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2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
1
作者 乔麦菊 赖燕舞 +3 位作者 李仁贵 邓涛 周应敏 罗波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迁地保护工作已开展了近70年,基本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根据2019年大熊猫谱系,现存圈养大熊猫种群(n=612)的总性比为1.22∶1(♀336/♂276),与1∶1的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目前尚未开展性比...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迁地保护工作已开展了近70年,基本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根据2019年大熊猫谱系,现存圈养大熊猫种群(n=612)的总性比为1.22∶1(♀336/♂276),与1∶1的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目前尚未开展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工作。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该种群36年的出生性比、11年的分年龄雌雄个体数量和分年龄死亡雌雄个体数量,计算了出生性比和预期寿命等数据,旨在探究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结果显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出生性比为1.01∶1,与1∶1的性比无显著性差异(P=0.926);雄性大熊猫在幼年阶段死亡的比例高于雌性(♀38.24%/♂48.72%);圈养大熊猫的出生预期寿命中位数为21.4岁,其中雌性为23.5岁,雄性为19.8岁,雌性预期寿命比雄性长3.7岁。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雄性大熊猫幼年阶段的死亡比例高于雌性,且雌性大熊猫预期寿命更长。本研究聚焦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性比失衡问题,首次计算了圈养大熊猫的预期寿命,可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饲养管理和野外大熊猫种群性比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性比 性比失衡 预期寿命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普通大蓟马繁殖及子代性比的影响
2
作者 张仲 邹游兴 但建国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为了评价施氮(N)水平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繁殖及其性比的影响,采用盆栽法种植豇豆(Vigna unguiculata),分别按低N(0 kg·hm^(-2))、中N(160 kg·hm^(-2))和高N(320 kg·hm^(-2))水平于苗前土施尿素,用叶... 为了评价施氮(N)水平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繁殖及其性比的影响,采用盆栽法种植豇豆(Vigna unguiculata),分别按低N(0 kg·hm^(-2))、中N(160 kg·hm^(-2))和高N(320 kg·hm^(-2))水平于苗前土施尿素,用叶盘法在室内单头饲喂已交配的1日龄雌虫,以嫩豇豆荚饲养其子代,观察亲代雌虫的繁殖与存活状况、子代的数量与性别。结果显示:与低N和中N处理相比,高N显著延长亲代雌虫的存活天数和产卵期,缩短产卵前期,提高产卵量和日产卵量。低N、中N和高N处理的子代雄性比分别为0.70、0.59和0.45,彼此之间差异显著。子代雌虫数量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高N处理的子代成虫数显著大于低N和中N。施N对子代存活率没有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施N水平能影响普通大蓟马的生长繁殖和性比,偏施N肥有利于普通大蓟马的繁殖,促使子代性比偏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大蓟马 性比 产卵 豇豆 氮肥
下载PDF
性比对草地贪夜蛾交配和繁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海亮 包斐 +4 位作者 陈斌 徐红星 王桂跃 吕仲贤 赵福成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5-1384,共10页
为明确性比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Noctuidae)成虫交配和繁殖的影响,为性信息素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特设置雌雄性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7个处理,通过解剖雌蛾卵巢的方法调查不同性比... 为明确性比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Noctuidae)成虫交配和繁殖的影响,为性信息素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特设置雌雄性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7个处理,通过解剖雌蛾卵巢的方法调查不同性比对成虫交配能力的影响,并采用生物学方法调查性比对成虫寿命,以及雌蛾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与孵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雄蛾比例可以显著(P<0.05)降低雌蛾的交配率,单头雌蛾的平均交配次数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从4∶1时的0.39次增加到1∶4时的2.31次。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平均单头雄蛾的交配次数从4∶1时的1.56次下降到1∶4时的0.50次。当雌雄性比为1∶1时,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最长。当雌雄性比>1时,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较低,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二者显著增加,当雌雄性比降至1∶1时,二者分别为949.48粒和73.68%,但若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雄蛾比例,这两个参数不再显著增加。不同性比下,雌蛾的产卵量和幼虫孵化量均集中在羽化后7 d以内。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产卵历期相对延长,但峰值相对降低。综上,当雌雄性比为1∶1时,草地贪夜蛾的雌蛾具有最长寿命,可充分交配,并具有最高的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此基础上降低雄蛾比例,可降低交配率和雌蛾交配次数,进而降低单雌产卵量和孵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性比 成虫寿命 交配次数 繁殖能力
下载PDF
天敌宽体金线蛭胁迫对不同性比福寿螺种群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陈映僮 姚富成 +4 位作者 何麒锋 贺爱兰 张少斌 彭红元 郭靖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31-2038,共8页
【目的】研究天敌宽体金线蛭胁迫下不同性比福寿螺种群的响应,探明福寿螺在天敌胁迫下的种群特征变化,为揭示福寿螺在天敌胁迫下快速入侵策略以及在繁殖环节通过调控其性比例来防控福寿螺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3重复随机区... 【目的】研究天敌宽体金线蛭胁迫下不同性比福寿螺种群的响应,探明福寿螺在天敌胁迫下的种群特征变化,为揭示福寿螺在天敌胁迫下快速入侵策略以及在繁殖环节通过调控其性比例来防控福寿螺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将3种不同性比福寿螺种群(雌雄比分别为2∶1、1∶1和1∶2)与天敌宽体金线蛭置于水族箱中共养21 d,以不投放宽体金线蛭为对照,定期调查福寿螺的存活、摄食、行为活动和繁殖特征(产卵量、孵化率、孵化历期等)。【结果】宽体金线蛭的存在抑制了福寿螺的存活,不同性比福寿螺种群存活率均降低50.0%以上,但不影响存活个体的日均摄食量;雌多雄少福寿螺种群的存活率和日均摄食量高于雌雄等量和雌少雄多种群,分别高于后两者20.0%和40.0%以上;福寿螺通过减少摄食(降幅达58.0%)和增加闭厣(增幅达194.0%)行为以应对宽体金线蛭的捕食,而性比对福寿螺行为活动影响不明显;雌性占比越低,种群产卵量越少,受天敌抑制越明显,雌多雄少福寿螺种群在天敌胁迫下产卵量未见明显减少,而雌少雄多种群产卵量锐减近90.0%;宽体金线蛭的存在提升了福寿螺卵孵化率(增幅达32.0%),并缩短了孵化历期(降幅达8.0%)。【结论】宽体金线蛭的存在会抑制福寿螺生存和繁殖,雌多雄少的性比结构有利于福寿螺种群应对天敌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天敌胁迫 性比 种群 入侵机制
下载PDF
影响榕小蜂性比的相关研究
5
作者 陈杨菲 《生物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200-202,共3页
榕小蜂是检验局域交配竞争和近交条件下性比调节机制的模式动物,可分为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两大体系。榕小蜂的自然种群中雌雄异体,性比失调是一个客观现象。不同的交配产卵方式、小蜂的性别决定系统、种群中局域配偶竞争关系、近... 榕小蜂是检验局域交配竞争和近交条件下性比调节机制的模式动物,可分为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两大体系。榕小蜂的自然种群中雌雄异体,性比失调是一个客观现象。不同的交配产卵方式、小蜂的性别决定系统、种群中局域配偶竞争关系、近交、窝卵数和固定雄性卵均对性比产生影响,说明性比失调影响因素复杂,具有综合性。本文总结影响榕小蜂性比的相关研究,以期更加全面合理地揭示榕小蜂性比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小蜂 性比 局域配偶竞争理论
下载PDF
榕小蜂的产卵模式及其对子代性比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孙宝发 王瑞武 胡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9-564,共6页
于2007年4月—2007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通过干预控制榕小蜂产卵的方法研究了聚果榕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和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mayri及垂叶榕的非传粉小蜂Acophila sp.1和Wakerella benjamini等的产卵... 于2007年4月—2007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通过干预控制榕小蜂产卵的方法研究了聚果榕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和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mayri及垂叶榕的非传粉小蜂Acophila sp.1和Wakerella benjamini等的产卵顺序。对传粉榕小蜂,在完成放蜂后不同间隔时间向榕果内注入乙醚杀死小蜂;对非传粉榕小蜂,在放蜂后不同间隔时间将其从纱网袋内全部放出,从而控制了各种榕小蜂的产卵时间。到榕果成熟后,收集了榕果内的小蜂,并分析比较各种榕小蜂在不同产卵时间下的子代性比。结果表明:Ceratosolen fusciceps、P.mayri和Acophila sp.1在产卵的最初时间内倾向于产下更多的雄性后代,而随后的时间内则产下更多的雌性伴随少量的雄性后代,这样的产卵顺序导致子代性比随着母代产卵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榕小蜂后代雌性比例显著高于雄性。同时,子代榕小蜂数量随母代产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单头繁殖雌蜂的子代性比随子代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而Wakerella benjamini在产卵顺序上是随机的,在其开始产卵后的不同时间段内子代性比都接近于50%。这一结果表明榕小蜂的产卵顺序与母代产卵时间的长短对子代性比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小蜂 性比 产卵顺序 局域交配竞争 偏雌性比
下载PDF
两性异型红隼的子代性比研究(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慧 王海涛 +2 位作者 姜云垒 雷富民 高玮 《Chinese Birds》 2010年第1期36-44,共9页
Fisher经典的性比分配理论预测:如果双亲繁殖雄性和雌性子代的代价相同,那么子代的性比应趋于平衡。然而,性比组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常因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离。文献报道猛禽由于存在不同形式的两性异型现象而导致子代性比常出现偏... Fisher经典的性比分配理论预测:如果双亲繁殖雄性和雌性子代的代价相同,那么子代的性比应趋于平衡。然而,性比组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常因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离。文献报道猛禽由于存在不同形式的两性异型现象而导致子代性比常出现偏离,但子代性比偏离方向因种而异。本研究中我们对红隼(Falco tinnunculus)子代的性比组成进行了调查,目的是检验红隼子代性比是否受产卵日期、产卵顺序、卵重、出雏顺序或窝卵数影响。在窝水平上,红隼(雄性)的初级性比为47.0%,没有偏离0.5,但次级性比为40.8%,显著偏离0.5(p=0.029)。在种群水平上,初级性比和次级性比都没有出现偏离。窝卵数和卵重影响红隼的次级性比组成,窝卵数越大,雄性后代数量越多,且发育为雄性后代的卵重较发育为雌性后代的重。初级性比和次级性比都受到产卵日期的影响,产卵越早,雄性后代比例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隼 初级性比 次级性比 两性异型
原文传递
影响蜂王调节性比的营养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颜伟玉 涂剑锋 +1 位作者 K. Sasaki Y. Obara 《养蜂科技》 2003年第5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蜜蜂 蜂王 性比 调节 营养因素 巢房筑造 性比
下载PDF
乌苏里江哲罗鲑的年龄结构、性比和生长 被引量:36
9
作者 尹家胜 徐伟 +3 位作者 曹顶臣 姜作发 匡友谊 李永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87-692,共6页
We report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imen (Hucho taimen) population in Wusuli River of China. The amount of catch per year was only 1 800 - 5 400 individuals ranging from 2-15 years old during 1998-2002. Of all the captu... We report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imen (Hucho taimen) population in Wusuli River of China. The amount of catch per year was only 1 800 - 5 400 individuals ranging from 2-15 years old during 1998-2002. Of all the captured, individuals with sexual maturity were up to 30%-70% (female maturity at 5 years old and male 6 years old). Sex ratio varied greatly among different localities. Its breeding population mainly consisted of males aged 5-10 years and females aged 8-13 years’old, which spawned in May each year.Females breed once with about 4 000 - 23 000 eggs produced every 2-3 years. Taimen grows fast and average growth rate is about 10 cm per year prior to 10 years’s old, which corresponded with von Bertelanffy’s equation calculated as L t=246 41[1-e -0 0407(t-0 4625) ] and W t= 174 075 72 [1-e -0 0407(t-0 4622) ] 2 9537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weight was W=0 015018L u 202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罗鲑 年龄结构 性比 生长 鲑科
下载PDF
样本量和性比对微卫星分析中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包文斌 束婧婷 +2 位作者 许盛海 李慧芳 陈国宏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共4页
以4个中国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数据为例,分析样本量和性比对微卫星分析中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样本量超过20后,期望杂合度值趋于稳定,样本量与期望杂合度无显著相关,而与平均等位基因数呈正相关,在微卫... 以4个中国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数据为例,分析样本量和性比对微卫星分析中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样本量超过20后,期望杂合度值趋于稳定,样本量与期望杂合度无显著相关,而与平均等位基因数呈正相关,在微卫星分析中性比对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不表现出显著影响;微卫星位点多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检测所需的样本量,在使用平均等位基因数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时,应该充分考虑样本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期望杂合度受样本量变动的影响较小,可作为度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一个最适参数,而且样本量以20~25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量 性比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温度对烟蚜茧蜂羽化率、寿命及性比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红梅 徐兴才 +3 位作者 王燕 陈福寿 杨艳鲜 陈宗麒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66-1669,共4页
文章研究了在10、15、20、25、30、32、35℃不同温度对烟蚜茧蜂羽化率、寿命、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有负面的影响,温度32℃时,烟蚜茧蜂羽化率为29.44%,成蜂寿命为1.5 d,性比[♀/(♀+♂)]为27.03%;温度35℃时不能正常羽化;在大... 文章研究了在10、15、20、25、30、32、35℃不同温度对烟蚜茧蜂羽化率、寿命、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有负面的影响,温度32℃时,烟蚜茧蜂羽化率为29.44%,成蜂寿命为1.5 d,性比[♀/(♀+♂)]为27.03%;温度35℃时不能正常羽化;在大温棚内繁殖烟蚜茧蜂温度应控制在20~25℃,以20℃为最适合温度,在20℃时羽化率为68.33%,寿命为5.30 d,性比[♀/(♀+♂)]为66.71%。田间释放僵蚜或烟蚜茧蜂,选择晴天室外温度在(20±1)℃条件下为宜,有利于烟蚜茧蜂自然繁殖及发挥控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烟蚜茧蜂 羽化率 寿命 性比
下载PDF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的性比与雌雄形态差异比较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虎 陈四清 +2 位作者 刘海金 姜宏波 王美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31-1336,共6页
为研究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幼鱼阶段的性比变化,实验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半滑舌鳎遗传性别,用组织切片方法鉴定表型性别,并比较了表型雌雄的生长差异。结果发现,在半滑舌鳎幼鱼阶段,在遗传性别上,雌雄所占比例约为1∶1,差异不显著(P>0.05)... 为研究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幼鱼阶段的性比变化,实验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半滑舌鳎遗传性别,用组织切片方法鉴定表型性别,并比较了表型雌雄的生长差异。结果发现,在半滑舌鳎幼鱼阶段,在遗传性别上,雌雄所占比例约为1∶1,差异不显著(P>0.05)。在表型性别上,雌雄比例约为1∶3,差异极显著(P<0.01)。表型雄性中,由遗传性雄性和遗传上为雌性而表型上为雄性的"伪雄鱼"两部分组成。在养殖群体中,表型雌性、伪雄鱼和雄性三者的比例大致为1∶1∶2。养殖现场反映的雌性约占1/4的情况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没有发现遗传上为雄性,而表型上为雌性的个体。在6~8月龄间,伪雄鱼的全长、体质量处于表型雌性与正常雄性之间,与两者均无显著差异。在相似全长范围内,雄鱼体高小于雌鱼,雄鱼的全长/体高的平均值为4.05,雌鱼的平均值为3.89,雄鱼的全长/体高比值显著大于雌鱼(P<0.05),此比值可以作为区分雌雄鱼苗种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比 形态差异 伪雄鱼
下载PDF
高原鼠兔种群的性比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金龙 魏万红 +2 位作者 张堰铭 殷宝法 曹伊凡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1,共5页
The sex ratio(♂/♀) of plateau pika′s(Ochotona curzoniae) population was studied by re-captured method in the region of the Haibei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th... The sex ratio(♂/♀) of plateau pika′s(Ochotona curzoniae) population was studied by re-captured method in the region of the Haibei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April of 2001 to August of 2002.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1∶1 in adult′s sex ratio in whole breeding season,whereas the sex ratio of juvenile had some fluctuations among different age stages. The sex ratio of the second litter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embryo to 60-day-old, but no difference at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litter. We concluded it was caused by conflict between maternal strategy and juvenile′s strateg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ex ratio were found both in adult and juvenile between 2001 and 2002. The sex ratio of plateau pika before and after overwintering did not vary. In summary, we proposed that sex ratio of plateau pika′s population was not influenced by exogenous factors, but some self-regulation mechanisms may be inv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种群 性比 生态学
下载PDF
长白山山杨种群的性比格局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10
14
作者 潘春芳 赵秀海 +4 位作者 夏富才 张春雨 吴蕾 周海成 林凤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7-305,共9页
以5.2 hm2固定监测样地内山杨雌、雄植株的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内山杨(Populus davidiana)种群的性比格局、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杨雌树和雄树的胸径大小差异不显著,始花大小相近,雄... 以5.2 hm2固定监测样地内山杨雌、雄植株的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内山杨(Populus davidiana)种群的性比格局、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杨雌树和雄树的胸径大小差异不显著,始花大小相近,雄树的生长速率大于雌树,成熟个体的性比不显著偏离1∶1。山杨同性植株趋于相邻,雌雄植株的空间分离不显著;O-ring单变量点格局分析显示山杨在空间上呈异质性泊松分布。山杨同性别大树与小树在<18m尺度上呈空间正相关;不同性别之间空间独立,说明性别之间的资源竞争不激烈。山杨雌树和雄树的空间分布与林分密度极显著正相关,林分密度对山杨雌雄植株空间分布变异的解释量较小,空间变量对雌树分布的解释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雄异株 性比格局 空间分布 空间相关性 方差分解 山杨
下载PDF
鄱阳湖区黄鳝体长、体重与性比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周秋白 张燕萍 +4 位作者 李新华 吴红翔 杨发群 吴华东 李有根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26,共3页
通过对不同季节在黄鳝市场随机购得的 5 6 9尾黄鳝体重、体长测量及解剖取性腺观察鉴定性别 ,统计、分析得出 :5 6 9尾黄鳝雌性占 76 8% ,间性占 6 5 % ,雄性占 16 7%。春季 12 2尾黄鳝中雌性占 85 2 % ,间性 2 5 % ,雄性 12 3% ... 通过对不同季节在黄鳝市场随机购得的 5 6 9尾黄鳝体重、体长测量及解剖取性腺观察鉴定性别 ,统计、分析得出 :5 6 9尾黄鳝雌性占 76 8% ,间性占 6 5 % ,雄性占 16 7%。春季 12 2尾黄鳝中雌性占 85 2 % ,间性 2 5 % ,雄性 12 3% ;夏季 95尾黄鳝中 ,雌性占 84 2 % ,间性 8 4 % ,雄性 7 4 % ;秋季 2 31尾黄鳝中 ,雌性 6 8 4 % ,间性 8 2 % ,雄性 2 3 4 % ;冬季 12 1尾黄鳝中雌性 78 5 % ,间性 5 8% ,雄性 15 7%。体长 2 5cm以下全为雌性 ,未见雄性 ;体长 2 5~ 30cm ,雌性∶间性 ,为 1∶0 0 17;初步认为体长 30cm左右为性逆转的起点 ;体长 30~ 5 0cm是间性黄鳝出高峰期 ,但 5 0cm以上仍有部分雌性个体。 4 0cm范围以下雌性占多数 ,4 5cm以上雄性占多数。体重 2 5g以下个体很少见到性转化个体 ,雌性∶间性 ,为 1∶0 0 12 ;初步认为体重 2 5g左右为性逆转的起点。 2 5~ 15 0g是间性黄鳝出现高峰期 ,但黄鳝体重 15 0g以上仍有部分雌性个体。黄鳝人工繁殖选择野生黄鳝规格为体重 75g以下 ,体长 4 0cm以下 ,可基本保证雌鳝占大部分 ;黄鳝体重 75g以上 ,体长 4 5cm以上 ,可基本保证雄鳝占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区 黄鳝 体长 体重 性比 性腺
下载PDF
山杨、水曲柳种群密度与种群性比的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春雨 王德胜 +3 位作者 魏彦波 赵秀海 贾玉珍 周海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21,共6页
在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及次生针阔混交林中各建立1块5.2hm2固定样地,于2006—2008年的4—10月观察繁殖器官(花、种子),据此判断样地内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成熟植株的性别,研究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性比与种群密度及林分密度间的关... 在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及次生针阔混交林中各建立1块5.2hm2固定样地,于2006—2008年的4—10月观察繁殖器官(花、种子),据此判断样地内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成熟植株的性别,研究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性比与种群密度及林分密度间的关系,并利用随机区块抽样技术,建立种群性比与取样面积、种群密度和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通过GLM模型检验种群性比的密度依赖性。结果表明: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雌雄植株数均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具有显著的密度依赖性(P<0.001),种群性比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次生杨桦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与山杨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正相关,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和种群密度与山杨性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可见,不同林型内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对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雄异株 密度依赖 性比 水曲柳 山杨
下载PDF
印鼠客蚤实验室种群的性比和羽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孟凤霞 冯延龙 +2 位作者 陈建强 宋秀平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 研究印鼠客蚤实验室种群的性比和羽化规律,为蚤类生长发育、生态习性、传病机制、生理毒理和防制药剂开发等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用人工饲料和小白鼠分别喂饲印鼠客蚤的幼虫和成蚤,在饲养过程中记录幼虫的化蛹和羽化过程,并鉴... 目的 研究印鼠客蚤实验室种群的性比和羽化规律,为蚤类生长发育、生态习性、传病机制、生理毒理和防制药剂开发等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用人工饲料和小白鼠分别喂饲印鼠客蚤的幼虫和成蚤,在饲养过程中记录幼虫的化蛹和羽化过程,并鉴别羽化成蚤的性别。结果 印鼠客蚤的平均羽化率为(78.7±7.5)%,羽化成虫的性比雌:雄为1.55:1。羽化的第1~5天、第6~17天和第18~20天雌蚤分别占(96.2±3.5)%、(61.0±6.4)%和(10.0±8.7)%,相互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82.3±2.1)%的蚤在第6~17天羽化,此时是羽化高峰期。结论 印鼠客蚤实验种群中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多,蛹的羽化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鼠客蚤 性比 生长发育 羽化
下载PDF
早期分级养殖对黄颡鱼生长、成活及性比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董俊锋 樊启学 +3 位作者 张磊 李波 杨凯 方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0-404,共5页
将来自于同一亲本的黄颡鱼按规格分为A、B、C 3组,A组为未分级组[体长(5.32±0.52)cm,体重(1.60±0.54)g],B、C 2组为分级组,其中B组为大规格组[体长(5.63±0.41)cm,体重(1.88±0.50)g],C组为小规格组[体长(4.85±0... 将来自于同一亲本的黄颡鱼按规格分为A、B、C 3组,A组为未分级组[体长(5.32±0.52)cm,体重(1.60±0.54)g],B、C 2组为分级组,其中B组为大规格组[体长(5.63±0.41)cm,体重(1.88±0.50)g],C组为小规格组[体长(4.85±0.22)cm,体重(1.11±0.17)g],饲养在9个网箱中。经60 d养殖,B组增长率显著高于C组,A、B 2组无显著差异;3组增重率无显著差异。A组的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B、C 2组,B、C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组的体长和体重变异系数的变化率显著高于A、B 2组。各组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雌雄比率、成熟度指标均差异不显著;各组中雄性的增长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雌性,除A组增长率雌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各指标雌雄差异均显著;而成熟度各组中雌性均显著高于雄性。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分级养殖,有利于保持整体规格的一致,但对整体的成活率及特定生长率等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分级养殖 生长 性比
下载PDF
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 Walker性比、寿命及冷藏对其羽化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章玉苹 范一霖 +2 位作者 曾玲 钟娟 李敦松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在温度(26±2)℃、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14L:10D的条件下,研究了以橘小实蝇为寄主的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的雌雄比、成虫平均寿命以及冷藏对其成蜂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橘小实蝇为寄主时,蝇蛹俑小蜂后代平均雌雄... 在温度(26±2)℃、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14L:10D的条件下,研究了以橘小实蝇为寄主的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的雌雄比、成虫平均寿命以及冷藏对其成蜂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橘小实蝇为寄主时,蝇蛹俑小蜂后代平均雌雄性比为2.15:1。蝇蛹俑小蜂寄生橘小实蝇蛹羽化的成蜂平均存活时间为10.3 d,蝇蛹俑小蜂成虫存活曲线的c值为3.4637,符合存活曲线基本模型中的I型。蝇蛹俑小蜂寄生橘小实蝇蛹后冷贮藏的最佳温度与时间为5~10℃,5~10 d,在这个范围内其寄生后羽化率在40%~50%之间,与对照50.67%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小实蝇 蝇蛹俑小蜂 性比 寿命 冷藏
下载PDF
陕西凤县驯养林麝的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永奇 盛岩 +3 位作者 刘文华 李斐然 唐婕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4986-4992,共7页
林麝是濒危资源动物,林麝驯养是保育濒危林麝资源及可持续利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基于对2001至2012年间的陕西凤县林麝驯养的监测和调查,分析了其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陕西凤县的林麝驯养在近10余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县共... 林麝是濒危资源动物,林麝驯养是保育濒危林麝资源及可持续利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基于对2001至2012年间的陕西凤县林麝驯养的监测和调查,分析了其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陕西凤县的林麝驯养在近10余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县共有150余个麝场,麝场数呈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33%,但其平均驯养规模无明显增长,平均存栏种群仅为16.38头。凤县的驯养麝种群总体增长近似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22%,目前存栏种群已达3712头。区分性别和年龄,各亚群的增长均呈指数式增长,幼年麝的增长率(30.30%)高于成年麝(27.16%),雄麝的增长率(28.30%)高于雌麝(27.78%)。在2001至2012年间,幼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2.64±3.15)%,n=12)和成年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0.85±2.585)%,n=10)均显著偏雌(P<0.01),但幼麝、成年麝种群间的性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2005年及2010—2012年间,幼麝(0.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31.91%,亚成体麝(1.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21.11%,成麝(2.5—12.5岁龄)比例为42.72%,老年麝(13.5岁龄及以上)仅占种群的4.26%。合并年龄分析,育龄前个体(幼麝和亚成体麝)的平均比例为53.02%,表明凤县驯养林麝属快速增长种群,其增长潜力较大。在林麝驯养实践中,管理部门可制定准入制度或适当重组现有麝场,促进较大的驯养种群构建,并建立通畅的麝香交易渠道,控制林麝种源的过热交易,以利于林麝驯养种群的性比平衡及可持续的繁育、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凤县 林麝驯养 种群动态 性比 年龄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