者中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更低,其中研究组为10.00%、对照组为34.78%(组间对比P<0.05);两组对对急救护理满意率评价情况(研究组为87.88%、对照组为48.48%)组间对比P<0.05。结论 将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应用于AMI患者中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其急救效率、获得理想的临床转归效果及维持良好护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程序化 急诊急救护理 急救效率 临床转归 急救护理满意率
下载PDF
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2
作者 何国然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44-0147,共4页
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7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边急救边转运模式,B组采用先急救再转运模式,对比两组急救模式应用效果。结果 B组急救治疗有... 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7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边急救边转运模式,B组采用先急救再转运模式,对比两组急救模式应用效果。结果 B组急救治疗有效率(89.47%)高于A组(73.68%),恶化率(2.63%)低于A组(7.89%);急救过程中,上救护车时和送到医院时的MEWS评价分别为(6.62±1.08)分、(5.83±0.54)分,优于A组的(7.94±1.36)分、(7.61±0.85)分,P<0.05。结论 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先急救再转运模式可显著提高急救疗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模式 急性左心衰竭 急救边转运 急救再转运
原文传递
急救地图对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时效的效果研究
13
作者 王雪平 沈敏芳 +1 位作者 田晓芳 朱琳娜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1-193,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救地图对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时效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江阴市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给... 目的 研究急救地图对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时效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江阴市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给予构建的卒中急救地图开展急救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急救效果、并发症、急救效率及护理服务质量。结果 研究组在预检分诊、首次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PCI治疗时间、再灌注时间等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颅内出血、呼吸道阻塞、脑疝、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有形性、移情性等急救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应用卒中急救地图的急救护理下,可缩短各急救流程消耗时间,降低并发症,增强护理人员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时间窗 卒中急救地图 急救流程
下载PDF
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急救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4
作者 刘福生 吴笛 +5 位作者 黄坡 王苏妹 郑香春 陈孟准 崔瑞刚 方晓磊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328-331,共4页
目的评价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急救技能培养中的效果。方法根据入科月份随机将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轮转的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60名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混合... 目的评价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急救技能培养中的效果。方法根据入科月份随机将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轮转的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60名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混合式教学组各30例。评价入科、出科成绩,急救技能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结果混合式教学组的理论成绩[(84.07±9.89)分]和技能成绩[(84.77±8.55)分]高于传统教训的理论成绩[(78.93±9.85)分]和技能成绩[(80.27±8.17)分](P<0.05);混合式教学组的教学满意度(90%)和传统教学组(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式教学组急救能力获得感评分[8(8,8)分]高于传统教学组[7(7,8)分](P<0.05)。结论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急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技能 混合式教学 模块整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学实践
下载PDF
以时间为节点的链式急救流程在多发性创伤患者中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张佳庆 戚溪梅 徐丽娟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 观察以时间为节点的链式急救流程在多发性创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目的 观察以时间为节点的链式急救流程在多发性创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链式急救流程,研究组予以时间为节点的链式急救流程,对比接受不同急救流程的2组患者有效率指标、创伤等级、创伤恢复程度、并发症、抢救成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抢救各环节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低于对照组,简明创伤量表(CRA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诊室处置、急诊留观抢救成功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专科病房、ICU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实施以时间为节点的链式急救流程,可有效缩短医务人员各环节所需时间,避免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加重,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节点 链式急救流程 多发性创伤 急救有效率
下载PDF
关于院前急救工作中医防融合模式的研究
16
作者 丁玲 郑廉波 韩鹏达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36-440,共5页
目的 通过对2021年通州急救中心站医防融合医生完成日常急救工作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医防融合医生如何更好地开展院前急救,为今后医防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并积累经验。方法 回顾2021年2月—10月在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站完成... 目的 通过对2021年通州急救中心站医防融合医生完成日常急救工作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医防融合医生如何更好地开展院前急救,为今后医防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并积累经验。方法 回顾2021年2月—10月在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站完成医防融合的13名医生(观察组)与同时间段通州急救中心站13名医生(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及出诊院前医疗运行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职称、学历高于对照组,入职时笔试成绩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医生执行急救任务的疾病谱分析排序差别不大,不同疾病之间所占比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心电图检查、心电监护、血糖检测、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输液泵操作对照组较观察组明显偏高,同时对照组90 min任务超时占比较观察组明显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心肺复苏(CPR)操作、气管插管、电除颤及简易呼吸器操作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2 min任务超时占比、救治率、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心肺复苏操作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医防融合医生虽可在短期培训后胜任院前急救工作,但仍需做好培训和质控考核,以保证医防融合工作的顺利实施,为首都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医防融合培训 急救质控考核
下载PDF
院前急救基础术语的标准化研究
17
作者 杨威 韩鹏达 张进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7期1-4,共4页
医学名词的标准化定义和规范化使用对医学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院前急救发展迅猛,但关于急救医学的名词术语尚未统一规范。文章通过对急救医学中有关的急救、院前急救、急救医疗服务、非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急救... 医学名词的标准化定义和规范化使用对医学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院前急救发展迅猛,但关于急救医学的名词术语尚未统一规范。文章通过对急救医学中有关的急救、院前急救、急救医疗服务、非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急救中心、救护车、医疗救护员等基础术语的(中外)历史渊源、出处、演化、发展、规范以及定义和范畴进行较详细地介绍,初步呈现了急救医学发展的脉络以及我国急救工作的进展情况,希望国内急救同行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并在工作中推广使用,以统一认识、保护权益、避免纠纷、提升业务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 标准化 急救 救护 医疗服务 体系
下载PDF
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
18
作者 吕权坤 吴国新 +2 位作者 陈盛安 陈龙 梁燕萍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7,27,共5页
目的 探讨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386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医院392例接受心肺复苏抢... 目的 探讨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386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医院392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观察组建立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实施急救。两组护理操作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完成,对比两组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心肺复苏效果,比较两组心肺复苏后存活患者非计划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EICU)转入率、总ICU/EICU转入率、血氧饱和度(Sp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有效开放气道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复苏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计划ICU/EICU转入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pO_(2)、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能够缩短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效果,降低ICU/EICU转入率,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急救快速反应小组 院内急救
下载PDF
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时间、神经功能及生命体征的影响
19
作者 陈小丽 王英 肖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时间、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3年9月在连云港市中医院接受颅脑外伤急救治疗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时间、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3年9月在连云港市中医院接受颅脑外伤急救治疗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有效抢救时间、确诊时间和急诊至手术时间)、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并发症(缺血性痉挛、电解质紊乱和肢体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时间,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 颅脑外伤 急救时间 神经功能 生命体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